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郑成功除了收复台湾还有哪些伟绩

时间:2010-2-24 专题: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除了收复台湾还有哪些伟绩
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农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1630年,郑成功随叔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郑芝龙延聘名师授业,1638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生,1644年郑成功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其时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当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朝灭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帝对郑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许,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从此南明官方称为“朱成功”,中外又尊称他为“国姓爷”。1646年8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于汀州罹难。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即后清军进袭安平,郑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杀身亡。


次年,屡阻其父降清不果,遂与之决裂,率部下南澳岛(今闽粤交界海域),募兵数千,仍奉隆武年号抗清,自为招讨大将军,以福建金门、厦门为抗清基地。在厦门建立演武场、演武池,利用作战间隙练兵。南明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于福建同安、泉州等地连败清军,队伍不断壮大。次年,遣部将施琅克漳浦、诏安等地,改奉南明永历年号,被永历帝朱由榔先后封为威远侯、延平公。
永历五年至六年在福建沿海多次与清军作战,相继取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江东桥等地的作战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一部,威震闽南。拒绝清廷招降,不为清廷以杀父灭族相威胁所动。其后,被永历帝相继进封为漳国公、延平王。改厦门为思明州,设六科理事,分所部为陆师72镇、水师20镇。乘清廷劝降之机,加紧整军备战。在金门后埔大练精兵,颁行营盘法,建厦门澳仔演武亭。制定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检阅操练,严格要求,行赏必罚。制定出军禁令,严明军纪,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水陆队伍。


1659年5月,郑成功开始平生最大规模的北伐。郑成功率大军自舟山北上,从长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势如破竹,7月初七直逼南京城下,一时清廷为之震动。在胜利在望之际,郑成功迟延了进攻时机,在清廷后续援军的反攻之下惨遭失败,被迫沿长江东撤,转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厦基地。

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1661年正月,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决计收复台湾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只,调整部署,加紧复台准备。4月21日,郑成功率25000名将士,乘350余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师东征。因遇暴风雨在澎湖停留数日,30日拂晓从台南鹿耳门胜利登陆,击溃了荷军的狙击,并乘势攻下赤嵌城。随后,郑成功率大军包围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拒绝投降,凭籍坚固的城墙工事负隅顽抗,郑成功数度强攻未果,乃改为长期围困。7月中旬,荷兰援军从巴达维亚支援台湾,在海上决战中被郑成功水师击败。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围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终于向郑成功投降,率残兵败卒撤出台湾,至此,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初八),郑成功因病在台湾去世,时年39岁,葬于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川八年(1699年),帝赐迁葬在南安郑氏祖墓。康熙帝并题写挽联赞曰:“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走近郑成功——

独具特色的民族英雄——对历史知识稍有兴趣的人都能够真切地体会,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所生活的时代,值17世纪上中叶,中国大地正处于天崩地裂、内忧外患的年代。在强劲崛起的满清政权的军事进攻下,残败的明政权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与此同时,人类历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世界呈现出第一波的全球化。西方殖民者为追求高额商业利益,竞相把扩张的矛头指向东方。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于1624年占据了我国的宝岛台湾,并时刻觊觎东南半壁。面对清政权推行民族压迫政策,面对荷兰殖民者咄咄逼人的侵略野心,时代呼唤出了一代英雄郑成功,他自觉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高举义旗同清政权作顽强的抗争,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恢复明朝统治的正朔。他以“坚冰可渡”的非凡胆魄,率领大军东渡台湾海峡,完成了驱逐荷夷、光复祖国宝岛的壮举。他用短短的一生,谱写了悲壮激越、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与历史上其他英雄人物相比较,郑成功是唯一一位可以串联中国大陆、台湾、日本与荷兰的历史人物。在海峡两岸,郑成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在郑成功大部分时间所居住的闽南和台湾,有关郑成功的史迹随处可见,传说耳熟能详。特别是在台湾,祭祀郑成功的宫庙达140余座,每年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在闽台老百姓的心目中,郑成功兼具有民族英雄、祖先、神明与传奇人物的特色。在日本,郑成功也深受崇敬。1624年,郑成功诞生于日本平户,他的父亲郑芝龙是南安石井人,他的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因此,郑成功的身上,流淌着中日民族交融的血液,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史写下了一段佳话。1962年,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政府,修建了一座中日式宫祠---郑成功庙,前往朝拜者络绎不绝。在西方,郑成功也倍受关注。西方的文献,通常把郑成功称为“国姓爷”。他用坚强有力的军事手段和成熟灵活的外交手段同荷兰人打交道,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令他的对手也不得不折服。如果查阅史书,人们还可以发现,荷兰人从占领台湾到被逐出台湾,前后达38年(1624-1662),而这38年正巧是郑成功的一生。有人因此惊叹地评说,郑成功这一伟人仿佛天生就是注定为中国完成驱荷复台的伟业而生的。

郑成功是那个年代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家于一身的大英雄。他虽然只活了短暂的38年,但是他的辉煌功业和人格魅力却光彩夺目,他用全部的忠诚和激情,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他用自己成功和失败的战例,丰富了中华军事文化的宝库,他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给人间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烈屿高举抗清义旗——1645年至1646年间,清军先后攻灭南明弘光、隆武政权,占踞了大半个中国。清政权为巩固统治,在江南大肆屠杀抗清力量,强行推行“剃发令”。(即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郑芝龙降清后,清军背信弃义,将他执往北京拘押,并攻入安平抢掠,郑成功之母田川氏不堪受辱身亡,面对深重的国难家仇,郑成功毅然举起抗清义旗。

隆武三年(清顺治之年,1646年)十二月初一,郑成功在烈屿(今小金门)大会文武群臣,他树起“杀父报国”的旗帜,誓师起兵,他要凭自己的意气信心重振大明江山。参加大会的有大学士路振飞、曾樱、万年英、忠臣伯张进、忠靖伯陈辉、忠振伯洪旭等90余人。

在清廷势力强大、己方势单力薄的形势下,郑成功敢于起兵反抗,主要有这么三种原因:一是郑成功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素有忠君报国的思想,为感戴隆武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报国恨家仇。二是郑成功家族是新兴的海商集团的代表。郑芝龙轻信被执,说明清廷时刻想吞并郑氏家族的资财,只有建立并保存自己的军事力量,才能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三是郑成功对形势有高人一筹的认识。认为清军虽然在北方所向披靡,但在闽疆到处山路崎岖,岛屿众多,骑兵优势不利发挥,而自己的舟师(船队)可以在海上纵横,以己之长制敌之短,足与清军作长期周旋。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有的学者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对郑成功在烈屿起兵这一传统说法不予认同。厦门大学历史系老教授陈碧笙从《惠安王忠孝全集》和《台湾外纪》中考证认为,郑成功誓师起兵的地点在安平。有志究其详者,不妨再作一番辨证。
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农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1630年,郑成功随叔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郑芝龙延聘名师授业,1638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生,1644年郑成功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其时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当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朝灭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帝对郑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许,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从此南明官方称为“朱成功”,中外又尊称他为“国姓爷”。1646年8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于汀州罹难。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即后清军进袭安平,郑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杀身亡。


次年,屡阻其父降清不果,遂与之决裂,率部下南澳岛(今闽粤交界海域),募兵数千,仍奉隆武年号抗清,自为招讨大将军,以福建金门、厦门为抗清基地。在厦门建立演武场、演武池,利用作战间隙练兵。南明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于福建同安、泉州等地连败清军,队伍不断壮大。次年,遣部将施琅克漳浦、诏安等地,改奉南明永历年号,被永历帝朱由榔先后封为威远侯、延平公。
永历五年至六年在福建沿海多次与清军作战,相继取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江东桥等地的作战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一部,威震闽南。拒绝清廷招降,不为清廷以杀父灭族相威胁所动。其后,被永历帝相继进封为漳国公、延平王。改厦门为思明州,设六科理事,分所部为陆师72镇、水师20镇。乘清廷劝降之机,加紧整军备战。在金门后埔大练精兵,颁行营盘法,建厦门澳仔演武亭。制定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检阅操练,严格要求,行赏必罚。制定出军禁令,严明军纪,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水陆队伍。


1659年5月,郑成功开始平生最大规模的北伐。郑成功率大军自舟山北上,从长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势如破竹,7月初七直逼南京城下,一时清廷为之震动。在胜利在望之际,郑成功迟延了进攻时机,在清廷后续援军的反攻之下惨遭失败,被迫沿长江东撤,转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厦基地。

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1661年正月,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决计收复台湾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只,调整部署,加紧复台准备。4月21日,郑成功率25000名将士,乘350余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师东征。因遇暴风雨在澎湖停留数日,30日拂晓从台南鹿耳门胜利登陆,击溃了荷军的狙击,并乘势攻下赤嵌城。随后,郑成功率大军包围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拒绝投降,凭籍坚固的城墙工事负隅顽抗,郑成功数度强攻未果,乃改为长期围困。7月中旬,荷兰援军从巴达维亚支援台湾,在海上决战中被郑成功水师击败。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围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终于向郑成功投降,率残兵败卒撤出台湾,至此,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初八),郑成功因病在台湾去世,时年39岁,葬于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川八年(1699年),帝赐迁葬在南安郑氏祖墓。康熙帝并题写挽联赞曰:“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走近郑成功——

独具特色的民族英雄——对历史知识稍有兴趣的人都能够真切地体会,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所生活的时代,值17世纪上中叶,中国大地正处于天崩地裂、内忧外患的年代。在强劲崛起的满清政权的军事进攻下,残败的明政权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与此同时,人类历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世界呈现出第一波的全球化。西方殖民者为追求高额商业利益,竞相把扩张的矛头指向东方。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于1624年占据了我国的宝岛台湾,并时刻觊觎东南半壁。面对清政权推行民族压迫政策,面对荷兰殖民者咄咄逼人的侵略野心,时代呼唤出了一代英雄郑成功,他自觉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高举义旗同清政权作顽强的抗争,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恢复明朝统治的正朔。他以“坚冰可渡”的非凡胆魄,率领大军东渡台湾海峡,完成了驱逐荷夷、光复祖国宝岛的壮举。他用短短的一生,谱写了悲壮激越、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与历史上其他英雄人物相比较,郑成功是唯一一位可以串联中国大陆、台湾、日本与荷兰的历史人物。在海峡两岸,郑成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在郑成功大部分时间所居住的闽南和台湾,有关郑成功的史迹随处可见,传说耳熟能详。特别是在台湾,祭祀郑成功的宫庙达140余座,每年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在闽台老百姓的心目中,郑成功兼具有民族英雄、祖先、神明与传奇人物的特色。在日本,郑成功也深受崇敬。1624年,郑成功诞生于日本平户,他的父亲郑芝龙是南安石井人,他的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因此,郑成功的身上,流淌着中日民族交融的血液,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史写下了一段佳话。1962年,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政府,修建了一座中日式宫祠---郑成功庙,前往朝拜者络绎不绝。在西方,郑成功也倍受关注。西方的文献,通常把郑成功称为“国姓爷”。他用坚强有力的军事手段和成熟灵活的外交手段同荷兰人打交道,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令他的对手也不得不折服。如果查阅史书,人们还可以发现,荷兰人从占领台湾到被逐出台湾,前后达38年(1624-1662),而这38年正巧是郑成功的一生。有人因此惊叹地评说,郑成功这一伟人仿佛天生就是注定为中国完成驱荷复台的伟业而生的。

郑成功是那个年代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家于一身的大英雄。他虽然只活了短暂的38年,但是他的辉煌功业和人格魅力却光彩夺目,他用全部的忠诚和激情,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他用自己成功和失败的战例,丰富了中华军事文化的宝库,他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给人间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烈屿高举抗清义旗——1645年至1646年间,清军先后攻灭南明弘光、隆武政权,占踞了大半个中国。清政权为巩固统治,在江南大肆屠杀抗清力量,强行推行“剃发令”。(即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郑芝龙降清后,清军背信弃义,将他执往北京拘押,并攻入安平抢掠,郑成功之母田川氏不堪受辱身亡,面对深重的国难家仇,郑成功毅然举起抗清义旗。

隆武三年(清顺治之年,1646年)十二月初一,郑成功在烈屿(今小金门)大会文武群臣,他树起“杀父报国”的旗帜,誓师起兵,他要凭自己的意气信心重振大明江山。参加大会的有大学士路振飞、曾樱、万年英、忠臣伯张进、忠靖伯陈辉、忠振伯洪旭等90余人。

在清廷势力强大、己方势单力薄的形势下,郑成功敢于起兵反抗,主要有这么三种原因:一是郑成功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素有忠君报国的思想,为感戴隆武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报国恨家仇。二是郑成功家族是新兴的海商集团的代表。郑芝龙轻信被执,说明清廷时刻想吞并郑氏家族的资财,只有建立并保存自己的军事力量,才能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三是郑成功对形势有高人一筹的认识。认为清军虽然在北方所向披靡,但在闽疆到处山路崎岖,岛屿众多,骑兵优势不利发挥,而自己的舟师(船队)可以在海上纵横,以己之长制敌之短,足与清军作长期周旋。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有的学者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对郑成功在烈屿起兵这一传统说法不予认同。厦门大学历史系老教授陈碧笙从《惠安王忠孝全集》和《台湾外纪》中考证认为,郑成功誓师起兵的地点在安平。有志究其详者,不妨再作一番辨证
没了!有我也不知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