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庄子的哲学是讲什么的?

时间:2010-3-17 专题:庄子
庄子的哲学是讲什么的?庄子好像对仁义礼智很反感,是吗?
庄子为道家浑天之学。
儒道之区别在于儒家是道德进路,性有心显,性为形而上(此为主流);而道教为无为清净进路,清净者,不乱动手脚之谓,无为者,无为而无不为,绝非撒手不管也。正因为此,所以庄子看似对儒家仁义礼智颇有微词,然此只为表面风光,盖因道家的清净无为进路,以至其主体性不显,实则庄子所反对者只为对道德的滥用和对仁义礼智的外在模仿而已,其对于真正的道德并无异词。
然庄子,老子,道教也有不同,盖庄子的道为性心命形皆带气一滚说,哲学上称为浑天;老子为术和道,而重在术。而道教则杂取庄子之道,老子之术,及其他宗教仪式糅合而成,且对道多半走分解之路即三清。
下面对其做大概陈述:

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故读庄子之书,多用漫画式白描语言,贵在汇通其意。庄子一书主旨在于消除现象界的对立来体悟本体界,心,性,神,气一滚说(注意,中国哲学儒释道对四者各有解释,大不相同,不可弄混),由气保心,由心保神,由神保性。对于外在世界主张由个人到天下,不乱动手脚,自生自长。
下面选几段随文解释,以见庄子之大概(括号内为解释):
(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通为一,即无成毁,即无分别,即康德的物自身即佛教的如)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达者即真人,通为一即证知物自身,不用者,非真不用也,乃不粘滞之谓也,用后过而不留之意。)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已即过而不留,然即范畴,即分别。)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同即分别)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此为不见道之害)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是非和即无分别)。
(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此即无分别之知)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此为以分别之知即知识为无分别之知之用)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这个知是分别之知,即知识,有对待,即有条件前提,科学知识皆如此)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此为不乱动手脚)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此为白描,即不受害也)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此为无分别之知即物自身之作用)。
(三)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明者,浮明,即知识,神,带气说,即无知之知)
以上见庄子对见闻之知即科学知识的看法。其实其并非反对知识,而是要去除知识之执,以知养不知(即性)。

(四)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4),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实,即果实。为政勿卤莽灭裂而民自化,此段见庄子的政治思想。)
(五)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注意:此处天,性,情,心,神皆带着气说,与道教由分解之路讲三清不同。此处见庄子对道的理解,即人受天地和气而生,本皆为大人,只因后天受到骚扰,卤莽其性,故并溃漏发。如欲复性,则需保气不受无谓骚扰)
(六)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由此见庄子无用之真用,庄子无为无用之说于此可得的解)
以上三段见庄子对道和外在施设的真实态度。可见其绝非真正无为,弃世,而是通过保己之气而保天下之气,从而使天下治。

(七)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此段文字明白,故不释,此可见庄子非与儒家势不两立,只是对仁义之僵化有感焉。


庄子此类话头甚多,可自观,不过需有古文基础,和哲学常识,不然甚难也。以上即为庄子之大略,然一指可以知味。如真欲了解庄子,需对人生之艰难有相当体悟方可,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原创作品,欢迎浏览!

庄子的哲学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
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