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屈原为什么投江?

时间:2010-2-4 专题:屈原
屈原为什么投江?
借用gogogojyt同学现成的答案

1、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2、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3、新君继位,楚王的两个儿子继位,一个是新楚王,一个是相国,他们俩是楚国人最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陷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位了,而满朝的大臣,也一致拥戴这两个人,唯一一个反对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单势孤,被新君给流放了,这一流放,就二十几年,屈原当时虽然被流放,但身体和精神却一直很好,只不过就是放心不下当时的朝政,可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4、楚国灭亡,楚国最终被秦国给灭了,知道国亡后的屈原,万念俱灰,什么想法也没有了,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就这样,最终投江自尽。

5、屈原之死,可以说是当时腐败朝政的牺牲品,既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这样惨死于江中。
改变不了社会 于是改变自己
屈原投江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参考资料: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html/080502/200112/20011213_1795.html
还能因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想不开啊  自古才子薄命啊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人认为屈原投江是为了表达爱国之志,也有人认为屈原以投江方式来表达爱国之心是不可以取的,然后说屈原投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做法,我看都不见得。
屈原-李敬一详细给出了投江的原因




央视国际(2005年06月13日10:20)

主讲人简介:李敬一,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78年至1979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进修班学习。先后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闻系主讲“中国文学史”、“中国传播史”等课程,并为全校开设公选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1999年赴法国作学术交流,现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播电视系系主任。

从事中国传播史、中国文学史研究,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传播史》、《司马迁》、《古诗词名篇欣赏》、《休闲唐诗鉴赏辞典》,合著《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唐代十大诗人诗画雅鉴》、《宋代十大词人词画雅鉴》等著作四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内容简介: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时代100多个国家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这就是战国七雄,其中楚国和秦国最为强大,秦国最善于打仗,楚国的版图和财富又超过了秦国,两强相争,谁也不服谁。这两个国家都有可能统一中国,当时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齐国,如果楚国与齐国联合,楚国就可以称雄天下。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屈原正是在这个关键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屈原作为一名政治家,为楚王指点江山,中国的历史进程差点因为他的建议而改变。他作为一名诗人,经常身穿奇装异服,在楚国的大地上边走边唱,竟然唱出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人们相信好的名字可以给人带来好运,有人甚至说,一名一字定乾坤。屈原可以说拥有了一个得天得地的好名字,再加上他与楚王是同一个祖先,所以屈原很想有一番作为。23岁的时候他就凭借自己的才智与口才,获得了楚王的信任,并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宝座。屈原正是凭借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以及自己的才情与博学,在国内大搞“廉正建设”,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如果楚国坚持屈原的改革路线,统一大业翘首可及,但是楚王却突然终止了屈原的改革措施,并疏远了屈原。被楚王疏远后,他没有明哲保身,对当时的形势,又抒发了其诗人般的激情——抨击当权者,为此他付出了悲惨代价—20年的流放生涯。

过了2000多年,人们仍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以包粽子、赛龙舟来纪念他。屈原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屈原是如何在其诗人情怀和政治抱负之间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的呢?武汉大学李敬一教授将用全新视角为您讲述屈原传奇一生。

(全文)

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屈原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以及他的生辰,为什么介绍这个问题呢?一般的学者很少关注说屈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什么叫屈原呢?而屈原自己呢,在他诗里面非常强调他的名,他的字,以及他的生辰,一般人写自己抒情的诗,很少说我生于哪一年哪一月,或者说我的名字为什么这样取,很少人这样说,那么屈原为什么对他的名、字和生辰那么在意呢?实际上屈原一生都以他的名他的字他的生辰为自豪,他把它看做是一种先天禀赋的一种内美,他在《楚辞》里面这样说,他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纷纷然,我已经有了先天的内美,再加上后天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强调他的名,他的字,以及他的生辰,他是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我先从屈原的姓来说起,屈原本来不姓屈,他的祖先屈侠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封在屈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本应是姓熊,而以屈为氏。在古代呀,一个公族,就是本族,大家一个共姓叫姓,某一个支派叫氏,后来姓、氏不分了,所以称屈原姓屈。其实屈原应该是姓熊,以屈为氏,但是姓氏不分所以叫屈原,姓屈,那么屈原本名叫屈平,原是他的字,也就是屈原名平字原。在《离骚》当中他用文学的语言把它表述,他说名叫正则,字叫灵均。好我们看他的名,名平,平是什么意思呢,平就是平正的意思,那么在宇宙当中,哪一种事物最平正呢?大家知道,如果每一个人,受了委屈,受了冤枉,你会怎么喊呢?会喊天呐,你有委屈找天,所以天是最平正的,因此屈原的名就是平正的意思,最平正的莫过于天,他的名象征着天,他名字还有个文学的艺术的说法,叫做正则,正则就是天最公正,公正而可以法则,这是屈原的名很自豪。屈原的字,字在古代就是一个别称,字原,原是什么意思呢?原就是广平博大的意思,在宇宙当中,哪个事物最广平博大呢?当然是大地,而大地我们说大地是我们母亲,母亲最公平,母亲最无私,她把她自己的财富非常公平地分给每一个生灵,所以形象的说法也叫灵均。这样看来,屈原名平,是天的象征,字原是地的象征,实际上屈原是以天、地为他效法的对象,以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协调。

再说屈原的生辰,《离骚》里面这样说,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讲的就是他的生日。据学者考证,这一天就是屈原生日,这一天是楚宣王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340年的正月初七,公元前340年的正月初七,恰逢是寅年寅月寅日,按照古人的意思,生逢寅年寅月寅日,是人生最吉利的,也就是说,屈原他的名得天,他的字得地,他的生辰得人,天、地、人他都占了,所以屈原是真正先天禀赋有内美,因此他引以为自豪。

公元前318年前后,也就是屈原二十三四岁左右,屈原年轻时候颇有才干,按照《史记》里面说啊,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也就说屈原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好,精通政治的兴衰变化,而且口才非常好,再加上屈原出身于王室公族,他是楚王本家,而且在当时楚国有三大贵族,姓屈的,姓锦的,姓赵的都是楚王本家。他出身贵族,所以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就被楚怀王封为左徒,左徒这个职务,地位仅次于令尹。令尹相当于我们后世叫做宰相,叫相国,那么在楚国不叫相,楚国叫令尹,而屈原的左徒仅次于令尹。屈原担任左徒职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是《史记》里面记载的,也就是说屈原担任左徒,对内跟楚怀王商议国家改革大事,制定改革的法令,对外要接待诸侯,参与外交事务,屈原他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内则讲要休民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是联齐抗秦统一中国,那么这个时期这是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美政时期,屈原把他的理想叫做美政。

屈原出身贵族但是他却不安于既得利益,毕生坚持改革的理想,追求美政,也就是改革内政实行法治,举贤授能,振兴楚国,进而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显然这个理想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进步的,屈原在他的诗里面这样写到,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竢.意思就说我禀承先君功烈,而照耀后世,要声明法度,以席卷国事的疑惑,我要使国家富强,法制井然而立,这样国君你就可以放心地把国事托付给改革之臣。屈原还这样写,对国家大事要章画志墨,也就是应当申明规划,不忘法度。他反复强调要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也就是说,说政治上要举用贤者和能者,要遵守一定的规矩,而不要有偏颇,为了这些理想,屈原不懈地追寻。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一种执著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按照通常的观念,以屈原的身份,贵族的身份,他完全可以在楚国有旧贵族把持朝政这个环节当中,随波逐流,因为他是有既得利益的,如果说既得利益,屈原也有机得利益,你看他二十几岁当左徒,恐怕很大原因就是他是贵族嘛,所以他如果不顾国家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前途,而满足于自己的既得利益的话,那么他就可以随波逐流,但是屈原没有这样,他不同腐朽的旧贵族集团同流合污,并且由此而受到黑暗势力的残酷的迫害和打击。在这种残酷迫害和打击面前屈原没有低头,他奋起揭露旧贵族同他们作斗争,正是在这样一个斗争当中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也就是屈原的人格有什么表现呢?他敢斗争,他在他的诗里面无情地揭露旧贵族集团争权夺利贪婪嫉妒、倚仗权势,蔑视法度的丑恶行为,他这样写到,说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众人都争先恐后地看谁更贪婪,贪财好利全然不知满足,正因为是这些旧贵族集团保持朝政,贪婪嫉妒,结党营私,所以在楚国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黑暗势力,形成了一个溷浊的社会环境,屈原在他诗里面用得很多的一个词,世溷浊,这个环境很溷浊,他说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也就是说举世溷浊,没人理解我的志向,没有知己可以向他谈谈心。但是在这个溷浊环境当中屈原并没有低头,没有屈服,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始终不改变自己的节操,敢于斗争,而且,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也就是说,只要是我所热爱的,我所追求的真理,那么纵使让我死上九回死上多次我也绝不后悔,那怕把我五马分尸我也绝不改变,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啊,这是屈原的一种人格,所以后世我们说坚持真理,一定要有一种什么精神呢?九死未悔的精神,那么屈原这种斗争精神,成为后世,成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效法的一种节操一种人格。

屈原受到楚王信用时间不长,也就是屈原三十岁左右,那么这个时期是楚国历史上由胜而衰的一个转折关头,也是屈原第一次遭受挫折打击被楚王疏远的时期。这个时期楚国内政外交上发生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情就是内政上的事情,在内政上就发生了屈原和楚国的上官大夫之间的一场斗争。楚王让屈原起草改革的宪令,这个起草的宪令,这个法令,还没有公布以前,应该属于保密的,但是,代表着楚国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却想先睹为快,想先看一看这些法令里面有对他们不利的,他就要屈原交出来,屈原不给他。屈原不给他,那么上官大夫就到楚王那儿去进谗言,说大王,你信任屈原,让他起草宪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屈原每颁布一个宪令,每起草一个宪令都说,非我莫能为也,都是我的功劳,楚国除了屈原我之外,谁能够领导改革?就把大王不放在眼里。于是楚怀王非常生气,盛怒,于是疏远了屈平,屈原被楚王疏远之后不久,就由左徒改任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是个什么职务呢?主要职责有三条,第一条掌管楚国的贵族三世的谱牒,就管家务事,管三大公族的家务事;第二件事情就主持宗庙祭祀的典礼,楚王要祭祖先祭天地由屈原来主持;第三教育贵族子弟,当老师。这三个职能大家看一看,他都不能够参与政治,也就是说,从此屈原被排除在楚国的政治核心之外。这对屈原来讲是个莫大的打击,那么此外,楚国的改革也因此而终止了,这是一件大事情,内政上的大事情。而这个大事情你们看,屈原在这个斗争当中,他失败了,上官大夫占了上风,楚王听信了旧贵族集团的意见,疏远了屈原。

另一件大事情就是外交上的大事情,那么在这期间发生了楚国被秦国的谋臣张仪所骗,被张仪欺骗一种丧权辱国的事件。在楚怀王16年,也就是公元前313年的时候,秦国的国君秦惠王,派张仪到楚国来,带了很多钱。张仪到楚国来以后,就贿赂楚国的这些权奸,奸臣们,来说服楚王,要求楚王和齐国断交。因为我们说了屈原生的背景就是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之前,楚国和齐国是联盟关系,来共同对抗强秦,秦国就要拆散这个联盟,就要求楚国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然后交换的条件是什么呢?秦国就提出来,拿六百里土地补偿楚国。如果是很明智的国君这个条件对他没有什么诱惑力,但是楚王很昏聩,再加上疏远了屈原,他看不到这一点。于是他很贪婪,有六百里土地,那好,我们跟齐国绝交,绝交之后,然后楚王就派使者去秦国去,去找张仪,因为张仪中间牵的线,说索要六百里土地,现在我们跟齐国已经绝交了,六百里土地给我。张仪不出来见,找一次他不出来,找两次他不出来,说他受伤了,坐车摔断腿了,摔伤腿了,不见他,不见楚国的使者。那么楚王一听说秦国是不是怪我们跟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呢?于是派一个人到齐国去,在朝廷之上痛骂齐王。齐王很生气我们本来是盟友,你现在不跟我友好了不说,你还派人当面来骂我,于是齐国说,坚决跟楚国断绝关系,而且齐国跟秦国结成联盟了,这样楚国就孤立了。楚王认为我现在跟齐国彻底地断了,再派人到秦国去索要土地,这一次张仪出来了,张仪说,我什么时候说过六百里土地,我只说过,六里土地补偿给你,交换条件是六里土地。六里土地只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村,这显然是侮辱了楚国,显然是戏弄了楚国,愚弄了楚国,于是楚王大怒,决定发兵攻打秦国。大家知道打仗是秦国的特长,楚国和秦国在丹阳,也就是现在的汉中这一带,打了一仗,结果楚国打得大败,死了八万将士。这一打败了以后,楚怀王更加恼羞成怒,拼了,于是又把全国的军队所谓悉发国中之兵,把全国军队拉到前线去,要跟秦国决一死战,又败,再战再败。而在这个时候呢,后方的韩国魏国趁机来攻打楚国,楚国是腹背受敌,没有办法,楚王只好撤兵而回,撤兵回来之后,楚王派屈原到齐国去,还重新恢复还是我们要联齐,联齐才能抗秦。于是楚国和齐国又重新修好。楚国同齐国重新修好以后,秦国又害怕了,于是又派张仪,派人到楚国来,说愿分汉中之半以和楚,也就是说,我把汉中给一半给你,给楚国,我们俩讲和。汉中本来就楚国的土地,是这次战争秦国占领去的,现在还一半,也还是我的土地,拿回来也就算了,但是楚王对张仪的愤怒还在心里边,因为是张仪耍弄了堂堂楚国,于是楚王说,愿得张仪不愿得地,土地我不要,我要张仪,要张仪干什么,把他杀掉,解恨,秦王说这怎么办呢?张仪说那我就去吧,张仪就只身到了楚国,到了楚国以后,被楚王关到牢里面,但是张仪贿赂楚国的内奸,然后又从内奸又到楚王的宠妃,也就是他的夫人,郑袖那儿去游说,最后郑袖居然哭哭啼啼地到楚怀王那儿去要求把张仪放了,结果楚怀王听信了夫人郑袖的话,就把张仪放了。大家想一想,楚国打了两次战争,死了八万将士,丢了那么多土地,换了一个张仪,如果把他杀了,可以振奋一下楚国的民心,但是,居然就把他这样轻易地放了。当时屈原不在楚国,屈原在齐国,从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听说把张仪放了,非常生气,当面质问楚王何不杀张仪。楚王似乎又明白过来了,哎呀,应该杀呀,于是又派人去追,结果早就逃之夭夭了。可以看出从外交上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楚国的衰败,楚怀王背离了改革道路,疏远了屈原,导致了楚国一蹶不振,这是屈原最为痛心的。

屈原这一生,被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是在楚怀王24年,也就是公元前305年,这个时候秦国的秦惠王死了,新的国君秦昭王登极,那么楚国国内亲秦派再次得势,楚国再次和齐国分裂,又要求和秦国合在一起。那么屈原是主张联齐抗秦,但是亲秦派呢,却排斥屈原,屈原极力反对,反而遭到流放,屈原的第一次流放在汉北,也就是在今天的湖北的郧阳襄阳这一带,时间大约是四、五年的时间,后来屈原作为联齐的使者被召回来了,这是第一次流放时间比较短。第二次流放起因就是因为武关之会。所谓武关之会,武关在秦国的境内,秦国的新国君秦昭王,为了表示拉拢楚国,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大家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有诸侯盟会,要求楚怀王会盟,那么这时候楚国国内围绕着楚怀王究竟可不可以去,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楚怀王到秦国去盟会,到武关盟会。他认为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信,去了楚怀王的安全有保障吗?去了能谈出什么问题来吗?而以楚王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顷襄王,以及楚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令尹子兰为代表的这一派,坚决主张楚怀王可以去。他们说,奈何绝情欢,秦王好意嘛,要求我们去,为什么要拒绝他的好意呢,最后楚怀王听信了他的儿子的话,到了武关去盟会,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王一去就被秦国扣了。楚王被扣以后,趁机他逃出来过,逃到哪儿呢?逃到赵国,堂堂楚国的国君到了秦国被抓了,抓了以后又逃脱了,逃到赵国以后赵国不敢接受,说我得罪不起秦国,又把他送回到秦国来。最后楚怀王是死在秦国,战国七雄很大一个国家,楚国的国君就这样死在别人国家,楚怀王死了。楚怀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就是后来的顷襄王,顷襄王继位,让他的弟弟也就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做令尹。那么楚国的人对他们兄弟俩是心有怨愤的,因为当初楚怀王到秦国去,就是他们的主张,现在楚怀王死在秦国,而这些主张他去的人,一个登上了王位,一个当了令尹,所以很多怨言。那么这个怨言最多的当然是屈原了,屈原特别对子兰,很多怨愤之言,怨愤之词,子兰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在顷襄王面前进谗言。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逐出郢都。郢都就是当时楚国的首都叫郢都,屈原就这样被赶出首都了,屈原的流放他是从郢都出发沿江而下到鄂渚,鄂渚就是现在的湖北武汉,然后再沿江而下,到了长江下游的岳阳,岳阳大概在现在的安徽境内,然后就在岳阳逆流而上,折返回来,再过鄂渚,也就是武汉,然后再沿江而上过洞庭湖,到湖南的辰阳,到湖南的溆浦,然后由溆浦再过洞庭湖到汨罗江。我说这个过程很简单,实际上是历时二十年,这二十年之间屈原是个什么样子呢?屈原他的诗里面很多地方描写他这种流放以后这个形象,他说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屈原长得非常清瘦,但是颇有精神。屈原在文章里写,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是什么样子呢?戴着高高的帽子,切云高冠,挂着长剑,带长铗之陆离兮,行吟泽畔,形容憔悴,行吟泽畔。他这诗都被后世作为描绘屈原的一个形象依据,现在很多屈子行吟图,最有名的像明代有个人叫陈洪绶有一幅叫《屈子行吟图》,就是根据屈原的诗来描绘他的形象,屈原就这样在长江和沅湘之间流浪了二十年。

屈原他热爱楚国,热爱人民。他的诗里面这样写,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是说鸟飞千里,鸟飞千里最终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死的时候,据说那个头总是朝着它的出生地。那么屈原呢,他这样爱楚国,爱他的故土,这跟战国时期那个风气完全是不一样的,在战国时期,知识分子朝秦暮楚是常见的一种选择,很常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在战国时期,秦、楚两个大国打仗是经常的事,但是谁也没有力量吞并对方,所以与其临近的小国根据自己对时势的判断时而帮助秦国,时而帮助楚国,因为如果稍微惹怒哪一个国家都会引来国家的灭顶之灾。在那时候,小国一切围绕着利益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不以这种反复无常的立场而羞耻。后用“朝秦暮楚”来比喻人的反复无常。但是屈原他热爱故乡,热爱人民,他把热爱楚国与热爱整个华夏民族统一起来,屈原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故土。在《离骚》的结尾他写到,自己曾经试图要离开这个溷浊的楚国,他用浪漫主义手法,说自己驾着龙啊驾着凤终于脱离了这个现实环境,终于飞升到天空,飞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经得到解脱了,写他怎么高兴,我终于解脱了,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意思是说,我在光耀陆离当中我升上了天空,却突然间看见了下界我的故土,脚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车夫哭了,我的马儿也不走了,我怎么能割舍得下呀。他就是在《离骚》写到最后,还是我舍不得楚国,我底下这片热土,这是多么诚挚的对故土的一种热恋。我们认为,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是从爱乡土而发展起来的,如果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生身的故土都没有一点感情,那怎么谈得上对祖国对民族会有真诚的爱呢?所以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朝秦暮楚,无可厚非,但是热爱故乡,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则更为高尚,而且屈原他不仅仅热爱故土,更热爱故乡的人民,同情他们,关心他们的命运,与他们息息与共。在屈原的诗歌当中,他常常写到“民”,写到“百姓”这两个词,他深深地怀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民的诗人。

屈原不仅仅爱故乡,爱人民,他把对故乡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升华为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和对统一的整体的中国的神往。屈原的一生,为楚国奔走奋斗,他全心全意地为国家尽忠效劳。大家也许讲,这是不是有局限性呢?为国君为楚国,不是这样的。在那个时代,人们把对祖国的忠诚变为对国君的忠诚,因为他们认为国君就是国家的代表,忠君就是爱国,所以屈原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就是君王的銮驾,皇舆那就是国家的象征,我生怕国君这个车子垮了我终生我要保这个车,同时我们还要明白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渴望楚国富强起来,并不是要存亡继绝,并不是让楚国割据南方,而是希望振兴楚国,统一全中国,屈原在他诗里面非常尊重中华民族的共主,三皇五帝,整个华夏民族的共主就是三皇五帝,而且他自称,我是帝高阳之苗裔呀,我是高阳帝颛顼的后代,也是三皇五帝的后代,他并不是说我就是南蛮,我就是南方的我就是,不是这样,他是整个中华民族,我就是整个中华民族三皇五帝的后代,因此在屈原的心目当中,除了楚国之外,还有一个高居其上的整体的中国。他的爱国主义,正是通向整体的中国,他是把热爱楚国同热爱整个中国联系在一起的。

在顷襄王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8年的春天,秦国的大将白起率兵攻打楚国,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郢都。楚国的衰败,大家想一想到什么地步了,秦国一打就打到首都,而且把首都攻下来了,攻下来之后烧了他先公先王的庙,挖了他的祖坟,就是楚国的先公先王的祖坟挖了,顷襄王兵败之后,不得不向北撤退,撤退到现在的河南淮阳,往北撤退,这样看来楚国的衰亡大局已定,虽然楚国最后没有灭亡,但这个时候还没有灭亡,但首都已经被攻破,那么首都攻破了,楚国的大局再无可挽回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彻底地破灭了,于是屈原满腔悲愤地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怀石投江,以身殉国,结束了他62岁的生命。

第一我觉得屈原投江正是他人和社会环境的矛盾,无法协调,屈原投江之前曾经这样说过,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在楚国这样一个的社会政治当中,屈原认为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就是说刚洗过头发的人,溷浊的,一定要弹弹帽子沾不得一点灰尘,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裳,我干净的躯体怎么能穿一个脏的衣裳呢。他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说我宁可投入大江,我葬身渔腹,我怎能让我浩如日月的高洁品质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所以屈原的死我觉得第一是在溷浊之间和高洁之间他选择高洁,是一种品格。

第二点屈原没有别的选择了,屈原曾经等待过,他第二次流放是二十年,大家想一想,二十年他始终没有离开楚国,他沿着长江,沿着楚国走来走去,走来走去,他期望楚王什么时候能够醒悟过来,能够再重新重用他,他一直在等待。他在诗里面多次说过,我多么希望楚王醒悟,期待着能够招回郢都,重新开始改革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而实现美政,实现改革是屈原生命中的一切,但是现在已经无法实现了,所以屈原的死是出于无奈,这是第二点,我觉得这样认识,没有办法,没有别的选择了。

第三点我们要这样看,屈原对理想的实现,期望太高,他太过执著,而期望越高,那么失望就愈盛。当楚国的衰亡已经无法逆转的时候,他无法接受,也无法承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因为楚国的郢都都被攻下来了。大家一定要注意这时楚国的衰亡不可逆转了,再把楚国振兴起来,已经不可能了。他已经看到这一点,他无法接受,也无法承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于是他选择了投江。那么正因为现实已经无法逆转,所以他的选择我们就不应看成是逃避,因为有人说屈原投江是不是逃避现实啊,不能这样,这是第三点,我们这样看。

第四,屈原投江是一种悲愤,是一种抗议。因为直接导致屈原投江是因为楚国郢都被攻下来了,他当时是漫游到长沙附近,漫游到汨罗江,他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这个直接的诱因是这个事情,而这个事情是导致楚国的衰亡一个标志,就是楚国的郢都被攻下来,那么导致楚国的衰亡正是保守的腐朽的楚国的旧贵族集团,那就说是旧贵族集团导致楚国最终落到这种地步,所以屈原投江是一种抗争,是楚国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长期斗争的一个残酷的结果。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屈原的死是以生命来殉自己的祖国。

从上面我谈的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奔涌着热血般的热情,奔涌着热血般的激情,幻化着斑斓的色彩,创造着壮丽意境的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学习屈原,学习楚辞,是为了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为了弘扬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而铸造我们国民的人文精神,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为拥有屈原而骄傲,我们为拥有楚辞而自豪。我们思考着,我们前进着,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屈原的意义,谢谢大家。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