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董仲舒和汉武帝有什么关系

时间:2010-2-10 专题:董仲舒

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
公元前141年.孝景帝驾崩.景帝是继文帝之后.又一个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称景帝时期.仓禀丰实.府库饶财.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西汉社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势力业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临.匈奴寇边--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书·公孙弘传赞>)在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急需有为之君起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制祸患于未发.防斯民于土崩,更进而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可是.景帝只是一个继体守文之君.他实现文景之治的最大奥秘只是[无为之治".在民力凋弊之时让其自创财富.自食其力.文景之治的到来与其说是文景君臣统治得好.不如说是放松统治的好.怎样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实现大治.文景君臣就无能为力了.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汉武帝的身上.汉武帝的继位.给西汉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也给儒学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十年磨一剑.三载不窥园的董仲舒.正好赶上了这个机会.真是千载一时.三生之幸!
汉武帝刘彻.是景帝的中子.爱好文学.崇尚儒术.雄才大略.朝气蓬勃.他讲文治.修武功.北击匈奴.南抚百越.西通西域.东郡朝鲜.西汉帝国声威大振.号称极盛.他在位时期也是西汉人才最盛的对期.<汉书>称赞说:[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荐)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制诰)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庄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调制音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托孤)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记!"(<公孙弘传赞>)真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同前)!西汉此时之所以如此群贤毕集.广得异材.固然与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的感召力有关.更是他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直接效验.而其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便是经常性下令郡国及百官公卿举贤才.荐奇士和下令郡国立学校.修儒学.据<汉书·董仲舒传>所载.汉武帝[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秀才)孝廉.皆自董仲舒发(倡议)之."可见汉之得人在武帝.武之得人在选举与儒学.而选举和儒学的提倡则发自董仲舒.由一个儒者之议影响朝廷的决策.由正确决策导致群士向慕.再由人才群集而迎来西汉帝国的极盛局面.于此.谁还会说德生无用呢?此乃[无用"之大用![无用"之妙用!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元.这位雄心勃勃.精力旺盛的少年天子.一改文景时代一切因任自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施政方针.建元元年新年伊始.即[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直言极谏之士".这次应举者百余人.庄助为举首,公孙弘以明于<春秋>中选.为博士,辕固生亦以贤良应征.其余学申不害.商鞅.韩非法家之言.操苏秦.张仪纵横之说者.一概罢黜.不予录取.董仲舒是否参加这次对策.史有分歧.董仲舒对策.<汉书·武帝纪>记于六年后的元光元年(前134).<资治通鉴>载于建元元年.<汉书>所记可信.对策说[今临政愿治七十余年".从高祖元年(前206)至建元四年(前137)才七十年.若是建元元年对策.不得称[七十余".而至元光元年则为七十四年.可以说[七十余年".
董仲舒建元初不出对.很可能与当时政局有关.那就是窦太后仍然健在.窦太后是文帝皇后.景帝母亲.武帝祖母.她好尚黄老.憎恨儒学.菲薄五经.武帝即位.被尊为太皇太后.建元初年.朝廷大事都得奏请她首肯.此时自然还不是推行儒学的时候.事实上.儒学刚一抬头便遭到窦太后的严励摧折.元年夏.汉武帝任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窦.田倾向儒学.推荐儒生赵络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王二人是诗学大师申培的弟子.建议立明堂以朝诸侯.用[束帛加壁.安车蒲轮"的特殊礼遇将申培从山东接来.商议明堂礼制.似乎坠给将振."儒运当兴.赵绾一时得意.竟要汉武帝不再奏事太皇太后.以便推行儒术.结果窦太后大怒.私下调查出赵绾.王臧贪污事实.责问汉武帝.武帝将二人下狱.迫令自杀谢罪.窦婴田蚡亦免职反省.申公以老疾为由.旋归故里.明堂之事不了了之.整个建元时期.儒学都受压抑.在艰难中挣扎.直到窦太后亡故之后.儒学才真正迎来了复苏的春天.董仲舒也才应时而出.适时地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长期郁积的心声.
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死.黄老之学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消失了.六月.武安侯田蚡复出为丞相.坚冰已经打破.阻碍已经消除.`司马迁说:[及窦太后崩.武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史记·儒林列传>).儒学的真正复兴和走俏是在窦太后崩后.而为儒学的走红作好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的.则是次年董仲舒的贤良对策.如果以窦太后薨作为汉代学术崇尚的转折点.那么董仲舒的对策无疑就是儒运宏昌的开端.
贤良对策
第一策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又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后被班固全文收在<汉书·董仲书传>之中.
第一策主要是[天命"和[性情"问题.汉武帝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为何有善恶良莠之分?当务之急.[何修何饬".才能使[百姓和乐".祥瑞普降呢?董仲舒正告说.有天命存在.灾异就是天与人的对话: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天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国家政治有失.天就出现灾害来谴责他,如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出怪异现象来警告他,如果还不知悔改.天才改变成命.使其丧邦失国.这就是[天人感应".天和人可以互相感应.互相影响.他说王者将王天下.天必出现一种非人力所能引起的征兆.此即[受命之符".如果[天下之民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这就是三代受命之符.祥瑞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是对美德的报答.是王者世世代代[积善累德"的效验.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灾异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他认为这是[废德教而任刑罚"的结果.刑罚不中就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气聚于上.上下不和.阴阳之气就不会协调.阴阳失调就产生妖孽.于是灾异就出现了.天瑞与灾异虽是天的旨意.但都是根据帝王的所作所为作出的应答.对于人性善恶问题.董仲舒说: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惰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命是上天的指令.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情是人的欲望情感.人的性情有仁与不仁.寿命有长有短.都是造物者(陶冶)和社会环境(治乱)作用的结果.天命无法改变.而社会环境却可以改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