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皇朝批发部可信吗

时间:2010-2-18 专题:王莽篡位
皇朝批发部可信吗
众所周知,清朝公元1644年入关后定都北京到1911年被推翻,共经历了十帝,而在关外经历了二帝,总共才十二帝也可称十二朝,他们分别是清太祖.清太宗.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以在位皇帝算也只有十二朝不可能有十三朝。那第十三朝怎么算的呢,现在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在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前也有过强大的女真族首领建制(当然这是指在明末时的女真族,而不是指北宋时的金国),不过那是次短暂的统一,因此合称十三朝。我个人翻遍很多有关清宫的正野史都没找到,相信这种这法应该不大可信。

二是说当时顺治在位时多尔衮把握朝政号称摄政王,权手之热尤胜皇帝,因此史家也把他归于一朝皇帝合称十三朝。这种说法可信性也不大,照这么说不应该是十三帝而是十四帝,看过清史的上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就是清朝入关兴于摄政王到最后也是败于摄政王。按公平原则,那能只算一个摄政王为帝,要算也要算二帝。那不是应该说满清十四王朝了吗?

第三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更不合理,把宣统在东北建立的满州国也算是一个朝代,合称十三帝,当然这种说法早前也在历史上有过,最好的例子就是汉朝,巧的是西汉众汉高祖刘邦建汉朝开始到王莽篡位共经历了十二帝,而东汉由汉光武帝刘秀开创到曹丕篡位也刚好经历十二帝,所以就有史家所说的汉朝二十四帝或二十朝的说法,不过现在很多书中都有将刘备和刘禅联同汉朝二十四帝和称二十六帝也叫汉朝二十六宫。我个人却不十分赞同。
清之帝系一共只有十一代(穆宗和德宗是堂兄帝)十二帝。有人把太宗改年号之前天聪皇帝(或是天命皇帝)当成年号,就会是十三朝,但是真正只有十二朝。
他们是:太祖,太宗,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宣统帝
清朝是10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后金两位汗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另外一位就是顺治皇帝追封的成宗义皇帝多尔衮.这样统统算起来是十三个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满清王朝有12个皇帝.其中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在大明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还不是清朝.多尔滚为塑清灭明有重大贡献而被顺治封为宗义皇帝.严格来说,他不算是宗寝正室的有国号的皇帝.[没有年号,庙号,谥号].因此,清朝有12个皇帝.合法统治中国的朝代有10朝.怡亲王——胤祥 十三阿哥

生日:1686-11-16
忌日:1730-6-18
民族:满族
宗教:道教,萨满教
父亲:圣祖仁皇帝康熙(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出生,顺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即位,在位年数61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去世。)
母亲:庶纪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满洲镶黄旗人,参领海宽之女),与玄烨之十三女、十五女同母。

个人经历:
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初一日生。“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康熙三十七年(1698)从玄烨谒陵,自此出游皆从。康熙末年,诸皇子争夺皇位斗争激烈,允祥从不参与其间。
六十一年(1722)玄烨去世,胤禛即皇帝位,封其为怡亲王,并命其总理户部三库,自此即全力辅佐风根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元年(1723),赐增护卫,四月命其总理户部事,请减江南赋税浮粮,苏州岁30万两,松江l5万两,又减浙江之嘉兴、湖州、江西之南昌之浮粮,每岁通计减6l万两。
二年(1724)因功增亲军。
三年因其总理户部事务谨慎忠诚,复加封郡王,任其在诸子中指封,并加俸银万两。是年,京畿被水,十二月命其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
四年(1726)疏言兴修、疏浚河渠,筑堤置闸,区分疆畮,经画沟塍,分直隶诸河为四局。
五年(1727)特赐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扁额。
七年(1729),因准噶尔部窜扰边睡,六月,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十月,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去世,时年45岁。诏复其名为胤祥,配享太庙。六月溢号贤,并命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贤字上。又命入把京师贤良词。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诏入盛京贤王祠。三十九年(1774)诏以其爵位世袭罔替。

子嗣

有子9人,有封爵者5人,即长子弘昌封贝子后晋贝勒。
三子弘暾初封为世子,早殁,按贝勒例殡葬。
五子弘皎封宁郡王。
六子弘昑,早殁,按贝勒例殡葬。
七子弘晓袭封怡亲王



<br/><br/><font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作者:leigh04 2006-12-421:48<ahref="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18/37/77/1280183777.8257319.jpg"target="_blank"><imgsrc="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18/37/77/1280183777.8257319.jpg"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
&quot;狸猫换太子&quot;典故

说的是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年长无子,江山后继乏人,幸喜他的两个妃子刘妃和李妃相继有了身孕,真宗将她们一起召见,各给信物,并言明谁生下太子就立谁为皇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皇后之位的竞争悄然而起,狡诈阴险的刘妃生怕李妃早生太子,夺取后位,便勾结死党太监郭槐,买通接生婆尤氏,用剥去皮的狸猫,换取了李妃所生的太子。并让宫女寇珠把换出的太子投入护城河中,以绝后患,寇珠良心不昧,将太子交与正直的太监陈琳,借给八贤王赵德芳贺寿送礼之机,将太子装入礼盒,送到八贤王那里,抚养成人。李妃也因生妖胎而被打入冷宫,以致后来刘妃怀疑太子未死,审讯寇珠、陈琳,火烧冷宫,冷宫太监救出李妃,逃往陈州(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包拯陈州放粮,得遇李妃,暗护回朝,铡了郭槐,弄清了事实真象,仁宗赵祯这时已经做了皇帝,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自责对生母李妃未尽孝道,便让包拯打其龙袍,以示不孝之过。以上这些毕竟是传说故事,大部分纯属虚构,真正的历史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故事发生在北宋真宗年间,当时真宗赵恒曾经有过五个皇子,都因福薄寿短,相继夭折,且宋真宗和刘德妃刘娥均已四十五岁,身边还没有一个儿子,而刘德妃的专宠,影响了真宗与其它嫔妃的接触,因此,子嗣成了他的一大心病。刘德妃虽然外表谦和,却颇于心计,封建社会的皇宫内&quot;母以子贵&quot;这一现象,更使她日思夜想要有一个儿子,好借此机会爬上皇后的宝座,但她入宫三十年来一直没有生育,残酷的现实促她想出了一个以李代桃的妙计。刘德妃身边有个侍女姓李,浙江人,为人庄重规矩,而且少言寡语。德妃命令她负责真宗的寝息,每天为真宗铺床叠被,抱衾送枕。李侍儿本来就生的面容姣美,加之每天接近真宗,天长日久,身怀有孕。有一次,李氏和真宗一起到高台上欣赏风景,忽然她的玉钗啪地一声掉在地上,李氏觉得这是个不好的兆头,而真宗却暗自念道:如果玉钗完好不碎,那么生下来的一定是个男孩结果玉钗无损,真宗非常高兴。不久,李氏就生下一个皇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皇帝(据说是赤脚大仙转世,在位长达四十二年,驾崩之后葬于永昭陵)。当时刘娥还是个德妃,未能进位皇后,她对李氏生子非常关注,听到皇子降生的消息,欣喜若狂,可她又怕李氏的儿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母以子贵使李氏娥了资本与自己争夺皇后位置,给她造成巨大的威胁。但德妃也娥自己的优势,她不仅是皇帝的宠妃,而且李氏又是她的奴婢,对她自然俯首听命,于是就变被动为主动。皇子刚刚降生,她便赶到了,威胁加利诱,迫使李氏交出了儿子,谎称是自己的儿子,让杨妃保育抚养,并告诫所有知情人,不许走漏一丝风声。李氏为了儿子的将来,虽心中不满,但也不敢造次,于是刘德妃四十五岁生下皇子成了朝野共知的消息。真宗自然也希望借此增加德妃做皇后的资本,默认了她的这一做法,宫里的人都惧怕她的威严,谁也不敢泄漏真情,刘德妃也因此在大中祥府五年顺利晋升为皇后。在皇宫后院,能生下太子是嫔妃们的极大荣耀,而李氏生前却从未享受过任何尊荣,只是被封为崇阳县君(属嫔妃中最低的一级),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号从才人到婉仪,又到顺容外,其它无任何变化。真宗驾崩,仁宗即帝位,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又把李氏赶到了宋真宗陵墓居住,直到李氏病重,才急忙把她晋封为宸妃。但很快病死,年仅四十五岁。李宸妃死后,专横跋扈的刘太后对她的葬礼不愿过分张扬,准备按一般宫女的礼仪草草埋葬。丞相吕夷简得知后,对刘太后的亲信宦官罗崇勋说:李宸妃实为当今皇帝的生身母亲,应用皇后之礼仪盛殓,如若丧不成礼,日后皇上一旦知晓,可别怪七吕简未尽到责任。并上奏刘太后,要打破历代葬礼的规矩,在皇仪殿用皇后之礼仪为李宸妃致丧。刘太后生怕有人把话挑明,自己二十年来的努力将毁于一旦,急忙宣布退朝,匆匆引仁宗进入后殿。随即单独如召见吕夷简,反守为攻道:你想干预内宫之事吗?死了一个宫女,你何必这样认真。吕夷简回答说:臣身为丞相,事无内外大小,都应管。刘太后非常气愤,质问道:难道你存心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直言:太后如何不顾念刘氏家族?臣不敢多言,但若欲使刘氏久安,则李宸妃葬礼万难从轻。刘太后深知其中利害关系,才勉强同意。直到刘太后去世之后,宗室的燕王赵元俨才把事实真相千诉了宋仁宗,仁宗听此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万分悲痛,数日不理朝政,并向全国颁布诏书,公布事实真相,谴责了自己未尽生养死葬的孝心,追封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quot;庄懿&quot;,后改为&quot;章懿&quot;,并且亲自主持迁葬李宸妃的仪式,率领文武百官为生母致祭,打开棺木一看,见棺内充满水银,李宸妃身着皇后服饰,尸体丝毫无腐,皮肤完好,色泽如生,这才稍稍心慰,并给刘氏家族人加官晋级。至此,吕夷简的良苦用心才有了实际意义。
这段宫廷丑事,后来传到民间,经过多次的演绎改编,才成为&quot;狸猫换太子&quot;这一历史故事,至今流传。


参考资料
http://www.kangbaiwan.com/fj/songling/z-limao.htm

知识评价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然而,历史上的“狸猫换太子”是怎么回事呢?《皇朝秘史》一书,对此作出披露。

  仁宗赵祯13岁继位,15岁就立郭氏为皇后,又选美女充盈后宫。不知是什么缘故,此后的十几年中,后宫所生三子先后夭折,仁宗对此忧虑不堪。皇嗣成为当时
朝廷内外最关注的大事之一。

  皇佑二年四月初的一天,京城忽然来了一个庐山和尚,姓全名大道。他带着一位风度翩翩、仪表堂堂的青年,声称这名青年是当今圣上的皇子,要面见皇上。这个消息不啻一声春雷,一下子轰动了京城。

  赵祯听到奏报此事后,马上命令翰林学士赵概和知谏院尹包拯进行调查。包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深得赵祯信任,接到此案之后,知道非同小可,遂抖擞精神,深究追问。终于找出破绽,弄清了真相。原来这位青年名叫冷青,其母王氏本来是赵祯后宫中的一名宫女,熟知宫内情形,后来,因她偶犯小过被贬出宫去,生计无着,嫁给一个名叫冷绪的郎中为妻。婚后,王氏为冷绪生有一子一女,此子即为冷青。冷青自幼缺少家教,既不愿意读书,又不愿意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东游西荡,无所事事。后来竟离家出走,四处漂泊,到了庐山。和尚全大道得知冷青是宫女之子,遂收留他。全大道深知此时皇室正为继承人着急,王氏在宫中的经历又有隙可乘,倘若把冷青调教一番,再用花言巧语骗过皇上,说不定自己因此名利双收,飞黄腾达呢。于是全大道和冷青在密室中日夜谋划,时时演练,并把冷青打扮一下,下了庐山。哪承想,刚入京城便遇上了智谋过人的包大人,露出了马脚,两人全被诛死。“假皇子”的闹剧才收了场。

  此后,“无子”更成了赵祯的心病,他整天沉溺于后宫,无论妃嫔宫女,不管白天黑夜,一一召幸。结果不但皇子无望,自己的身子也搞垮了。不得已立养子宗实为嗣,赐名为曙。过了不两年,赵祯崩于福宁殿,终年54岁。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用狸猫把新生的太子换走了,你可以上网查查这部书,应该网上有的.宋真宗时,李妃产子,刘妃生妒,与太监郭槐定计,以死狸猫换出皇子,命宫女寇珠抛入金水桥下淹死,寇不忍,求计于太监陈琳,陈将此子置于妆盒内,密送八贤王府抚养。刘妃又诬李妃产妖,真宗偏信将李妃贬入冷宫。刘为置李于死地又火烧冷宫,被陈琳冒死救出,流落民间。18年后,真宗死,李妃所生子继位为仁宗,经包公辨冤,陈琳作证,仁宗方迎母回宫,斩郭槐,贬刘妃于冷宫。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