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墨子是谁?

时间:2010-3-4 专题:墨子
墨子是谁?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是战国显学墨家学派的论文集,未必尽是墨子自著。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据孙诒让考证,墨子生卒年在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他出身低微,“上无君子之子,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跷”。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人们常把孔墨、儒墨并提。墨子在战国时代乃是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家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孙诒让《墨子传略》)“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说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主”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他止楚攻宋的传说。正因如此,他的智慧、坚定和见义勇为博得了历代人民尊敬。鲁迅根据《公输篇》写成了著名小说《非攻》,再现了墨子的传奇形象。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墨子》的主要版本有:①汉秘府藏简原本七十一篇(今不存);②汉魏间改写古卷本(今不存);③隋唐卷子本(今藏于日本宫内省);④宋刊本;⑤明正统十年刊道藏本(五十三篇,今藏于北京白云观);⑥明唐尧臣刊本;⑦清毕沅乾隆四十八年校刊本。《墨子》一书由历代墨者薪尽火传,一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至战国末,即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决不可能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因而内容比较复杂。据专家考订,其中《尚贤》、《尚同》、《非攻》、《兼爱》等二十四篇是墨家专论城守防御的著述,《耕柱》等篇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经上》、《经下》等六篇是墨家后学著作,《亲士》等篇内容混糅,有街于进一步考证。在墨家整个思想体系中,军事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一)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墨子认为,当时进行的战争均属掠夺性非正义战争,在《非攻》诸篇中,反复申诉非攻之大义,认为战争是凶事。他说,古者万国,绝大多数在攻战中消亡殆尽,只有极少数国家幸存。这就好比医生医了上万人,仅仅有几人痊愈,这个医生不配称之为良医一亲友,战争同样不是治病良方。历史上好战而亡的统治者不可胜数。这无异于给那些企图通过攻战来开疆拓土吞并天下的人以当头棒喝。所以墨子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来消弭祸乱。在墨子眼里,兼爱可以止攻,可以去乱。兼爱是非攻的伦理道德基础,非攻是兼爱的必然结果。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帮助,是正义战争。反之,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墨子还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①贻误农时,破坏生产。农业是斩断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入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③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墨子指出,大国君主命令军队攻小国,“民之格者,则迳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二)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墨子“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从“非攻”出发,《墨子》论述了作为弱小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这些研究防御作战的论述,集中在《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概言之,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倡导积极准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必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只有在战前进行后勤、城防、军备、外交、内政等物质和精神上诸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造成守城防御战斗中的有利条件和主动地位,赢得防御作战胜利。二是“守城者以亟敌为上”的积极防御指导思想。墨子认为在守城防御中,应守中有攻,积极歼敌。“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伤敌”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确布置兵力;以国都为中心,形成边城、县邑、国都的多层次纵深防御,层层阻击,消耗敌人;顽强坚守与适时出击结合。三是在防御作战具体战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战战术原则。《备城门》等篇,墨子通过禽滑厘的询问,对十二种攻城方法一一对以有效防御。如高临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当时颇为先进的攻城术,墨子对以别具匠心的应对措施,并详细解说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墨子防御理论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有关防御原则和战术的记述,多祖述《墨子》,以至于一切牢固的防御也被笼统称为“墨守”。如果说范蠡是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朴素的积极防御理论,墨子则更多从作战角度探讨防御,形成了较完备的防御作战理论体系,而这一体系恰好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关系,对传统兵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墨子是谁?――多读了一篇《墨子》,离开办公室已经夜色阑珊。冷风夹着细雨扑来,不由地一阵抖颤。路人稀疏,雨雾中的灯光透过萧索的枝叶,昏黄而又斑驳。虽然饥肠辘辘,大脑中还在寻思着一个问题:墨子是谁?“当时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先秦百家之中独取二者,25个世纪之后的今日已经证明了这个论断,佩服韩非子的目光如矩。儒学实质是国家主义之学。孔子景仰、阐释和宣扬的“国家”理念以西周王朝为蓝本。孔子的隔代弟子荀子继承了儒家的宗法思想,创立了后来被称为法家的学派,是以“性恶”的哲学理念为基础的。其传人韩非子完善了法家的思想,为中央集权的秦帝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荀子的另一个弟子李斯则是一个法家理论的实践者。以后的事实证明法家的思想“过犹不及”,导致了秦的暴政和灭亡。但是儒家的另一个传人孟子,他的“性善”的哲学理念却在大儒董仲舒的手上大放光芒。董仲舒综合儒家的精华,把儒家推上了独尊的位置。其后,虽然有些波动,但是儒家国家主义学说始终主导着中国大一统的封建体制。其中的儒、法两派如同近代的君主立宪制下的两党制,轮换着执行王和霸的政纲。近代中国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它的代表人物是严复和胡适。但是他们的自由主义并不彻底,而是服务于国家主义,在儒家一统期间他们很不得志。严复并不能如同他的日本同学伊藤博文大放异采,胡适则依附于满口伦理道德的蒋介石,被糊弄了一生。儒家的国家主义学说对中国的贡献莫大焉,使今日的中国人拥有如此伟大祖国;儒家的国家主义学说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亦莫大矣,今日的中国人仍然难以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墨学则是中国的平民主义之源。汉之后墨学稍见式微,对此有很多说法:最早的说法应该是《孟子?尽心》中的“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一付官绅欺压百姓的腔调,骄横之态纤毫毕显。不过孟子还算是个文明人,他以为:“现在同杨朱、墨子辩论的人,好像在追跑掉的猪,已经追回、赶入猪圈了,还要缚住它的脚,太过分了。”后世儒者就不以为然了,常常用此类话讥讽墨者。孟子不得不承认“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说是说了,墨家的精神是儒者可望而不可及的啊。起码在唐代,墨学又有彰显之势,一代宗师韩愈开三教归一之说,以为“其清净取诸老,其慈悲则取诸墨。”,又以为“称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以为盖得其真。而读墨子一篇,乃称墨必用孔,孔必用墨。”韩愈遭贬入潮州,懂得了民情,也就有了对墨学的理解。不过在后世儒者中,如同韩愈之开明的,则是凤毛麟角了。近代的胡适对于墨学的兴衰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先秦名学史》中胡适写到:一是墨家“兼爱”与“非攻”的学说与时代不符,二是战乱不利于科学研究与哲学思考。不过胡适对墨子是极为钦佩的,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中他写到:“试问中国历史上可曾有第二个‘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人么?”大约胡老先生读墨之后,也是绕室三匝,今夜无眠。英国汉学家葛瑞汉的解释与胡适不一致。在《论道者》一文中他指出,墨家衰落的主因是,在先秦以城市为中心的小诸侯国,墨家所依托的下层社会形成了一种政治力量,而由于秦以来大一统帝国的确立,使他们的势力丧失殆尽。在《孟子?尽心》中表达的招降纳叛的过程,多少说明战国末期墨家遭受官方打压的事实。大一统帝国和西方的城邦制为社会创造了不同的条件,窒息的不仅仅是墨家的兼爱理想,也是墨家的科技精神。中国人为这一种超稳定付出的代价,从现在来看是巨大的。墨子是谁?墨子自称“贱人”,“北方之鄙人”,擅长于器械发明。也就是说墨子很可能是一个工匠。《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嫌其烦扰害事而弃之不继。大概是自学成才了,所以强调实学而轻视词章文采,有人说《墨子》的文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也就是生硬、乏味而重复。并且以为这是《墨子》失传的一个原因。比较传统的说法出自《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都以为墨子姓墨名翟。《元和姓纂》则说他是孤竹君之后,改为墨氏,著书号《墨子》。不过后来人却不认这个帐。南齐的孔稚圭在《北山移文》称墨翟为“翟子”,认为他姓翟名乌。清代周亮工在《固树屋书影》解释说:“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还是姓翟,只是由姓转变为名了,因为古代确实有“翟”这种姓氏,就是没有“墨”姓。较权威的是史记等。司马迁以为,墨翟是宋大夫,与孔子同时还是其后,则不详。而四库全书总目称:考汉书艺文志考,墨子姓翟,母梦乌而生。因名之曰乌。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不过书中说了,考据不足。既然大家都说不清,后人就多了想象的空间。钱穆的《墨子传略》以为墨是古代刑名之一,即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而墨家生活菲薄,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所以墨的称谓和汉代的淮南王英布因受刑后称为黥布是一回事。当然还有更有趣,或者说是更深入的研究,例如着力于墨子研究的学者胡怀琛,在《墨翟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这样,墨翟成了外国人。――初春的寒夜,寂寞的路街。细雨湿漉的道上,几页衰黄的梧桐叶片。偶而有车子驶过,溅起飞跃的水珠。我感到了彻骨寒意。不禁想起诗圣杜甫在草庐为风所破后对天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的情操感动后人,一诗足矣,何必其他的考证。对墨子是谁的议论固然花样繁多,不过,有些人可不管墨子穷不穷,贱不贱,有没有文凭,是不是犯了法,而是直接引为家乡的骄傲。例如:滕州人说,经考证,墨子的诞生地在滕州木石镇。滕州火车站就有他的塑像,一幅风尘仆仆,栖栖奔走的神情。有人说他像一个讨饭的,但多少帝王将相都成了历史的尘埃,而他却仍然屹立千秋。而且认为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的百科全书似的平民圣人。他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蒙人,对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都有精到的发现。先秦诸子百家,墨子不但在人文科学而且在自然科学两个方面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一身而二任。被誉为“科圣”,实不为过。笔者认同这一个说法,认同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墨子》原本一共七十一篇,但留传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的《经上》等六篇后人称为《墨经》,《墨经》是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墨子》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我国思想史和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些明摆着的事实胜于雄辩。讨论墨子,其主题就是了解中国平民主义的历程。国家主义和平民主义是矛盾统一体。以先秦三圣的构想,国家是根据民意而建立的,历史事实则是二者贯穿始终的分分合合,李世民皇帝称之为水与舟的关系,倒也恰如其分。二者关系的演变遵循着对立统一的规律。当国家对平民形成强大的压迫,也就走向自己的反面。而农民起义的结果并不能建立一个没有国家的平民社会,是以一个新的国家实体出现。国家主义和平民主义统一性还表现在它的一致性,也就是反对精英主义。现阶段,精英主义在国家之外的表现就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在国内则表现为与工农阶级(平民阶级)势不两立的精英主义――贪官污吏和自由派精英。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它国或对民众进行肆无忌惮的打压和掠夺。墨家的平民主义是一个终极理念。当国家消亡之后,平民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了。墨家在汉代的式微并不证明平民主义的式微。在中国史上,有二次外部思想的大进入,并且与中国文化融合而具备了中国特色。汉代的“老子化胡说”就是佛学的传入。显然佛教比之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应的道学和墨学更有生命力。它冲出了现世而来到了来世,它跳出了人世而进入了神世,它证明了因果报应。所以,它在遁世理论上代替了道学,而在平民主义方面则取代了墨学。另一次从外部进入的思想是中国处在大变革时期为中国人指明方向的马克思主义,它本质上是平民主义,因为它的基本主张就是人民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或者说,毛泽东思想就是现代的墨学。墨子是谁?是金庸笔下仗剑行侠的豪客、是张艺谋手中虎啸龙吟的箭阵、是李咏主持的非常6+1的节目;或者是熊德明、是桂希恩、是徐本禹;或者是胡、温体制付之实践的“以人为本”的宣示。――可以看到家的灯光了,温馨而又欢悦。只要我走到离家二层楼,我就可以听到女儿欢快的声音:“爸爸回来了!”妻总是说:“真有心灵感应啊。”无论我多么困顿,家永远给我爱和力量。孔子就是以家的模式规范国家的,国家是人民的家。可惜他的弟子们却参差不齐,时不时颠倒了国和民的关系,害得他老人家常常坐不稳烟火缭绕的大殿,进了又出去了,和前生一样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墨子则不一样。大显无名,大德不彰,大道无形,只在民心。写墨子,笔者所能为者百不得其一。但是认识儒、墨的本质之别则是明确的。儒、墨之别就在于是建立一个人治人、人治于人的等级社会,还是建立一个兼爱――平等、博爱的社会。如果说孔子时代为了规范因为社会进步造成的混乱而建立封建专制,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合理性。但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完善民主与和谐的现代,希望制造等级、扩大差别、欺负工农,则是社会的反动。现代中国没有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阶段,而进入了更高级别的社会主义阶段,如果中国发生苏联的解体事件,在中国复辟的将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封建专制,这一论点可以从文革中“四人邦”和现在的自由派精英分子的理论、行为和后果中得到验证。贪官污吏和自由派精英从二方面恶化社会的诚信、国家的正义和人类的道德。封建专制的幽灵在中国的大地上游荡,能不引发世人的警醒吗?――把寒冷关在门外,家是温暖的。世上的人家都应该是温暖的。壶公评论曰:辽阔的世界,宏伟的人生。长年累月,真诚勤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常常周而复始,从不停顿。忠于守旧,而又乐于迎新。心情舒畅,目标纯正。啊!这样又会前进一程。――歌德墨子的政治主张体现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个方面。兼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尚贤——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尚同——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非乐——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非命——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在上述十个方面中,除天志和明鬼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外,其余八个方面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墨子的政治主张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其一贯的宗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国平天下的救世方略。
墨子是春秋时代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又叫墨翟,是"百家争鸣"中的佼佼者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没搞错吧!?
墨翟di二声~~~~顺便问一句:楼主几年级???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