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戊戌变法的时间,代表人物和主要大事是什么?

时间:2010-2-20 专题:康有为梁启超
戊戌变法的时间,代表人物和主要大事是什么?
,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列犟意图瓜分刚败於日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

光绪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太后的手里。面对列犟瓜分的危险,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绪帝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帝帝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新政内容主要有:裁汰冗员、废八股、开学堂、练新军、满汉平等,等等;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帝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的译本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正在变法的时候想要推荐使把型号特别地当作明治维新的改革前进了。

戊戌政变

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原来各大臣的抵制。特别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更是保守派的头目。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袁急回天津。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於9月18日夜访袁世凯住处,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太后太后住的颐和园。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9月19日,慈禧太后太后太后回宫,9月21日即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即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是为戊戌政变,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其他数十人被捕,包括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於9月28日斩於菜市口。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则发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一律都被废止。

变法的影响

近年亦有历史学家认为,维新运动自开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绪帝帝未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亦注定运动的失败。

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政变

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原来各大臣的抵制。特别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更是保守派的头目。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袁急回天津。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於9月18日夜访袁世凯住处,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太后太后住的颐和园。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9月19日,慈禧太后太后太后回宫,9月21日即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即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是为戊戌政变,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其他数十人被捕,包括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於9月28日斩於菜市口。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则发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一律都被废止
戊戌变法

[解释]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也叫戊戌维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洋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自强”,改良生产技术。各地先后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开始於1895年於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犟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变法开始

1897年末,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列犟意图瓜分刚败於日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

光绪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太后的手里。面对列犟瓜分的危险,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绪帝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帝帝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新政内容主要有:裁汰冗员、废八股、开学堂、练新军、满汉平等,等等;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帝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的译本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正在变法的时候想要推荐使把型号特别地当作明治维新的改革前进了。

戊戌政变

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原来各大臣的抵制。特别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更是保守派的头目。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袁急回天津。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於9月18日夜访袁世凯住处,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太后太后住的颐和园。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9月19日,慈禧太后太后太后回宫,9月21日即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即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是为戊戌政变,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其他数十人被捕,包括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於9月28日斩於菜市口。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则发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一律都被废止。

变法的影响

近年亦有历史学家认为,维新运动自开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绪帝帝未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亦注定运动的失败。

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时间:1898年(农历戊戌年)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刘光弟、杨锐、林旭等

主要大事:政治:改订律令,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自谋生计设矿物铁路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兵轮,扩建海军,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设立译书局;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康有为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他说,统计欧洲16国,除法国一国为大革命,其余十余国,都是通过立宪解决问题。康有为说,法国搞大革命,动乱80年,死人数百万。那些搞革命起家的人,一旦掌握权力,就变成皇帝或君主,剥夺民主和自由。
他说,民主是最终境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分三步走: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虽有仁人志士,欲速之而徒生祸乱,必无成功,则亦可不必矣。”
革命派说,既然立宪是过渡,共和是最终目标,为什么要把时间耽误在过渡期?不如进行一次大破坏,一步到位实行民主共和。革命派说,所谓过渡,就是“滞乎中流”,何不一下子登上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
激辩结果,双方都声称自己获胜。
慈禧新政
慈禧固然作恶多端,她在1901年到1904年推行的新政,也没有越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范围,这是事实。但是从1905年开始启动的宪政步伐,确实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新局,应该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到1905年8月,清朝八位总督中已经有五位上书奏请立宪。
慈禧经过反复考虑,于1905年7月15日发布谕旨,决定派出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1905年9月24日,正当北京火车站冠盖纷纭欢送载泽、徐世昌、绍英、戴鸿慈、端方五大臣出国考察之际,突有革命党人吴樾引爆自杀式炸弹,施行袭击,死伤十余人,绍英、载泽受伤。
清廷又委派由戴鸿慈、端方和载泽、尚其亨、李盛铎五大臣组成的新的考察团,于同年12月和1906年1月分两批成行,分别前往日、美、英、法、德等国,于1906年7月回国。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东西洋各国之所以强盛,“实以采用立宪政体之故”。
慈禧思考了五大臣的奏折,经过七次召见和一系列御前讨论,于1906年9月1日发布了仿行立宪的上谕:“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这是确定了实行立宪的基本国策。
上谕一颁布,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说的张灯结彩的庆祝局面。
预备立宪的进程千头万绪,清政府先后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1905年9月,决定从下一年废除科举。11月设立考察政治馆,后改为宪政编查馆,先后起草了《结社集会律》、《报律》等重要法律颁布执行。1909年、1910年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各地选举产生议事会的办法,推行民主政治。
再有就是改革官制,传统的六部被内阁制取代。同时全面启动宪政教育,仿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章程订立规章,培养相关人才。1907年,清政府下令取消旗人特权,编入民籍,官缺不分满汉,惟才是用,统一满汉的礼制和刑法,准许满汉通婚。
1907年2月,又一重大的改革措施出台:设立资政院。20日颁布的上谕说:“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10月,清廷要求各地在省会开设咨议局(地方议会)。1908年6月,批准《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下令各省一年内办好此事。
8月27日,清廷颁布《宪法大纲》,确定国家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形式。当天,朝廷下旨说:“自本年起,务在九年内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员之诏。”慈禧命令各级官员每6个月汇报一次筹备立宪的进展。
宣布9年实现立宪,是对戊戌变法的最大突破。
正当立宪筹备工作加紧之际,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去世。他留下遗诏说:立宪为其毕生之志,文武百官要“破除积习,恪遵前次谕旨,各按逐年筹备事宜切实办理,庶几九年以后颁布立宪。”
慈禧立即宣布,立溥仪为嗣皇帝,由25岁的摄政王载沣(光绪异母弟)监国。第二天即15日,慈禧去世。
载沣虽然与立宪派有共同语言,但他能力平平,性格懦弱,隆裕太后更是无能之辈。由他们两人主持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显然负荷过重。
开天辟地的地方议会
到1909年10月14日,全国22个行省除新疆之外,21个省都选出了咨议局即地方议会,这是老大中国几千年来头一回。
各地咨议局诞生之后颇有作为。老百姓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贪官污吏横行,吉林、福建、山东的咨议局都通过了纠举和弹劾本地不法官吏的议案。广东、浙江、福建、湖北的咨议局先后通过了收回利权、抵制列强的议案。各地咨议局还非常重视本地发展实业,重视改进司法以及改良社会习俗,纷纷在这些方面展开调研,起草议案。
紧接着就是地方自治。怎样自治才能不脱离国家呢?清政府规定,自治范围包括1、教育。2、卫生。3、道路工程。4、服务业。5、慈善事业。6、公益事业如自来水、公车等。7、地方财政。
四次大请愿
为了督促尽快召开国会,尽速组织责任内阁,立宪派领导民众掀起了四次大规模请愿活动,向清廷施加了巨大压力。到第三次大请愿之后,清朝多数地方的总督、巡抚等大员也联合起来上书朝廷,要求“立即组织责任内阁”,“明年开设国会”。
面对种种压力,载沣颁发上谕,决定立即起草宪法、议院法、国会议员选举法,确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比原定计划提前3年。
资政院:首次制约中央政府
诞生于1910年9月23日的资政院,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国会的雏形。
议员由官选(在各部委官员中推选,最后钦定)98人、民选(各地选举)98人组成。
一般立宪国家的内阁对议会负责,当内阁与议会冲突时,不是解散议会,就是内阁辞职。但资政院与军机处冲突时,只能分别上奏,“恭候圣裁”,这是一个严重缺陷。
资政院于1910年10月开张的第一届会议通过的重大议案,就惹得载沣以及军机处极为不满。
一个是速开国会案,要求尽快设立上下议院,不能再拖到1913年。
再一个是弹劾军机处案。一些地方督抚没把地方咨议局放在眼里,自行其是,而载沣和军机处又袒护督抚,激怒了资政院,弹劾军机处的议案就此通过。各地咨议局及新闻媒介一边倒支持资政院,弄得载沣及军机处十分被动。
至于其他议案,如政府1911年预算案,议员据理力争,详细审核,迫使政府将预算额度从37635两减少了7790两,算是一个成功。
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自杀式爆炸
混乱但有生机。遗憾的是,清廷在1911年上半年的危机中下了两着错棋,导致满盘皆输,这就是设立皇族内阁和宣布铁路国有。
先看皇族内阁。
1911年5月18日,载沣批准的内阁成立。内阁总计13名成员,9个满人,4个汉人。9个满人中,皇族又占7
个。当时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
这个组阁办法,完全违背了不准皇族充当国务大臣的立宪原则。
5月13日,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在京开会,有议员发言说:“若不以推倒现内阁为先决问题,则其余皆无讨论之价值。”这个意见获一致表决通过。
这时距离武昌起义只差120多天,大清朝廷的生命延续,已经进入读秒阶段。
载沣和总理大臣奕,不但不考虑一下清朝统治者的整体命运,做一点迁就和让步,反而说议员无权干涉君主用人。
议员们随即发表向全国人民报告书,痛斥朝廷,指出现内阁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立宪派彻底失望了。
再看铁路国有。
早在1905年,湖北、湖南、广东三省民众就把粤汉铁路修筑权从美国人手中赎回。光绪发出上谕:“铁路准归商办”,不借外资。同时决定,川汉铁路的成都至宜昌段,由四川承建。
1911年3月,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向美、英、法、德、俄、日借款。各国提出条件,要求将粤汉、川汉两铁路收归国有,然后签字。
这时,新任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力主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借外资修筑。盛宣怀过去是民办企业的明星,现在当了部长,屁股完全坐到官办一边。朝廷在5月9日下了一道上谕说,以前批准的民办,“一律取消”,“如有不顾大局,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制论。”
矛盾一下子激化,各地保路运动兴起。四川最为激烈。6月,成立保路同志会。8月,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民众家中齐刷刷供出光绪牌位,两边挂上条幅:“庶政公诸舆论”、“铁路准归商办”,焚香膜拜,气氛紧张。
总督赵尔丰严厉镇压,逮捕保路领袖蒲殿俊等人,成都民众手捧光绪牌位,涌向总督署,赵尔丰下令开枪,打死32人。同盟会和哥老会当即率领四川各地民众起义,大批同志军和民众向成都进发,革命风暴来了,清廷急命端方带湖北新兵入川。
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部分官兵,利用保路运动的风潮和部分湖北新军入川的机会,发动武昌起义,革命派和立宪派联合起来在省咨议局成立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清朝统治的丧钟敲响。
《十九信条》何不早出
武昌起义之后,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有湖北、湖南等14省区宣布独立,大半个中国脱离清朝统治。
这时载沣等人后悔了。1911年10月30日,他颁布了“罪己诏”以及其他三道上谕,说要重新组织内阁,不再以皇亲国戚充当国务大臣,紧接着下旨将盛宣怀革职永不叙用,将赵尔丰交内阁议处,释放蒲殿俊,批准内阁辞职。11月1日,授袁世凯为总理大臣。
此际,资政院正在举行第二届会议。在2日的会议上,资政院研究了新宪法的纲领,即重大信条十九条,一致通过。当天,朝廷批准,立刻将信条宣示天下。
《十九信条》是破天荒的重大突破,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内容如下:
第一条大清帝国皇统万事不易。
第二条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条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
第四条皇位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
第五条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
第六条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
第七条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法定有特别资格者公选之。
第八条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第九条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劾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
第十条陆海军直接皇帝统率,但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
第十一条不得以命令代替法律,除紧急命令应特定条件外,以执行法律及法律所委任者为限。
第十二条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但媾和宣战不在国会开会期中者,由国会追认。
第十三条官制官规,以法律定之。
第十四条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议决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又预算案内不得有既定之岁出,预算案外不得为非常财政之处分。
第十五条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由国会议决。
第十六条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第十七条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
第十八条国会议决事项,由皇帝颁布之。
第十九条以上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八各条,国会未开以前,资政院适用之。
细察《十九信条》,皇帝已无实权,徒留虚名,一切权力归国会。显然,这个信条仿照英国式议院政治,虚君共和。早先仿照日本的民主程度较低的宪法草案,已然废除。
但是,这一切都晚了。
《十九信条》如果在一年前宣布,哪怕是半年前宣布,也会得到立宪派的同声欢呼,现在为时已晚。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留给我们的,是多维度的思考空间。
http://56un.cn/viewthread.php?tid=6081&highlight=%ce%ec%d0%e7%b1%e4%b7%a8%2b%2b%2b%ca%b1%bc%e4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