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武王伐纣名词解释

时间:2010-3-11 专题:周武王伐纣
说出是什么意思
武王伐纣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商纣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吕尚(姜子牙)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后人用武王伐纣比喻正义之师战胜邪恶势力。
哈哈,商纣王引荒淫奢侈遭到周武王历数纣王三大罪状,联合八个部落军队讨伐,并通过牧野之战(河南淇县),打垮商军,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周朝(西周)
武王伐纣,岁在辛未,即此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发生在公元前1010年,此年干支为“辛未”,有利簋铭文为证,即古人所言,岁在鹑火。
武王伐纣,在《尚书大传》中被称之曰:救乱。“一年救乱,二年克敌,三年践位,四年建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尚书大传》
古书又曰:“武王伐纣,岁在鹑火。”《利簋铭文》证:“武王伐纣,岁在辛未。”
武王伐纣年代之谜,不知使多少古今史杰中外人士为其尽折腰。现在该是还其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史记》作者司马迁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产生武王伐纣年代之谜的主要原因,并为此常常苦叹息。在不安定的战争年代,或因天灾人祸造成国不强、民不富的情况下,人们主要的奋斗目标是为了生存发展,很少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历史。
如今则不同,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后,人民生话有了初步提高,国防力量也有了加强,国家地位更引起世界注目,可以说当今是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在这种形势下,关注历史必然会被有明见的领导,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由于众所周知原因,我们以前对夏商周历史研究是很不够的,对它已觉陌生不解,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是受神话小说影响,对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等失去信任,其二,便是伐纣年代之谜。史不明又何以能解三代历之谜?
幸好前国务委员宋健,及时地提出了夏商周问题,因而失落的年代,将会重现于今日;许多三代难解之谜,也将大白于天下。没有他的发起,国务院的支持,至少在近时便没有“夏商周三代工程”大规模的研究和最后成功,因此从一定意义来说,首功当归宋健同志。
武王伐纣年代之谜,是研究三代纪年历史的拦路虎、绊脚石,揭开武王伐纣年代之谜,是查明唐尧虞舜夏商周纪年历史的第一个战役,此战不胜,休言后事!
武王伐纣,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殷商的灭亡更是有其内外原因。周商本为同祖,子契、姬弃更是同父异母之兄弟,远在尧舜时期,契,弃皆被尧帝委以重任,封为诸侯,皆有封地。契为子姓,弃为姬姓。兄弟两人后代,相处为安数世。只是到了文王祖辈亶父;父辈季历时,此种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在商代后期,大约从文丁开始,商代由于自身的缺点,及诸侯势力扩张,中央集权与地方诸侯产生了矛盾。而其时中央势力深感力不从心,便委派自己较信得过的周人季历,去进行讨伐镇压。季历南征北战,既扩大了自己的领地势力,又保护了中央集权政府的安全。
然此时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不知是季历有野心,还是文丁小心眼,他们之间竟也发生了兵戎相见,可能当时文丁因形势所逼,又因为以前季历杀敌有功,便封其为:牧师,即骑兵大元帅。仍令其东砍西杀。但季历不是常胜将军,在伐幽燕时吃了大败仗,被困塞库,得不到文丁的救助,因为这正是纣王祖父文丁所希望和需要的结果。
季历南征北战,以国人生命换得的领土,全归于商人文丁。季历被囚二年,因年迈体弱,得以释放。此时文丁随即给予安抚,重封其为西伯,受于九命,即可以有免死九次的最高奖赏,甚至对周进行政治联姻,嫁有莘女于文王。然而文丁权小,自身难保,人免天不免,文丁、季历同年归天。此年为公元前1065年。
三年丧事完,“纣王元年,初封九侯,西伯为昌”。因此在文王改元立国前,商周两王都是纪年相同。两王亲戚相往,相处为安二十多年。文王善养老,以德治国,深得诸侯的尊敬,其势力也逐渐有加。其臣散宜生多次劝文王伐纣,文王都认为时机不成熟。
尤其当纣王昏庸无道时,竟敢忠言相谏,以为自己是纣王亲戚,自己又是西伯侯,纣王不会拿自己怎样。他那知道早有阴人崇侯虎、恶来等挑拨在前,纣王一怒之下,连杀几位诸侯,对其进行威吓。纣王之所以没有听祟侯虎的话,立即除掉文王,一是考虑到他们互为亲戚,二是因文王为三公之一,又在诸侯心中威望极高,三怕杀文王会引起众诸侯的反抗,再说对文王也没有什么把柄可握,故仅对文王进行了软禁,以观后效。
据说文王离陈去商前,也知此去凶多吉少,便关照长子邑考不得去商,谁知伯邑考救父心切,竟忘了或是不顾文王告戒,前去商地与纣王论理,结果被纣王所残杀,并以此作为检验文王是否还有为王称帝野心的试金石,文王忍痛食子,对纣王装聋卖傻,貌受心不受。
纣王失道,文王强谏,因而被囚羑里七年。开始他非常之苦闷,不知如何是好。后来遇到姜太公,借钓鱼传机谋后,便整日以研究易理作掩护,心中却在想怎样进行报仇灭商。
“文王独坐,屏去左右,深念远虑,召太公望曰:‘若帝王猛暴无文,又强梁好武,欺凌诸侯,苦劳天下,’百姓怨心生矣,其为灾乎?奚行而得免于无道乎!太公望曰:‘因其所为,但兴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有其国。’”
此处帝王,暗指纣王。因为与望初识,又身处囹圄,讲话都得处处格外小心,还要防止隔墙有耳,稍有不慎,便有大难临头,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姜太公也只得借钓鱼传机谋,不言夺取政权,而言钓“玉横”。事后,为防后患,太公很快便离开汤阴文王,远避东海,唯恐事发迁涉到自已。直到文王被释归程,姜太公才重新带了一批人归附文王,为文主立基树夲,及为武王伐纣克商,作出了巨大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人对天地人之三才是非常重视的。要想国泰民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要想灭纣克商,更是需要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知识就是力量嘛。
声言“上能屠诸侯,下能屠众牛”的姜太公在文王建基,武王伐纣及后来的成康兴世中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缺少了姜太公就没武王伐纣克商的胜利。每当文武两王,遇到困难动摇之际,大多都是姜太公凭着自己良好心理素质,以及丰富的地理、军事、政治等知识,得以解决。
文王因众臣贿赂纣王,所以才能脱离虎口牢笼。又得纣王重新受命,回到周地后,更是加快了立基树夲,扩张势力的行动做法。天下势力三有其二,其臣散宜生曾劝文王伐纣,文王因种种原因,并未执行。后终因心力不支,大统未集,遗憾而终,死时只有六十多岁。
文王被囚湯阴七年,武王姬发也由七、八岁孩童长成小大人。文王被囚,长兄被杀,此时在其心中影响最深,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故当文王一死,便急着要伐纣,报祖孙三代之仇。此即是商纣灭亡的外因之一。其内因则是纣王晚节不保,腐化堕落,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故伟人毛泽东言,“武王伐纣是一场人民战争。”武王伐纣既有公益,也有私仇。
文王一死,武王就急着要报仇,然得不到众臣的支持,他们的理由是“文王刚死,不守丧三年,就要伐纣,伤天害理,此为大不孝。”武王无奈只得按礼守丧,另一方面积极加紧备战。包括文王崩年在内,三年举丧一过,便观兵孟津,申告诸侯,示弱纣王,不战而归。
周武王孟津演兵,八佰诸侯不期而遇,虽然时机未成熟,武王及诸侯不战而归,却也确实惊动了殷商的文武大臣,皆群起至纣王面前强谏,一方面要纣王改过立新,另一方则是要纣王及早出兵,先发制人。故史曰:微子数谏,纣王不悦,太师疪,少师强劝其去之。箕子谏之,纣王不听,详狂为奴,被纣囚之;比干强谏,纣王杀之,于是太师、少师、内史向挚载图法奔周。
纣王受辛不听劝谏,没有出兵伐周,其原因可能有多种:一.是国内政治混乱,二.是受北方犺獫威胁,三.是纣王夲身高傲,根本看不起百里小国,更看不起初出茅庐,翅羽未丰的小子姬发。四.是有妲妃在旁,坐享荣华富贵淫乐,不想亲自出兵远征。五.是迷信自己的国力民意,自认夲是天子命,不会身死国亡。六.是自己年迈,又整日淫乱,年终已近,春节不远,无意出兵。七.是因商周两地,山高路远,不信武王能克服灾害天气,很快能到达商都朝歌。八.国内饥荒,殷氏七族竟冒死偷窃祭品为食。九.商周之间还有一重亲戚往来关系。十.纣王因以强欺弱,欺凌诸侯,结怨太多,无人相助,已成孤家寡人。
那边殷商贤臣强谏,这边武王胆战心惊,唯恐纣王出兵先发制人,因为周人必竟是百里小国,势单力弱。然只有姜太公稳如泰山,心中早把纣王看穿,要武王心中莫燥,只管安定军心,以待机而行,并不断派人前往商殷都城朝歌刺探敌情。
纣王因过份自信,没来进攻周人,武王当知纣王已中姜太公痹敌之计。又知纣王不听众劝,虐杀比干,逼疯箕子时,武王便问询于姜太公。太公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下定决心,定好了伐纣日。
然正当要出兵伐殷之前,武王却重病十日,不能起行。这也许就是淮南子所指“十日乱其上”。姜太公也不管武病是轻或重,只管将他背起在身,强行拉上骛冥战车。并说道:既然行期早已决定,而且已经到期,如果你再不出发,被纣王知道你又重病在身,到时你只有死路一条。为能报仇血恨及完成先王的一统大愿,为什么你就不能克服一下,坚强一点呢。武王听后,觉得太公言之有理,硬是装作无病一样,带病出征。
武王伐纣一开始就不是一帆风顺,首先就受到了内部一些守旧求稳派及贪生怕死者的反对,他们找出重重理由加以阻拦。首先有伯夷、叔齐等人发难:“只因纣王一无道,而杀其一人而夺天下,此不是圣人的作风品德,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之举。”再说周人国力明摆着不如人,以百里小国伐纣,简直是以卵击石。其次未征以前,焚龟卜算,已有“不吉”之先兆;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千里奔袭,更是兵家大忌。当然武王身体不好,也是反对者可以加以利用的很好的理由。
当此决定周人命运的关键之时,周武王没有因少数人的反对而改变伐纣克商的决心,坚信姜太公所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劝谏。顶住了内部压力,抓住了机遇,千里奔袭,最终一戎而得天下。
虽曰:“一戎得天下”,但这胜利成果却因山高路远,冰天雪地来得也确实不容易。一路上不知遇到多少事先未能预料到的困难,多次经受住了风雪雷电,山洪泥石流等大自然灾害以及伤病饥饿疲劳的考验。“一戎得天下”,更是得益于事前的谋畧和充分的战畧战术的准备。事前沒有文王的立基树夲,沒有严格艰苦的军事训练,没有纪律严明的军队,没有很好的军师谋畧,没有广泛深入的调查,总之没有天时、地利、人和,民心等好环境,武王伐纣根夲就不可能一戎而得天下。
周武王可能因身体等原因,没能与先遣部队一齐出发,而是晚了三、四天,在周地过好春节后于公元前1010年正月初三出发的。,而先遣部队则是周历12月29日在春节前出发的。先遣尖锐部队出发前,武王作了《太誓》,并重声了军纪:
“诸军出行。将令百官士卒,某日出某门,吏士不得割稼穑,伐树木,杀六畜,掠取财物,奸人妇女。违犯军令者,斩。凡行军吏士有死亡,给其丧具,使归而葬。此乃坚军全国之道也。军人被创,即给医药。使谨视之。医不即时治视,鞭之。军夜有惊,吏士坚坐阵,将帅持兵,无讙哗动摇。有起离阵者,斩。当应交战,谨出入者,斩。若近敌,当讥呵出入者,斩。……。”
兵士所配制的作战武器有:飞凫云火万炬,方头铁槌电影。行马。渡沟飞桥、天船大櫓。鹰爪鉄杷大柯斧。积楹、临冲,飞楼云梯、武卫方胄、吹呜箛。
整个部队又分为:天、地、人,三阵。文中提到的攻城陷阵的“飞凫云火”,说明其时已开始使用火药。也就是说至少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010年,我国就已掌握了火药的使用。
武王因出发前,已有寝疾十日,此次又带病出征,所以姜太公背负武王,坐上骛冥之车,周公旦为车御,大黄参连弩作武卫,大才在后扶战车,文王木乃伊压阵中军。在大部队出发后十多天,于正月17日追上了大部队,又经十余日后,于1月27日与诸侯聚会在孟津河边,进行申诰及誓师。大军用七十四艘舟船运行将士车马过河,河水颠波,船行不稳,又因士卒没有将战车捆扎好,有车滑入河中,并撞坏旁边的渡船。
“孟津师渡后,三日五灾至霍”没想到此时却意外碰到了一场初春雷雨,电闪雷鸣,武王之坐骑赤鬃马也在氾水旁的牛首山头被雷电击中而亡。
“旗帜折断,洪波激揚。”周公旦心慌了,他对武王说,“风甚雷疾,鼓旗毁折,王之骖乘,惶震而死,这是老天爷故意与周作对,之所以不保佑周人,可能是纣王作恶还没有到头,所以国人百姓不希望我们此时伐纣,所以天才降祸阻拦我们。”还说“今日逆时岁,龟灼言凶,卜筮不吉,星变为灾,请速还师。”
姜太公曰:“君应秉德而受之,不该论其如何也,师渡孟津畔,六马共仰鸣,流星似赤乌,白鱼由外入,此岂非天命?师至殷姆野,天暴风雷雨,前后不相见,战车益发越,轩辕冲摧折,旌旄有三折,旗帜欲飞扬,精诚感天地。雨以洗吾兵,雷电应天时!”
周武王心中不信,便问散宜生,“卜伐殷吉乎?”答曰:“不吉。钻龟龟不兆,数箸箸不交,而如旗折倒;将行之日,雨雪辎重,深至车轸。行后之日,帜折为三。此凶四不详,不可举事。”
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见机上前力劝武王曰:“因纣王一人之过,杀众人而有天下,为圣人所不为。”
太公见武王忧虑,立场不稳,偏信于人,又见叔齐、伯夷作梗,便大怒曰:“天道无亲,唯德给予。今四海内陆,沉于殷久矣,百姓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之乎?”
姜太公接着又说道,“用兵者,顺天地之道未必大吉。逆之不一定会凶,若失人事,则为大凶,能使三军败亡。而且天道鬼神,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智将不法,愚将拘之。若乃好贤而能用,举事而得时,则可不看时日,而视事利;不假卜筮,而重事吉;不祷祭祀,而福自从。王应速命众师,驱之向前。”
说完,乃焚龟折箸,援抱而鼓,援罪人而戮之于河,三鼓击之,武王在前,吕尚随后,率众先渉河。周武王的七十四艘渡船,经过三天抢渡,于一月三十日终于全部到达彼岸。殷地百姓,见武王伐纣,替天行道,军纪严明,不伤于民,便“前歌后舞,酌酒慰劳”。
姜太公此时又对武王说,“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所过津梁,皆悉烧之。”武王从之,遂灭殷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破釜沉舟”故事,试想万一伐纣失败,殷纣对丞相比干都敢剖腹挖心,岂肯轻饶周人。周人只有拼死一搏,方有生路。
“武王至殷,将战纣之卒。(纣师)握炭流湯者十八人。以牛为礼以朝者三千人。(能忍辱负重)举百斤重沙者二十四人。(能)急行五百里,而矫矛杀百步之外者五千人。冑甲之士备有八万。”乃是万乘之国君。而周武王只是:“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人。”的百里小国。两者兵力又如此悬殊,叫人怎能不忧?
(严注:握炭,能表演过刀山,入火海的奇士;流汤,水淹不死,游泳千里者。举重沙,能力举数百斤的大力士。)
武王惧曰:“夫天下以纣为大,以周为细。以纣为众,以周为寡,以周为弱,以殷为强。以周为危,以纣为安。以周为诸侯,纣为天子。今日之事,以诸侯击天子,以细击大,以少击多,以弱击强,以危击安,以此五短,击此五长。可以济功成事乎?审天子不可击,审大不可击,审众不可击,审强不可击,审安不可击,王大恐以惧。”
太公曰:“王且毋恐惧。所谓大者,尽得天下之民。所谓众者,尽得天下之众,所谓强者,尽得天下之力,所谓安者,能得天下所欲,所谓天子,天下相爱如父子,此之谓天子,今日之事,为天下除殘去贼也。周虽细,(未)曾(去)殘贼一人之下,当乎?”
武王大喜曰:“何谓殘贼?”太公曰:“所谓殘贼者,收天下珠玉美女,金钱絲帛,狗马谷粟,藏之不休。此谓殘也。收暴虐之吏,杀天下之民,无贵无贱,非以法度,此谓贼也。圣人兴兵,为天下除患去贼,非为私利也,故役不再籍,可一举而得。”
在武王出发时,发现丁侯未来。于是尚父乃画丁侯。三旬用箭射之,丁侯得病大剧,使巫觋卜之,查得祟源在周。丁侯非常恐惧,乃遣使者请之于武王,愿举国为臣虏。武王许之。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头箭,丙丁日拔其目箭。戊巳日拔其腹箭。庚辛日拔其股箭,壬癸日拔其足箭,谓使者曰:归矣。吾已禀告诸神。言丁侯前畔义,今日遣人来归,勿复追其过之。以使使者归子之君所,吾早已息念矣。使者告辞归至,丁侯病乃大愈。四夷闻之皆惧,各以其职来贡。越裳民献白雉,重释万里而至。
姜太公不但是个军事谋畧家,而且是一个阴阳五行家。前面他劝武王莫信鬼神,此处他畧施小计,就吓坏诸侯众人。也许丁侯与吕望事前就有约在先,演的是双簧戏。尚若不是如此,那么也是他姜太公玩的心理战游戏。
姜太公诡计多端,故其兵书中的文韜武畧为历代兵家所崇信。姜太公还会演戏,惟妙惟肖,使武王也难辩真假,大上其当。当初,孟津观兵时,姜太公事先不并告知武王此次是“演兵”,使他以假当真,事后才告诉武王,“此为演习”。使武王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当众诸侯皆言“武王,纣可伐”时,他只得灰溜溜地回答一句,“时机未到!”
当武王心忧,大雪封门,兵不能进时。太公却会在此时恶作剧。他派人装扮成四海众神,前来武王面前报到领旨,还说这些神仙个个神通广大,能踏雪无痕,来去无影。“夲是军中人,何来踏雪痕,夲是营中人,进出皆方便,哪是去无影。”太公此举,用心良苦,实是想增加武王伐纣克商之信心。一会要武王莫信鬼神,而在关键之时,又叫人装神弄鬼,以求王乐,也只有吕望这种人做得出。
经过千辛万苦,武王之师,终于在甲子日前夜陈牧野,其时殷人正处于春节,“纣城备设而不守”,次日,(周历:公元前1009年2月4日,商历:公元前1009年正月3日,)甲子日清晨,周师列阵牧野,纣王也苍忙乘着要散了架的战车迎战,昏夕,纣王被迫身穿金缕玉衣,自焚而亡。(武王)亲擒尸纣,悬其首级于白旗之巅。恶有恶报,纣之帮凶恶来也难逃恶运,因其口恶业重,活活被周武王连射三箭于其口。
此举还不解恨,周武王还亲射纣尸箭三发,一箭代祖父大王季历,二箭代表父亲文王昌,三箭代表长兄伯岜考,终报了祖孙三代之血海深仇。文王大集一统的多年夙愿,终于在周武王手中得成。纣死商亡,华夏的历史从此又掀开新的一页。为了纪念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以及不忘前史之鉴,周武王在战后令人制造了青铜利簋礼器,奖赏伐纣中的有功之臣。
商殷民众见暴君自焚身亡,人人欲践踏尸纣,破腹掏肝挖心,结果还是被武王手下人阻拦,只是将纣尸吊在树上暴尸三日。此战伟人毛泽东称为是一场人民解放战争。此举更是给殷商纣王之子又留下了仇恨的种子。克商四年武王崩,幼主成王继位,因其尚是襁褓之人,故由周公摄政,按夏规商俗周礼,前君驾崩,非子也可接位,此时武王庶兄弟及懿亲国戚既不信任周公,又各怀野心,联合殷王之后,妄图夺权。为继武王之志,为遵武王之遗愿,周公被迫反击,驱弟杀兄,再征东夷殷王之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