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女史箴图》是谁画的?这幅画有什么意义?

时间:2010-2-12 专题:顾恺之三绝
《女史箴图》是谁画的?这幅画有什么意义?

作者简介
顾恺之,(346-407)〔东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骑常侍,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精丹青。沉浸艺术,孜孜不倦,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绘画尝从师卫协,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兽、禽鸟,尤善点睛,自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兴宁中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瓦棺寺壁作《维摩诘像》,容貌清羸,神态忘言。为之当众点睛,观者如堵,施舍钱顷刻超过百万,轰动一时。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毫,倍觉有神采。又为谢鲲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谓别出心裁,其对此自云:“此子宜置丘壑中”。画中兴帝相列像,妙极当时。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史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又通画理,著《论画》一篇,对后人颇有启迪。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大禹治水图》等。传世作品有《列女仁智图》卷、《洛神赋图》卷(为宋人摹本),现均藏故宫博物院。

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女史箴图(局部)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再发几张图片,欣赏一下:
东晋顾恺之的绢画《女史箴图》。
顾恺之,反映当时妇女的服饰与发式
不是不是,不是他画的!
cctv前几天播过,事实上,这副画应该不是他画的。具体的理由太多了,大概是因为这副画的山已经比例协调,但是顾恺之那个时候山的比例不协调。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我直接把地址粘过来了。
自己看吧~http://news.sina.com.cn/c/2005-10-26/17218123552.shtml
参考资料:http://news.sina.com.cn/c/2005-10-26/17218123552.shtml
不是不是,不是他画的!
cctv前几天播过,事实上,这副画应该不是他画的。具体的理由太多了,大概是因为这副画的山已经比例协调,但是顾恺之那个时候山的比例不协调。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我直接把地址粘过来了。
自己看吧~http://news.sina.com.cn/c/2005-10-26/17218123552.shtml
参考资料:http://news.sina.com.cn/c/2005-10-26/17218123552.shtml
不是不是,不是他画的!
cctv前几天播过,事实上,这副画应该不是他画的。具体的理由太多了,大概是因为这副画的山已经比例协调,但是顾恺之那个时候山的比例不协调。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我直接把地址粘过来了。
自己看吧~http://news.sina.com.cn/c/2005-10-26/17218123552.shtml
参考资料:http://news.sina.com.cn/c/2005-10-26/17218123552.shtml
不是不是,不是他画的!
cctv前几天播过,事实上,这副画应该不是他画的。具体的理由太多了,大概是因为这副画的山已经比例协调,但是顾恺之那个时候山的比例不协调。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我直接把地址粘过来了。
自己看吧~http://news.sina.com.cn/c/2005-10-26/17218123552.shtml
魏晋《女史箴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顾恺之《女史箴图》,彩色绢本,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而绘。全卷共九个部分,这是其中一个部分,画面为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再度流行,成为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在顾恺之的另一幅图卷《列女图》里也有描绘。(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301/ca143214.htm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