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时间:2010-3-10 专题:朱元璋
他有英雄般的豪爽,也有狭隘和自私;有善良也有残忍;有正义也有险恶的阴谋;有宏韬大略又多疑多虑;总之是一个典型的多侧面的个性化人物。这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百家讲坛·明朝17帝》的作者毛佩琦认为,朱元璋是一个对历史有进步意义的皇帝,现在人们对朱元璋形成的一些看法,包括电视剧对于朱元璋本人和大明王朝都是误读了。

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朱元璋的形象被大大丑化了,明朝也因此而被误读了。但是清朝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评价却是“治隆唐宋”。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就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比唐朝和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和宋朝还要兴隆,明朝在后世的民俗文化中被大大误读了。

不能说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来评判他,这是非常片面的.要知道他在历史上到底如何,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他结束了少数民族的统治,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还有大杀功臣.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所以对他的评价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看!

在老百姓的传说中,是个受尽苦难的放牛娃,后来受刘伯温这样的高人指点打下了江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里面,反映的是穷苦百姓的“见识”和很俗气的“愿望”。老百姓没见识,于是就像穷鬼做梦总是拣钱包一样编排这样的故事。

在历史学家眼里,他们看到的是大量的杀戮,所以评价朱元璋的时候,总认为他是暴君,猜测他可能心理变态。

我们可以肯定,朱元璋是个很有理想的志士。他的大量杀戮,是为了实现理想。人就是这样,对自己的理想信仰越坚定,实现理想的欲望越强烈,越不惜大量地牺牲别人的生命——迫不得已的时候,连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这是理解朱元璋的关键。

朱元璋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他当上皇帝后大力抓什么工作看出来。第一,他狠下心来大量地杀贪官,可以说是抓住一个杀一个,不仅砍头,甚至经常使用活剥皮的酷刑。被他杀的贪官,我估计有二三十万人。我不是历史学家,这个数字可能不准确。第二条,是他严厉禁止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行为,下令各地地方官员严惩二流子之类。由此可见,朱元璋是想建立一个人人勤奋劳动、政府清廉的社会。

朱元璋的这一本质,是以前没有人认识到的。只是我通过分析笔迹,才特别肯定地指出了这一点,我想特别强调这一点,从而说明笔迹学的科学性。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允许笔迹学对所有的古人、名人进行“审查”,当是人民的幸事,历史的幸事。
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明太祖实录》卷106)除了政府官员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还要求直接担任教育工作的各级“教师”必须负起责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吴颙为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来的有才华的人,因此,对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难度。朱元璋对吴颙说,要搞好教育必须师道严而后模范正,师道不立则教化不行,天下学校就无从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胆管理、严格教育。(同上,卷144)然而吴老先生却没有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为治纪不严,放纵不爱学习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罢免了。(同上,卷151)朱元璋认为,教育不仅是以文辞为务、记诵为能,从事教育的人要关心时事,关注国计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国各地到了任职年限的学正、教谕、训导(不同级别的教师)进京考绩,等待升迁。朱元璋借机向他们询问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其中岚州(属山西)学正吴从权、山阴(今绍兴)教谕张恒都说不知道,声称这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的任务只是教书。朱元璋听罢十分生气,举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并说,圣贤之道是用来济世安民的,你们连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结果可想而知,这两个人被流放到边疆去了。(《明史纪事本末》卷14)其实,类似的事很久以前就发生过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现在能与皇帝议论国是,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国榷》卷6;《明通鉴》卷6)显然,对待“高级教师”(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了,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呵呵,可以想见,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师,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国子学官们,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集权统治由于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明初皇帝的力量比较强大,到了明朝中后期则文官的力量变的强大起来。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你果然没有骗朕。”著名儒士钱宰被征参编《孟子节文》,一日散朝回家,随口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问钱宰:“昨天的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迟,改作‘忧’字,如何?”钱宰一听,吓得忙磕头请罪。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禄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在地方上,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规定以八股文作为取士的标准,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必须依照古人的思想。这种考试的内容比较僵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对于不肯合作的地主知识分子,朱元璋则想尽办法加以镇压。他出生贫寒,并且早年做过和尚,所以十分忌讳“光”、“秃”等字眼,就连“僧”也不喜欢,甚至连和“僧”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有好多人因此送命,如浙江府学林元亮替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其中有“作则帝宪”一语,杭州府学徐一夔表文中有“

有不错的军事才能的人,但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是个极富争议的人,是明君也是暴君,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延续了中国强盛的局面,其本人极具政治、军事才能,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勤政皇帝,开创了洪武之治。有识人之明,对人却也猜忌,杀功臣,加强中央集权,昭示着封建社会走向末路,也许由于他幼年的原因,打击贪污腐化,实行高压统治,却导致了贪官越来越多。
我只想说:从房子和反腐反贪来说,绝对是今天的偶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