|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屈原投江 会不会有失形象

时间:2010-2-4 专题:屈原

屈原的故事家喻户晓,对于他投江之壮举亦为后人所称敬佩。六十多年前的一个寒夜,一部剧作在白色恐怖下悄然诞生,它像一道震彻心扉的闪电,经由郭沫若先生的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地将那段深沉而热烈的悲壮历史展现出来。屈原的形象亦因为现代语言和舞台表演的完美结合而愈显其脊梁风骨。

大概是这位曾经的三闾大夫的魅力所至,秦统一以后的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都怀抱着一种“积极入仕,慷慨为国”的心志,所谓的民族气节大概也于其人其事上得以彰显无遗。不过,民族气节看不见,摸不着,每个人对于它的表现又有着千差万别的诠释,同时又要受着来自外界的猜疑甚至诬蔑,或者是面对外族入侵、家国濒危的时刻所体现出的那种义无反顾。每个有识之士的身上与生俱来受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什么“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然后胸怀着一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拳拳之心,无所畏惧地去看待着世间日趋激化混浊的百态,

我不太赞同“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样的说法。燕赵地处北方,广阔的平原和肥沃的水草自然能滋养一番人的豪情壮志来。与屈原同时代的猛士荆轲,同样也在为自己的国家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的死去纵使能让惊魂未定的秦王嬴政心生敬意,但是一个曾经称雄一世的燕国也因他的举动而灭亡了。值吗?不值。能够为一个国家效忠是为人臣应尽的本分,然后忠字头上也是一把锋利的刀子,随时都有可能将这个字劈成两截,忠尽了,但尽得不合时宜,欠缺火候,那么国家将会以你为荣,又会因你而走向命运的终结。日后屡破金兵的岳武穆则又不同(他的原籍河南汤阴亦属燕赵),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想必元帅本人是通晓的,然而十二道金牌却换来了一场灭顶之灾,战功显赫而没能马革裹尸。他遇害了,没有荆轲以身犯险的悲壮,但是却让世人更加看清了奸臣秦桧的丑恶嘴脸,那个苟延残喘的王朝也因南宋军民不断的保卫下又增加了130余年的光阴,直到南宋末任丞相文天祥的抗争。

文天祥乃江西人,和屈原一样亦属楚人。或许是受了班固投笔从戎的典故、李贺杨炯的从军诗的影响,文天祥面对元兵的侵略则是镇定自若,积极备战,恭帝和太皇太后谢氏自言请降,他却依然没有放弃,毕竟宋朝的皇族血统没有完全甘于奴役,年纪尚小的皇子仍在。因此,即使转战至涯山,面对汪洋大海,直到被俘、逃脱、再俘,直至押解大都(今北京),他仍然没有放弃过对于国家统一的信念。贾似道之流早就如秦桧一般流入历史的臭水沟,剩下的哪怕力量再小,只要一致对敌,虽死亦犹荣。于是,我们看到了《正气歌》,看到了《过零丁洋》。不排除他有愚忠的因素,但至少在他抵抗外敌的时候不再有像荆轲那样冲动鲁莽,岳飞那样唯命是从,在面对国破家亡的时候,他完全拥有像屈原那样的从容。他与屈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通过自身的经历作出了对民族气节最后的诠释。

在这里并没有排斥北方人的意思。其实每个人的民族气节与否,与地域的所在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原则上的联系。在我看来,民族气节的养成,应当需要的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的一种冷静与镇定,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能独立自己的决心,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哪怕只有独自一人,然后再去尽展自己的那股浩然正气,那么,民族气节的展现即使会因为人的生命而付出代价,但是它却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传承与肯定,朝着这种力量的方向走,总不至于有失偏颇。

屈原投江至今已有2287年,而民族气节依然在继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不单是为了品粽赛舟,更是为了纪念一个不屈的灵魂。


热爱祖国有何失体?

不会是一种爱国的体现但却是可悲的因为太的才华从此再无展现的机会


如果不是投江,死得如此悲烈,后人就不会记得他了!

当然不会!屈原投江,那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他不愿同流合污,他这样做是一种民族气节和精神的表现!


嘿嘿,

我估摸着他当时也没想太多

除去爱国之情我想这并不丢脸想当年张国荣跳楼时他又想过那么多吗?

屈原跳x相信他的选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