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时间:2010-2-14 专题: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从小就有着过人的智慧。实话说,三国群雄中,他在我心里的位置甚至高过诸葛亮,他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官渡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的一次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汉末年,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控制了汉献帝,势力迅速发展。公元199年,袁绍率10万精兵南下企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兵将少,率主力2万北上迎敌。第二年,袁、曹两军相遇在官渡,大战迫在眉睫。当时袁绍占明显优势,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斩袁绍的两名大将颜良和文丑。袁军士气低落,但袁绍自恃兵多粮足,定要和曹操决一死战。袁绍不听监军的缓兵之计,决意急攻,又拒绝了谋士许攸的分兵之计,坐失了良机。许攸遭到袁绍排斥,就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献计谋,建议偷袭袁绍屯集军粮的乌巢,说如果此举成功,不出三天,袁绍就会大败。同年农历十月曹操率5000兵马,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把袁绍的军粮全部烧毁。袁军听说军粮被烧,顿时大乱,曹军趁势出击,大败袁军,歼灭袁军7万多人,袁绍仅带800骑兵逃脱。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的性格是由高能核心人才素质与封建政治家权谋品行对应组成的性格,而且是互补的结构形态。前者可以概括为“雄”,后者可以概括为“奸”。奸雄统一在一起,即雄中有奸,奸中有雄。究竟雄的性格素质在什么情境下占主导地位,奸的性格素质在什么情境下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说是随着影响其性格构成的历史现实的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首先是宏观时空。宦官集团是东汉末年一切腐朽势力的代表,曹操虽出身于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大地主的豪强士族,而他一踏入政界却反宦官、反专制、反董卓,不仅符合历史的大潮流,而且展现其高能核心人才素质: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意识;广揽人才,扩大政治势力,发挥群体优势,以弱克强。特别是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显示出曹操性格的不同凡俗、英明卓识和雄才大略。这就构成了他性格中“雄”的一面。但这一切毕竟是在具体空间中展示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仅他的言语、行为已经偏离历史的真实,而且浸透了作家的审美感情。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奸雄的形象,他有奸诈、自私、残忍、多疑的性格侧面,他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有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谈到“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曹操高能核心人才的素质是“雄”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意识。

曹操乘东汉末年各地豪强拥兵割据之机起兵,改编青州黄巾军为青州兵,独立发展武装,在南北征战中雄距一方,成为魏、蜀、吴鼎足之势中的主导力量。曹操博采兵、法、儒、道等诸家思想,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摘要》,又注《孙武》十三篇,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战,皆以新书从事”。①其著述大都亡佚,从其《孙子注》和存世的军事文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可窥其军事思想。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不能像春秋是吴王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可似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②,“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暴乱维护汉室而举义兵;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税,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著名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他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在治军方面,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认为“礼不可治兵”③,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注重以法治军。他针对汉末政失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④。他“揽申、商之法术”⑤,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等,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为保证法规的实行,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告诫诸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⑥。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爵”。⑦并‘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在公开场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为贯彻以法治军的思想,他特别注意军中司法官吏的选拔,认为“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中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⑧在谋略思想方面,曹操说:“欲攻敌,必先谋”。⑨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是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他所以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⑩他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⑾从而将其谋略思想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正法的基础上,显示出求实、尚变两大特点。他强调“兵无常行”,“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致胜,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等情况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在这方面曹操确是运筹帷幄、鞭挞宇内的一代豪杰。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画像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庙号太祖。魏武帝曹操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公元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

公元201年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公元212年攻占阳平关,击败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男的死了

1.两个字概括“枭雄”,生于乱世,长于乱世,战于乱世,成于乱世,称霸一方的正真“汉子”

2.一句话概括“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宁教“他”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他””的人

3.英文概括“outstanding”

4.词组概括“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5.用非正面词概括“一肚子坏水”但“计谋中不失一分机智与成竹”

6.现在的人仅仅只能凭少有的存世史书了解曹操,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像梦娜丽莎的微笑迷一样的古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