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孙子兵法的作者到底是孙膑还是孙武?

时间:2010-2-4 专题:孙武孙膑
为什么有些人说孙子兵法是孙膑,有的人说是孙武呢?
孙子兵法的作者应是孙武.另外孙膑也有孙膑兵法.但因为孙膑兵法长期失传所以人们怀疑没有孙膑兵法,或者孙子兵法不是孙武的作品而是孙膑所作.但是在银雀山汉墓却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使一个争论千年的问题得到解决.
下面是过去我写的一点东西供你参考
浅谈孙子其人其书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但围绕着这本书和它的作者却一直有着许多的疑问。
一、孙子其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孙武立了传,根据他的记载孙子是齐国人,生活在春秋末年,曾帮助吴王阖闾攻占了楚国的郢都。但是详细记载了吴楚之战的《左传》中却看不到这位大军事家的影子。于是后人就开始怀疑孙子是否真的存在过。比如钱穆就说:“其人其书,盖皆出后人伪托”(《先秦诸子系年》)。前人怀疑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不见于《左传》的记载。第二,春秋时期的用兵打仗基本上都是由本国贵族指挥,在春秋时代我们看不到有使用外人的记录。像孙武那样的情况只能出现在战国。第三,春秋时代的战争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而《史记》称吴王伐楚动用了十万大军,这也是不太可能的。第四,《孙子》书中的有些词语是战国人讨论的热门比如“形名”。
其实这都是可以解释的。《左传》并非是包揽万物而无遗的,并不能单纯因《左传》不曾记载而否定孙子的存在。我们在先秦的典籍中也是可以找到有关孙子的记载的。比如《尉缭子•制谈》中就有:“有提三万众而天下莫敢当着谁,武子也”。而《荀子•议兵》中也有:“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其它书中也有此不具引。总不能说这些都是不可信的吧。
春秋时期的战争的确多是由本国贵族负责,但是在春秋末年已经出现了“楚才晋用”的现象。春秋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史记》中称春秋“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在这期间卿大夫失位的就更多了。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没落贵族。他们在本国待不下去了只好出奔他国。由于这些人曾经是贵族所以都是有一定文化和才干的人,所以流落他国后受到任用也是正常的事情,比如陈完之奔齐。这样的情况在春秋末年随着贵族间兼并的加剧而更加突出了。所以孙武仕吴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吴是一个后起的国家,被视为蛮夷,没有中原诸国完善的世卿世禄制度。而且阖闾本人靠弑君起家,所以对本国的贵族不完全信任而人用外人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于战争规模的问题,的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春秋和战国时代的战争有着很大的不同,突出突出表现在战争的规模和方式上。春秋时代的战争规模都十分的小,一般都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比如楚晋之间的几次大战都是只持续了一天就结束了。战争双方动员的兵力也十分的有限,城濮之战晋国的兵力是革车七百乘而已(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而且春秋时期的战争一般都是车战,战争有着一套礼仪规范。但是这只是一般而言,其实在春秋后期战争的规模和形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春秋后期晋国的一次耀武扬威已经动员了四千乘的兵力(见《左传•昭公十三年》),如果一乘战车配备的兵员是七十二人的话,晋国这次出动了二十八万人。所以战国后期吴国动用十万大军是可能的。春秋后期战争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有了步兵,有了围困战,这样战争持续的时间也延长了。通观整个春秋时期,吴楚之战无疑是最激烈的了。以前晋楚之战都是发生在楚国的境外,而且几乎都是楚国主动挑衅晋国被动应战。而吴楚之战则是发生在楚国境内,几乎都是吴国主动挑衅。齐桓公动用数国之兵也只是在方城外责问楚国包茅不入,而阖闾则是深入数千里并且攻占了楚都郢。所以吴楚之战的激烈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双方必然要动用大规模的兵力,所以吴兵十万人是完全有可能的。有人提出十万大军的给养问题,的确十万大军的给养需要有数十万人供应,但请不要忘记孙子有“因粮于敌”的思想,他们的军需都是就地征发的。
至于说关于“形名”的问题就更不足以否认孙子了。“名”是当时人关注的重点,对名的讨论春秋时代已经成为热点不必等到战国,比如孔子就说过“比也正名乎”的话,总不能说孔子也是战国人吧。
当然司马迁好奇所以在《史记》中的有些记载像小说家言使人不敢相信。比如《史记》有:吴王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对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这几乎如同小说了,以吴王阖闾的政治才干何以会如此的草率,如同儿戏。不过总体上说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
二、关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军队和战争的基本理论。《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自注曰:“图九卷”。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说《孙子兵法》是十三篇了。所以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根据《七略》中记载有“孙子兵法三卷”就把十三篇归结为上卷,其余六十九篇分别是中卷和下卷。这恐怕是推测之辞。最大的可能性是《孙子兵法》原本是十三篇,后来又经过了汉人的附益发展成了八十二篇,曹操在给《孙子兵法》作注的时候又把汉人所附加的东西剔除了。当然今本的十三篇也并非就是孙子原本,其文字肯定有后人改动的地方。大体上《孙子兵法》的内容是可信的。
现存《孙子兵法》最早的版本是1972年出土于山东云雀山汉墓的竹简本。该本将《孙子兵法》分为上下两部分,内容有残缺。其中第一部分内容你传本的《孙子兵法》,经过整理可确认的有2700多字据初步统计简本与传本有300多处的不同,除文字方面的差异外在篇题和顺序上也有所不同。竹简本《孙子兵法》的出土对我们校勘传本《孙子兵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第二部分有《吴问》《四边》《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五篇,这五篇的文字风格和今传《孙子兵法》不同,可能是孙子的后学所附益的。或许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八十二篇中的内容。
今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的注本是魏武帝曹操的注本。《孙子兵法》后世流传的两个重要版本系统《武经》系统和《十家注》系统都是由曹注本发展而来。同时曹注单行本也一直在流传,现存最早的是明陈锡《校魏武帝注孙子》三卷本。现存《武经》系统最早的版本是宋《武经七书》大字白本。原藏皕宋楼1906年被日本岩崎氏购去,先藏东京静嘉堂文库。十家注系统中现存最早的《宋刊十一家注孙子》,所谓的十家注是因为杜佑本没有注《孙子》,只是在《通典》中谈论了孙子,所以编者也就将他的文字收了近来成了十一家注。旧题《十一家注孙子》是吉天保辑,但吉天保生平实际均无考。现存较好的注本为1984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化若的《孙子译注》。该书以十家注本为底本,用《武经七书》本和竹简本进行校勘,校勘比较精良。而且注文也准确明晰较好地解释和阐发了孙子的军事思想。
参考书目:
孙子十一家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先秦诸子系年钱穆商务印书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
孙子文献学提要于汝波军事科学出版社
孙子探源——孙子其人及其兵法谷兴荣王星明海南出版社
孙子兵法浅说吴如嵩解放军出版社
可能有不当的地方仅供参考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而非孙膑。
△孙武:春秋末人,是齐国田氏之后。到吴国受阖闾重用,破楚。
△孙武著孙子兵法13篇。其中名言:
「知己知彼」、
「致人而不致於人」、
「我专而敌分」(击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敌人)、
「因敌致胜」(因敌情变化而采灵活战术)、
「主孰有道」(民众与君上若同心,最能打胜战,这是胜败之首要因素。)

孙武
中国古代军事学家。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其祖先为陈国公子完,因内乱逃至齐国,后称田氏。孙武祖父齐大夫田书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后因齐国内乱,孙武出奔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夺霸权,长期战于江淮。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并实施自强其力、待机而动、分兵轮番袭楚的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阖闾采纳孙武等建议,乘楚国兵疲松懈之机,以蔡、唐军为前导,率军从楚国守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迂回奇袭,一举攻入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国因此丧失了争霸力量(见柏举之战)。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伍子胥列传》),以一隅之地而称霸,孙武起了重要作用。产生于战争频繁、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孙子兵法》,总结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孙武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孙膑又是谁?
△孙膑和庞涓是师兄弟,同时拜鬼谷子为师,是战国人。
△孙膑在齐,庞涓在魏,马陵之战,孙膑胜庞涓,庞涓死。
△上战,孙膑假败(「减灶诱敌」),於马陵(河南范县)险要之处,扒树皮刻上「庞涓死於此处之下」,夜晚,庞点火把观看,万箭齐发,魏军败亡。

当然是孙武,孙膑是与我们很熟悉的三十六计有关的人物
孙武是写的孙子兵法,孙膑好象是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长期以来一直是个疑惑不解的问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孙武和孙膑,孙武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他们各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中,也著录有《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两种。唐颜师古注前书的作者是“孙武”,后书的作者是“孙膑“。然而、孙膑的兵法书自东汉末年以后就失传了。这样,两个“孙子”只有一部《孙子兵法》。于是,自宋代以来,就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和猜测。有人根据《孙子兵法》阐述的许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就认为此书源出于孙武,而完成于孙膑;有人则干脆主张,它是孙膑所作。

由于“孙子”有两个,而《孙子兵法》只有一部,不少人更怀疑起孙武其人的有无。宋人叶适根据《左传》中毫不提及孙武,而《史记·孙子传》叙孙武用兵“试以妇人”,其事“奇险不足信”,因而指出:“故凡谓穰苴、孙武者,皆辩土妄相标指,非事实”。(《习学记言》)清人全祖望完全赞同上述观点,认为:“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事其书皆纵横家所伪为”。(《鲍埼亭集·孙武子论》)现代学者齐思和撰《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也主张:“孙武实未必有其人,十三篇乃战国之书”。(《燕京学报》第26期)还有人认为,孙武就是孙膑。如日本学者斋藤拙堂作《孙子辨》一文论道:“孙武与孙膑,毕竟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号”。(见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中册)现代学者钱穆也指出:孙子在吴、齐两国都呆过,太史公莫能辨,遂“误分以为二人”(《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可见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说法之纷纭离奇。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墓葬中,同时发现了书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大批竹简。这个发现不仅使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证实了《史记·孙子传》和《汉书·艺文志》关于两个“孙子”有两部兵法的记载是确实的。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它还不能证明《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孙武所撰,因为这部兵法阐述的大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

(一)《孙子兵法》的许多用语都是战国时代流行而春秋时所未见的。如《势篇》说“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九地篇》说“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这里的“形名”和“霸王”,都是战国时常用的词语。
(二)《孙子》言用兵数动辄就是十万。如《作战篇》曰:“带甲十万”;《用间篇》又云:“兴师十万”。而春秋大国用兵不过数百乘,约二三万人。到战国中期,才有带甲十万至数十万者。

(三)春秋时的大战一般都在数日内解决,即使围城亦不过数月,而《孙子兵法》所谈战争往往旷日持久。如《作战篇》说:“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用间篇》又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这分明是战国时代的状况。

(四)《孙子兵法》所谈的战术多为运动战,主张深入敌后,长距离的调遣。如它说:“凡为客之道,深则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九地篇》);“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篇》)。这些都是战国时代的打法。

(五)《孙子》特别好用“五”数,如《势篇》曰:“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五色之变,不可胜现也”;“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虚实篇》又云:“五行无常胜”。这些都应是在战国时代“五行”学说流行后的说法。

(六)《孙子》的体裁类似于《墨子》的《尚贤》、《兼爱》等篇。它每篇定名都总括全篇的大意,篇前都冠以“某子曰”。这种体裁,大致晚于《论语》、《孟子》而早于《荀子》、《韩非子》,约出现于战国中后期。

(七)春秋时的战争一般都由国君亲自统率军队出征,或者由中军元帅统御上下军。而《孙子》言兵,由“将”独当一面。如它说:“将受命于君”(《九变篇》);“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篇》)。战国时才有如此格局。

(八)春秋时作战之军队,一般都自带粮食,所谓“裹粮坐甲”(《左传·文公十二年》),粮食吃尽而返归,未有指敌以为食者。而《孙子》却一再强调:“因粮于敌”,“智将务食于敌”(《作战篇》)。这又是战国时之策略。

(九)春秋时对卿大夫称“主”,而称国君为“主”乃是三家分晋以后的事。《孙子》每每称国君为“主”,此又为出于战国之证。此外,《用间篇》说的“谒者”、“门者”、“舍人”,也都是战国三时之用语。

(十)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用间》篇,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一语。苏秦活动的时代当战国中后期,在孙武之后约200年。这更足以说明《孙子》成书之晚。因为此句与孙武之时代不合过于明显,后被人删去。

上述十条关于《孙子兵法》出自战国时代的论据,都有一定道理。当然,历来也有不少学者,如明代的宋濂(作《诸子辨》)、清代的孙星衍(作《孙子十家注序》)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等,都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认为《孙子兵法》是春秋时孙武所自著。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读者当审慎鉴别之。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自宋以来,人们就争论不已。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1、成书于春秋末,孙武著。汉司马迁《史记》、曹操《孙子略解》、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等,都持此观点。

2、成书于春秋末,本于孙武,成于孙膑。明吴兴松筠馆主人在《孙子参同序》中提出这一观点。今人陈启天在《孙子兵法校释》中进一步提出,“武之兵法授之于膑,膑即据之撰十三篇”。日人武内义雄亦认为十三篇不出于孙武,而出于孙膑。

3、成书于春秋末,伍子胥著。认为孙武即伍子胥,孙膑乃伍子胥之后,居阿、鄄之间,改姓孙。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提出这一观点。

4、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南宋叶适在《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中即持这一观点。

5、成书于战国,非孙武所著。据欧阳修在梅尧臣《〈孙子注〉后序》中称,梅尧臣认为此书乃“战国相倾之说”,非孙武所著。清人全祖望等赞同。

6、成书于战国,孙膑著,孙武与孙膑为一人。中国学者钱穆与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即持此说。今人金德建在《古籍丛考·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中亦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膑。

7、不可得而知。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认为,孙武及《孙子兵法》“皆不可得而知”。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孙武之有无其人虽未暇定,而十三篇之非孙武书则固无可疑者。”

8、“十三篇”作者是孙武,但孙武不是田书之孙,而是田无宇的长子田武子开,田乞、田书是其弟。今人田昌五先生在1992年山东临沂召开的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这一观点。


我晕!楼上的几个sb!孙子兵法不是孙子写的是谁写的!lz也是sb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问!吃屎吧你!
孙武是写的孙子兵法,孙膑写的是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而非孙膑。孙膑另有孙膑兵法。孙武:春秋末人,是齐国田氏之后。到吴国受阖闾重用,破楚。孙膑是战国时期人。孙膑和庞涓是师兄弟,同时拜鬼谷子为师。后同时在魏国为官。孙膑被庞涓陷害,被截去膑骨。所以叫孙膑。后被齐国救了。在齐国为军师。用围魏救赵之计,打败了庞涓。在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当然是孙武了,孙膑是三国时的。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孙膑得到孙武的孙子兵法,招来庞涓的嫉恨,引发了二人之间的争斗;后来孙膑根据孙子兵法(十三篇)和自己的经验写出了孙膑兵法;
此中原由请参考《东周列国志》,《史记》等;

参考文献:《东周列国志》,《史记》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
孙膑写的是孙膑兵法
当然是孙武孙膑是春秋时期孙武是战国时期孙子兵法是战国时期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膑
孙武的著作好象是万人敌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此结果是经过家庭投票的答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