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求郦道元《三峡》教案

时间:2010-2-24 专题:郦道元
求郦道元《三峡》教案
??三峡
??
??郦道元
??
??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三峡》的译文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江流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连一点儿缺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就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令必须急速传达,就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即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地,一日之内就到,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样快。
三峡之内,每到春、冬两季的时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打着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壮观。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流冲荡在岩崖之间。江水清清,树木苍郁,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情趣无限。
而每到雨后初晴或秋霜始降的早晨,三峡中又别是一番景象。树林和山涧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又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所以当地打鱼的人的歌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江流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连一点儿缺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就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令必须急速传达,就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即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地,一日之内就到,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样快。
三峡之内,每到春、冬两季的时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打着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壮观。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流冲荡在岩崖之间。江水清清,树木苍郁,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情趣无限。
而每到雨后初晴或秋霜始降的早晨,三峡中又别是一番景象。树林和山涧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又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所以当地打鱼的人的歌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的科学解读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相当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整合,注重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此相应,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些篇目显性的“现代科技含量”很高,以八年级的教材来看,如科普作品《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等均是。一些经典的名篇,也是如此,既有较高的文艺性又有较丰富的科学内涵,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三峡》就是一篇文艺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名作。教师若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来解读这类作品,将其进行适当挖掘和链接,一定会耐人寻味,令人耳目一新。以下我们试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种连绵不断的山貌是强烈的造山运动引起海陆变迁及江河发育的结果。在七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中,三峡地区的厚层岩石被挤压成弯弯曲曲的褶皱和断层。七曜、巫山、黄陵就是造山运动中形成的三段山地背斜。这三个背斜隆起以后,其两侧的河流,即西部的古长江和东部的古长江,就在河流的下切作用和溯源侵蚀中相互靠近。由于此时中国已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所以东坡的河流比西坡陡,其溯源侵蚀能力也比西坡强。经过千万年的切割,三峡地区的三个背斜终于被切穿,三峡形成之后,江水对河床和两岸的切割侵蚀作用更加强烈,使河床不断加深,结果使长江三峡成为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重岩叠嶂”是由于地壳运动,使呈现出的岩层结构清晰可见,故有重叠之感。“隐天蔽日”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和反射结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意思是: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自非亭午不见曦”的夸张手法无可厚非;“自非夜分不见月”却存在严重的科学性错误。我们知道,每天月出、月上中天和月没的时间各不相同。并非每天午夜时分月上中天,一般每天约推迟50分钟。因为地球自转周期为24.2422时,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为29.5306日,每天月出时间相差24.2422/29.5306≈0.8209时≈49.25分。“夏水襄陵”与三峡地区的气候特点有直接关系:三峡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比较丰富,且夏季气温高降雨多,故而在夏季水涨之时,江水会漫上山陵。“沿溯阻绝”的原因可从关于顺水与逆水的速度定性分析中得知:如果水流很急即v水流很大,顺水时:v顺水=v船+v水流,v顺水必定过大,以致无法行驶;逆水时:v逆水=v船-v水流。v逆水可能过小甚至小于0,也无法行驶。至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可以视作一道对于速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应用题:已知t=“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2h,s=千二百里=600km,根据速度公式可以求得水流速度:v=s/t=600km/12h=50km/h=13.9m/s。再将计算结果联系实际,与风和马进行速度大小的比较。因为快马速度一般在30km/h左右,没有水流速度快;风速13.9m/s正好是七级风,在七级风中,人们已经步行感到困难,因此可以得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结论。“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写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结果,符合平面镜成像规律。
“绝巘多生怪柏”,其实“怪柏”并不怪,这是由于茎的向光性和负向地性生长以及根的向地性生长的结果,它与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植物生长素由顶端形成,向下运输,低浓度会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反而会抑制植物生长,再加上“绝巘”处的光照强度、时间、方向和肥力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因而长出所谓“怪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表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低,降水量少的特点。“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因为声音的反射产生回音的缘故。“猿鸣三声泪沾裳”则属于比较典型的条件反射过程:“猿鸣”是条件刺激,“泪沾裳”是“猿鸣”的声音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猿鸣”似乎是具体的声音,其实它富有情感因素,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以上我们在八年级学生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的层面上,对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三峡》作了一些链接,进行了适当的科学分析,虽然有点牵强,但足以说明文学作品解读路径之丰富。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课例,引起学生重视文学作品的科学性,培养其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