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武则天为何要迁都于洛阳?

时间:2010-3-3 专题:武则天
武则天为何要迁都于洛阳?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圣神皇帝在万象神宫接受尊号,规定旗帜以赤色为上,定都在神都洛阳。其实,从麟德二年(665年)开始高宗与武后就长期居留在洛阳,除了国家大典之外,很少回到长安。

有史记载,武则天迁都洛阳,是因为她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残忍折磨陷害致死后,心中十分不安,好像是王、萧的鬼魂在作祟,经常在梦中出现王皇后和萧淑妃披头散发、血流满面、张牙舞爪的影子,使她惶惶不可终日。先是搬进了大明宫去居住,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恶梦仍然每天困扰着她,让她惊恐不安。为了躲避王、萧的冤魂,武则天才长期居住洛阳并迁都洛阳的。当然,长安的宫殿不仅给予她甘霖,也曾给予她苦水,留下一段坎坷的如泣如诉的回忆。离开长安这块伤心之地,到八百里以外的洛阳宫,武则天感到安宁和舒适。因而,迁居洛阳至少是躲避亡灵的一种办法。但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迁都洛阳,更有其重要的原因。

第一是政治上的原因。当时虽说天下太平,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山东一带的强盗时时出没,凡官兵到了,他们就骚扰不已,或拦路截车,或挖地为坑,或暗箭伤人。就连高宗要去洛阳休养,路途都难保平安,只好用盗贼头目与官兵一路同吃同住来保驾,才可平安到达。有一回高宗去洛阳,就是请万年县监牢中一位盗贼保驾的。天子行幸,竟由盗贼头目途中保护,这是有失体统之事,武则天哪能容得。如果迁都洛阳,则有利于对这些盗贼严加防范,促使社会稳定而巩固统治地位。

第二是经济上的原因。洛阳风调雨顺,积蓄充实,粮食和物资的储备较为充足,四面的运输条件也都便利,还有运河这条大动脉,很容易将长江以南的稻米及其它物资运送到洛阳,不像长安经常饥馑,有时就连皇宫内都吃不饱肚子。高宗就曾率百司禁军等人四次到洛阳“就食”,再加上官位机构逐渐庞大,官吏日益增多,官禄开支也日益增大,所以迁都洛阳就可以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使朝中人心稳定。

第三个原因就是军事上的原因,洛阳能攻能守,战略地位优越。

这些才是武则天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

武则天迁都洛阳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愿望的。牛致功在《武则天与洛阳》一文中认为:“如果说武则天对历史的发展有过积极作用,首先应该肯定她建都洛阳,至少说建都洛阳期间,大大减少了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洛阳就是在武则天的设计下一年年地繁盛起来。
司马光解释说:武则天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旧唐书》亦载:“后则天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时状。武后恶之,祷以巫祝,又移居蓬莱宫,复见,故多在东都。”其实,这并不符合事实。王、萧两人死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此时距武则天定都洛阳,已近二十年。况且,武则天称帝后,仍然在长安住了两年。因此,仅仅以王、萧两人之死来解释武则天定都洛阳,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岑仲勉先生认为,武则天“长期留居东都,无非为其曾在长安出家,避洛可以纵情荒淫享乐起见。洛阳之取资东南,比关中八百里而近,吾人固不否认,然此实非则天之本意”。岑先生对武则天持贬斥态度,其言论并非十分公允。
 陈寅恪先生则认为:“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兹不论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
 笔者以为,陈寅恪先生之说很有道理,武则天定都洛阳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首先,就政治原因而言,武则天定都洛阳是为了与李唐王朝分庭抗礼,近而实现改朝换代的心愿。


武则天迁都洛阳,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做出的明智选择,决非仅仅为了避免王氏和萧氏阴魂的纠缠,更非单纯出于荒淫享乐的私欲。武则天迁都洛阳有积极意义,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
游玩嘛!当时,洛阳建设的还可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