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大禹治水的传说

时间:2010-2-4 专题:大禹治水
很急的!快答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他所创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虽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和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大不相同.总算已具备了国家形式.使得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但是中华大地上的洪水为患一定特别严重.所以才产生了「洪水猛兽」的成语.认为洪水比猛兽更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让大家安居乐业.得到了许多部落的共同拥戴.继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在考古工作中.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结合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来考虑.许多学者都认为二里头第一.二期古文化遗址当是夏代文化的遗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国家规模的夏王朝.这是不成问题的,这个王朝的领袖是一位善于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获得领袖地位.创业垂统.这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大禹这个人.治水这件事上.近年来却产生了许多复杂分歧的看法.很难统一起来.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说法.二是新说.
关于大禹本人.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战国时代.<墨子>书中才称大禹治水常用疏导之法.从大禹时代到战国时代.相距一千多年.我们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进.有了不少成就.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这一千多年中前前后后许多治水的功绩都归功于大禹一人.对历史作了夸大.
作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够北上中原发展的部落联盟领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当然不限于治水.在使用青铜器发展生产.建立国家制度.对外用兵(击退苗蛮族群的进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绩.但是后人纪念他与崇拜他.却选择了他的主要功绩--治水.这是不难理解的.作为一位农业社会的领袖人物.首先应该关心与致力的就是国计民生.农业生产.这一件大事办不好.别的事办得再好也不行.现在距离大禹时代已有4000多年.我们还难以根治水患.每年还得为防洪而担心.几千年前的先民.对于这位为了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与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于他当时领导群众兴修水利.限于客观条件.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现甚么奇迹.所以会长达13年之久.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身后的许多治水功绩也算在他的头上.这也容易理解.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迹越传越多越传越大的真实经过.
参考资料: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