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有人能分析下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入中原吗

时间:2010-3-11 专题:诸葛亮

以下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在三国鼎立后,诸葛出祁山,姜维伐中原,这两件事情历来都有很多争议,这些争议包括:1、该打还是不该打。2、如果该打,该怎么打?3、为什么失败了?4、对蜀汉究竟造成什么影响。

以上4个问题,是蜀汉攻打曹魏,也就是诸葛出祁山与姜维伐中原着两个行为最主要的争议。历来众说纷纭,各派有各派的意见,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我仅说说我自己赞成的意见。

1、该打还是不该打。

这个问题是争论最多的。有说该打的,也有说不该的。赞成打的有很多种意见,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这样一些:

a、北伐本来就是蜀汉的国策:北伐中原的基调是隆中对就定下的。但是这个意见有问题,应该这个意见不符合诸葛亮隆中对对于北伐的条件。诸葛对于北伐,在隆中对中,是提出了两大条件的:第一条:北方有变,第二条:两路出兵。可荆州已经丢了,两路出兵已经不现实了,另外,曹魏那边在曹丕称帝,并且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与士族达成了政治妥协后,曹魏那边基本上是稳定的,也不符合北方有变的条件。

b、蜀汉偏安一隅不能持久,只能靠北伐一搏。这个说法倒是有些道理,但也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蜀汉占有地利,历来巴蜀之地易守难攻,诸葛为相国的时候,又把内政搞得很好,这在《三国志》有很清楚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只要联合好孙吴,割据很长一段时间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这个说法也有问题。

而说不该打的,也有很多说法,有代表性的,也有以下一些:

a、蜀汉以一州之地和曹魏对抗,本身就处于劣势。这个说法的确有道理,无论从人口基础(这个决定了兵员数量、国家经济、人才出产等很多方面,古代的战争说穿了,打的就是人口和经济)、经济实力(北方,尤其是中原,在那个时代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曹操统一北方后,通过很多措施,让曹丕建国后可以说是要钱有钱,要粮有粮)等很多方面来说,蜀汉的确是不如曹魏的,但是如果蜀汉关起门来偏安一方,终究还是不一定能抵挡天下统一的大势。

b、诸葛死后,蜀汉内部矛盾不断。其实内部矛盾,蜀汉也好,曹魏、孙吴也好,都是有的,甚至诸葛没死的时候也是有的,比如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都是在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就很激烈的。甚至广泛点说,无论那朝那代,没有内部矛盾的,我还真想不出来,所以这个也不能算是理由,至少这个理由有些牵强。

说了那么多争议,我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呢?卖个关子。最后统一来说。

2、如果该打怎么打。

其实这个争论中,最中心的一条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这个时候,魏延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关于子午谷奇谋到底对还是不对,就是该怎么打最大的争议。另外还有一派认为,北伐既然无所收获,就应该转移视线,改变方法,向东面发展。这个说法比较无聊,应该那个时候东面是孙权,而且从地形上看,东路走水路,也只能是走到孙权的地盘,而如果蜀汉和孙吴打起来,那后果……,所以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无视。

那么子午谷奇谋又正确吗?继续卖个关子,最后统一再说。

3、为什么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也有争议,有的说是天下大势决定的,有的说是蜀汉人才不如曹魏,也有说是蜀汉内部的掣肘导致的,还有说是注定的,甚至是天意,因为古代只有以北统南,以南统北的事情直到朱元璋时代才出现。这些我们暂时也不讨论,知道有这些争议就行了。

4、对蜀汉究竟造成什么影响。

这个争议倒是没那么大,至少对蜀汉的国力有很大的削弱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也是有一定的争议的。

那么在蜀汉北伐,也就是诸葛出祁山,姜维伐中原两个事情上面,我自己赞成的观点是什么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赞成的意见就是:诸葛出祁山是政治上需要,而姜维则是误解了丞相的意思。一点点的来说。

首先,诸葛亮是不得不进行北伐。为什么这么说呢?诸葛亮自己就说过:“伐亦亡,不伐亦亡,与其坐而待亡,不如伐之而亡。”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开篇就说明了当时蜀汉的局势,什么局势呢?“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而为什么是“危急存亡之秋”呢?要知道,当时曹魏并没有主动进攻,曹魏一直的国策都是先灭孙吴后打蜀汉的,而孙吴与蜀汉又是唇齿相依,诸葛亮感觉的危急很明显不是来自外面,不是外面又是来自哪里?蜀汉内部。

更何况,当时无论是蜀汉的局势,还是天下的局势,让诸葛没有选择,必须进行北伐,至少,有以下一些因素:

1、内部局势:

蜀汉其实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了好几个派系,主要有跟随刘焉入蜀的集团,以李严为代表,还有跟随刘备进川的人马,这拨人虽然可以算是一个集团,但是还可以再分,就是荆州集团和非荆州集团,荆州集团是刘备到荆州后开始跟随他的,以诸葛亮为代表,包括伊籍、马良、马谡等,非荆州集团则是在刘备到荆州以前就一直跟随着刘备东躲西逃的那部分人,比如关、张、赵等,不过这个时候,关、张已死,赵云为其代表,比较重要的还有糜竺等人还在,不过,在刘备死后,由于非荆州集团的重要人物大多已经死去,再加上这两个集团本身有都算是刘备的近臣,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两个集团基本上是一个鼻孔出气,可以看成一个集团了。除了以上派系外,还有个派系就是荆州本地人,比如谯周等。

而蜀汉内部的问题,就在这几个集团互相之间。由于刘备是外来的人,入主四川,加上本身属于荆州集团的诸葛亮总揽国政,所以他必须要保证荆州集团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而益州本地士人却掌握着最多的本地资源,他们也不愿意屈居人下,另外刘焉、刘璋的旧臣虽然说看上去似乎不太重要,但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他们也必须要保证自己手上握有足够的权利。

于是蜀汉的内部必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困扰着国家,这种情况下,发动战争无疑既能转移内部矛盾,又由于诸葛是主帅而将国家最大的权利牢牢的控制在荆州集团的手中。

2、大义、名分。

刘备建国,为了得人心,他必须利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并且由于他继承了国号汉,蜀汉就必须要和篡夺了大汉皇权的曹魏处于对立的状态,否者人心必失。所以无论打得过也好,打不过也好,诸葛必须要摆出北伐的姿态,必须要采取一定的行动,一方面要保证人心的统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自己握有所谓的大义,同时还可以向邻国显示实力与决心。

3、御敌于国门之外

既然曹魏与蜀汉注定了不能两立,那么把战争放在别人的地盘上总比放在自己的国土内要好得多,反正士兵也必须经常处于战斗状态之中才能保持战斗力,那么让他们打打也是好的。

我们看《三国志》就能明白这一点,诸葛每次出祁山,稍有不利,立即退回,他的目的不是要打赢,而是要曹魏无法聚集力量来全力进攻,他的目的是要把战略、战术、甚至是战争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里,所以他不会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他也不会随便的损兵折将,不会让自己的部队去和曹魏的军队死磕。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即便诸葛亮以一个士兵的代价换取曹魏十个士兵的代价,都是诸葛亮不能承受的。蜀汉就那点家底,根本没有挥霍的余地。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也明白了他为什么不换个路线,或者采取“子午谷奇谋”那种冒险的方式,所以地域上的得失也不是诸葛亮关心的问题,他关心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蜀汉的延续。

那么我们从这些角度来看,诸葛的北伐对蜀汉有什么影响呢?有以下至少有以下一些:

1、诸葛死前,蜀汉内部矛盾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一点,从《三国志诸葛亮传》上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蜀汉集团内,无论是谁,在这个时期都是“人怀自励、吏不容奸”,蜀汉内部基本能做到团结一致。

2、诸葛死前,曹魏没有发动过一次对蜀汉的主动战争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诸葛老是隔三差五的出来打上一架,曹魏只好处在被动防御的位置。这样,战争的主动权就不会在自己手上。更何况,诸葛表现出来的决心也让曹魏不敢过于紧逼,毕竟孙吴还在,如果曹魏和蜀汉殊死一战,只能是便宜孙吴,所以曹魏的选择就是对蜀汉采取守势,而对孙吴采取攻势。

3、由于御敌于国门之外,保证了后方的安定。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耕民族,如果国土内老是发生战争,农民怎么可能安心的种地?农民不能安心的种地,那里来的收成?那里来的食物?

而诸葛让战火烧在敌人的国境内,保证自己的国内可以安定的进行生产与发展。

如此,我们就明白了诸葛北伐的意义。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姜维了。

诸葛死后,留下了一个是蒋琬、费祎等人主理内政的班底,而军事则交给了魏延,在历史上,也是很有争议的。为什么不是杨仪管内政,或者为什么不是魏延来统军呢?要知道,魏延是当时蜀汉爵位最高、资历最老的人,而杨仪呢?《三国志》上,杨仪是诸葛亮手下很重要的一个干才,甚至,诸葛亮死前下达的遗命都是魏延、姜维来给杨仪断后,可为什么诸葛亮最终交托大权的却是姜维、蒋琬、费祎?

我认为:首先是杨仪,杨仪资历不够,这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杨仪心胸狭窄,比之蒋琬、费祎,的确有很大的差距。而魏延的问题就在于魏延是坚定的北伐分子,要是将军队交给魏延,要不了多久就会被魏延折腾一个精光,这不符合诸葛亮摆出北伐事态的本质思想。

可问题就在于,姜维没有理解到这个意图。蒋琬、费祎是理解到了的,所以姜维的北伐,蒋琬、费祎是不支持的。但姜维为什么没能理解这个意图呢?我个人认为,有这样一些原因:1、姜维本身是和曹魏有仇的,姜维是降将,而且是全家死于曹魏后投降蜀汉的,所以姜维本身就对曹魏充满仇恨,2、姜维求功心切,他想完成诸葛亮的理想,而且他也的确有能力,但是考虑到蜀汉与曹魏在人口、经济上的差距,姜维其实是没有什么机会的,毕竟人力有时而穷,3、姜维与诸葛亮对于蜀汉的感情不一样。他们对于蜀汉都很忠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忠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诸葛亮是蜀汉能建国的最大功臣,让他首先考虑的不会是蜀汉能不能得到天下,让他放在首位的,是蜀汉的延续。即便是他的北伐,也是为了让蜀汉延续的一种手段。姜维呢?他不是创业者,但是他希望成为开拓者,所以他需要北伐来证明自己,由于一个是创业者,一个想当开拓者(毕竟没当成),所以他们对于蜀汉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也导致了姜维没有读懂诸葛亮出祁山的本意,结果姜维伐中原,反而给蜀汉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这是三国中蜀汉最先灭亡的重要原因。

打字好累,虽然感觉还没说透,但是楼主,我真的打字累了。有机会再私下聊吧,关于诸葛出祁山与姜维伐中原,虽然我没有把想说的说完说透,但大致上的想法也说了个七七八八。虽然仅是一家之言,但也请楼主参考。


诸葛亮,姜维北伐失败以及蜀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按照小说来看,诸葛亮前后6次北伐,姜维一共9伐中原。其中,诸葛亮没有成功的原因:
1,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大军逼近长安。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达反叛计谋被司马看破,反叛失败,诸葛亮又错派马谡守街厅,最后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计”。诸葛亮的第一次失败,主要就是自己错用人,和孟达举事不利。这两个问题。
2,第二次失利,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后来,李严被废为庶人。
3,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粮草的问题。
4,第五次北伐,此时,属国内部开始动摇,宦官开始酿祸,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几次用计谋都战胜司马懿,后来蜀国大军,逼近渭水(今天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直捣长安。可是,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回大军。诸葛亮因为内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机会。
5,第六次,火烧上方谷,计谋都已经实施的很顺利,眼看就要把司马懿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浇灭,救了司马父子。(后人说,是老天要灭魏国,所以要留下司马昭)。又加上,东线诸葛谨不敌曹睿,东吴兵败,不能和蜀国夹击魏国。诸葛亮气上心头,旧病复发,郁郁而终。病势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姜维北伐九次,其失败原因归纳为6点:
第一,蜀国的国力开始衰弱,看诸葛亮前期北伐,率军都是30万,而姜维几乎都是率军20万,(可用兵力下降是兵器的生产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的表现)由此可见,蜀国国力的衰弱。

第二,姜维本人不及诸葛亮。不论在战术,战策,计略,在蜀军心中的威信方面,姜维都大不如诸葛亮,这在后来司马昭的话中可以得知:“蜀主刘禅,昏弱无能,诸葛孔明尚不能扶之长久,何况姜维?”姜维自己也说自己不如诸葛亮。

第三,蜀国内部人才缺少补给,文臣武将相继死去,蜀国又闭塞在四川盆地,与中原人才往来不能相比,后期,内廷缺少良臣监管,原来出师表中,诸葛亮所提及的“费易,董允,蒋琬,郭攸之”等人都已死去,加上没有继承人,导致宦官专权。外部,原来刘备,刘璋手下的旧部都已经死去,没有好的将领可以使用,以至于最后,姜维一人独守剑阁,邓艾偷渡阴平,成都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武将出战。

第四,后主刘禅无能,听信宦官,沉溺酒色,以至于朝廷里大臣都有“退让之心”,听信黄皓谗言,又疏远了和姜维等人的关系,(在姜维北伐获得优势,有利形势的时候,听信黄皓谗言,召回姜维和大军等)使得姜维不得不听大夫郗正之言“屯田沓中”,导致汉中兵力空虚。蜀国整体防御实力大幅下降。

第五,邓艾等人,足智多谋,多次看破姜维的计谋,死守祁山。魏国人才补充较大,后期的钟会,贾充,张骞,诸葛绪都是比较好的人才。

第六,汉朝灭亡多年,中原人对汉朝的留恋已经趋零。以至后来长安人对西蜀人的说法也不说是蜀汉,就说两个字“蜀人”,曹氏政权在中原的统治比较成功,中原人对汉朝的留恋和向往已经几乎没有了。这也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刘禅后期在西蜀的表现又是一个“昏君”,宠信宦官,就好象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的“十常侍”,好象历史重演一样,上天要使蜀汉(汉朝)灭亡,这是谁也无力挽回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对“北定中原”的战略意义。
基于上述所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英明果断决策,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有其重要战略意义:
1、“六出祁山”,得蜀取陇,使蜀陇连成一片,扩大地盘,建立蜀陇战略基地,进可攻,退可守,有较大的军事回旋余地。这一战略思想,在《隆中对》中早有设计,同时刘备集团很早就把凉州列入猎取版图之中。《三国志?马超传》云:昔孙权派诸葛瑾索还荆州诸郡,刘备回答说“吾方图凉州,凉州定,凡尽以荆州还吴耳。”为此,刘备早就想中“信著北土,威武并昭”的马超。《三国志?马超传》云:“超走保诸戎……杨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之心,若大军还,不严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过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今甘谷),有其众,自称征西将军”。“闻先帝于成都,命书请降”。刘备得知,“先谴人迎超……以超为平西将军,督服沮因,为前都亭侯”。“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假节,章武元年(221)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乡侯。”其目的是马超“信著北土”,重用马超“西和诸戎”,取其凉州,再挺进中原。尤其汉中已得,诸葛亮再平取陇右,使蜀、汉、陇连成一片,据守蜀北大门,请孙权“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清中原”,形成抗魏半包围圈,改变蜀汉仅据川蜀偏僻一隅、远离秦川中原,势孤力单的局面。
2、得蜀取陇、取陇可保陇。秦陇唇齿相连,取陇可打破曹魏得陇望蜀的美梦。取陇右,入秦川是条坦道,要比穿子午谷、过褒斜道安全。据当时荆州之失的蜀汉实力,诸葛亮所率北伐之师可谓蜀汉倾国而出,不能以军事冒险行动越秦岭以出秦川。宜“治戍讲武”,边整边征,不断充实。所以诸葛亮特别谨慎,扼去陇右,建立西线战略后防军事基地,“考微劳,甄壮烈,布所失于天下,励兵讲武,以为后图,戍士简练,民忘其败”,“休士劝农”,“植谷农桑”,操练军队,设计制造“木牛流马”,“戍阵齐而号令肃”,“以侯大举”,奇翻陇山,沿渭水挺进中原,心复汉室,成其霸业。
3、诸葛亮声东击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陇右,是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魏赤壁战败后,将主力防线布于长江、秦岭,尤其刘备占据荆襄,外接好孙权,故曹操更加紧长江防线。关羽荆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败,曹魏以为“备已死,数多寂然无声”,故“略无备豫”。诸葛亮迂回曲线运兵陇上,以复伏羲之氏族东徒都阵、秦人入关遂灭六国,周武王伐纣兴周之道,偷袭挺进中原。因而建兴六年(228)首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判魏应亮,魏将姜维降蜀,使曹魏“朝野恐惶”,魏明帝曹亲驾长安坐镇指挥,命曹真率关右诸军防守,命张郃督步骑五万翻陇山西拒诸葛亮。由此看诸葛亮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军事举策显然有其战略意义。
4、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陇右诸多有利因素,对尽快形成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联军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利用陇上居民多习武,善射骑,强悍勇敢善战的习尚,为蜀师补充兵源。建兴六年(228)首出祁山退兵中,“拔西县千家还汉中”以充兵源。
②利用陇山才多将广之因素,纳录能征善战的勇将。建兴六年(228)首出祁山,想方设法,纳录足智多谋、忠于汉室的忠臣良将姜维。并倍加重用。“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宛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常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曰‘须先教中虎步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观,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姜维传》。诸葛亮建兴十二年(234)病殪五丈原后,姜维确成为诸葛亮“北定中原,心复汉室”伟大事业的接班人,一直督兵抗魏前线,一生戎马,欲血奋战,最后以生殉国。
③利用陇上土肥地广,粮食丰盈为蜀师补充军粮。诸葛亮“陇上刹麦”当在是处。
④利用陇上繁茂水草,为蜀师繁息战马。今“木门道”、“祁山堡”等三国古战场都传有蜀军的拴马湾。今祁山附近盐官,三国时的卤城很早是西北著名的骡马市,该市暂无三国详细资料。但可肯定,陇右良马是为蜀师所必须的军需。
⑤利用陇上众多民族和尖锐的民族矛盾,诸葛亮“西和诸戎,”建立抗魏民族统一战线,抵御魏兵。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五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准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今西和)准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降集氏羌,兴复二郡,威震凶暴,功熊显然……“《诸葛亮传》。”亮建兴九年(231)围祁山,招鲜卑苛比能,比能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诸葛亮传》。建兴十四年夏四月……徒武督氏王苻健及氏民四百余户于广都”《三国志?蜀书》。比类例多不枚举。
⑥利用陇右突出的阶级矛盾,动员陇右人民一致反魏。建兴六年首出祁山,“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应亮”《诸葛亮传》。
⑦利用陇右在居民中遗留的远古的传统文化、伏羲文化、周文化、先秦文化、儒家文化素养,号召陇右人民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狭天子以令诸侯,”“当讨逆之。”
⑧利用丝路大道,企图一举进兵中原。诸葛亮对此特别重视,建兴六年(228)首出祁山,立即派马谡抢先占据丝路古道龙口咽喉---街亭,结果马谡没有完成任务失守街亭,使诸葛亮出祁山,进中原的计划蓝图破灭,失去战机,故诸葛亮兵退汉中,“戳谡以谢众”。惜哉。
三、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完成“北定中原”统一大业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完成“北定中原”统一大业的原因并非战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1、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日夜操劳下病役于伐魏前线五丈原草营,这不仅对蜀汉伐魏不利,且对蜀汉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损失。虽有姜维接替前线指挥,但总显人才匮乏,后继无人。
2、在三国鼎立中蜀汉政权相对而言,形成气候晚于曹魏、孙权。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吴。人才将相与才多将广,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较,差之远矣。
3、“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东汉腐败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丧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4、蜀汉朝廷臣官黄皓等专权,后主昏暗,后防空虚,纵使姜维在前线拼命作战,终难挽回危运,后主早以降魏作俘虏,进入安乐宫。
5、北伐战事中,关键深刻用人失误,马谡失街亭,李平误军粮,失去大好战机,机不可失,失不在来,失之难以挽回。
6、攻占陇右后,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根据地,往往粮尽兵退,收地复失,陇右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边措施不力,前线军需供给不济,往往粮尽而还。与此,曹魏采取得力改革措施,经济发展,国力相之强盛。
得上述,总结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北定中原”关系中的成败教训明示,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民族要兴旺,事业要发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的拥护和支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强有力才干的人才队伍;兴利除弊、反腐反贪、惩治腐败;加强民族大团结;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合理用人;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否则,将终难如愿以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