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杨贵妃真死了还是逃到日本了?

时间:2010-2-6 专题:杨贵妃
杨贵妃有没有亡命去日本?斯米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历代文人骚客在描写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爱情生活方面,真可谓呕心沥血,不异笔墨!但是,对于杨贵妃的死因,则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是被缢死的。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途经马嵬驿,六军将士以咎在杨家,愤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葬尸于坡前。这是历来正典史籍的普遍记载。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这一点确凿无疑,而且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都说杨贵妃受缢死于马嵬驿,与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正典史籍几乎都是以上的记载,而稗史、传奇也有这样类似的记载。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也寓居该县。一天,他们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异常感慨,王质建议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是位史学家,在写杨贵妃缢于马嵬驿一节时他是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后,“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仅袂掩面,使牵之而云,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如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汉学家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前的态度。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则当了女道士。这种说法,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后来一些学者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玉妃太真院”(即女道士院),唐时女道士院实质与青楼无异,此时她已落花飘零了,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俞平伯先生从20年代末期在《小说月报》第20卷2号上发表的《<长恨歌>及<长恨歌>的传疑》一文起,直到解放后,一直坚持这一观点。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亡命到了日本。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向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等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此事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有记载)。日本有种说法,说死者是替身,杨贵妃本人则远逃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据当地的传说讲,认为被缢身亡的,乃是一名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过海上的漂泊,来到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还若有其事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匀津的二尊院。至今当地还保存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在久津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两座立像,传说是唐玄宗为了安慰杨贵妃而特意送到日本来的,现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1984年《文化译丛》第5期)一文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

应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史料是比较翔实的,且已得到公认。但是,杨贵妃出逃当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说法,也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


杨贵妃有没有亡命去日本?

斯米

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历代文人骚客在描写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爱情生活方面,真可谓呕心沥血,不异笔墨!但是,对于杨贵妃的死因,则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是被缢死的。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途经马嵬驿,六军将士以咎在杨家,愤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葬尸于坡前。这是历来正典史籍的普遍记载。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这一点确凿无疑,而且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都说杨贵妃受缢死于马嵬驿,与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
正典史籍几乎都是以上的记载,而稗史、传奇也有这样类似的记载。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也寓居该县。一天,他们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异常感慨,王质建议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是位史学家,在写杨贵妃缢于马嵬驿一节时他是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后,“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仅袂掩面,使牵之而云,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如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汉学家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前的态度。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则当了女道士。这种说法,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后来一些学者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玉妃太真院”(即女道士院),唐时女道士院实质与青楼无异,此时她已落花飘零了,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俞平伯先生从20年代末期在《小说月报》第20卷2号上发表的《<长恨歌>及<长恨歌>的传疑》一文起,直到解放后,一直坚持这一观点。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亡命到了日本。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向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等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此事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有记载)。日本有种说法,说死者是替身,杨贵妃本人则远逃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据当地的传说讲,认为被缢身亡的,乃是一名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过海上的漂泊,来到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还若有其事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匀津的二尊院。至今当地还保存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在久津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两座立像,传说是唐玄宗为了安慰杨贵妃而特意送到日本来的,现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1984年《文化译丛》第5期)一文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

应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史料是比较翔实的,且已得到公认。但是,杨贵妃出逃当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说法,也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


杨贵妃有没有亡命去日本?

斯米

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历代文人骚客在描写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爱情生活方面,真可谓呕心沥血,不异笔墨!但是,对于杨贵妃的死因,则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是被缢死的。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途经马嵬驿,六军将士以咎在杨家,愤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葬尸于坡前。这是历来正典史籍的普遍记载。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这一点确凿无疑,而且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都说杨贵妃受缢死于马嵬驿,与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
正典史籍几乎都是以上的记载,而稗史、传奇也有这样类似的记载。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也寓居该县。一天,他们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异常感慨,王质建议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是位史学家,在写杨贵妃缢于马嵬驿一节时他是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后,“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仅袂掩面,使牵之而云,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如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汉学家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前的态度。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则当了女道士。这种说法,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后来一些学者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玉妃太真院”(即女道士院),唐时女道士院实质与青楼无异,此时她已落花飘零了,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俞平伯先生从20年代末期在《小说月报》第20卷2号上发表的《<长恨歌>及<长恨歌>的传疑》一文起,直到解放后,一直坚持这一观点。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亡命到了日本。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向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等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此事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有记载)。日本有种说法,说死者是替身,杨贵妃本人则远逃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据当地的传说讲,认为被缢身亡的,乃是一名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过海上的漂泊,来到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还若有其事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匀津的二尊院。至今当地还保存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在久津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两座立像,传说是唐玄宗为了安慰杨贵妃而特意送到日本来的,现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1984年《文化译丛》第5期)一文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

应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史料是比较翔实的,且已得到公认。但是,杨贵妃出逃当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说法,也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


根据历史记载,杨贵妃确实是死了

至于杨贵妃逃到日本,只是民间的传言...


百家讲坛的视频:http://news.uusee.com/channel/1331/78/e0/1331uusee0000000883.html杨贵妃死因之谜“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个成为唐玄宗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传奇女人杨贵妃在死后的许多年,为何又有人说杨贵妃死在遥远的日本?有关于杨贵妃一生的大起大落和她下落的真相究竟在哪里?这里也有: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50702206.html

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历代文人骚客在描写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爱情生活方面,真可谓呕心沥血,不异笔墨!但是,对于杨贵妃的死因,则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是被缢死的。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途经马嵬驿,六军将士以咎在杨家,愤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葬尸于坡前。这是历来正典史籍的普遍记载。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这一点确凿无疑,而且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都说杨贵妃受缢死于马嵬驿,与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正典史籍几乎都是以上的记载,而稗史、传奇也有这样类似的记载。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也寓居该县。一天,他们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异常感慨,王质建议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是位史学家,在写杨贵妃缢于马嵬驿一节时他是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后,“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仅袂掩面,使牵之而云,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如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汉学家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前的态度。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则当了女道士。这种说法,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后来一些学者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玉妃太真院”(即女道士院),唐时女道士院实质与青楼无异,此时她已落花飘零了,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俞平伯先生从20年代末期在《小说月报》第20卷2号上发表的《<长恨歌>及<长恨歌>的传疑》一文起,直到解放后,一直坚持这一观点。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亡命到了日本。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向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等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此事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有记载)。日本有种说法,说死者是替身,杨贵妃本人则远逃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据当地的传说讲,认为被缢身亡的,乃是一名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过海上的漂泊,来到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还若有其事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匀津的二尊院。至今当地还保存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在久津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两座立像,传说是唐玄宗为了安慰杨贵妃而特意送到日本来的,现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1984年《文化译丛》第5期)一文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

应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史料是比较翔实的,且已得到公认。但是,杨贵妃出逃当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说法,也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


西安是过去的长安,在长安有很多杨贵妃留下来的痕迹:有马嵬坡、华清池、仙游寺,仙游寺是唐朝皇家的一个寺院,白居易在这里创作《长恨歌》。《长恨歌》这个诗歌我们先暂且放下不说,说一说天宝轶事,杨贵妃被缢死的过程。这个过程大家都知道,这是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五号在傍晚的时候,杨贵妃被缢死了,《旧唐书》上记载呢,杨贵妃死了以后用紫褥包裹,紫色的褥子把尸体裹起来了,葬于驿西道侧,时年38。就是说连棺材都没有,拿褥子把人一裹就埋在了大路的西侧。将杨贵妃埋了以后,唐玄宗就向西逃窜,经过了今天的宝鸡,进入了大散关,到了秦岭。



唐玄宗走了以后,当地有一种说法,说是掘墓观美人。也有“此地纵千天,土香犹破鼻”这种说法,就是说埋葬杨贵妃的坟,这个土的细腻程度像擦的脸上的粉一样,在过去陕西马嵬坡附近有些妇女擦脸上的粉就到杨贵妃墓里剐点度,据说这个土还是香的,这都是传说了。



那么第二年,唐玄宗回銮,那时候他已经是太上皇了,他的儿子当了皇帝了,他曾经下命令,将贵妃的遗体改葬,就悄悄地把坟启开,再重新埋葬。但是启开坟以后,《旧唐书》上记载:肌肤已坏,惟胸前香囊犹存。这个肌肤已经没有了,烂了,只有一个香囊还存在着,这个就为后人提出了一个疑问,说是香囊烂得快?还是肌肤烂得快?肌肤没了,这个香囊怎么还有?这里边究竟有没有尸体?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年轻的时候,我觉得杨贵妃是像个谜一样的人物,我在医院里工作,医院里有值夜班的人,换了一个夜班,白天的时候坐着拉药的大卡车,从西安到马嵬坡寻访杨贵妃的墓地。当时天上下着小雨,我坐在卡车的顶棚上,全淋透了,到了马嵬坡司机停车了,说到了。这就是杨贵妃墓,当时我一看,哎呀!凄风苦雨,一个土堆,基部用砖砌的,周围是老玉米地,玉米已经收割了,黄的叶子,还有残旧的石碑都倒在地上。没有院墙,那个雨水不光是把我浇透了,整个把周围这个土地全部浇透了,湿淋淋的。那个雨声打在老玉米的叶子上,我就心想,这就是杨贵妃墓呀!此情此景确实是和我的心情非常吻合的,我认为这种哀婉幽冷就是杨贵妃墓的真实写照。但是,在今天这种破败荒凉这种意境已经寻不到了,今天的杨贵妃墓是什么样子呢?今天的杨贵妃墓是明丽的大殿堂,石头刻的贵妃像,再加上外边卖旅游产品的,小汽车车来车往,我说这个已经失去了杨贵妃本来应该有的那种品味了,所以到现在我再也没去过马嵬坡,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当然了,这是一个文化人对于历史的幽古之情了。



可是在前年,我在日本,有一天坐着大轿车参加旅行团的时候走到路上,因为我坐在前面,我忽然发现前面路边上有一个大的交通标志牌,说什么呢,杨贵妃故里,在日本的山口县。我很奇怪,我说这儿还有杨贵妃故里,当时我想杨贵妃怎么到这儿来了?这么偏僻的一个地方,可是路边上呢,杨贵妃商店,杨贵妃酒馆,杨贵妃的宾馆,什么都有。我说杨贵妃还挺热闹的嘛,在这折腾的。回到家以后,我就从这儿调出来杨贵妃故里的很多资料,我就看原来是这个地方叫山口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当时我就通过朋友和油谷町村联系,我说我想看看这个杨贵妃到底在你们这儿怎么个情况?于是有一天我就去了,几个老头坐在桌子跟前在喝酒,老头们喝得已经有点高了,脸通红。我就跟他们说,我说我是从西安来的,他们说西安就是长安吗?我说就是长安,他说哎呀!那你就是从杨贵妃她们家那儿来的。我说是,他说你能给我们说一说长安的话吗?我说可以,于我就说了陕西话,虽然我的陕西话说得很不地道,我经常在没有陕西人的时候说陕西话,当时老头们听了以后那个激动,说哎呀!这就是当年杨贵妃说的语言,有几个人没听到,还给叫过来,让我再说一遍。说了好几遍陕西话,他们就觉得这种语言虽然他们听不懂,但却是杨贵妃说过的话,他们觉得非常亲切。后来我就说这些人,对杨贵妃这么有感情,好像杨贵妃就是他们这个地方的人一样。同时还有人说杨贵妃在这儿还有后代,后代姓八木,我后来想这个八木它和杨姓有什么关联,这里边的内在联系我确实是还想不出来。



他们说杨贵妃墓就在二尊院里,我说那我去看看,就到二尊院那边,这个二尊院的建筑跟我们中国是非常近似,二尊院的厕所都是男厕女厕,蹲坑。所以我说哎呀!就像到了中国一样,那个亭子都是中国式的亭子,里边也有石头的雕像,这个雕像是我们西安市的工匠到油谷町来雕的,它的样子和马嵬坡的是一模一样,但是比马嵬坡的雕像要瘦了一点,因为日本人不能接受杨贵妃是胖美人。他们觉得瘦还是美,因为日本人可能都不太胖,所以二尊院的杨贵妃像是很瘦的,也确实是非常美!在墓后边有一个五层的石头塔,很高。大概有一两米高一个石头塔,他们说这就是杨贵妃的墓,塔的下边有很多小的石头塔,一个一个围绕着这个大石头塔,我说这些小塔是干嘛?他说这些塔是杨贵妃一块来的侍女的坟墓,就埋在这个地方。塔呢,就面向了大海,说是为了贵妃思念家乡,她能够遥望长安。我就找到了二尊院当时的长老,我说杨贵妃在你们这儿埋着,有什么证据吗?当时他就拿出了两本书,蓝布的面,油麻纸里边墨笔直书,这是二尊院五十五世长老慧学记录留下来的东西,这个里边说的是什么呢?说“天宝十五年七月,唐玄宗爱妃杨玉环乘空栌舟与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后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于庙后。”我说在你这儿埋葬了,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个过程?他说您往下看,我就往下看了,下边跟咱们的历史全不一样了,“六军既发,贵妃气息有所和缓,着人救之,造空栌舟,置数月粮食于舟内,放逐海中,任其漂流。”空栌舟是什么舟?我后来查了一下字典,就是没有橹的舟,没有这个船橹的舟,能从中国到日本吗?这是怎么过来的?而且我们看唐代历史,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渡了多少次?最后双目失明了,才渡过去了。它没那么容易,说没橹的舟我就能过去,这有点神话了。但这个长老说这不是神话,我们油谷町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他建议我到那个唐渡口去看一看,于是我就告别了二尊院,沿着海滩,这个海岸高,下边是海滩,一个石板的小楼,蜿蜿蜒蜒下到了海滩。就说杨贵妃在这儿登陆了,在唐渡口让我看到的是什么呢?那么干净的日本,但是在海滩上遍布着垃圾。这些垃圾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全是中国的垃圾,有我们的海飞丝洗发膏的空瓶子,有农夫矿泉水的瓶子,有我们中国妇女穿的布鞋。里边还有韩国漂来的东西,他们说这是一股海流,从中国来的海流,把这些东西不用护照、不用打船票,自己就过来了,长年在这儿漂着。有三四个日本老太太在那儿拣垃圾,在海滩上拣垃圾,她们告诉我说有的时候在这儿还真能拣到点好东西,所以呢,他就说杨贵妃是借助这股海流漂到这儿来的。这个小渔村是一个海流的回旋,所以在这儿登陆了。



给这个以证实的还有什么呢?在这个久津半岛附近有一个博物馆,叫土井浜博物馆,我也到博物馆去看了一下,这个博物馆是非常现代化的一个博物馆,建立在沙滩上。从1953年到1988年大概在三十年的时间,在海滩这块地方,挖掘出来了三百具人的骨头。考证这三百具尸骨是两千年以前的中国的老百姓,为什么是中国的呢?因为这些尸体在埋葬的时候,那个姿势非常别扭,他的脖子都扭着,所有的头颅全部面向着大海,面向着中国方向。人们就说这是中国最早的移民,两千多年前大概是在我们的汉武帝时代,在汉武帝时代那个时候中国造船技术恐怕还不太发达,人们不可能从中国坐船到日本来,这个就是日本有名的漂流学说,日本人为什么叫大和民族?它的民族构成是朝鲜来的,还有通古斯族过来的,我们大陆上过去的,有南亚过去的,有我们南方过去的,这些个人组成了大和民族,就是今天的日本,所以这个也是一种学说。



还有一种说法呢,说为什么这叫唐渡口,武则天建立周朝,她大周,大周对于唐朝宗室皇上的亲戚这些宗室她给予迫害,很多唐朝的贵族逃难,借助这股海流,逃到了油谷町村,从这儿上岸,于是这就叫做了唐渡口。就是说在唐代这儿也经常有中国的人过来,这个观点是日本山口大学一位教授的观点,他是这样说的。所以呢,这些就为杨贵妃登陆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杨贵妃究竟死没死?你现在说了半天,到底死没死?你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历史上咱们的《唐书》上记载的,说是六月十三号,当然这指的是阴历了,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号,天刚刚亮的时候,因为安禄山造反,潼关已经破了,皇帝携同嫔妃,包括杨贵妃和他的皇子皇孙,包括六军代表陈玄礼,带领他这个大军一块出了长安的延秋门向西跑了。往西是哪儿呢?就是咸阳,去过西安的同志可能都知道,咸阳离西安是非常近的,现在要是走的话,大概汽车二十多分钟就能到咸阳,咸阳和西安两个城市现在已经慢慢接起来了,很难分清楚了。但是在当时,四十里路,这一行人走了半天,到中午的时候到咸阳了,本来是想叫咸阳县的县令接待他们,但是咸阳县的县令一听那边造反了,吓的比谁都跑得快,跑没影了。同时皇帝悄悄跑出长安城,谁都不敢告诉,因为皇帝逃跑这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所以到百官上朝的时候,发现皇上怎么不见了,才知道皇上跑了,于是长安城里大乱,抢店铺、放火、打家劫舍,于是都出来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到了咸阳连吃饭都吃不上了,当时记载的是什么?高力士从街上买了一点带芝麻的蒸饼给皇上吃,士兵也要饭吃,这实际上是一个契机,是造反的一个最直接的由头。那么真正操纵造反的是太子,他是想篡夺皇位的,于是杀了杨国忠,也杀了杨贵妃的姊妹,包括杨国忠的儿子。杨国忠的媳妇逃出这个是非之地,据说是走到宝鸡也不知道走到汉中,到底还是被杀了。于是呢,杀了以后,陈玄礼就作为代表跟皇上接触,要求处死杨贵妃,为什么处死杨贵妃?因为士兵把杨家全家都杀完了,贵妃还在皇帝身边,你这个士兵心里不安,这是一个祸害。尽管她说是不问朝政,但是你毕竟对我们是一种威胁,于是要求处死杨贵妃,否则的话,不走。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是忍痛割爱,杀吧。那么对于这段日本蓝皮的书上是怎么记载的呢?它是这么写的:“高力士将贵妃从寝室中叫出,于庙堂前树下缢死,着六军代表陈玄礼验看,确认贵妃已死。”这个记录好像和我们的记录没有太大的出入,有人分析说,陈玄礼强迫皇帝处死了杨贵妃,这件事情实在有损于皇帝的尊严,一个皇上让把媳妇杀了你就杀呀,这脸面上确实是有损于脸面,那么呢,陈玄礼这件事情是犯上,大不敬。他也非常明白,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违背皇帝意愿的,皇帝是非常不高兴的,所以他心里也非常胆怯,咱们的史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说“四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胄而拜。”他把自己军装内的甲胄脱了,脱了干嘛,请罪呀!把皇上的媳妇杀了,请罪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说明了他就没有验看杨贵妃的遗体,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验看杨贵妃遗体,已经大不敬了,还要去看娘娘的尸体,他敢吗?他不敢,而且缢死杨贵妃执行的是谁执行的呢?实际上是内侍把她勒死的,那么缢死杨贵妃,在逃亡的过程中根本就不可能找到专门缢死人的专家吧,就让内侍把人给勒死了,勒死一个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说人一勒就死了。更何况这个内侍们稍稍有意,甚至是无意,都可以致死杨贵妃气绝而未毙命。



军队皇帝都走了,这个杨贵妃慢慢的复苏,但是她就是复苏了,也没必要再勒一遍,没必要了,这个事情已经平息了,都解决了,她活了,那就活了吧。杨贵妃醒来的时候,周围只有处理她殡葬的内侍和宫女了,是这么分析的,有人分析杨贵妃没有死之所以留下来,原因有四点,第一点:是说据说杨贵妃待人非常宽厚,所谓的祸水也是一个厚道人,在宫里边可能也不得罪人,这个大家对她是非常有感情的。第二点:在逃难的过程中,调节唐玄宗和军队和各面关系的这是谁呀,是他的儿子叫寿王李瑁,李瑁是何许人,李瑁是杨贵妃的前夫,唐玄宗看上儿子的媳妇,于是将儿媳妇据为己有,李瑁也献出他的爱妻,那么爱妻遇到这样的事情以后,你说他能不帮一把吗,他肯定要帮一把。第三个理由:高力士帮助。高力士和杨贵妃的关系更不必说,这个高力士设计杨贵妃先当女道士,再改嫁唐玄宗,这都是他设计的,他不可能把她再勒死。最后一点:杨贵妃的侄子帮助,她的侄子叫杨暄。她有几个侄子,其他几个侄子都在被士兵杀死了,只有这个杨暄在当时是没死,杨暄是什么人呢,杨暄是驸马,杨国忠的儿子,是万春公主的丈夫,官居鸿胪卿。鸿胪卿的官是个什么官,是外交部长,这位唐朝的外交部长,和那些遣唐使们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在随行的队伍当中,大家记得不,还有遣唐使呢,外交部长的姑姑出了这样的事,那么这些危难之中遣唐使们相助也是情理当中的事情。



那么杨贵妃到日本必须借助船,怎么到了海边?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杨贵妃不死的话,她走的是什么样的道路?俞平国先生在解释《长恨歌》的时候也提出了贵妃不死的说法,杨贵妃逃亡只有一条道路,到陕西周至,到周至怎么走,她不可能追随着唐玄宗走宝鸡走汾州到剑阁,到四川,她不能这么走。跟着皇上后边走,那危险太大。但是她也不可能在退回来回到长安去,那长安是一片混乱,她所走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周至的傥骆道。傥骆道从周至县的骆口驿,现在叫骆口村,进山,穿越秦岭,从陕西洋县穿出来。她是从这样的这么一条蜀道,这条蜀道修建的最早,最近便,所有的蜀道都是在山谷里边穿来绕去,沿着河谷,但是这个傥骆道它是遇山翻山,遇水过河,直上直下,今天从汉中飞往西安的飞机航线还是沿着傥骆道飞,大家就可以想见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它是最险峻的最近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我从八十年代一直到2000年大概前后走了六次,把它给考察了一遍,因为它荒废得最早,所以保留得最完好,沿途有各式各样的石刻。所以就是说,杨贵妃她是有可能沿着这条傥骆道从骆驿口进来,洋县出去,沿着汉江南下,然后到长江,再往南到海边。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中国的正史和日本的文字记录完全不同,谁是谁非我们姑且不去评判,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杨贵妃看不见的美丽,和马嵬坡以后的这种让我们抓不住的虚幻,这是艺术的张力,这给了文学艺术发展扩张的一个余地,所以,历史上自从天宝轶事以后,不管是诗歌,还是传,在马嵬坡的杨贵妃墓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篇,还有一些戏剧《长生殿》、《大唐贵妃》、《唐明皇》等等之类的这些艺术上的东西,是非常多的,这是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财富,我们说杨贵妃从霓裳羽衣舞,到宛转娥眉马前死,一直到油谷町里望家乡,这是一个故事,可是在故事的背后,它的内涵是太丰富了。
死了
她现在真的死了

杨玉环的结局是马嵬脱险东渡扶桑。她被高力士、陈元礼、谢阿蛮所救在日本使臣藤原刷雄、阿培仲麻吕的帮助下翻越秦岭到洋州(今天陕西省洋县)顺汉水到夏口(今天的武汉)再到杨州再东渡日本。公元七五七年春到日本,日本藤原麿由于使本族的光明子成为皇后使日本大贵族橘氏失势了。橘氏的代表橘诸兄的儿子奈良麿纠集了一批反藤原麿的人物准备来一次政变推翻由光明子的女儿孝谦女皇,在政变前夕孝谦到港口去迎接杨玉环;没有在平成京(今天日本奈良)就在这时有人向孝谦报告奈良麿准备政变,孝谦向杨玉环询问如何对付?杨玉环告诉她应该恩威并用,先威先发制人把策划政变的全部一网打尽,全部车裂;然后是轻税薄赋施恩于百姓。孝谦于是先发制人把参与政变的肆佰肆拾陆人全部逮捕全部杀了,家属充军到荒岛;然后派人到地方巡视减少税赋。在政治上孝谦退位让位给她儿子-大炊天皇,但是仍然大权在握。给藤原刷雄赐婚给杨玉环,使藤原氏和自己更加紧密,在公元七六二年藤原麿(这时已经改名惠美押胜)和孝谦天皇发生火并。藤原刷雄尽管是惠美押胜的第六儿子,但是他站在孝谦一边很快发兵平定了惠美押胜的叛乱。惠美被杀,七六四年孝谦把大炊给废了自己重新登基(中国一种说法:杨玉环被推上王位就是中国新唐书.日本传里的女天皇高野姬)。孝谦女天皇于七七○年去世,她继位者是皇族的白碧王是藤原永手、藤原百川拥立。七九四年孝谦的孙子重新登基是藤原刷雄拥立。杨玉环最后是死在平安京(今天日本的京都)。
这个问题本人是这样认为,杨玉环是否去日本这个故事一直在流传,当时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里就反映这个问题“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出。”“忽问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这就反映杨玉环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逃走了。去了什么地方?海上仙山,当然是幻想;但是当时人们是知道海上仙山是指什么地方。你认为杨玉环不可能逃脱这恐怕有问题,杨玉环平时名声不错待人宽厚是典型的汉族女子;高力士是玄宗皇帝的亲信、陈元礼也是玄宗的亲信。不会不救杨玉环的,如果陈元礼杀杨玉环的话他怎么敢和玄宗一起到四川那里是杨玉环前夫寿王李瑁的地盘,那些和马嵬事变有关的人凡是落到李瑁手里的都给杀了包括肃宗皇帝的儿子建宁王,可是独独没有陈元礼。陈元礼是给肃宗找个借口给充军去了,李瑁为什么不杀陈元礼不是因为他是玄宗的亲信而是他救杨玉环;其他马嵬事变有关的人被杀是李瑁为杨玉环报仇。七五九年日本派大使高元度到扬州准备到长安接藤原清河回日本肃宗以史思民继续叛乱为由不让高到长安而派沈惟岳送高元度回日本沈惟岳到日本后没有回来在日本做官,这说明他见到杨玉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学大师俞平伯认为杨玉环是逃亡日本,但是由于九一八事变这个问题没有人再敢研究了。一九六三年日本有个少女在电视台上用古代的文件说明自己是杨玉环的后代,当时日本竹内实所编的杂志《中国》还详细介绍这个事件。
杨玉环在日本的活动主要是日本方面说的,藤原家族的地位和杨玉环自己家族一样是外戚。不过藤原家族成为日本第二家了,日本八成的后妃都是藤原家族的人近卫文麿是藤原家族的后代,是日本裕仁的舅舅。裕仁的母亲姓藤原叫藤原贞子。

望采纳~~~谢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