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元代?改进了毕升的技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

时间:2010-2-5 专题:毕昇
谁改进了毕升的技术
墓碑碑文
揭开一个千古之谜

1990年,英山县县城一位通讯员到农村采访,路过高架水渠桥下面准备休息时,见水渠渗水,渗出来的水正好滴在一块墓碑上,由于多年的洗刷,墓碑露出了一排字,出于好奇,他下到坑里,仔细端详,不禁大吃一惊,墓碑上出现“毕升(繁体升字:日字头下面一个升)”二字。他就纳闷,就会不会是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呢?难道是同名同姓之人?
回到县里,该通讯员将这一秘密立即告诉了马民权,马到现场考察后,十分兴奋,立即组织县里的文物部门、县史志办、档案部门等到现场进行考察。再次发现,占河水库一带的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上有一个村庄就叫毕家寨,但是,毕家寨里没有一个姓毕的,都是田姓和万姓。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毕家寨村子里的村民却年年到毕姓坟墓上坟。
经过认真考察,他们从碑文中再次发现,原来毕升是李氏的女婿,是与其妻李氏的合葬墓。随后他们将墓碑还原到原墓的墓座上,此地正是李姓的坟山。不久,马民权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毕升就是英山人》的文章,很快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北大、清华等一些专家和学者纷至沓来,他们在国家档案馆和故宫书院等地开始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毕升那个年代正是宋仁宗皇(礻+右)年间,与墓碑碑文“白(礻+右)”年号不相符。专家学者查阅很多的资料,历史上没有“白(礻+右)”这个年号。再通过考察论证后发现,原来在历代的王朝中,百姓痛恨这个王朝时,常常是用白字来代替年号的,故此,毕升后人在为其立碑时,故意将“皇”字下面的“王”字去掉,以示对朝庭的不满。
1995年,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湖北省文管会等单位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等28名专家学者鉴定,确认毕升无疑,毕升墓碑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至此,揭开了毕升籍贯、卒年(1051年)千古之谜。1996年4月8日,毕昇墓碑送至中国印刷博物馆收藏。这是我国科学史料收集上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世界文明史的一个空白。

毕升的传说
如何发明了泥活字

占河水库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一个大型蓄水灌溉水库,灌溉面积达55平方公里。鸟瞰整个占河,如同一幅奔放的麒麟图,这里不仅风光秀美,而且还有很多关于毕升的传说。
马民权说,毕升出身贫寒,从小聪明过人,学习雕刻。当时是没有印刷技术的,书籍只能靠人抄写,一部书要好多时间才能抄完,因此书籍显得十分宝贵。
五代时的大官僚冯道,开始用雕刻版印刷发行“五经”,印一页书,必须先把字雕刻在木板上,刻一部书要花费几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如果是一部大书,就需要花几年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到了北宋时候,雕版印刷大为盛行,相传杭州西山有位号称“神刀王”的雕刻师傅,技术出众,很负盛名,但他有个怪脾气,从来不肯收徒弟。那时毕升还是个小孩子,听说后,就从英山慕名来杭州拜师。“神刀王”看他虽然小小年纪,但聪明灵巧,十分讨人欢喜,就破格收下了这名小徒弟。毕升跟着师傅早起晚睡,勤奋学习雕刻技术,不长时间,他的技艺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几年后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让毕升在一旁观看揣摩。哪知毕升不小心碰了师傅的胳膊,结果最后一行的一个“之”字刻坏了。这样,整块木板就要报废。当时“神刀王”没有责备他,可毕升难过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一连难过了好多天。同时他也想,木板雕刻印刷这么麻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此后,毕升一有空闲,总是考虑这件事。
一天,师傅让他到街上买菜,他边走边想,不觉经过刻制图章的摊前,看到一个一个图章排得很整齐,他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图章一样把所需要的字一个一个排起来,就不会因为一个字坏了而影响整块雕版了。他想起了在家和小朋友一块捏泥人的游戏,我何不用泥来试试呢?于是他有空就用胶泥做成一个个的方块,在上面刻成反字,晒干后,涂上墨,果然印出了字。他高兴极了!后来,他又向烧瓷的师傅请教,经过烧制后,字模变得硬了,而且非常灵便,成了活字,排版时,把活字排在铁框里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了。活字印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数量和质量,使书籍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毕家寨无毕姓
毕升后人身在何方?

毕升的发明,比欧洲的约翰内斯·谷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早400多年,他成了活字印刷的“祖师爷”。但谁曾料到,正是这种发明,给毕升带来了灭顶之灾。
据说,当时的印刷技术是掌握在官方和官僚手中,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使印刷术进行了一次空前的革命,印刷技术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原来只能是少数能看得上书籍的达官贵人,开始流传到民间普通百姓中,当朝一些官僚和巨商开始痛恨毕升,并对其加以迫害。据传,毕升在官僚威逼之下,含恨投江自尽,其妻子李氏便在家乡为其建造了一个衣冠冢,与自己合墓,就安葬在李氏祖坟山上。
那么,毕升的后人在哪儿呢?为什么毕家寨竟无一人姓毕呢?
占河毕升故里负责人张渐秋先生向记者讲了一个“秘密”。在当地,流传有一个“私钱洞”,据传,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后,不仅得罪了朝廷权贵,还得罪了很多的大官。于是,他们对毕升进行诋毁和陷害。
据说,在占河峡谷一带,有人在此建造了“私钱洞”,专门生产私钱,扰乱朝廷金融。于是,就有人向朝廷举报,说是毕升的一个后人使用了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朝廷得知后,派官兵对毕姓家族进行了满门抄斩,并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于是遂改姓田、万。“私钱洞”,也被封闭了。故此,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寨,但田、万姓多,毕姓却无一人。
文革期间,一位放牛的老人在峡谷无意中发现了“私钱洞”,当时,很快被当时的军委会派人封闭了。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峡谷中的“私钱洞”又成了一个谜。

寻访“私钱洞”
穿越占河大峡谷

记者决定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进行一次峡谷探寻。
峡谷位于占河水库的下方,一条绵延十几公里峡谷在群山之中穿绕,我们开始了艰难的寻访之旅。
由于峡谷幽深,丛林茂密,我们围绕峡谷上游顶部寻找通向谷底的山道,此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山谷中,点缀着一丛丛、一簇簇似火的红叶。由于是涸水时节,从高处向下看,谷底基本断流,露出很多峥嵘的怪石。我们下到一条上世纪70年代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来的“天渠”上,站在“天渠”边缘,“天渠”如同一条玉带在半山腰中缠绕,让人很容易想到当年的“红旗渠”,我们称它为“小红旗渠”。
据说,当年建造这条水渠是民工将自己吊在绝壁上靠一锤锤打造出来的,全长十几公里,还牺牲了不少民工。水渠穿越三个山洞,其中一个山洞有几公里长,里面生活着一种巨大的蝙蝠,双翅展开近半米长。
经过很长时间的跋涉,我们终于下到峡谷的谷底,据说,“私钱洞”就藏在谷底两边的悬崖峭壁上。我们心里都知道,此次探秘基本上徒劳的,但我们还是希望体验一把。
在峡谷谷底,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魅力,不知经过多少万年才造就一块块嶙峋的巨大怪石,这些怪石一个个被水冲刷得光润如肤,看啥像啥,特别是在许多光滑的巨石上,由于的水流作用,形成了一个个或一条条光溜溜的圆洞、水槽,有的巨石被水切成一条条的水沟,让人读懂了什么是水滴石穿。
峡谷如同一个巨大的陷阱,深不可测,好在当地村民为了清除峡谷中的谷道,将峡谷边部分丛林和荆棘砍掉了不少。我们小心翼翼地攀爬,稍有不慎,后果难料。当我们穿越谷底一半路程时,突然一条沟壑拦住了去路,两边又是绝壁,无法通过。我们只好脱掉衣衫,将相机和衣服等举起来,才趟过去,那冰冷的沟涧山水,寒冷得让人有刺骨之痛。
我们在峡谷中不知道穿越了多少个巨石阵,跨越了多少条深壑,但没有发现“私钱洞”任何蛛丝马迹。“私钱洞”到底藏在何方?里面隐藏有什么样的秘密?有为毕升及后人平反昭雪的佐证吗?

耗资百万,历时三年
央视拍摄毕升专题片

10月20日晚,马民权专程带来一盘光碟来到占河,他说,这是一盘还未播出的光碟,是当时耗资120多万元,历时3年,由央视拍摄的毕升专题片。记者认真观看了这部专题片,该片从历史史料的角度多方位展示了当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整个过程,采访了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许多场景都是在毕升故里拍摄的,其中一些情景再现的镜头也是由英山剧团的演员来完成的,马老从头至尾参与了整个记录片的拍摄。他说,该片将于今年年底在央视播出。
为什么央视耗资百万,历时三年才拍摄完毕升专题片呢?马老告诉了其中的秘密:活字印刷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是在我国印刷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尽管如此,印刷术的起源之争,仍未停止过。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例,近年来,韩国学者就一直认为最早的活字印刷并非中国人首先发明使用。孰是孰非,近年来几乎成为一桩公案。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做了详细记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事实上毕升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未见流传。故此,一些韩国学者认为,毕升活字印刷术只是处在一个理论阶段,没有在实践中应用。
为此,北京市教委专门成立了一项研究课题,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课题组花费两年多时间,顺利完成了《毕升泥活字印刷实证研究》课题,用事实驳斥国外学者的质疑。
为了再现当年毕升造字的技术流程,在北京市教委资助下,北京印刷学院课题组采取工科的研究模式,重点对毕升活字印刷术工艺和技术做了系统、全面的探讨研究,各工艺环节经反复多次实验、分析和总结,提取科学数据,依毕升原法研制成功胶泥活字3000多枚,印制了具有纪念、收藏和研究价值的经折装宣纸印本《毕升活字版印实证研究》,其中绘制的毕升工艺流程图,是近千年来首次所见。为帮助今天的人们生动、形象地了解毕升泥活字印刷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0月21日,印尼华侨华人总商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邹衍(俗称“爱国疯子”)也慕名来到英山占河,对毕升故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记者一行对毕升墓地进行了探访。他说,他计划发挥印尼和新加坡华人商会的优势,针对韩国人为争夺活字印刷术发明权问题,对毕升故里进行宣传打造,不能让世界公认的活字印刷发明在中国被外国人抢占。邹衍告诉记者,他此次考察的目的就是为宣传毕升故里作前期的调查和策划工作。

资料链接:活字印刷与世界文明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很快传到亚洲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后来,印刷术传到了欧洲。西方人继承并完善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德国人古登堡创造并采用了铅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很快由德国传到世界各国。17、18世纪,欧洲在经历工业革命后,把机器应用于印刷行业,铅活字印刷走向了机械化,从而西方告别了印刷技术的手工时代。到19世纪,这些技术又传入我国,很快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术。当今世界,虽然照相排版印刷工艺日益广泛应用,但传统的铅版仍通行世界各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