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郑成功除了收复台湾还有哪些伟绩

时间:2010-2-7 专题: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除了收复台湾还有哪些伟绩
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为后来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础。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为他收服台湾,更是因为他顽强抗击清兵侵略,为南洋海外华人提供保护,创立“天地会”留下抗清火种,一直延续到数百年后的“同盟会”。
1662年郑成功驱逐红毛收回台湾



17世纪初,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侵略者(台湾民众蔑称为红毛),开始把魔爪伸向台湾。先是以经商互市为诱饵,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得到福建地方官允许,在台湾筑城作为贸易场所。继而通过利诱、威胁、武力恫吓等手段。不断蚕食扩张,最终将整个台湾置于其殖民统治下。



在厦门坚持反清明的郑成功,眼看满清统一大陆已成定局,便将收复台湾的大计付诸实施,以建立抗清根据地,并解救荷兰统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率大小战船200余艘,军士2万5千人横渡台湾海峡。船队抵达台湾西部海港鹿耳门,适逢涨潮,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陆,经激烈战争,占领了海边阵地。



台湾城是岛上的第一大城市,又是荷军总督揆一的大本营,城垣高大坚固,配备有西洋大炮。郑成功为避免过多伤亡,下令斩伐竹木,在台湾城四周编树栅栏,并挖掘深壕,将城中与外界隔绝,使敌不战自乱,束手就擒。揆一狗急跳墙,曾几度突围,但每次都损兵折将,不能前进一步。延至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1月,台湾城中弹尽粮绝,荷军或战死,或饿死、病死,只剩十之二三的兵力。郑成功审时度势,发起总攻。揆一为求活命,扯起白旗投降,并于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带领残兵败将滚出台湾。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8年的台湾,复归中国所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不朽功绩,永垂青史!



凌晨一点三分    回答时间2008-05-2121:19

检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当年病逝,其子郑经、其孙郑克塽统治台湾2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华民族反侵略的伟大胜利,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当之无愧。郑经、郑克塽在台湾的政权“奉明朝为正朔”,对当时的中央政府清朝来说属于地方割据的性质。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大军凌波越海去收复当时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不怕惊涛骇浪,不惧枪林弹雨,历经200多个日日夜夜的连番血战,荷兰人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1662年2月1日,举行了受降仪式。
反抗清朝
01449您好,以下皆市我为您归纳,整理的01449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赞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文学形式,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对联有着很高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历来被世人所喜爱。在福清,历代不少名人都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他们与对联之间的逸闻趣事颇多,今收集几则以飨读者。


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与陈达公交情深厚。陈达公是闽县大义乡人,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提督等职。有一回,叶向高回福清省亲,途中顺便去拜访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公见好友来,忙备酒款待。席问,陈达公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地说了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两句遂成一对绝联。此对联共用18个宝盖头部首的字,令人称奇,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实为不易。后人曾将这副奇联刻在大义祠堂内。
该联另有一个故事。说是明天启元年的某一天,叶向高外出路过福州西门洪山桥,便去探望门生、新科状元翁正春。天色将晚,翁正春看老师兴趣正浓,遂有留宿之意,即兴出一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心想,这虽是一句客套话,但句中每字尽为宝盖头,不由暗吃一惊。他思索片刻,便对道:“客官寓官宦,富室宽容。”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当晚,师生俩对坐吟诗作对,至深夜方才歇宿。
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他俩经过一个池塘时,见池中鸭泳鱼跃,叶向高便对翁正春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他指着池塘说:“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正寻觅对句,忽见池塘中跃起一尾鲜鱼,约有一尺来长,于是笑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两人相视大笑。
此联之妙在于,“数数”是动词,迭字,“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副对联技巧性很强,读来饶有兴味。由于人们对这两位乡贤十分敬仰,此联便在民间口碑相传直到现在。
相传,叶向高在入仕之前曾到石竹山祈梦,结果得了一个梦。梦见一副对联,联曰:“富贵无心想,戊戍两似成”(一说“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叶向高心想坏了,这对联说自己今生富贵无望。但叶向高毕竟是读书人,并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后来他衣锦还乡,宴请家乡父老时才又想起这件事,因此笑着对大家说:“你们都说石竹山祈梦如何如何的真切,我看不然。”席间,一长老说何出此言?叶向高遂将年轻时上山祈梦的事说了。不料长老听后哈哈大笑,说:“这梦祈得真,你真是枉读诗书了,连这梦也解不开。”



明代进士、龙田镇上薛村人薛廷宠,曾弹劾过权奸严嵩。薛廷宠童年时家境贫寒,整天耕天酝地。有一天,他挑着秧苗走在窄小的田梗,远远看见一个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正当薛廷宠左右为难之际,来人放下担子说:“假如我出一个上联,你能对得上,就给你让路。”薛廷宠一边答应,一边放下秧苗筐。只见来人若有所思,随即道出上联:“稻草捆秧娘揽子。”薛廷宠见来人挑的是笋担,就想起生母不幸早逝,自己随父艰难度日的情景,不禁触景生情,随口对出下联:“竹担挑笋父背儿。”
下联对得通俗而巧妙,足见薛廷宠思维敏捷。来人听后大喜过望,赶紧拨开竹笋,抱出一大堆书,对薛廷宠说:“果真名不虚传。我把这些书送给你,望你来年造福黎民百姓。”
原来挑笋者是长乐的一个读书人,只因屡试不第,遂对功名心灰意冷。有一次听说薛廷宠聪颖过人,特地从家乡赶来面试赠书。薛廷宠后来入朝为官,果然不负众望,勤政廉洁,造福百姓。



祖籍福清的民族英雄林则徐27岁中进士后,又选拔入翰林院攻读三年。他积累丰厚的学问,为诗为文为联皆金声玉振,文采斐然,且意境开阔,富感染力。
福州南后街林则徐纪念馆的大厅有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据说此联是他任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时,题写在总督府书堂的。上联讲团结众人,不要计较别人的小缺小失,下联讲坚持原则,排除私欲才能刚直不阿。这副有名的对联,就是林则徐人格的写照。“有容”的是大海;“无欲”的是峭壁,只有林则徐这样不凡的人物,才写得出这样别致独到的官衙联来。这副对联后被林则徐做为座右铭。
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因病回乡休养时,题写过一副对联:“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月在天”。这副对联看似写景,实则抒发自己的襟怀。史料记载,林则徐晚年曾在故居题写几副对联堪称绝对,如:“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
封建时代,许多官员往往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纲领的味道。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所撰对联内容也大异其趣。林则徐任江苏廉访使时,曾将“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对联贴在大门两旁,以表现自己的为官之道和政愿。
林则徐的对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如“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文句质朴而神韵俊逸。他题福州西湖李纲祠的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字字感人,忠心可鉴。
林则徐曾写过一些有个性化的对联。他有一副谈钱的联,很值得玩味:“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才,益增其过。”此联既冷眼,又超然,颇耐人寻味,现在仍经常被人们引用。
林则徐悼关天培的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空教孤注躬尽瘁;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悲愤沉痛,令人叫绝。据传,这副挽联送到关天培的家乡江苏淮安时,关母请当地最有名的书法家周木斋书写。周木斋说,林大人这副挽联令我肃然起敬,但我不敢写“何人”中的“人”字。周木斋心知这是指皇帝的心腹大臣穆彰阿、琦善等,怕写下去惹祸。关母不得已,只好把“人”改为“时”。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海”为题,出一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让大家对下联。没多久,少年林则徐首先对出了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上联写站在鼓山上,可以望见无边的大海,海的尽头,就是天了,海天相连,气魄可够大的,寓“学海无边苦作舟”之哲理。林则徐的下联以脚踏绝顶峰,一览天下小,抒发了凌云壮志。上下联平仄、对仗都很工整、和谐,意境更佳。此联后来刻在马尾罗星公园内。
林则徐年幼时即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路过一池塘,见一群人正在观看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欲作对取乐。其中有个人出了一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却没人对得出下联。此时,在旁的林则徐思索了一会,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听罢,无不拍手叫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为自己创作的一副勤勉对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禁烟失败,被遣戍伊犁。在离开西安时,他留给家人这副对联,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义无反顾、舍身报国的激烈壮志和坦荡胸怀。1990年,江泽民视察广东,曾手录此联题于虎门镇林则徐销烟之处。在我市海口镇岑兜村的林则徐纪念馆内,也有江泽民手书的这副对联。
日前,泉州郑成功研究会专家发现一个珍贵的手抄本。该手抄本有一副林则徐缅怀郑成功收复台湾而为台湾延平王庙题写的庙联:“天地间有大纲,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渊,祗自完吾志节;古今来为创局,茫茫荒岛,启沃壤而新皈宇,犹思当日艰难”(虞渊:传说日落之处,在此指衰亡败落;新皈宇:重整收复之地)。这副对联歌颂了郑成功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即反清,率大军北伐,直逼南京;另一件是率师收复台湾。



福州的楹联大师梁章钜与林则徐是一对好友。梁章钜与他互赠对联一时传为佳话。梁章钜赠林则徐最有名的一联是“麟阁待劳臣,最难西域生还,万顷开荒成伟绩;凤池诏令子,喜听东山再起,一门济美报清时”。林则徐获得梁章钜此联后,也答赠了一联,曰:“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贤子弟;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旧识老诗人。”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革职,后又被充军到新疆。林则徐被重新起用之时,其子林镜帆也被朝廷选拔为翰林院编修。听到这些喜讯,作为朋友的梁章钜便写下上面的对联以表恭贺。而梁章钜初入仕途所任官职是知府,相当于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的地位。他的儿子梁恭辰和父亲当初一样,初任官职是杭州知府,所以叫做继承衣钵。林则徐的对联是回赠给梁章钜的。两副对联可以看出两个老朋友亲密无间的友谊。



当你从黄檗寺前拾级而上时,会看到大厅前壁有一副对联:“黄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关于这副对联的来历,流传着两则佳话。
黄歧是明朝时黄檗寺的总务。他给寺里立了一条规距:晚上点灯,做私事用自己的油,办公事才能用寺里的油。他自己做总务,公是公,私是私,从来不含糊。每逢他有私事非得晚上做不可又没有油时,也只好向别人借,不肯动用公家的油。当别的和尚来借点公家的油时,他也总是婉言谢绝。黄歧几十年如一日,清明廉洁,众口皆碑。
宝寿是黄檗寺管仓库的和尚。有一天,住持病了,就叫一个小和尚到宝寿那里拿一片生姜来烧汤喝。宝寿不肯。这小和尚就回去禀报住持。住持深为感动,连声说:难得!难得!”就叫小和尚拿了钱去买生姜。这件事被人们传为佳话。后来,黄檗寺的和尚们为了不忘前辈的好传统,就以这两则佳话写成了一副对联,挂在堂大厅的前壁上,保留至今。



翁独健(1906—1986年),原名贤华,为我市三山镇瑟江村人。曾任燕京大学代校长、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主任、中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他精通多国文字语言,为蒙元史泰斗,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吴世昌(1908—1986年)乃我国文学史研究家、红学家。浙江海宁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亦是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两位大师名虽如雷,造诣高深,但皆有缺憾。翁独健跛一足,吴世昌眇一目。两人又同住一室,遂在燕园成为趣闻。有一年春节,两位大师的同学邓嗣禹(字持宇,著有《中国考试制度史》等,乃贯通中西之著名学者)突发灵感,戏作对联云:“只眼观天下,独脚跳龙门”,另取《左传》中“盲跛相助”之语为横批。两位大师看过对联后拍案叫绝,直赞这是一副绝对。


佛印巧对苏小妹。佛印与苏东坡交谈常常得意忘形,苏小妹有意想讽刺一下这个和尚,便出个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想了想便对道:“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苏东坡连声叫好,真是出得好,对得也针锋相对。

朱元璋当牧童时常到学堂去听课,特喜欢老师教学生对对子,时间久了,老师也喜欢上这个放牛郎。这老师临死前交了一幅上联给朱元璋说,这个上联我写了十多年了,下联还对不上了。你想想看能给我对上。这上联是:“三土考老者。”朱元璋好久也未对上。后来当上皇帝,后来在一次寿宴上见五个孩子都来拜寿,想起这五个皇子都喜爱弹奏,不禁触景生情,大呼妙妙妙,把老师交给的对联对上了:“五王弄琵琶。”真是妙哉。

金圣叹曾向一老和尚借经批点,老和尚知他大学问就要难他,出了个上联:“半夜二更半”,不想竟难住了金圣叹。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犯了死罪,在中秋临刑时突然想起下联是:“中秋八月中”对得妙极了,只可惜他再也不能为老和尚批点佛经了。

王羲之防盗联。某年大年夜,羲之写了幅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不想刚贴出不久便被人揭走了,再写:莺啼北里,燕语南邻。贴出后还是让人揭走了。羲之想了想,贴出了这样一幅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没有敢揭了,到春节黎明,羲之便续上,变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日行”。街邻见了,无不称妙。
前几天在网上发现一个挺好的游戏下载站http://www.htogame8.cn?ty(里面的游戏有,任天堂系列,psp游戏,nds游戏,还有好多的网页游戏),保证所发信息的真实性(无挂马,我试过)。
1662年2月1日,我国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是福建南安县人,他自幼善于思考,英勇有为。父亲郑芝龙是明末福建总兵官。他的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的大动乱时期,所以,救国救民的思想在心底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646年,清军渡过了钱塘江,占领浙江。掌握隆武朝政大权的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痛心于国破家亡和人民苦难,拒父劝降,焚衣招贤,募兵抗清。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兵力大伤。他考虑了全局形势,感到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如果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形势就会好得多。而且台湾人民不堪忍受荷兰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这是郑成功正告荷兰殖民者的庄严誓词,也是他“十年始克复先基”的意愿。

  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了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38年殖民统治与掠夺,台湾人民灾难深重,盼望祖国收复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披甲执剑,率领大军浩浩荡荡从金门料逻湾扬帆出发,凌波越海去收复台湾。

  郑成功的军队在进军中遇东南逆风,白浪滔天,船队不能行进,只得返回,停泊在澎湖36屿中间,一连几天不能行进。军粮告急,必须采取紧急行动。郑成功发布了一道命令,庄严宣告:我率领大军,冒着风险东征,是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决不是为了到海外去贪图安逸。他激励将士们,不要怕惊涛骇浪,不要怕敌人的大船大炮,只要听从指挥,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夺回台湾。于是全军将士齐心协力,顶逆风,冒急雨,排巨浪,船队继续向东南进发。4月29日黎明直抵台湾海岸线外。船队避开了赤嵌城海岸,绕道从鹿耳门登陆。登陆后,立即包围了军事据点赤嵌城(今台南),与荷兰殖民军展开了激战,打得侵略军溃不成军,收复了赤嵌城。荷兰总督揆一见势不妙,便玩弄缓兵之计,表示愿意年年纳贡。郑成功斩钉截铁地对来使说,除非你们投降,把台湾交还中国,别的没有第二条路好走。郑成功下令立即进攻,攻打揆一盘踞的台湾城(今安平)。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1662年2月1日,举行了受降仪式。这一天,荷兰侵略者在中国人民面前低下了头。

  郑成功收复台湾5个月后,因戎马倥偬,操劳成疾,不幸逝世,时年只有38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