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你喜欢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吗?

时间:2010-2-10 专题:陶渊明
你喜欢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吗?
向往,但是不实际
喜欢?不过我是不可能了
怎样认识他在诗文中描绘的贫困生活?

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完全断绝了与东晋政权的直接联系与经济往来。这对于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而言,失去了从政为官的机会如果祖上有丰厚的家业,那完全可以靠田产庄园的出产过着优裕舒适的生活。但是陶渊明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而他的隐居生活是充满着艰难和苦涩的。首先,陶渊明的家业是很不富裕的,他不过靠几处田亩的收成为主要生活来源。供养的人口既多,农业收成又很不稳定,靠天吃饭几乎是中国古代农民的普遍规律。如果风调雨顺,收成较好,他的生活是可以过得较好的。反之,遇上灾荒,境遇就很艰辛了。加之他的住宅,两次遭到火灾侵害,家庭经济急速恶化,以至于出现了以船为宅,饥寒交迫的悲惨境况: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本来家境就不富裕,遇上火灾,情形更糟,他只能仰想上古时代东户季子的情景从精神上求得些须慰藉。早在《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就表现过他的穷困:“箪瓢谢屡设”,试想这样的条件加上火灾的肆虐,日子是何等的艰辛。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对自己贫困乏食日子难熬的心情刻划得异常真切:“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悽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诗歌用怨诗楚调为篇名,表现了诗人对时事和自己处境的哀怨和感伤。这里,陶渊明对所谓的“天道”发出责问和疑虑,为什么自己的身世和遭遇竟是这等不幸!身逢乱世,中年丧妻,屡遭火灾,蝗虫为害,收成锐减??天道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为什么善良的人会遭此不幸!更为严重的是饥寒交迫,生活竟然到了长天大日挨饿,无衣无粮的境地!到了晚年,这种贫穷景象更趋严重了: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才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怒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有会而作并序》

这是垂暮老人陶渊明62岁时的作品,是他经历了20多年艰苦田园生活,受尽贫困折磨后的内心剖白。如果不是到了衣食困难,谋生无计,极端艰辛的地步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句和内心感受的。诗人坦诚地倾吐了弱冠以来贫困几乎就象挥之不去的恶魔一样,随时纠缠着他。诗人对生活的要求是那样的低,只要有豆麦之类粮食能填饱肚子就很满足了。可是这些原本极普通的生活用品对于贫穷潦倒的诗人来说却是何等的珍贵与艰难啊!由于陶渊明对饥饿有切身的体会,所以才对不食嗟来之食的人表示了不同的见解!这是何等沉痛而辛酸的诗句啊!这个在高官厚爵下不动心的自负诗人,曾经抱着“吾驾不可回”的信念,却无法获得一个人生存必需的粮食等用品。根据现代医学家的研究,人要生存下去必需维持最简单的基础代谢,然则这些极普通的物品对贫穷的诗人来说比奢侈品还宝贵!最后诗人竟然写出《乞食》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对于陶渊明隐居后的生活,几乎是所有研究陶渊明的人必须涉及的内容;而对于陶渊明诗中反映的贫困悲惨生活的认识,由于研究者的角度和个人的见解的不同又呈现出诸多分歧。近人梁启超说:“寻常人叹老嗟卑,无病呻吟,许多自己发牢骚的话,大半言过其实,我们是不敢轻信的。但对于陶渊明不能不信。因为他是一位最真的人。我们从他全部作品中可以保证。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他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梁启超的见解有一定的依据,但是结论是不全面的。对此鲁迅先生说过一段话(见前),认为陶渊明有田产、有仆僮、有生财之道,因此生活是不成问题的。我认为他们的话都有道理,但是都不够全面。我认为陶渊明言穷的诗句基本上是可信的,而他在隐居之后时常读书抚琴,饮酒赋诗,甚至宴饮??也是实情。应当如何认识呢?其实只要把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情形的资料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之后,梁启超和鲁迅的话就都可信了。对此我们不妨把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生活分期考察。陶渊明归田前期,由于刚从任上解职,此时既有田产房宅又有一定的薪俸积金,生活是较优闲舒适的。因而他才能有酒喝,有菊采,有读书抚琴的闲情,赋诗旅游的雅兴。可是,到了归隐的后期,一是陶渊明本人年事渐高,长年饮酒成性对身体的损害,加上火灾的屡次侵暴,五个儿子也不善谋身,庄稼没有种好,灾害倒很很频仍??这样日子自然愈来愈艰难了。他那些言及自己贫穷的沉痛诗句如《乞食》、《有会而作》等就是晚年一贫彻骨的写照,梁启超自然从晚年的陶渊明的生活立论的,而鲁迅先生又较多地着眼于陶渊明隐居的前期生活。这些言及贫困的诗句显然比此前的《癸卯岁十二月中与从弟敬远》及《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沉痛、辛酸得多,如此分段考察认识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我想会更中肯准确一些。

也有人认为在陶渊明142篇诗文中,述贫作品占了四分之一,指出其中或托贫言志;或述贫表出处之态;或借贫抒怀。认为除少数实写窘境篇外,大都寓借深沉,表达了诗人兴亡治乱之慨。(魏正申《陶渊明探稿》)也不无道理。

陶渊明五次从政又五度归隐,并且在辞去彭泽县令之后就一直居往在农村。
欣赏直至。
恬静淡雅。很喜欢。老实说我以前也是理想主义者
不合实际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