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乾隆帝为什么舍不得杀和珅?

时间:2010-3-15 专题:乾隆帝
不杀和珅之谜——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纪连海教师,将与我们一同拂去历史迷雾,剖析和珅与乾隆的特殊关系揭示乾隆不杀和珅之谜——
乾隆为什么欣赏和珅,除了和珅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之外,其实还有下面很多。包括下面五个方面,我们通过一些个具体的事例来介绍一下。
说乾隆年间,乾隆末年,有一次台湾发生了一次人民起义,起义的领导者叫林爽文,当时面对这次起义怎么办呢?大臣们有的说要镇压,有的说要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说什么的都有,最后和珅出了一个主意,派人前去镇压,和珅保举一个人,他认为有他肯定能镇压住这一次起义。非常遗憾的是,这个人用了一年的时候也没有把起义镇压下去。乾隆脑袋疼,于是召集大臣,文武群臣面前,乾隆表示,我要御驾亲征。他话音刚一落,和珅立即就急了,皇上,万万不可。为什么呢?和珅是这么分析的,就这几个毛贼,偌大的一个朝廷谁都管不了吗?非要派皇帝前去御驾亲征,台湾35000多平方公里一块土地,当时大陆乾隆爷管的面积有多少?1300万平方公里,您放着1300万平方公里不去管理,为3万多,御驾亲征这不明显咱们大清朝没人吗?如果您去了台湾,那大陆肯定势必大乱,所以和珅觉得皇上是坚决不能前去。可是问题就出在这儿,皇帝不去,人民起义谁给镇压?您别着急,和珅说了,皇上,我跟您说,台湾战事不佳有其深刻的原因,您看您在您统治的几十年里,对老百姓多好啊,轻徭薄赋,人头税都不征收,只征一点地税,哪见您这么好的皇上?但是台湾,它肯定不知道您的仁慈,不知道您的恩德,什么原因?领导者的责任,您派去管理台湾的人他没有把您的恩德带到台湾,问题在这里。所以依我之见,依奴才愚见,两手准备,一,继续用兵;二,换掉台湾的官员。换上一个新的官员,把您的仁德带给台湾人。短短的几句话,乾隆爷听了很中用,很爱听。你看和珅话不多,第一阻止了乾隆爷亲征的打算,第二夸了乾隆爷的功德,第三指出了破敌的方略。几句话,乾隆爷还很高兴,原来就这么点事。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谁都爱听好听的,忠言逆耳,谁都不爱听,人们都爱听好听的话,和珅几句话就把皇上打发得很高兴,您说乾隆爷能不欣赏和珅吗?
我们来看第二个事例,第二个事例我们在第一讲提到过一次,说乾隆爷过70大寿,正当全国各地都为乾隆过70大寿忙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乾隆爷接到了西藏快马飞报,乾隆爷打开,这个信件一看,一个字不认识,原来是藏文,当时乾隆命令大臣有谁认识没有?结果所有的大臣谁都不认识这个字。乾隆想到,没办法,只有和珅懂了,马上把和珅给我叫来,让他给我翻译这段文字。和珅到这儿把这个信打开一看,给翻译出来了,原文咱们这里就不念了,大致意思就是说,知道乾隆爷70大寿,西藏的六世班禅非常高兴,他准备亲自带领几百名喇嘛、僧人前往北京给乾隆爷祝寿。那你想,六世班禅何许人也?西藏的领袖,西藏喇嘛教的两个最高领袖之一,六世班禅如果能够给乾隆爷祝寿,那很排场,乾隆爷听了以后非常高兴,马上命令和珅用三种文字拟旨,三种,汉、满、藏,三种文字,拟旨,和珅立刻用三种文字拟好了不同的诏书,鉴于和珅他的才学,鉴于他杰出的民族事务才能,和杰出的外交才能,乾隆爷立即升为理藩院尚书,管理蒙、疆、藏,蒙,蒙古,内外蒙古,疆,新疆,藏,西藏,三个地区的民族事务及一切外交事务。不但如此,乾隆爷知道要来,班禅住哪儿?北京有他的驻地,西黄寺,北京有他驻地,但承德避暑山庄没有,没有班禅的驻地,谁来修?换谁谁也干不了这个工作,当时乾隆爷命令和珅,你负责给我建造六世班禅在承德的驻地,给他专门建造一个宫殿,现在这个宫殿还在承德避暑山庄,有很多人去过,这就是和珅督造,换别人这个工作做不了,因为你建造你必须符合西藏喇嘛教的规矩规章,而且又要适合中原的风俗,这个工作只有和珅来做,这就是乾隆欣赏和珅的第二个方面原因。
你想想乾隆欣赏和珅有没有道理。偌大的一个清朝,会说四种语言的他不会为官,不见得会为官,会当官的纪晓岚会当官,刘墉会当官,他不见得会四种语言。即会四种语言,又会为官,这满大清朝有几个,满乾隆朝有几个,一位,和珅一人。你连第二个人都找不着。您说,乾隆爷要把他给撤了,把他轰回家,以后这类事您来管啊?您管得了吗?您管不了。所以,这是乾隆他欣赏和珅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点,他能够做到与乾隆同悲共喜,共患难。这一点是很少有人能够知道的。说乾隆的母亲死了,乾隆这个人是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的,他孝顺到什么地步?每天命令宫女给他的母亲梳头,结果掉地下的头发一根一根捡起来,最后等到他母亲去世以后,把所有的头发都集中到一个盒子里,专门用黄金铸一个金发塔,这个金发塔现在在紫禁城,在故宫里面珍藏着。外面是黄金的,里面是空的,空的盒子,盒子里面装的是头发。乾隆很孝顺,说乾隆的母亲去世了,乾隆罢朝三日,长跪不起,就跟灵堂那儿,谁搀也不回家去,那个时候您觉得他是皇上吗?很多人都劝,劝皇上要节哀,要慎重,要以国家为重,要以大局为重,只有和珅没劝过皇帝一句话,皇上跟那儿跪着,他也在那儿跪着,皇上不起来,他也不走,他自始至终陪伴着皇上,一句话都没说,三天以后,皇上瘦了,和珅也瘦了。和珅没有劝过皇帝一句话。这个时候和珅知道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
和珅对皇帝的了解还有更深的。乾隆帝退位以后,正好赶上今天湖北、四川、湖南、河南、陕西交界处,有一次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这一次白莲教起义前后九年啊,乾隆都死了,白莲教起义还没被镇压下去。史书上记载着这么一件事,这事说:有一天太上皇逊位了,快死了,糊涂了都快,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天乾隆单独召见和珅,命他前去紫禁城里拜见乾隆。和珅赶紧到了紫禁城,看到,往那儿一跪,抬眼皮一看,乾隆在那儿坐着,面南背北,跟那儿坐着,一句话不说,旁边是嘉庆皇帝,嘉庆皇帝迷茫的神色,不知道他的父亲在干什么。乾隆爷看到和珅来了也没说话,就开始自言自语,声音很小,嘉庆皇帝坐在他父亲旁边,侧着耳朵听,听不见,听不知道,听不清楚在说什么,说什么呢?不知道。念了一个多小时,就在这个时候,就听到乾隆突然大喝一声,那人叫什么名字?只听和珅不假思索地回答:“徐天德,苟文明”。说完这六个字,乾隆又不说话了,又跟那儿开始念,谁也不知道他在说的是什么。两个小时过去了,乾隆爷说了第二句话,和珅你回家吧,和珅就走了。这件事甭说您不明白,嘉庆,乾隆的儿子他也不明白,这说什么呢?过了好几天,嘉庆皇帝找到和珅,我说那天父皇单独召见你,父皇说的是什么啊?你回答的是什么?你们玩儿什么文字游戏?和珅,这个时候很高兴地回答,您不知道,您有所不知,太上皇念的是西域的一种咒语,凡是被这种咒语咒上的人,他虽然远在几千里之外,也会立即死亡。皇上问我,那人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他,那人就是白莲教的两个首领徐天德和苟文明。太上皇乾隆说的话,皇上一句没听清,和砷在下面老远跪着,他通过乾隆的嘴唇就能够知道,太上皇说的是什么,太上皇想的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做。您说,和珅对皇上对乾隆如此了解,他能杀和珅吗?他能不欣赏和珅吗?这就是第三个原因。他与乾隆同悲共喜。
乾隆跟和珅还有另外一层关系。你想乾隆他特别想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他最想的是什么?我到底要看看,在我统治的几十年里,中国、大清朝什么样,跟别人统治有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他最想的。可是想去何其难也,康熙爷就有令,勤俭持家,勤俭办事,您爷爷说的话您都忘了?国库中的所有的金子、银子都是有数的,有数量的,您花每一分钱,那都有人记着呢。您说支钱走了,您这个不符合规章,您这个钱虽然您是皇帝您也支不取。没钱怎么办事?何况即使把这个钱支出来了,又能如何?老百姓笑话你,大臣笑话你说您贪婪,说您享乐,说您不知好歹,说您忘记祖宗,乾隆怕人说,他希望他给人留下的都是节俭的印象。即想享受又怕别人说他贪婪、奢侈,想玩儿去又不敢花钱,这可怎么办?和珅有办法,这个骂名我挨了,您别着急,不就缺钱吗?我给您找钱去,骂,让他们骂,我不骂您,我出一个主意。
他出什么主意呢?创立“议罪银”制度,什么意思呢?您要犯罪了,您拿一笔钱交到皇上这儿,然后皇上一看,本来应该流放你十年的,算了,流放你三年,您把钱交我这儿就行了,要没这个,纪晓岚他早死在伊犁了,纪晓岚也犯过罪,也被皇上充军塞外过,充军新疆过,这个议罪银制度好,您敢说您的一生不犯错误?和珅出了这么一招怎么样?所有的大臣还没犯罪呢,先把钱交给皇上。皇上,这是我的钱,我存这儿,将来我犯错的时候将来从这儿直接勾。您就甭朝我要,我都先存在您这儿了,这招棒吧,议罪银是您要犯错误的银子,有数吗?这还记上谁交多少?在乾隆朝谁出的主意这事就归谁办,谁出的主意?和珅出的主意。所以所有的大臣想交议罪银的交到和珅这儿,和珅给皇上创立了一个私人小金库。这金库里的金子、银子皇上不知道有多少,和珅也不大清楚,太多了,他知道了。这点钱除了皇上花就是他花,后来咱们讲,抄家怎么抄那么多东西,就这儿的钱啊,大臣交给的,钱有了,但是这个钱轻易还不能花,还得留着,所以呢,内务府和珅经营了一年扭亏为盈,原来内务府一点钱都没有了,和珅这一招,八个月,内务府钱很多,皇上一看,和珅你牛啊,行,户部尚书的职务给你了,和珅就是这样当上户部尚书的,就因为他创立了议罪银制度。不过这议罪银制度真不是一个好招,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它就会导致官场腐败,官场恶化。这对乾隆是个好事,对官员的前程是个好事,但是对老百姓呢?真不敢恭维。
有了钱了,皇上想出去,这回我出去没用你们钱。不,这点钱和珅说了,咱也不能用,不能让人家知道咱们花的是议罪银,您不是想上江南玩儿去吗?不是想五下江南六下江南吗,没关系,咱们一分钱不用花咱就能一去一回玩儿得非常高兴,皇上说你有这大本事,那当然我有这大本事,您瞧好吧。和珅一封信下去,给江南各地所有官员、商人一封信下去,咱们前面讲过,第五次南巡的时候他给国泰给过一封信,第六次南巡给过汪如龙一封信吧,他不是光给,国泰、汪如龙信,他给每位官员,每位他认识的商人都有一封信,什么意思?皇上要南巡了,诸位小心伺候着。这还不明白,皇上要南巡到我们家了,我不盖一个行宫,皇上到我们这儿,我一个商人,我要扭转自己的身份,我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我不趁机伺候着?这一招,皇上南巡,和珅给你写信,您还不照办?没花国家的钱,皇上第五次南巡、第六次南巡都没花政府的一分钱,空着身就这轿子,出了北京,出了北京沿途都是官商主动进贡,一听说皇帝南巡,各地的商人集合起来给皇上凑份子,凑钱。您说您上哪儿,我这儿有的是钱。当皇帝南巡的时候,顺利开始的时候,皇上、乾隆爷他看到,自己统治这么多年,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当然,他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一点也不比自己的爷爷康熙差,他就很高兴。所以,每一次南巡回来他都要记着,和珅你太有本事,我一定要升你的官,他把所有的功劳都记在和珅一个人身上,都记在和珅一个人名下,其实呢?百姓的辛苦谁知道?老百姓出钱,出工,修运河,修龙舟,盖行宫,盖庙宇,这就是为什么乾隆一退位,全国各地都有人民起义的原因。乾隆就认为这些都是和珅的功劳,这是我们讲的他的第三个方面的表现。
乾隆做了60年皇帝,乾隆爷,他终于想退位了。下诏,我不干了,我要把我的皇帝让给我的儿子干了,这在中国历史上,让给儿子干的他不是头一个,谁是头一个?唐高祖李渊。李渊是在什么情况下把皇位让给自己儿子干的?是在李渊的三个儿子起了内讧,二儿子李世民杀掉了他的大儿子和三儿子,这就是李世民唐太宗把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弟弟全给杀了。唐高祖一看,你是爷,皇上您当,我不当了,您当皇上吧,我可当不了。中国历史上,把皇位主动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是头一号,第二号就是乾隆。中国历史上讲了很多禅让,但是那些禅让是真是假还难以评说,还不知道呢。除了这个禅让之外,除了我刚才说的这两次禅让之外,没有主动把皇位让给儿子的皇帝。还有一个方面是被动的,就是唐玄宗把自己的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唐肃宗,那更被动,那是人家不让他当皇上。可是皇上想把皇位主动让给自己的儿子,那就得办一个典礼,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咋办?
翻书,没有记载,什么仪式,没有。可难为了皇上,皇上想把这件事办的声势浩大,隆隆重重,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功德无量。和珅更头疼,天天为这件事忙,忙到最后,忙到1795年那一年的阴历腊月三十,终于拿出一个方案。皇上您看,我这招好不好。什么招?什么办法呢?他说咱办一个千叟宴,叟就是老头,咱们从全国请来所有70岁以上的高寿老者,70以上的人咱们统统都把他请到紫禁城里来,您请他们吃饭。皇上说,好啊,太好了,这事太棒了。这招是你出的吗?不是,你爷爷那阵就办过,康熙那时候举办过这个事,但是那时候那次没办好,为什么呢?大冬天皇上请来,好几千个老头在这儿吃饭,炒菜,上一盘菜凉了,没十分钟凉了,冬天、北京,没有暖气,在外头,在大街上,广场上,您想想,没吃好。皇上说,乾隆说那这怎么吃?我记得那次不行所以我把方案否定了,哎,皇上这个您就甭管了,我包您满意。
正月初四,禅位大典正式开始,在紫禁城,皇极殿前面的广场上,好几千个老头,都来到紫禁城里,落座,皇上也纳闷,和珅你变得什么戏法?转眼之间,1550多个火锅放了每个桌子上,每个桌子上都有好多好多火锅,每张桌子上都有好多火锅,挺棒的吧,多暖和啊,红红火火啊,这才叫禅让大典。咱都知道,北京人爱吃火锅,全国哪个地方的人不爱吃火锅?为什么爱吃?怎么流传出来?那是乾隆爷禅位大典,全国所有的高寿老者都领略到皇帝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照顾,都知道这点,所以从他们传到全国各地,加以改造。
皇上请全国的高寿老者可以达到三个目的,第一,皇帝此举,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道德,尊重老人。第二,皇帝此举那就意味着全国的高寿老者都尊重乾隆,别人就更得尊重了。第三,皇帝此举那意味着在乾隆领导之下的60年间,人人都得以高寿。所以皇上这叫一举三得。这主意谁出的?和珅。和珅凭此一举就可以名扬天下,到今天,历史上还没有在吃饭上,还没有超过他的人。
和珅这个人呢,他还很会猜度皇上的心思。他非常清楚,皇上乾隆爷很好面子,乾隆爷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乾隆爷一生三大愿望,这三大愿望叫“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立德,立言,立功。乾隆爷觉得自己的德行,品德,全国没得挑,历史上所有的皇帝相比都是很好的。你那么多皇帝,有哪一个主动禅位的?没有。就我主动禅位。立功更甭说了,乾隆一生号称自己是“十全”老人,大小经历过十次战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乾隆爷觉得自己差的就是立言。什么叫立言?著书立说,我就在这个方面似乎比别人差点,现在还差点,但是我将来一定不能让它差,我一定要超过我的爷爷,我爷爷那个时候,康熙写了一本书叫《古今图书集成》,编了一本书,很大。我要编一本书,要比他的厚,不但要比他的厚,还要比宋朝人编的那三书本都厚。
宋朝人编了三本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还有《太平广记》。
不但要比这些书厚,我还要比明朝永乐皇帝编那本书厚,那本书叫《永乐大典》,编,编一本厚一点的书,这书就叫《四库全书》。四库这个“四”咱们讲过,《经》、《史》、《子》、《集》。《经》儒家经典,《史》,二十四史,加上《资治通鉴》,子,诸子百家的著作,《集》,汉赋、乐府诗,唐诗还有宋词、元曲,元明小说等等,在这里面,对元明小说还包括清初的小说,都得收集来,就在这个时候,和珅发现了一本书,《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这本书可是和珅发现的,给皇上讲故事,天天讲一段,皇上很高兴那就把它搁进去,现在看一个电视剧说是纪晓岚和珅斗智斗法发现这本书,历史上没这样记,这本书经过红学家的考证是和珅发现的。这就是他在编《四库全书》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经过加工改造放到《四库全书》里面。《四库全书》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本非常厚的书,他一共收录了多少本书呢?3470本,一共分成79016卷,一共有36078册,36078册,编这本书可费了劲了。
从1773年开始编,那年乾隆爷找了一个汉大臣,文采非常好的汉大臣叫于敏中,你来给我编这本书,结果于敏中给他编啊,找了一大伙人帮他编。最后生生把于敏中给累死,工程实在是浩大,于敏中死在任上,这本书也没编完,没办法,乾隆一看,汉人不灵,找一满人,找谁呢?就找了当时满人中最有学问的。满人中最有学问的应该有两个人,一个是阿桂,咱们前面讲过的,他岁数太大,不行,另外一个是谁啊?另外一个有学问的就是英廉,这个人咱们听说过吧,和珅的爷丈,和珅妻子的爷爷,很有学问的,当初英廉看重和珅恰恰就是看中他不但武功很好,而且文采飞扬。英廉本人很有学问,这个时候乾隆一看,既然于敏中病故了,您来顶吧,您来继续他的事业吧,结果英廉干了两年,没死。累趴下了,病了,辞官了,我再不能干了,我再干就把我累死了,我还想再活两年。实在没辙了,乾隆一看,我必须要找一个年轻有为的又有文采的人。找谁呢?和珅。他就看中了和珅了,让和珅来替他办这件事。
和珅他的学问要说起来也是很好的,但是毕竟和珅本人没考中过进士,举人都没考上,他不孚重望,但是和珅这个人聪明,善变,认真,兢兢业业,而且和珅有一个最大的功劳,最大的本事就是什么?重视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他很尊重知识分子,所有有知识的人在他这儿他都管人家叫先生,人家纪晓岚,咱们前面讲过,胖,热,是编《四库全书》的副总裁,和珅是总裁,纪晓岚是副总裁。当时夏天,很热,在那儿编书,和珅看着纪晓岚,您把外套脱了,穿一个大裤衩就得了,反正皇上也不来,纪晓岚,黑胖黑胖的,把上衣给脱了,长裤也脱了,穿一个大裤衩在那儿办公,那还出汗。和珅找一个人给他扇扇子,突然之间皇上来了,大中午的。和珅说赶紧的,钻桌子底下,铺一个帘,把纪晓岚藏起来,这要见皇上,这不是杀头之罪,有这样当官的吗?您总得穿的像回事,最后皇上到这儿一问,纪晓岚呢?上厕所呢。今天肚子不舒服,我让他休息了,没事了,等皇上一走,纪晓岚请出。纪晓岚一出来,马上给和珅,谢谢,要不然我这个脑袋就保不住,我还得发配到伊犁,和珅很尊重知识分子,所以纪晓岚在他手下干得非常舒心,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能够心甘情愿的听和珅使唤,那也是才子。结果和珅接手以后,两年,《四库全书》就编成了,两年就编成了,前后这本书用了10年时间,从1773年到1782年,和珅接手是从1780年到1782年,不过说起来,和珅在编《四库全书》的时候是功是过还真不好说,他这个人,满洲人,看到书上有很多对满洲人不好的字句,这本书一看,这个不好,这个有攻击我满洲人的嫌疑,把这书改了,把人家文章改了,或者呢,把这个文章删掉,删去了,更有甚者,他把很多书都给皇上,给皇上看,皇上您看这是是谁写的,写的南明史,这是谁谁写的,里面有什么什么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不是笑话我大清朝不认识字吗?所以在编辑《四库全书》的过程,和珅也制造了很多冤案,也把很多书给改了,把很多书给烧了,所以有人说,和珅编《四库全书》不是在保存文化,是在破坏文化。
不管怎么说吧,立言方面和珅是替皇帝做到了,和珅做的还不仅仅限于此,和珅还帮皇上写了很多很多书呢,除了《四库全书》之外,还有《大清一统志》,还有《清三通》,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中国有《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珅编的三本叫《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还有续三本,还有续续一本,加一块儿是十本,其中和珅编了三本。还有有人要研究北京史,你必须得看一本书,《日下旧闻考》,那是和珅主编的。还有《石经》等等,和珅在这个方面应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保存中国的文化作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赢得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尊重。
您说乾隆他能杀掉和珅吗?所以终乾隆之世,和珅都不会被杀。
和珅为官20余载,贪污的钱物折算下来超过了10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15年的财政总收入。和珅以自己这样的赫赫有名的"辉煌成绩",成为了历史上贪官的代名词。

和珅的主子,就是当时的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君,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开创了康乾盛世。这么圣明的一位帝王,怎么偏偏就会对和珅的巨贪视而不见呢?我不是史学家,也不是政治学家,所以,自己的理解难免会出现粗浅或昏悖,就当作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吧。

首先,和珅成为巨贪,对于乾隆与和珅来说,是双赢的事情。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国家处罚最严厉的罪行是谋逆造反。犯了反逆的大罪,绝对属于十恶不赦,不仅仅是要满门抄斩,还有可能被诛九族。一个国家在平和时期,什么样的人会谋逆造反?往往都是身居高位有实力的大官。众所周知,官员所追逐的,无非就是两样,权与利。如果把权当作是最大的欲望和追求,这些人所看重的,不仅仅是对所有社会财富的占有,更在于实现在精神上对社会的统治。一般而言,只有皇帝站在作为国家领袖这一特定的位置上,才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如果一个官员有这样的欲望和念头,便是大逆不道,便是有谋逆之心。这样的官员对于皇帝来说,是最危险的,也是真正的敌人,因为对自己的皇权统治产生了威胁,进而有取代自己成为新的皇帝的可能。所以,对于这部分人,皇帝决不会姑息,进行打击也是绝不手软的。

官员中的另一部分,就是以追逐和占有物质财富为主要目的的那些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贪官们。此类人的贪腐程度,与和珅一样,是和自己的职位高低密切相关的。在最初和珅从一个卑微贫寒的书生成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官时,是根本不敢奢望得到成箱的珠宝玉器和成堆的金灿灿、白花花的金银的,或许,有人给他送上两箱水果之类的土特产、请他到饭馆撮一顿便会心满意足、感激不尽。随着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节节提拔,官越做越大,得到的好处便越多,在物质财富方面愈发地表现出了极强的占有欲。在对于权力的认知和态度上,不是为了谋取更大的权力,而是为了更好地为自己攫取物质财富提供更大的便利。实事求是地讲,他们个个都是饱读史书并通过层层选拔才得以成为官员的社会精英,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得到权力,靠自己的努力,更主要是靠真正的权力核心就是皇帝的给予。所以,他们便会想方设法取悦皇帝,不让皇帝对自己设防,于是,在思想上绝对忠于皇帝,在行动上绝对服从和服务于皇帝,不遗余力地维护皇帝的统治地位。当付出这样的辛勤和努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终于博得龙颜大悦,便被赏赐了更高的职位,进而得到了更多更好的捞取好处的机会。然后,再开始新的一轮循环,继续坚持不懈地取悦皇帝,得到更大的官位,捞取更多的好处。和珅无疑是这些官员的成功的代表,直至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位置,可谓是登峰造极。
可以说,和珅是个特别务实的人,也是个特别有原则的人,在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上可以极度放纵,但在皇权上,是绝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他对于皇帝的"忠",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对皇帝允许和庇护自己敛财的感恩,一种是维持现状以便于自己敛财可以更长久。和珅即便是做了全国最大的官,但他所形成的"忠君、敛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发生改变。不仅如此,和珅的所谓的成功,也成了当时官员队伍学习的楷模和效仿的典范,也慢慢演变成了当时的为官之道,各级各类官员都纷纷如此操作,于是,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这说明,当时和珅的这种"经验",是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的。这些贪官们虽然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但对于皇帝却是忠心耿耿。贪的是国家的钱,皇帝不追究,别人自然就不能怎样,所以,这些人才得以心安理得、肆无忌惮。

和珅的官位高,权力大,势力也大,围着自己转的"和系"的官员就必然很多。在过去,官员之间的这种"结党"行为是严厉禁止的,但和珅却平安无事,这也正说明了乾隆皇帝早就把和珅看透了。和珅尽管位居群臣之首,但和皇帝比起来,也只不过是如来佛手心里的孙猴子而已,闹不出什么妖蛾子来。况且,金钱是一柄双刃剑,和珅手里聚敛的这笔特别巨大的财富,一方面是富有的满足,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对他形成了牵制和压力。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和珅既然挖空心思地积累这么多的财富,就更怕失去它,而能真正让这笔财富留下来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所以,精明的和珅清醒地知道这一点,他不想让自己以及自己拥有的财富成为不稳定元素,便会自觉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地忠于皇帝。和珅与其他中央和地方的官员所结成的无形的关系网,也是纯粹靠金钱来维系的。这些人结成的这张网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构建能够顺利得到物质财富的一条渠道,而不是为了营造与皇帝抗衡的另一个权力核心。对于这个圈子的建设,和珅作为主导者,是不可能让其变成有谋逆政治主张的非法组织,而只是互相利用和制约的松散结合,不但不会危及皇权,相反,他会在圈子里传播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更多的人认同这样的"忠君"思想,进而,让乾隆的皇权统治更加牢固。于是,在这个思想的主导下,和珅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在这个圈子里做自己的财富领袖,而乾隆皇帝可以高枕无忧地做自己的最高统治者。两者平安相处,互利双赢。

其次,乾隆皇帝或许有"肉烂了还在锅里"的想法。

在封建社会,社会财富的所有权都属于皇帝,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是给予某些大臣一些土地、房屋、金钱,也是赏赐的,是一种使用权的暂时转移,根本所有权还是属于皇家的。不仅仅是这些物质上的,就连所有的公民,也都是皇帝的臣民,生杀予夺,都掌握在皇帝手里。

和珅贪财,聚敛了惊人的财富,这样的事情英明的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听之任之,一方面有上述第一个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无非就是让和珅暂时代管一下罢了。国家真的要是需要了,可以随时将之拿回来,一道圣旨,和珅不敢不从。

另外,这笔巨大的财物放在和珅家里,皇帝很放心。因为那个时候还不存在贪官向海外潜逃那一说,也还不可能将贪污的巨款秘密转移到海外的金融机构。所以,贪污再多的钱物,也只好藏在自己的家里。不论是国家的大金库还是个人的小金库,"肉烂了还在锅里",反正都是皇家的,乾隆皇帝深深知道这一点,便不会视做一块心病了。

再而言之,那个年代还没有发行纸币,都是金属货币。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银行,不可能存在银行里吃利息,所以,和珅贪污受贿的成堆的金银便只好堆在自家的库房里。这样,也相当于为国家的金库节约了场地。况且,和珅所贪污受贿的钱物中,有很多是那些价值不菲的古玩字画、奇珍异宝。如果将这些宝贝放在宫里的库房,那些管库的太监们因为不是自家的东西,便不可能会特别经心,常年的虫蛀鼠咬、发潮霉烂,肯定会对这些宝物造成损害。尤其是那些古字画,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而放在和珅家里,他是个视金钱比生命还重要的守财奴,肯定会严加看护,特别精心地来保护,保证不会有任何毁损的。和珅的贪婪,也决定了钱物在他的府上是只能进不能出,拿出去比割自己的肉还疼,更不会施舍救济老百姓。如果说是清官,就不好保证了,不仅没钱,即便真的有了钱,根本存不住,转手就发给下面的百姓了。作为政府,从老百姓身上搜刮钱财肯定会引发人民的不满。而借贪官的手,搜刮了民脂民膏,百姓的怨言更多的是发泄在贪官身上,对于皇帝的形象损伤不大。如果象征性地把民愤极大的贪官处决了,还可以得到百姓的颂扬。而那些赃款赃物,自然是要收缴国库的。这样,作为帝王,就可以名利双收了。事实也证明,乾隆皇帝的判断和抉择是正确的。

第三,乾隆皇帝不缺钱。

清朝贪官的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大环境是有关系的。和珅所得势的时期,是康乾盛世的后期。总的来看,国家很富有,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得到保证。最最关键的,当时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国家已经有近百年没有进行过大的战争了。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会里,战争是对一个国家财力物力人力消耗最大的事情。因为是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靠的是人力。倘若有了战争,便会在全国范围征兵,征走的都是青壮年的劳动力。以人力为主的农业,一旦劳动力缺失和减少,就会对产业造成巨大的损伤,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大大锐减,国力自然就会减弱。有时候,一场战争就足以毁掉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比如唐朝的一场"安史之乱"的内战,便把上百年积淀的繁荣昌盛给打没了,唐朝也自此走向衰落。

在乾隆时期,国家是相对和平的,没有任何的大战争,国家便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开支。再加上那个时候是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纲,第二产业很不发达,国家也没有什么重点投资和重大工程项目,所花费的财政经费,主要是日常的行政办公经费、人头费和拨付的赈灾款项等。再加上乾隆身体好,长寿,国家超过半个世纪不修皇陵。国家不缺钱,就是皇帝不缺钱,于是,乾隆便不会挖空心思算计和珅家里的赃款。从这个角度说,和珅成为大贪官,也算是一个特别的时代的产物了。

尽管如此,和珅也没有落下什么好下场,在乾隆死后的不长时间内,还是因为自己的巨贪年纪轻轻的便送了命,落了个千古骂名。和珅家里聚敛的那些惊人财富,也随着他的生命的终结重新回到了皇帝的库房里。
和珅家搜出的不止是乾隆的十分之一,好像是十年的gdp。我想主要是和珅太投乾隆的胃口了,善于观察细节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乾隆一个微小的表情或者动作他都能弄懂什么意思,而且百依百顺。在祖规、臣谏的束缚中,皇帝需要这样的人。

第一,和珅太对乾隆的胃口,太会拍马屁了。

第二,乾隆要通过和珅把其他官员手中的钱收集起来,最后再把和珅杀了,钱财一充公,都是皇家的了,你看和珅最后就是怎么死。

(建议你去看看和珅的家,太奢华了,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帝王之术里要使得自己臣子要分派系,最忌讳的就是一派独大。和珅贪则贪已,但他对乾隆的忠诚也是当时排第一的。和珅拍马屁也是第一的,当一个帝王是孤独的,所以他也需要一个知心贴己的人,孤家寡人嘛


和珅只要财,不贪权,没有威胁乾隆的根本利益

1阴阳调和,与某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互相牵制

2和珅虽然贪财但对乾隆并无二心,比一些重兵在握的人要安全的多

3如果满朝都是一些正直不二的人那乾隆这皇帝当的还有什么意思,早晚会被气死

皇帝也是人,都有私心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一面倒并不是什么好事,所谓物极必反!

和珅的存在是为了牵制某些人,某些人的存在也是为了牵制和珅

阴阳调和是如太极,乾隆皇帝真是用心良苦。


乾隆帝不杀和珅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全是和珅善于阿谀奉承,当然这也是一个原因。

1、不杀和珅最主要是为了维持着朝廷的一种“和谐”,乾隆也是为了自己的封建统治王朝,与和珅同时还有两大清官就是纪晓岚和刘罗锅,而和珅与此二人是水火不相容,乾隆为了不使两方实力过大,威胁自己的统治,不至于任何一方势力太大而威胁把矛头针对自己,对于和珅的所作所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作为大学士的和珅也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对统治也是有益处的。不杀,也是因为和珅确有其才。

3、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乾隆在为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铺路:和珅贪污巨款乾隆怎会不知,只是有句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同样的道理天下所有的钱财也是皇家所有,只是换了一个存放的地方而已,没收和珅的家产只是早晚的事,和珅贪赃已是人所共知,如果在自己死后让儿子嘉庆来没收和珅的家产,百姓都会拍手叫快,皇帝马上就回树立自己的威信,有利于爱新觉罗家族的长久统治,岂不是更好。


就像应试教育还取消不了一样,没了整个社会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但迟早会等到个好时机扫清d
首先,和珅长的帅,古代喜欢以貌取人,尤其乾隆,更喜欢帅哥,和珅正是标准的帅哥。也有好多传说什么和珅长的象乾隆喜欢的已逝妃子了,甚至还有说他们搞同的。
其次,和珅确实有才,他精通多国语言,虽然不是科举出身,但办事能力确实有一套,要不也不能混到军机大臣的地位
再有,就是和珅很会讨好皇上,并且能够揣摩乾隆的心思,一个了解你的人,又时时奉迎你的人,你舍得杀吗?何况古代帝王,虽是高高在上,但真正能有几个朋友吗?要不也不会叫寡人了。乾隆朝前期可以算是国库充裕,百姓安居,自己手下和哥们一样的人那点回扣算得了什么啊。
简单点来说,和珅只是贪,但是和珅并不是奸臣!他一直都很效忠于乾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