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诸葛亮和法正,刘备最听他俩谁的话?

时间:2010-2-8 专题:诸葛亮

其实刘备很需要法正那样的人。而刘备得诸葛亮并不是真的如鱼得水,刚开始还谈得拢,可越后来越不行了。
而法正则对刘备有很大的帮助,在乱世的三国,表面忠厚而实际狡猾的刘备更需要法正,只可惜老法活不长啊

刘备能够入蜀,主要是由于张松、法正等人的计策,诈刘璋而迎刘备。刘璋派法正孟达各领二千人赴荆州欢迎刘备入川。刘备此时虽然高兴,但毕竟信不过这些蜀人,于是夺法正兵,全部交给孟达率领,留守于荆州,受诸葛亮和关羽节制。让法正以谋士身份随从入川,同为谋士的还有庞统。
--此时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还远远不能和诸葛亮、庞统等人相比。
入蜀之后,糊涂的刘璋居然没有问一问自己的四千兵跑到哪里去了,孟达又跑到哪里去了,待刘备若上宾。刘备在川中待了一些时日,终于找到借口与刘璋开战,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也从荆州起兵入川,侧应刘备。打了几年,终于得蜀。
刘备赏功时,庞统已战死不算,最受重赏的是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关羽是留守荆州有功,诸葛亮和张飞是侧应有功,法正是随从谋士,谋划诸事有功。他们受到重赏,应该说是很公平的。
刘备得蜀之后全面用人,各种人才都有了进升得用的机会,史书说的很清楚:“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此时的诸葛亮,升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法正,是扬武将军、蜀郡太守。将军则都是杂号将军,诸葛亮署府事,替刘备管日常行政事务;法正担任最重要的地方官,负责地方各种事务。说到对刘备的作用,则诸葛亮是股肱,法正是谋主,各有千秋。虽然两人具体管的事务都大大扩大,而从地位来言,诸葛亮是一如其旧,法正则大大提高。而究其实,刘备对两人并无亲疏之别。
接着,刘备率兵五万回荆州,和孙权争利。不用说,身为谋主的法正从行,而身为股肱的诸葛亮留守成都。此行并不得利,而北边汉中事起,刘备只好与孙权谈和,挥师北上。荆州之行可称劳而无功。
汉中之战,仍然是法正随行为谋主,诸葛亮留守驻成都。这一次战役,刘备方有失有得,最后终于占领的汉中,得其土而不得其民。但无论怎么说,身为谋主的法正,立了大大的军功,诸葛亮在后方只是完成了任务,并无特殊表现。所以刘备称汉中王后,法正进位尚书令、护军将军,诸葛亮则未见升迁。(汉中之战后,张飞因功拜为右将军,假节;马超为左将军,假节;黄忠为后将军;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这次大升官,因为诸葛亮没有份,论者乃以此来说明诸葛亮被刘疏远,失了宠。但是看推刘备为汉中王的群臣联合上表中所列的名单,除了几位曾受汉朝官爵的列在前面之外,刘备旧部中,诸葛亮名列第一。而诸葛亮官爵只有军师将军,不曾封侯,竟然列在关羽等几位亭侯之前,也是奇事。刘备称王之后,给大家升官时,谁轻谁重,谁高谁低,诸葛亮实居中参与讨论,比如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就提出不同意见,担心关羽不服。那么,法正官升尚书令,诸葛亮一定也参与了意见。且尚书令官职实如副丞相,给丞相做助手。刘备称王之后不曾拜相,可能有特殊原因。如果要解释,可以有好坏两种。
往坏的方面说,当然是诸葛亮失了宠,所以刘备不拜他为相。但既然失了宠,法正宠遇正隆,为什么不直接拜相?而且,建安二十五年刘封获罪自杀,刘备痛哭流涕,而刘封之死只是出于诸葛亮一句话,如果诸葛亮此时正失宠,那就很奇怪了?刘备为什么肯听他的?
往好的方面说,刘备称王只是一个过渡,等待时机就要称帝,与其在称王时拜诸葛亮为相,不如称帝后拜相光荣。两年后刘备称帝,立即就拜诸葛亮为丞相,同时受殊荣者只有个司徒许靖。从称王到称帝,这期间诸葛亮并无特殊表现,不曾立过什么大功,刘备何以前倨而后恭?只能说是想把丞相位给诸葛亮留着。
刘备称帝后,不但拜诸葛亮为丞相,而且同时录尚书事(这是惯例,以显亲贵尊荣,职责其实与丞相重叠)。张飞在刘备称帝后数月内即死,他的司隶校尉也交给了诸葛亮,这个官职负责京师附近地区的纠察大权,不是小官。
所以说刘备疏远猜忌诸葛亮,根本站不住脚。
至于诸葛亮和法正的关系,史书中也说得明白,两人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诸葛亮很佩服法正的智术。
所谓的好尚不同,就是法正的人品别是一格,与诸葛亮不是一路。但因为共同辅佐刘备建大业,在大事上两人是一致的。法正前期在蜀郡,不受大家欢迎,搞得很臭,不得已才另谋出路,任太守后大肆报仇,杀了好几个有旧怨的人,则可以看出此人的品格着实不怎么样。但无德有才,法正也自有他的用处。
法正在刘备取蜀取汉中等战役中建言献策,立下了功劳,取得了成功,这是事实。但是,作为一个谋主,他前前后后留给人的话柄也正自不少。廖立后来大放厥辞,说的那一大篇话,挖苦的就是刘备和法正。诸葛亮为了消除影响,竟治了廖立的罪,其目的是替刘备和法正留个脸面。
廖立所言如下:
“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前半截是挖苦刘备和法正不会用兵,后半截是挖苦诸葛亮不会用人。)


法正后来刘备为了要为关羽报仇硬要起兵连诸葛亮也劝不住诸葛亮长叹法正如果活着就不会劝不了了
法正
诸葛亮个人认为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之所以能在乱世中站得一席之地诸葛亮的智谋占绝大部分

法正

法正死后,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兴兵伐吴,次年六月大败于吴国的陆逊,诸葛亮感概:“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是说如果法正还活着,必定能劝阻刘备东征,即使出征,也不会战败而归。


法正


法正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法正,因为法正的话刘备少有不听,包括孙夫人走后刘备娶吴氏,都征求过法正的意见呢.


我认为是诸葛亮……

当然是诸葛亮。。诸葛亮比法正更早跟着刘备,法正又死的早,况且诸葛之才天下无几,刘备可以怀疑诸葛亮有异心,但他但不等于刘备就因此不听诸葛亮之言,刘备也有才能,他能鉴别。
法正


法正


法正~~诸葛亮并不想写的那么神~~~
法正


《三国志》记载,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不听诸葛亮及群臣的劝谏,一意孤行,起兵东征东吴。彝陵惨败后,诸葛亮慨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行也;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段话反映了历史上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才干要远胜过诸葛亮,一代妖相诸葛孔明心比天高,曾自比管仲乐毅,放眼天下,大有高手寂寞之感。可也不得不叹息法正不在的遗憾。

三国志里还有一个相关的故事: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作战,形势非常不利,后退是最佳的选择,但刘备大怒不肯后退,没有谁敢劝说。这时候,箭若飞蝗。法正于是站到刘备的前面,刘备说:“孝直避箭。”法正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刘备只得说“孝直,我和你一起走。”于是撤退了。蜀郡太守许靖原本不为刘备所喜爱,在法正的劝说下,刘备厚待许靖,封许靖为太傅。可见,刘备对法正的意见是相当尊重的。

陈寿对法正的评价是法正堪比曹操麾下最优秀的谋士程昱、郭嘉。法正的早逝给蜀汉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法正若在,孟达就不用担心刘备会加害自己而反叛,上庸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就不会落到曹魏手里,也就不存在刘备甚怒之下斩掉虎将刘封;法正若在,也许他真能阻止刘备的东征,即使东征,以法正的才华,是不会让刘备犯下在彝陵那样的低级错误,而导致惨败;三国鼎立最终局面会是怎样呢?法正若在……”
一开始是法正,死后听诸葛亮
法正.因为刘备为了要为关羽报仇,硬要起兵诸葛亮劝不住,就是劝了也不听,而诸葛亮长叹法正如果活着就不会劝不了了。《三国志》里有记载的
法正
比较听法正的话,17楼那位说的是一点,还有一点是刘备入川后,怕诸葛亮功高盖主,便把法正用来当做平均诸葛亮权力的人,让自己的老部下和新部下势力均衡。汉中之战时诸葛亮任命法正为军师,在汉中刘备对法正的话言听计从。可惜法正在北伐汉中后不久去世了,刘备除了称帝这件事,再也不听诸葛亮的谏言了,这也导致了刘备死后的蜀汉中期诸葛亮独掌蜀国军政大权。

那得看是哪方面了

行军打仗听庞统的

内政听诸葛亮的

因为刘备集团最强的两个军事并不是诸葛亮跟庞统

而是法正跟庞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