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当中日战争急迫之时,翁同龢衔西太后之命诣李鸿章问策时,“鸿章怒目向视,半晌无一语。徐掉头曰:‘师傅(指翁同龢)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同龢曰:‘计臣以樽节为尽职,

时间:2010-2-5 专题:李鸿章

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户部尚书翁同和与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对话。

当时的情况是,清政府驻朝军队节节败退,日军已攻占了朝鲜全境,战火烧到了中国本土。海上方面,中日两国进行了黄海海战,两国都受重创,但中方损失大于日方。而日本方面,则大肆宣传胜利,以刺激其军队的信心。中方,军队的最高指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夸大失败,并命令北洋舰队尚存的主力舰航行至威海卫,不准主动出击。目的是避战保船。当然有他自己的道理。

而李鸿章的举措招来了朝廷百官的猜忌,连素来对其荣宠有佳的西太后也有了猜忌,便命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和衔令责问李鸿章。其实翁同和的心里是最清楚的。

话题要扯到三十多年前的咸丰八年(1858年)。当时正值太平军几圈中国半壁江山的时候,太平军攻打安徽,时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翁同和的亲哥哥)不顾当地官吏士绅的请求,退守到了安徽定远县。最后造成了当地官吏士绅殉难甚重的局面,进而使淮北局面复杂,朝廷形势恶化。湘军统帅曾国藩便命时任湘军江南大营幕僚的李鸿章上书弹劾翁同书,李鸿章的文采极佳,用了极其犀利的言语把翁同书的罪证扩到了最大化,并让百官从其言语中感觉到谁敢为翁辩护便位居跟朝廷作对的立场上,所以也没有人敢为其辩护,李从此到得了曾的赏识(详情参照李鸿章的《参翁同书片》)。“翁案”的结果,是翁同书被判斩监侯(死缓),下了大狱。次年(1863)念其父翁心存原为朝廷内阁学士而被减罪流放伊犁。而翁同和与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在1862年翁同书获罪当年,又急又气,一病不起、撒手西去了。从此,翁同和为其兄父之仇与李鸿章结了一辈子的怨。

并将私人的恩怨上升到了国事的高度。“然则大臣不合,于国家终非幸事”。翁同和时时事事与李鸿章掣肘,在总理户部期间,又在北洋水师的经费上与李为难。甚至有光绪帝的口谕,翁同和还是将钱款拨给了颐和园的施工队而不给北海海军。导致了北洋海军无钱检修,五年未更换设备、五年未添置一发炮弹、设备陈旧不堪。在这种的情况下,李鸿章当然不愿意跟备战已久的日本去硬拼。而这其中之事。除李鸿章自己外,朝中大臣恐怕就只有翁同和最清楚了。

所以,翁同和明知自己对战争失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之时,却还假装不知道而问李鸿章怎么搞的。李当然有气。便出现怒视翁同和而不语的场面。这是,也了解内幕的军机大臣徐用仪便代李鸿章反责问翁同和:“你总理户部,平时请拨军费,你说财政拮据,但是现在突然打仗了,你却问舰队怎么会败。没有钱军舰从哪里来?!”翁同和回答:“我一生尽职尽责,户部本来就没有多少钱,近年来太后又在修筑颐和园。这战事突起,你怎么不再向户部请示拨款(有推脱之嫌)?”李回答:“我掌管北洋军务。朝廷平时就对我猜忌甚重,御史、藩台、臬台们又弹劾我贪污,我若不哓哓不已为自己申辩,今天还有我李鸿章在这吗?”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体会到李鸿章的无奈与苦涩。很多强国的措施不但不被理解,自身还要受打击,被压制,在夹缝中求生存,虽然如此,他还是兢兢业业地为大清王朝操劳。独自一人要在受很多势力掣肘和为难的情况下艰难的进行着想使大清富强的洋务,办工厂、办海军、练军队。。。。一旦有失误便是一个人承担,连战争也不例外。日军登陆威海卫时,李鸿章请求山东巡抚李秉衡派兵援助,被拒绝;请求南洋大臣张之洞派南洋水师北上援助,又被张以“人庸船朽”被拒绝。孤立无援,苦苦支撑,以一个之力苦战一个国家。虽败亦豪哉!

1895年2月14日,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等在马关(今下关)春帆楼开始谈判。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仍然本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期望,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努力为大清帝国争回权益。,日本肆意勒索,所提各项条款,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时时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谈判数月之久,仍僵持不下,每次从春帆楼结束当天谈判时,在路上总会受到日本人的辱骂。一名刺客冲过来,揭开轿帘,朝着里面心力交瘁的李鸿章脸部就是一枪。瞬间,鲜血染红了这位饱经沧桑、为国尽瘁的老人的脸部,顺着面颊流在官服上,鸿章马上昏了过去。所幸的是,子弹并没有伤着要害,卡在左眼下的骨头缝里。对于这样一个敏感而又危险的部位,凡是查验过伤口的医生都不敢贸然下刀,李鸿章本人也以国事艰难,刻不容缓为由拒绝动手术。在给清政府的电报也只有短短的六个字:“伤处疼,弹难出。”
日本最后为了表示歉意赔款由3亿两减为2亿两,并引来了俄罗斯、法国、德国对日本掠夺辽东的联合干预,使日本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侵占。李鸿章明白,这是日本的最低底线了,要是继续采取强硬态度,只能使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任何战争,受害最重的还是广大百姓,虽然他自己不是什么清官,但他还是热爱百姓的,更何况以大清帝国的实力而言,战争的结果必然是一败再败,那样,日本人就会进入东北,说不定还会长期的占领,那可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再说了,战败的结果依然是割地赔款,而那时可能代价就更大了。最后李鸿章和大清帝国的高层电报沟通后,最重在春帆楼签下了被国人嗤之以鼻的丧权条约——《马关条约》。
回国后他成了帝国政府中最大的卖国贼,他此行所竭尽全力的谈判变成了将国家的领土、主权出卖给日本。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同僚骂他丧权辱国,百姓说他接受贿赂,就连他脸上伤疤也被人怀疑,成为攻击的对象,“今道路传言,云有见李鸿章者,谈笑自如,依然故态,面上并无一点伤痕。然则非真中枪也,恐人议与通倭,故假捏之耳。”惩办他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人放出话来,说要不惜一切手段来暗杀他。
李鸿章内心的痛苦除了他自己,估计谁也说不清。条约签订后,他就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也。”两年后,他出使欧美,途经日本,需要在横滨换船前行,日本政府得知后,极力邀请他休憩再走,均被拒绝,冒着掉入海里的危险,他从两船之间的搭板上进入新船。实现了当初的诺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