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求孙子“用间”思想?

时间:2010-2-6 专题:孙武孙膑
求孙子“用间”思想?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war)还早2300年。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宋刻与宋抄《武经七书》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经清代孙星衍校定考辩后,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

作者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后人称之为『兵圣』。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

在史学上,对于孙子及《孙子兵法》有很多争论。据《史记》载,孙子是齐国人,但《吴越春秋》记载,孙子是吴国人,不过两书都指出孙子是春秋末期的兵学家,吴王卢三年至十年之间在吴国为将,为吴国策划伐楚大计。第二种说法,认为孙子即是孙膑,这种说法是因为《史记》中除了叙述孙子事迹外,还附带说了孙膑的事迹,所以有人怀疑孙子十三篇是孙膑所著。有人认为孙子可能是伍员,或其它人.

不过史学界对此早有定论,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的竹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从而证明孙武孙膑是两个人,他们各写了一部兵法,即.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千年疑案,一朝得解.

  《孙子兵法》共有6000多字,分为13篇,每篇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比如:《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它深刻地指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作战》篇阐述了如何进行战争。《谋攻》篇讲述如何进攻敌国。孙武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灭敌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他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谋攻”,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实力,还要做到知道对方的情况。在《用间》篇里,孙武指出,要先知敌情,就要善于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孙子兵法》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比如:其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口头禅。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书中不少计名、典故,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9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孙子兵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商业等领域。中外许多企业和商家,将《孙子兵法》的思想运用到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中去,“兵书商用”,发挥了积极的效应。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候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运输,运?%e
(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
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里的“先胜”是指在战争之前就使自己具备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一是要知彼知己。孙子高度重视彼己双方优劣强弱这一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基础,深刻指出在战争指导上,关键是“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知彼知己不仅要从战略高度上了解和把握“五事”、“七计”,而且要了解了掌握作战全过程中敌对双方不断变化着的各种具体情况。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这部兵书的精髓所在。《孙子》所以强调知彼知己,目的是为了先胜。
二是进行“庙算”。所谓“庙算”就是中国古时候凡国家遇及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设于明堂,是一种分析形势,制定战略的仪式。《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庙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略概念。孙子认识到,是不是很好地进行战前的战略分析,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因此,要根据掌握的敌我双方的情况,立足于已有的物质条件和战争潜力,从道、天、地、将、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形势,对军事行动产生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充分估计,制定预案,作出决策。
(三)“五事七计”──孙子的战力论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是孙武用兵规律的高度概括。
所谓“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而“七计”是由“五事”演绎而来,是指从七个方面即从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比较,看清双方战斗力的强弱,了解彼己胜负的情状,才能得出“吾以此知胜负”的结论。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全胜论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主导思想。他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以不损已方兵力财力不破坏对方的兵力物力和将被屈者的兵力财力转化为已力的方式,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做到这样,就会使“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而“用兵之利”则“可全”。指导战争如果能这样取胜,比起流血战斗取胜来,即使是那些百战百胜者,也要高出一筹。因而这是用兵取胜的最上策。
《孙子》“全胜”思想的本义,绝不是说不要武力、放弃武力或不要战争、反对战争,而是指以武力为后盾,通过施展谋略和巧妙用兵,造成强大的威势,力争不直接战斗而迫敌投降,达到“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的目的。《孙子》全书言战,总结战争经验和规律,正是在这个前提和体系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当这一目标不能实现时,“破国”、“破军”、“伐兵”、“攻城”等手段则无所不用;“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就是说必要时也要攻城。
那么如何达到“全胜”呢?“伐谋”、“伐交”、“伐兵”、“攻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四种手段和途径。概括起来说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这种谋攻之法,不仅和平时期对制止和推迟战争有重要作用,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可以广泛使用,以削弱敌人的实力,打击敌人的气焰,配合军事斗争的胜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