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孙中山的生平?

时间:2010-2-15 专题: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孙中山幼年时爱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1883-1886年,孙中山继续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毕业后,他先进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后来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这所学校后来并入香港大学〕学医。在校期间,他不但努力攻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他的医术精明,而且对贫穷病人免费治疗,因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后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在日本结婚

袁世凯上台后,逐步实现其变共和为专制的阴谋。1913年3月20日,他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发动了二次革命,江西、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起兵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涣散,在袁军的进攻下,不到两个月先后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1914年7月,他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同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称帝。12月25日,爱国将领蔡锷首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护国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在举国人民的唾骂中一命呜呼。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动乱局面。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孙中山立即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军政府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职,离粤赴沪。自此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箸述。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已经爆发。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攻克广州。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六岁便开始参加农业劳动,十岁始入村塾读书。
1878年,孙中山随母亲到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并在当地学校就读。这次出国开阔了他的眼界,对他的思想发展起了积极影响。正如他后来所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中山在檀香山学习五年后,于1883年回国,又先后就读于广州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书院。在学习期间,常与好友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三人议论时政,抨击朝廷,阐述革新抱负,被时人视为大逆不道,称为“四大寇”。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济世。
1894年初,孙中山北上投书掌握中国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提出以西方国家为楷模,实行改革,使国家达到独立富强的目的。由于上书遭拒,更受到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刺激,孙中山开始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逐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的华侨中,创建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主张。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在广州和日本横滨等地也建立了兴中会组织。1895年和1900年,他领导兴中会并联络会党发动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
为了在中国实现民主革命的伟大目的,孙中山在海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和准备工作,并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展开了激烈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孙中山明确指出: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充分表现了他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推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积极开展宣传组织工作。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以《民报》为阵地,同保皇派就中国要民主共和制度,还是要君主立宪制度;走革命道路,还是走改良道路等重大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大论战。通过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在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同时,孙中山发动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在全国各地也发生了许多群众自发的反封建斗争。这些起义和斗争,猛烈地冲击着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中部总会推动下,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得到广泛响应,全国很多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朝政府,拥护共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陷于土崩瓦解之中。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捷报后,于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响应武昌起义的十七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领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但是,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面指使部下联名通电,反对共和;一面又施放拥护共和的烟幕,迷惑革命党人。在中外反革命势力的压力下,软弱的资产阶级被迫妥协让步。孙中山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孙中山辞职后,希望致力于实业建设,决心要在十年内建设铁路二十万里。他先后到各地视察,并于1913年初赴日本访问。
正当孙中山为民国建设奔走之际,袁世凯为巩固其独裁统治,于1913年3月派人在上海刺杀了由同盟会改组成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宋案的发生,使孙中山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并立即回国,号召武力讨袁。
1913年6月,袁世凯派兵南下,进攻江西、南京,企图消灭国民党势力。在孙中山的推动下,李烈钧于7月12日宣布江西独立,举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接着,南京、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等地也相继独立。由于国民党内部涣散,讨袁军又缺乏统一指挥,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开展武装讨袁。由于力量单薄,虽曾在江苏、广东等地有所发难,但终无建树。
袁世凯得逞一时,更加紧了复辟卖国的步伐,于1915年底悍然称帝。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等人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袁运动。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继承了他的衣钵,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护法运动。
1917年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然而,西南军阀的护法,只不过是借助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而已。当他们与操纵中央政府的直系军阀勾结后,便处处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然辞职。他在辞职通电中沉痛地指出,军阀“南与北如一丘之貉”。6月,孙中山回到上海。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在挫折和失败中旁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在上海期间,他一面从事著述,总结斗争经验,寻求新的革命道路;一面积极筹划,继续同军阀斗争。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革命政府,积极准备北伐。但是,广州政权处在军阀包围之中,极不稳定。1922年6月,粤军头领陈炯明勾结直系军阀,在广州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回上海。
孙中山在绝望中遇到了共产党。从1922年8月起,中国共产党派人多次同他会见,苏俄特使越飞多次同他会谈。孙中山真诚地接受国际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帮助,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
1922年9月,孙中山着手改组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发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和《孙文越飞宣言》。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他在主持广东军政的同时,继续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孙中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勇敢地站在时代潮流前边,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历尽艰辛,鞠躬尽瘁。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的逝世,引起全中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悲痛。
北京、南京、广州、上海、香山(今中山市)等地群众,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深切悼念革命领袖。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实现孙中山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加倍努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悼念活动很快地在全国形成一个广泛的政治宣传运动。
孙中山逝世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来唁电,共产国际发布告中国民众书。日本、东南亚、美洲、欧洲许多地方的华侨和国际友人,纷纷举行追悼会,追念孙中山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
中国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在他逝世后八十年的时间里,每逢他的诞辰和忌辰,人民群众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发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继承他的革命事业,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投身民主革命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创建同盟会与改良派作斗争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推翻封建帝制与捍卫共和制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奋斗50余日,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文名:孙中山
外文名:sunyat-sen
别名: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等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
职业: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
主要成就: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满政府
代表作品:《三民主义》
尊称:中华民国国父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生平求学经历
19岁时的孙中山孙中山,原名“孙文”,字“载之”,谱名“德明”,号“日新”、“逸仙”(因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后人惯以“中山先生”相称。)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广州行医期间,常常与尢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广州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边加上水字旁,成为“汶”。虽然他最初未言革命,但这一期间的社会活动,对他后来的革命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1]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断发改装的孙中山1896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inlondon),孙中山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国父与众革命领袖群像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1]

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年表公元中国纪年干支年龄生平事迹1866清同治五年丙寅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79光绪五年己卯13到檀香山,入火奴鲁鲁意奥兰尼学校读书。1883光绪九年癸未17自檀返乡,因毁坏神像,被迫去香港,入拔萃书室读书。在香港受洗入基督教。1884光绪十年甲申18受中法战争刺激萌发救国之志。与同乡卢慕贞结婚。1886光绪十二年丙戌20入广州博济医院(今孙逸仙纪念医院)习医。1887光绪十三年丁亥21转学香港西医书院。此后,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纵谈反清,被称为“四大寇”。1892光绪十八年壬辰26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到澳门行医。1893光绪十九年癸巳27在澳门、广州行医。冬,提议组织“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之团体,未果。1894光绪二十年甲午28到天津上书李鸿章。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光绪二十一年乙未29分别在香港、广州设立兴中会总部和分会。筹划在广州起义。失败,逃亡日本,在横滨成立兴中会分会。断发改装,转赴檀香山。1896光绪二十二年丙申30经美国赴欧洲,在伦敦为清公使馆诱囚,蒙救得释。1897光绪二十三年丁酉31继续留欧考察社会政治情况。秋,经加拿大至横滨,结识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等。1899光绪二十五年己亥33与菲律宾革命军代表彭西商议,为菲律宾革命军购买武器。运载武器之“布引丸”在浙江海面沉没。与康梁维新派在日本讨论合作,未果。1900光绪二十六年庚子34先后赴新加坡、上海、台北,发动并领导惠州起义。1903光绪二十九年癸卯37在日本东京创办青山革命军事学校,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词。1905光绪三十一年乙巳398月,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创立《民报》,在“发刊词”中首次公开阐述三民主义;领导革命派与保皇派进行大论战。1906光绪三十二年丙午40与黄兴、章炳麟等制定同盟会《革命方略》。萍、浏、醴起义爆发。去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建立同盟会分会。1907光绪三十三年丁未41被日本政府劝告离境,赴南洋各地进行革命活动。发动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12月,亲临镇南关前线督战。1908光绪三十四年戊申42发动钦、廉起义和云南河口起义。继续去南洋各地筹集革命经费,宣传革命。1909宣统元年己酉43去欧美活动,建立同盟会分会,筹集起义经费。1910宣统二年庚戌44广州新军起义。11月,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发动广州起义。1911宣统三年辛亥45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由美经欧返国,抵上海,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民国元年壬子46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就任临时大总统。清帝退位后辞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1913民国二年癸丑47赴日考察。宋教仁被刺。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民国三年甲寅48组织中华革命党,出任总理,并亲拟《中华革命党总章》。1915民国四年乙卯49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爆发。发表《讨袁宣言》,领导反袁斗争。与宋庆龄结婚。1916民国五年丙辰50袁世凯取消帝制。由日返国。1917民国六年丁巳51率领海军南下。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1918民国七年戊午52军政府改组后,辞职赴上海。撰写《革命方略》。电贺苏俄革命成功。1919民国八年己未53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民国九年庚申54由上海返广州,重建革命政府。1921民国十年辛酉555月,就任非常大总统。赴桂林组织北伐军大本营,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1922民国十一年壬戌56陈炯明叛变。登永丰舰,指挥反击,坚持五十余日。到上海,与李大钊等共商改组国民党事。1923民国十二年癸亥57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委任鲍罗庭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在广州召开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决定于次年1月于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年,多次亲赴前线督战,讨伐沈鸿英、陈炯明。本年底至翌年初,为处理关余问题与列强作坚决斗争。1924民国十三年甲子58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中国国民党,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组成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演讲《三民主义》。公布《建国大纲》。创立黄埔军校。平定商团叛变。创办广东大学。11月应邀北上解决国事。1925民国十四年乙丑59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
c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共产党和国民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幼名帝象,学名文,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满清。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至此,中国国民党不再设立总理这一职务,以纪念和无限缅怀国父孙中山。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
c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共产党和国民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幼名帝象,学名文,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满清。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至此,中国国民党不再设立总理这一职务,以纪念和无限缅怀国父孙中山。国父名称的由来编辑本段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逝世,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但是各地党政机关、民众团体在不同的场合无所适从,不知究竟是称孙中山先生为总理或是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之后,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其“国父”的地位。
汪精卫于南京建立的亲日政权也尊崇孙中山,并作出了一系列规定。1941年5月29日,在汪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的,由陈公博提出的“手创中华民国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应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议案,即属一例,同时规定有关“公牍、教科书籍、报纸、刊物及一切文字称述总理或孙先生时,均应改称国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不过,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推翻中华民国大陆政权前或后,都尊称孙氏是“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民间则有人沿袭民国时代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的这一做法。另外孙中山先生之夫人宋庆龄女士,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享有较中华民国时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时也被人进而尊称为“国母”。
中共的[20024]号文件,2002年11月修订的《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规定“对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不直接称谓,可称台北中山纪念馆。”另外台湾的教育部也在2007年建议修改不适当用词,如“国父孙中山”应该为“孙中山先生”。有些人认为是台湾民进党政府进行去中国化


孙中山,原名孙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载之,号日新逸仙,谱名德明,幼名帝象,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后人惯以“中山先生”相称;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

1940年(民国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或“中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