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诸葛亮和周瑜谁本事大?

时间:2010-3-15 专题:周瑜
近来,关于诸葛亮与周瑜的比较又成一热点,其因缘不外于《三国演义》中“既生瑜,何生亮”的瑜亮情结。人们出于对小说虚构的逆反心理,遂有为周瑜鸣不平的翻案行为。诚然,《三国演义》七实三虚,难免演义成份,但将周瑜抬到诸葛亮之上,也未免有失公允。

现根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站在还原历史真相的立场上,以中立之眼光臧否古人,辨其优劣得失,或许也可做饭后谈资。但此种评价未为定论,因所见史料有限,还可校正。现逐项评分如下:

1、内政:

诸葛亮9。

周瑜2。

结果:亮胜7分。

分析:诸葛亮擅于料理政务,此乃不容置疑之优长,史载亮“立法施度,……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可谓治世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究其治国既法家遗风,亦具儒家精神,宽严得所,民咸称道至于今。稍不足处在于蜀地人才贫瘠,加之政务繁忙,难免事事亲为,遂未享天年。故得分9。

周瑜为军事人才,吴国政务主要由张昭、鲁肃等主持,但因周瑜地位重要,能对尽忠辅弼之事,而难免涉及政务,但未见其显绩,故得分2。

2、外交

诸葛亮:10。

周瑜:2。

结果:亮胜8分。

分析:诸葛亮可谓完美的外交人才,出使江左,促成孙刘联盟,将可能置之事外的江东集团直接拉入与曹操的正面对抗,且使新败之刘备处于与孙权集团的平等地位,从而签定平等条约而非处于依附地位。在彝陵之战后,再次促成孙刘联合,捐弃前怨,再复旧好。显出其外交上的一种气度和魄力。故评分10。

周瑜在《三国志》记载中未见涉入外交事务,更无特出建绩。如勉强论之,则为裴松之所引《江表传》中接见蒋干,以显东吴威仪,而拒曹操诱降之说而已。故评分2。

3、军事

诸葛亮:9。

周瑜:8。

结果:平手。

分析:这一评价可能让许多战争迷大惑不解,但军事不仅是战争,而是包括诸项综合因素,我们试一项项分析之。

军事预见性,对各方强弱、战力、胜负预见方面,如果不说是亮胜,至少也是平手。亮出使东吴,平南蛮,是其预见性的胜利;出祈山皆亦洞幽烛微,但惜乎天时未到。周预的战争预见性仅见于赤壁之战,其后攻蜀计划也因英年早逝,难见分晓,故为平手。

治军布阵之才,亮胜,诸葛亮有《八阵图》传世,而亮死后,“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据武功五丈原时,行“分兵屯田”之策,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可见治军之严之善。周瑜在江东集团兴起中,主要是指挥军事,当多涉及治军布阵之事,虽未见记载,但亦应为治军布阵之良才,不过未有亮之卓特声誉。故评亮胜。

军事理论上,亮胜。据《三国志》载,诸葛亮有《兵要》、《八阵图》等兵书后法传世,周瑜未见。

战绩方面,平手。赤壁之战为孙刘集团共同努力之结果,鉴于周瑜多具体指挥,可评瑜胜。但赤壁战后,周瑜早逝,未有更多战绩。此后,诸葛亮平定南蛮,五出祈山,与司马懿战成平手,可补其赤壁之战中所缺。

4、经济

诸葛亮:10。

周瑜:0。

结果:亮胜10分。

分析:作为蜀国丞相,其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直接关系蜀国百姓的生计问量,也是其能否赢得民心的关键,这一方面诸葛亮堪称完美。“抚百姓,示仪轨”,“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蜀汉大治。在五丈原行“分兵屯田”之策,“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虽有战争之事而有和平之实。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罗贯中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他没有故意贬低周瑜,只要单独看周瑜,也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大英雄,赤壁之战周瑜诓蒋干,火攻破曹兵,写得精采淋漓。但是只要周瑜碰上诸葛亮,一切就颠倒了。本来周瑜是主战派,但是碰到诸葛亮,周瑜变成了投降派,是诸葛亮用激将法才打起了周瑜的精神,也不过是为了保有小乔才出战,气度实在褊狭。赤壁之战,前后八回,回回都是诸葛亮占了重头戏,处处都是他的神机妙算。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筑七星坛借东风,这才成就了周瑜赤壁建功。要是没有东风,那就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了。再看周瑜,他简直就是战国时的庞涓。庞涓忌才,谋害同窗好友孙膑,到头来得了现世报,庞涓死于马陵道。周瑜也忌才,为了孙吴的前途和个人的名利,慨叹老天爷“既生瑜,何生亮”。从聚铁山断曹操粮道,到草船借箭、七星坛追斩诸葛亮,周瑜处心积累要取诸葛亮的性命,一步步把诸葛亮逼上死路,可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诸葛亮巧施小计,不但一一化险为夷,还设圈套,三气周瑜,使周瑜走上了绝路。周瑜斗不过诸葛亮,箭伤复发,吐血而死....
诸葛亮呀诸葛亮三气周瑜最后给周瑜气死了
诸葛亮
诸葛亮本事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