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时间:2010-3-14 专题:贾思勰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成书的经过?贾思勰的经济思想是什么?如何评价他的经济思想呢?
《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它系统总结了在此以前中国北方的农业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齐民要术》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形成是受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的影响。指的就是《齐民要术》。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分为10卷,共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另外,书前还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因此说《齐民要术》对我国农业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贾思勰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农业的百科全书,在我国和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堪称为不朽的农业科学巨著,贾思勰也因此而名垂史册。贾思勰在农业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显赫成就首先是在于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北魏帝国的君主,是北方游牧部落鲜卑族拓跋氏,国人多以畜牧业为生,对农业生产不大重视,游牧生活使得民众常年过着无法安居乐业的生活。北魏政权建立后,拓跋珪执政伊始,便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天兴二年(公元399年),拓跋珪称帝后,治国方略中便有解散游牧部落的内容。他亲耕籍田,广兴产业,因此北魏经济日益繁荣。由于鲜卑人毕竟具有好战的特征,魏道武帝治国也就忘不了军事掠夺,在连年大战中,最困难的便是缺少军粮,军粮的富足与否显然成为了战争胜负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由此推而论之,如果粮食牲畜富足,人民就能过上安定生活,鲜卑人或许会改变靠掠夺别人的财富过富裕生活的习性。因此,国泰民安的关键还在于发展农业生产。生活在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对此体会得太深了。他决心投身到农业生产的实际中去,亲自养羊,种庄稼,从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推广农业生产,使北魏政权强盛,人民生活富足安定。贾思勰深知,北魏国人对畜牧业生产有着较多的经验,而且也习惯于饲养牛、羊等牲畜。如果自己在这方面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北魏国人自然会接受并信服他,在此基础上再推广农业生产,便会顺利得多了。于是,他开始养羊。一次,他养了200头羊,由于缺乏饲养经验,事先不知道一头羊该准备多少饲料,最终因饲料供应不上,不到一年,200头羊饿死了一大半。贾思勰并不气馁,继续干下去,接着他又养了一群羊,并且种了20亩大豆,他想,这次羊总不会死去了吧!哪知饲料倒是不缺,可羊还是死了许多。贾思勰百思而不得其解,实在无计可施。成天茶饭不思,苦恼至极,邻里看到他这种状况,恐怕他急出病来。一位好心人打听到离他们这里100多里外有一位养羊高手,立即把这消息告诉了他。贾思勰听后二话没说,连夜赶到那里向老羊倌求教。贾思勰一到老羊倌家,便拜老人家为师,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养羊的情况,诚恳地请老人家指教。老羊倌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留他在家住了好几天,让他仔细观看自己的羊圈,并且从羊的选种、饲料的选择和配备、羊圈的清洁卫生及管理方法一一细细讲述给他听。贾思勰从老羊倌的叙述中,似乎明白了自己第二次养羊失败,大概是由于羊圈管理不得法的缘故。老羊倌说:“你的悟性真高,羊是不吃自己撒过尿拉过屎的饲料的。你把饲料乱扔在羊圈里,让羊在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尽管你吸取了第一次饲料不足的教训,准备了足够的饲料,但不懂得羊是不吃弄脏了的饲料的道理,你不打扫好羊圈的卫生,就是准备再多的饲料也是白搭啊!不过,像你这样的有志之士,一定会把羊养好的。”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贾思勰回去后,按照老羊倌的指点又养了一群羊,这群羊可养得膘肥肉壮,产奶也多,成活率相当高。从此,贾思勰的名声传了出去,越来越大,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信服地称他为养羊能手。贾思勰发展农业生产的第一步计划付诸实现后,他便着手试验耕地种庄稼。从养羊的成功中,得出了一条十分可贵的经验,那就是向老农虚心求教。于是,他不辞劳苦,跋涉千里,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田间地头,在茅草屋里、在地头窝棚里,他与老农促膝谈心,仔细地询问他们如何施肥?如何犁地?如何选种?不同上质的地又该如何下种等等问题。老农们也为他谦虚、求实、好学的精神所震惊,称他是农业生产的有心人。因此,毫不保留地向他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他:“这种是种庄稼不可草率的大事。一般人仅仅知道选种要选长得饱满的穗子,但未必知道还要察看种子的颜色纯洁不纯洁。同时还要注意把割下的穗子高高挂起,待到来年春天再打下来做种。人们更不知道土质不同、气候有别的地,对品种要求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主要在茎杆上。一般说,潮湿温暖的低地种谷子,要选用茎杆柔弱、生长茂盛的;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要选茎杆坚实的。犁地在七月间,犁地之前,要看地里长没有长茅草,长着茅草的地,需先赶着牛羊在上面踩一遍,等七月犁地时,茅草才会死去。”贾思勰学到这些宝贵经验后,便回去照此办理。在实际耕作中,他自己又摸索出不少规律,同时还悉心研究了前人关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吸取前人著述的精华,舍弃了一些实践证明不妥的说法,写出了《齐民要术》一书。《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理论作了系统地阐述,而且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都写得相当具体、详细、全面、清楚,不仅超过了前人的同类的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达到了领先水平。难怪有人说:“真可谓‘前无古人’!”比如:“平整土地”一项,贾思勰既指出了耕地的重要意义和要求,又特别详尽地讲述了耕地分为春、夏、秋、冬,讲究深、浅,注意初、转、纵、横、顺、逆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进行耕作和管理的方法,甚至连耕坏了怎么补救的办法他都写进了书中。这些内容在我国战国时代秦国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和汉代的《汜胜之书》里,虽然都有所涉及,但远远没有贾思勰谈得那么透彻、那么便于操作。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能不断从土地上得到充足的养料,贾思勰更是有独到精辟的见解。他在《齐民要术》中提出了多种办法,其中尤其以轮种、套种最佳,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栽种,或几种作物同时栽种使地里的养分尽其所用,并且还能促使地力尽快恢复。他明确地把先种哪些作物,后种哪些作物,以及采用不同的轮种方法得到不同的效果都一一记载下来,而这一切西欧人在当时仅识皮毛,只知道采用轮换休耕的办法提高地力而已。可见,贾思勰的研究比起当时的西欧来要先进得多。《齐民要术》的学术价值无疑是世界一流的,对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部农学巨著还为今天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了解和研究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齐民要术》分92篇,共11万多字,内容丰富,从大田作物中的谷类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到绿肥作物、饲料作物、香料作物、水生植物,以及瓜、果、蔬菜甚至树木无所不包,并且对农林副业,诸如制酱、酿酒、饲养鸡鸭、猪牛也一应俱全。贾思勰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庞大的农业专著,一方面是他辛勤实践、向老农学习总结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他参阅了古代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博采众长得来的。贾思勰对前人的成果既不一概否定,也不盲目照搬。譬如:汉代的《汜胜之书》中有关于黍子的种植要稀一点的观点,贾思勰却提出黍子密植比稀植好的说法。他的理由是,稀植的黍子优点在于棵发得大,但带来的弊端是谷粒不饱满,因而瘪谷多,米色较黄。密植虽然棵发得小,但谷粒均匀,米色白,从而纠正了自汉代以来的误导。《齐民要术》一书中引用古书达多150余种,对战国时期诸子中的农家许相,到北魏时期有价值的史书,他都作了许多摘录,其中不少书今已失传。正因为《齐民要术》的摘引,才使得后代的研究者有可能从他的转述中窥见这些失传而又极有价值的史书的大致面貌。从这一点上看,贾思勰不仅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保存也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贾思勰(xié)是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南北朝时代北魏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是山东益都(今寿光)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他的祖上并不只是那种“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农民,在劳作的同时,还喜欢读书、学习,特别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些都无形之中在贾思勰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并不很富裕的家中却拥有大量藏书,使贾思勰能够从中摄取各方面的知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年后的贾思勰,开始走上仕途。他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南、河北等许多地方。他每到一处,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虚心向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农请教,从而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亲自从事养羊、种庄稼等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在经营农牧业的过程中,他对农业生产也有了亲身体会。在遇到问题时,他还时常到各地向有经验的农夫请教。有一次,贾思勰养的二百多头羊因为饲料不足,不到一年就饿死了一大半。事后他想,下次我事先种上20亩大豆,这下准备的饲料应该足够多了。这样,他又养了一群羊。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羊又死了许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羊少饲料多,羊也会死亡。就在这时,有人告诉贾思勰,在百里之外有一位养羊的能手,也许能帮助他。贾思勰立刻找到这位老羊倌,向他请教。老羊倌在仔细询问了贾思勰养羊的情况后,找到了羊死亡的原因。原来是因为贾思勰随便把饲料扔在羊圈里,羊在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也都在上面。羊虽然不会说话,可羊是不肯吃这种饲料的,于是就饿死了。贾思勰又在老羊倌家里住了好多天,认真观察了老羊倌的羊圈,学习了老羊倌一套丰富的养羊经验。回去后,就按照这些养羊的方法去做,效果果然不错。后来,贾思勰又陆续到过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贾思勰都虚心地向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学习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生产经验。比如:长着茅草的地要先让牛羊在上面踩过一遍,七月份翻地后,茅草才会死去;长得饱满的、颜色纯正的穗子,一般是首选的种子类型,把它们割下来,高高挂起,等到第二年春天再脱下粒来播种,庄稼长势才好;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环境,要选不同的作物种类。例如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就得选用茎杆坚强的品种;而温暖潮湿的低地种谷子,就得选用生长旺盛产量高的品种。贾思勰在探索、实践中,逐步掌握了许多丰富的生产经验。贾思勰为什么会对农业生产经验如此感兴趣呢?因为他认识到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国家能否强盛起来,几乎决定于君主是否重视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要想有发展,就必须依靠提高政府官员和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他亲自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总结当时的经验,研究前人的成果。大约在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请教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亲身实践后的体会,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写成了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说《齐民要术》是巨著,是因为该书分为10卷,共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七万字,注释约四万字。另外,书前还各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在“序”中,贾思勰广泛摘录圣明的君主,贤明的宰相以及有识之士等重视农业生产,从而国富民强的事例。《齐民要术》论述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既包括各类农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染料作物、香料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等田间作物,也包括水生植物、蔬菜、瓜果、实用木材等等,就连养猪、养鸡、制造酱醋等农副产品,也都有详细说明。可以说,《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真实的详细史料。《齐民要术》的内容和贾思勰的贡献,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齐民要术》的最大成就,是使我国的农业科学第一次形成了系统理论,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归划。在这部书里,贾思勰对当时各种农作物,从初始的开荒耕种及生产前的各样准备,到生产后的加工、酿造和利用等一系列过程,做了全面而详细的描述。比如,对农作物进行分类;分析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多种因素;针对农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改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怎样才能提高农作物适应环境的生长能力?同时贾思勰在这本书里还论述了种植学、林学以及多种动物的养殖学。应该说,《齐民要术》内容异常丰富,结构极其严谨,论述有理有据,并与实践紧密结合。贾思勰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农业科学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不但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就是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齐民要术》提出种子的优劣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书中共记录各类种子八十多个品种,按照成熟期,植株高度和产量、质量,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等多种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说明了如何保持种子的纯度,种子播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哪些,如何做,才能保证播种下去的种子能发育完好,并长出茁壮健康的幼苗。更为可贵的是,贾思勰看到了各种事物相互联系这一辩证规律,描述了环境在生物的存活和生长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生物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人工杂交,人工选择及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对于种植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作了说明。至今,我们仍然采用其中的许多方法。贾思勰在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研究,总结他所生活实践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多风旱”。在《齐民要术》中详细探讨了抗旱保墒的问题。在书中,他还规范了耕、耙、耱(mo)等基本耕作方式,并与各种技术环节巧妙结合,在理论上说清道理和意义。另外,他还提出以轮换作物品种的办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还出现了绿肥植物的栽培及轮作套种的方式,明确提出农业生产的原理应是因地制宜。《齐民要术》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书中用6篇记录了牛、马、鸡、鹅等家畜、家禽的饲养方法。对于畜力的使用,家畜的饲养,雌雄如何搭配才合适等问题,书中也都有描述。书中还有兽医处方48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多种疾病,提出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讲究卫生,以及积极配合防病治病等措施,直至今日,有的措施仍在采用。农产品的加工、酿造、烹调、贮藏等技术也是《齐民要术》涉及的内容之一。从书中记载的酒、醋、酱、糖稀等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微生物在生物酿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书中记载的蔬菜保存方法,至今在我国北方地区仍在使用。《齐民要术》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植物生长发育和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资料。例如,书中说椒不耐寒,属于温暖季节的作物,因此越冬时要把它包起来。最可贵的是,书中记述了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漫烟防霜的重要经验。书中认为,如果雨过天晴,又刮西北风降温的话,那天晚上一定有霜。根据这一经验,人们可以提早做好预防准备,避免损失。值得一提的是贾思勰十分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在当时,他就能在书中把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依据一定的理论,从科学道理出发,描述多种经营的方法,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是一部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学家称赞该书使中国农学第一次形成精耕细作的完整结构体系。经济史学家认为该书也是封建地主经济的经营指南,为增加经济效益提供了实际方法和途径。再有食品史学家认为该书在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果蔬贮藏等方面也给出了很好的技巧、方法。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能得到各界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取得如此成功,是和他本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分不开的。他非常重视吸收前人的经验。在《齐民要术》中,他引用的古书有一百五六十种。这些古书中有不少都失传了,幸亏贾思勰把其中一部分精华摘录下来。比如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许多农学著作。贾思勰虽然十分重视前人的经验,可是并不迷信古书。例如《氾胜之书》中说,黍子的种植要稀一点。可贾思勰通过亲自实践发现,如果密植,棵虽然发得小些,但是籽粒匀称饱满,米色比较白,比稀植效果要好。于是在《齐民要术》一书中,他就纠正了《氾胜之书》的说法。贾思勰不但吸收书本中的精华,同时还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积极向群众学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获得了大量确切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书中很多知识的描述相当精确,如果不是亲自实践,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贾思勰这种不人云亦云的严谨治学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这和当时社会追求名利,崇尚空谈的作风是迥然不同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表达了他济世救民,要求实行变革的政治态度。他认为,只有农业首先得到发展,国家才能富裕起来。他蔑视那些终日吃喝玩乐,不问百姓疾苦的达官贵族。贾思勰很有政治远见,在他看来,如果人民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日积月累,达到极点定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国家也就难以维持稳定的局面了。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到的是:贾思勰不仅注意总结汉族人民的生产经验,同时还注意学习和吸收各兄弟民族的先进生产经验。例如书中关于畜牧方面的许多好方法,就是从兄弟民族学习来的。《齐民要术》由于其内容广泛,记述丰富,内容详实,不仅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日本早在宽平年间(889—897),藤原估世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其中已收录了《齐民要术》。欧洲学者也翻译出版了英、德文本的《齐民要术》。总之,贾思勰本人尊重劳动,敬重劳动人民,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能把富国的根本放在农业上,这是很可贵的见解。他还拥有丰富的知识,通晓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将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不只靠空想,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些优秀品质在他所著的《齐民要术》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齐民要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聪明才智,为保留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称得上是一部不朽的、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学巨著。
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农书。东魏贾思勰撰。十卷,九十二篇,又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思勰事迹无考,各本皆题高阳太守。从书中内容的下限年代看,撰成当在东魏武定二年(544)以后(一说为533~544之间)。自序说"今采据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说明作者是总结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写成的。全书援引古籍近二百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汉晋以来很有价值的农书现都已失传,后人主要从本书中加以辑录。书中举凡五谷、瓜果、蔬菜、树木的栽培,牲畜、家禽、鱼类的饲养,酒、酱、醋、豉脯、羹、臛(肉羹)、葅(泡菜)、饼、饭、饴、糖等的制作,以及煮胶、造笔墨的方法等,都有论述。最后列举"非中国(指中原)物",亦即北方不生产的蔬菜、瓜果的名称。该书总结了6世纪以前中国北部黄、淮地区农业、畜牧业的生产经验,主要如防旱保墒、选种和培植良种、轮作和绿肥作物栽培等,并提出农业生产应当综合考虑各项生产因素,生产过程中要抓紧各个环节的原理。《齐民要术》是《氾胜之书》以后内容更为丰富的一部农书,也是研究北朝时期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注释该书的,有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综合性农学著作。南北朝时贾思勰所著,成书时间在533~544年间。全书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几个方面,其中有不少关于纺织生产技术的内容。全书正文10卷,92篇,共11万多字。书前有“自序”和“杂书”各一篇。著者贾思勰,山东益都人,曾任北魏高阳郡(今山东淄博市)太守。他曾到过今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农业生产,后回乡经营农牧业。《齐民要术》记载的有关纺织的内容以纺织原料,特别是蚕桑生产技术为主。在第5卷中专列“种桑柘第四十五(养蚕附)”,讲到桑柘的种植技术和桑的品种,第一次提到了荆桑、地桑、黑鲁桑和黄鲁桑之分。并引用谚语:“鲁桑百,丰绵帛”说明鲁桑是当时的优良桑种。选育蚕种,是养蚕的关键环节,书中记载了关于蚕种的选择,首次提出从化性和眠期上分类,指出:“今世有三卧一生蚕,四卧再生蚕。”并引证《俞益期笺》的“日南蚕八熟,……”和《永嘉记》的“永嘉有八辈蚕”的记载,保存了中国古代南方和东南炎热地区利用冷水低温控制蚕卵孵化时间,从而达到按季节分批饲养8次蚕的科学记录。《齐民要术》卷二,种麻第八和麻子第九,分别记述了种植枲和苴的技术。卷五第五十二种红花、蓝花、栀子;第五十三种蓝和第五十四种紫等条,叙述了几种主要的植物染料的生产方法。卷六养羊第五十七篇中详细地记载了选羔、放牧、圈养、饲料、剪毛、制毡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书中还较详细地记叙了防毡生虫的方法。卷十中有“木绵”条,引述了关于木棉树即灌木状棉花的记载。中国北魏综合性农书,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书名中的“齐民”,意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作者北魏贾思勰。书约写成于6世纪30~40年代。最初在民间辗转传录,至北宋天圣年间才官刊颁发给劝农使者,以指导农业生产。以后官私传抄不绝,版本多至20余种,并广为其他农书、杂著援引。早在唐末时已传入日本,至今日本还藏有北宋最早刊印的残本。近代以来,世界上已有多种译本出版,并有不少研究此书的著作。该书共分10卷,92篇,约11万余字。在卷前有“杂说”一篇,一般认为是后人所加。前5卷包括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桑柘(附养蚕)等的栽培技术;第6卷为禽畜和鱼类的养殖;第7~9卷是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包括酿造、腌藏、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饴糖,旁及煮胶和制笔墨;第10卷以很大篇幅引载了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的农书及杂著,使一些佚失的著作如《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及《陶朱公养鱼经》等得以部分地保存下来。全书要旨在于提倡奖励农耕,改良土壤,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方法,强调选种和改良品种以及掌握好天时地利等因素的重要性,不尚空谈,注重实践。在农业生产方面,它总结了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和土壤特性来进行各类作物的布局、栽培和管理的经验;阐述了当时黄河流域的耕作方法、轮作制度、间套及混作措施;主张开辟肥源、栽植绿肥、旱地实行井灌设施,以及采取防治病虫害与霜冻等的技术措施;对植物的驯化、遗传变异与人工选择、杂交和定向培育等也有一定的论述。在果树和用材木方面,它总结了播种、扦插、压条、分株、嫁接等多种繁殖方法。该书对大家畜的外形鉴定、禽畜的选种、育种和饲养管理,对农副产品加工,特别是酿造,也都有重要的论述。书中还重视介绍野生植物和南方植物的利用,第10卷可以说是现存最早该书共分10卷,92篇,约11万余字。在卷前有“杂说”一篇,一般认为是后人所加。前5卷包括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桑柘(附养蚕)等的栽培技术;第6卷为禽畜和鱼类的养殖;第7~9卷是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包括酿造、腌藏、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饴糖,旁及煮胶和制笔墨;第10卷以很大篇幅引载了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的农书及杂著,使一些佚失的著作如《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及《陶朱公养鱼经》等得以部分地保存下来。全书要旨在于提倡奖励农耕,改良土壤,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方法,强调选种和改良品种以及掌握好天时地利等因素的重要性,不尚空谈,注重实践。在农业生产方面,它总结了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和土壤特性来进行各类作物的布局、栽培和管理的经验;阐述了当时黄河流域的耕作方法、轮作制度、间套及混作措施;主张开辟肥源、栽植绿肥、旱地实行井灌设施,以及采取防治病虫害与霜冻等的技术措施;对植物的驯化、遗传变异与人工选择、杂交和定向培育等也有一定的论述。在果树和用材木方面,它总结了播种、扦插、压条、分株、嫁接等多种繁殖方法。该书对大家畜的外形鉴定、禽畜的选种、育种和饲养管理,对农副产品加工,特别是酿造,也都有重要的论述。书中还重视介绍野生植物和南方植物的利用,第10卷可以说是现存最早南方植物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