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康熙有没有钟爱的女子(不一定是他的妃子~)?

时间:2010-3-5 专题:康熙

皇后去世后康熙的反应:
1、为皇后上谥号为“仁孝皇后”(此为有清一代独一无二)
2、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五,将皇后的梓宫安放在了紫禁城西
3、从五月初五开始,康熙几乎每一天都要去梓宫前举哀
4、五月二十七,康熙亲自把皇后送到了巩华城
5、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去巩华城34次;十四年去24次;十五年去15次
6、康熙十六年正月至七月,去巩华城7次
7、康熙十六年除夕,仍去陪伴嫡妻(此时已立钮祜禄氏为后)
8、康熙亲自检视将要葬入赫舍里氏的陵寝
9、朝鲜使臣向其国王报告说:“清皇不恤国事……”
10、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立不满2岁的皇后遗孤胤礽为皇太子
11、嫡后去世齐册宝为两位亲王,而佟佳氏去世齐册宝的却降了级为一亲王一郡王
12、康熙亲制仁孝皇后册文,最为朴实无华;而其他二后的册谥文仅去叫大臣制,辞藻满篇的阿谀奉承无半点实在处,而康熙却点头称好(可以用“敷衍搪塞”来形容了)
13、康熙四十七年废皇太子,康熙哭骂太子“生而克母”,并于当晚梦到已去世34年的皇后

14、根据皇子皇女的出生日期推断,皇后死后,康熙半年未临幸其余女子,此时他只有18岁,一个青春躁动期的人呀,他干什么去了?而此时的大清国还很安定;仁孝皇后去世,康熙也是半年的清心寡欲。

15、而对于仁孝,佟皇贵妃的后代,康熙对他们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对于胤礽的溺爱,众所周知;嫡长子承祜夭折后,康熙在赤城汤泉没看到儿子最后一面,对于他的死对康熙是巨大的打击,郁闷好好久,并且哭着叫人好好安排皇子后事;佟佳氏之女八公主生下后3月便夭折,其间未见生父一面,伤心至极的佟佳氏自然十分希望丈夫的安慰,但这时还在外面玩的康熙根本没在意。大臣私自料理皇女后事,但没想到却得到了康熙的认可,然后他跟没事人似的继续带着他的宝贝太子游山玩水。

关于这独一无二的谥号
赫舍里皇后初谥“仁孝”,至于“孝诚仁”是雍正给改的,暂不提这个。就说“仁孝”这个在清朝皇后中独一无二的谥号:清朝其他皇后的谥号都以“孝”字开头,且在康熙之前已册了四位皇后谥,分别是:孝慈高皇后、孝端文皇后、孝献皇后(即顺治宠妃董鄂氏)和孝康章皇后,为何到了自己妻子,康熙却别出心裁给了这样一个谥呢?康熙自己就谥为“仁皇帝”,他的功绩不仅被他的后代所称颂,也被所有崇拜他的人所称颂,他被誉为清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有这么一个“仁”的谥号可谓至高无上了,想必古人也十分崇敬“仁”。古人崇尚孔子,孔子不就是推崇“仁义”吗,康熙能给原配一个这样的谥号,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厚。

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满洲正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之孙女,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噶布喇之女,索额图之侄女。顺治十年癸巳十月初七(1653年11月26日)生,康熙四年(1665)七月行纳聘礼,九月立为皇后,初八(10月16日)迎娶,年十三,长圣祖一岁,八年十二月十三生皇子承祜(1670.1.4-1672.3.3),十三年甲寅五月初三巳时生皇二子理密亲王允礽(1674.6.6-1725.1.27),旋于是日申时(产后几小时)薨,年22岁,帝很悲痛,辍朝五日,诸王以下的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的八旗二品命归人等。俱齐集举哀,持服二十七日。二十七(6月30日)奉移皇后梓宫权厝都城北巩华城,六月二十七(8月2日)谥:仁孝皇后。二十年二月十九(1681年4月7日)奉移,二十六(14日)至景陵奉安于享殿,三月初八(25日)奉安孝东陵之东即景陵地宫,雍正元年(1723)四月改上尊谥:孝诚皇后,九月初四(10月2日)加上尊谥: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升祔太庙,乾隆元年(1736)三月,加上尊谥“淑懿”二字,嘉庆四年(1799)五月,加上“恪敏”二字,即今谥: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是清朝唯一一位死于难产的皇后;亦是做皇后时年龄最小的,仅13岁;还是去世最年轻的皇后,仅22岁。


就正史来说,康熙最爱的女人是其结发妻子——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1653-1674),是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之首辅索尼的孙女,父为索尼长子噶布拉。康熙四年(1665),赫舍里氏13岁时与小自己3个月康熙皇帝玄烨大婚,册立为皇后。康熙八年(1669)十二月十三生皇子承祜,可惜承祜在4岁时夭折。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三在生育胤礽时,因难产身亡。康熙与赫舍里氏夫妻情深,在为她举行了隆重的丧礼后,第二年便把嫡长子胤礽立为皇太子。赫舍里皇后最初谥号为“仁孝皇后”,雍正时改谥“孝诚仁皇后”,后经多次加谥,全部谥号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是赫舍里氏,她生胤礽死的,康熙在胤礽不到2岁就立了他为太子,可见他对赫舍里感情之深
当然是赫舍里了
有,苏嘛拉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