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乾隆康熙那个历史悠久

时间:2010-3-19 专题:乾隆帝
乾隆康熙那个历史悠久
乾隆与康熙比,会发现很多相似的地方。康熙帝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乾隆也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康熙帝南巡6次,乾隆帝也是南巡6次;康熙帝搞文字狱,乾隆也搞文字狱;康熙帝举办千叟宴,乾隆帝也举办千叟宴……。二帝在位时间也差不多。乾隆在位时间比康熙仅少一年,康熙是61年,乾隆是60年。本来乾隆帝还可以干几年,他之所以内禅,是出于对祖父的尊敬,在位时间不敢与他相等。
两人都有雄才伟略,勤于政事,长于谋略,励精图治,集中皇权,在拓展领土,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方面,对于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康乾盛世的形成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两帝都善于对汉族知识分子实行笼络政策,举行了制科考试,但又都实行思想文化专政,大兴文字狱,打击对清朝有不满情绪的知识分子。
但是,乾隆夸耀“十全武功”:两攻准部、一攻回部、两攻金川、镇压台湾起义一次,出征安南、缅甸各一次,抗击廓尔喀侵略两次。这些武功,有些值得称道,如攻准部、回部,抗击廓尔喀侵略,攻打金川,也有道理,但是损失很大。其他就不值得称道了,攻缅甸、安南之役就是不义之举。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大败俄侵略军于雅克萨,三征噶尔丹,这些功绩,件件都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武功,乾隆不如康熙。
为政风格,康熙宽仁,雍正严酷,乾隆宽柔相济.康熙即位之处,民族矛盾严重,镇压抗清刚结束,百业待兴.为使人民休息,消除满汉矛盾,需要宽仁.为缓和因雍正严酷造成的统治上层矛盾激化,乾隆需要宽.但吏治腐败抬头,又需要严.二帝为政风格不同,但都从实际出发.为政风格方面我们不好说此长比彼短.
文治.康熙,乾隆都注重发展文化事业,在世时出了很多著名学者,编辑了很多有价值的书籍.康熙朝编有<<康熙字典>>,<<历象考成>>,<<佩文韵府>>,<<数理精蕴>>,<<子史精华>><<全唐诗>>,还开始了规模仅次于<<永乐大典>>的<<古今图书集成>>的编辑.乾隆帝时期则完成了<<大清一统志>>,<<续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库全书>>.乾隆时期,乾嘉学派开始形成.可以看出,乾隆帝在文治上的成就比康熙大一些.但乾隆毁书多,则是他的一大罪过.
在对外关系方面,康熙帝比乾隆帝开放得多。康熙初年还执行海禁政策,但统一台湾之后,康熙帝便开了海禁,鼓励人们出海贸易,开放了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作贸易港口。只是到五十五年因海盗猖獗又恢复了海禁,终止了同南洋吕宋、噶喇巴的贸易,禁止卖船给国外,禁止运米出境,但与东洋的贸易照旧,外国商船可来中国。乾隆帝即位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乾隆二十二年,只许广州一处通商,设立十三行,约束外商活动,限制商民出海。他致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显得十分虚妄.
作风方面乾隆比康熙就差之远矣。康熙帝崇实尚简,自觉减少宫中费用。乾隆则好大喜功,耗费国家钱财毫不可惜。他大造皇家园林,计有清漪圆、静宜圆、乾隆花园,此外他还扩建了圆明园。二帝都曾六巡江南,康熙帝六次南巡是为解决治河问题,轻车简从,而乾隆帝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乾隆爱表现自己,戏弄臣下,"每一诗出,令儒臣注释不得原委者,许归家涉猎,然多有翻万卷不能解者,然后上举其出处,以博一笑,诸臣莫不佩服."他为博取"十全老人"称誉,在缅甸数攻不下的情况下,竟重赂缅甸君长,使贡象数匹.
性格方面二帝差距也大。康熙帝稳重,乾隆易于感情用事。乾隆十三年,皇后富蔡氏死了,乾隆帝十分悲伤。在盛怒之下,乾隆帝因芝麻小事,处分大员百多人。而他在此以前的13年中只处分一人——提督鄂善。康熙晚年,皇子争位,也闹得他够伤心的,但他就没有这样感情用事。
二帝都搞思想统治,但乾隆比康熙厉害得多。康熙朝有文字狱,但处理比较宽大。《南山集》开始株连三百多人,康熙算是宽大,只将戴名世一人处死。乾隆帝把文字狱当成家常便饭,制造130多桩,占整个清朝文字狱的80%,好多是捕风捉影。乾隆帝还屡下禁书令,销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图书。
知识和技能方面,总的来说康熙也比乾隆强.康熙帝在数学,天文,物理,历法,地理,农学,医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他通过测验,为受冤致死的汤若望昭雪,打击了诬陷他的杨光先.他支持西方数学知识百科全书<<数理精蕴>>编译成册,支持地图绘测而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帝在科技知识方面没见有记载.
语言知识方面.乾隆帝懂满,藏,汉文.康熙帝除懂满,汉文外,精于蒙文,梵文,还懂一些拉丁文.
两帝都能诗,而康熙诗作远没有乾隆多.乾隆一生作诗40000余首.然而他们的诗作技巧差不多.他们的作品没有一篇收入沈德潜选编的<<清诗别裁集>>在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戚世隽等主编的<<明清文学史>>中,没有一首被提及.
这种桃花运现在听起来有点荒唐,但这却是圣人们代定的,君如不信,请看《礼记》内则原文:“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世妇二十七人,当三夕。九嫔九人,当一夕。三夫人,当-一夕。后。当一夕。十五日而遍。”
想一想,周朝可是三千前的3000年前,别人家的老祖宗还在树上爬的时候,还不知何为私有的时候,中国的帝王在圣人的帮闲下,已经发明了一套不仅合法而且合理使用众多后院美人的规则。
但周朝这些帝王与后世的那些拥有三千粉黛帝的帝王相比,则又是小巫比大巫了。
历史上最有权力的秦皇汉武,虽说文采方面是“稍逊风骚”,但其那个“骚劲儿”却是横绝天下的。
史载:秦始皇,横扫天下,每灭一国,必收其王妃公主贵妇美人入宫,刘向在《说苑·反质》中道:(秦始皇)又兴骊山之役,锢三泉之底,关中离宫三百所,关外四百所,皆有钟盘帷帐,妇女倡优。共达“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史记·秦本纪》云:“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谓诸侯美人,钟鼓以充之。”《三辅旧事》也记载了:“始皇……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不知道这是什么气,估计是胭脂气或者说是骚气吧)。”杜牧在《阿旁宫赋》里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想来也非夸大之词。
秦始皇拥有后宫列女上万,虽说是空前,但绝非绝后。
这个记录很快就被汉武帝打破了。
汉武帝无疑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风流放荡的皇帝。秦始皇时,嫔妃分为八级,到汉武帝时嫔妃级别增至十四等。而相应地,人数也从秦始皇的上万人增加到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万八千人。在南齐人王俭的《汉武故事》里记载道:“元朔中,上起明光宫,发燕赵美人二千人充之,率皆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年满三十者出嫁之。掖庭总籍,凡诸宫美女万有八千。建章、未央、长安三宫,皆辇道相属。幸使宦者、妇人分属,或
广东农村房地产市场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直接借鉴) 

  凭借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优越政策,经过二十多年的长足发展,广东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长期以来,广东农村房地产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房地产业发展缓慢且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一、广东农村房地产的现状

 1.农村房地产市场尚未打开,发展速度缓慢

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强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都位居全国前列,城市房地产业规模也名列前茅,但是农村房地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据统计,2000年起,广东城市住宅投资年均增长13%以上,而农村住宅投资却不到5%,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不足25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农村人均住宅面积是27.2平方米),住宅建设严重不足;农村住宅基本是自筹自建的,镇级以下的住宅建设基本没有正规的房地产开发商涉足,较发达的农村也主要是委托建房的形式,靠市场机制作用的经济商品房在农村尚未开发出来,这与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平和发展步伐很不协调。

 2.农村自主开发房地产,市场混乱无序

传统中,广大农民具有建房的情结,很多农民辛苦积攒几十年的储蓄就是为了建造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广东绝大部分农村,农民住宅基本是自己投资建造的,这种自发建设的方式造成了一系列问题:①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很多地区的住宅建设处于放任状态,农民只要有钱,想建在哪里就建在哪里,根本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和住宅区混杂交错,未经审批或弄虚作假,大量占用耕地,不少农民不拆旧房,又建新房,占地面积越来越大;有些农民甚至跟政府玩起‘猫鼠游戏’,先把耕地种上蔬菜、果树等非农作物,逃避审查后就建造房屋,造成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②资金来源单一,农村资本利用不合理。农村住宅所需资金基本是农民的积蓄或亲戚借款,而现在的农村金融发展很不完善,农民很少也很难获得贷款,他们把大部分的积蓄都花在房屋上。此消彼长,农民在农业种植、养殖或其他生产性方面的投入就相应减少,这就大大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市场混乱,政府的管理成本大。由于地方政府或村委会缺乏整体规划,审批土地不规范,行政划拨土地时有发生;而农民建房随意性强,建筑施工队伍专业水平差,造成农村房地产市场混乱,住宅分布零散,且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

 二、广东农村房地产市场开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央政府提供了巨大发展资金,出台了大量的倾斜政策,“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表明国家已经跳出“三农”系统之外来解决三农问题,这给坐拥8亿多农民的农村房地产带来了特殊的发展机遇,农村房地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1、新农村建设需要房地产业的支持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广东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没有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完成。以房地产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时代已经来临,以房地产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分散的自然村改造为人口和房屋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和小城镇,可以节省大量的农田;结合城郊基础设施建设,使以促进内需为目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更具有经济实效。2005年广东城镇化水平是60.7%,要在2010年达到65%,需20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按人均住宅面积28平方米计算,在“十一五逼诩涔愣柚辽傩略?600万平方米的住宅,这对农村房地产来说是个巨大的潜在空间。

 2、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拉动农村房地产业的发展

弗里德曼的“核心一边缘”理论认为:当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不断向边缘城市进行扩散,带动外围的发展,使外围的竞争力得到不断的增强。广东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外贸依存度较高,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之后,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投资经营成本节节上升,区位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经济发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瓶颈”,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成为必然。而房地产作为基础性服务产业,必然会随之发展起来。一般来说,产业转移登陆某个地区,必需房地产的配合与支持,该地区的房地产会迅速得到发展,房价会不断拉升。此外,大城市的发展弊病愈发突出,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犯罪率高等严重的经济社会现象,城市居住环境日益恶化,需要向外释放压力。发展小城镇就是最好的选择,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分担大城市部分功能,实现资源互补,这可以大大促进农村房地产业的发展。

 3、“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为农村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保障

从200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可见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力度。广东省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很多方案,并逐步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下表所示,近年来广东农村居民纯收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农民购房消费夯实经济基础,农村消费市场也改变了以前的疲软局面,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迅速。广东“十一五”规划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保持5%以上的增长率,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打开。广东还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公路、邮政、自来水等,改善投资环境和农村居住条件,扩大农村需求;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广东省还在2003年率先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市流转,为集体用地参与市场配置准备条件。这些为农村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广东农村房地产市场开发的对策

 1、推进农村房产金融改革,支持农村房地产业发展

农村房地产长期得不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住宅建设经济融资问题没有解决。虽然广东省住房贷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个人住房贷款金额超过3350亿,占全省贷款比重的21.2%,但这些绝大部分是城市住房贷款,农村住宅贷款几乎是空白的;2005年广东邮政储蓄存款达到700多亿,其中有2/3来源于农村居民存款,而邮政储蓄基本是“只存不贷”,意味着光在邮政系统就有近300亿的资金流出农村市场。目前广东省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农村房地产业的金融体系,也没有专门的配套法规对农村房产金融进行引导。推进农村房产金融改革,为农村房地产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势在必行,本文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对邮政局来说,改变邮政储蓄中“只存不贷”的局面,逐步放开邮政贷款业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作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年返回农村”,广东省要放宽居民贷款条件,有步骤开放农村居民房贷业务,促进资金回流农村,服务三农。对农村信用社而言,努力增加对农村产业,尤其是农村住宅的贷款投放,充分利用农村金融资金,增加农村信用社的利率灵活性以及调剂补缺作用,开办免抵押担保的小额贷款业务。②形成相关法规政策,指导农村房产金融的运作。要建立农村房产金融体系,就需要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兼顾贷款人风险和借款人负担的住房贷款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建立较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我们目前还不存在规范的农村房产金融法规,而农村住宅不可以作为申请贷款抵押物的规定也限制了农村资金的融通。我们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房产金融体系的形成铺平道路。

 2、谨慎、有步骤地开发农村房地产市场,妥善处理政府农民、房产商的关系

广东农村房地产是新兴的,尚未发展成熟的市场,其发展既关系到五千多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又是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农民和房产商共同推进。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起组织、规划、调配的作用,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农村房地产的发展,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应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范土地审批制度,严格保护耕地,制止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圈地、违法占用土地特别是耕地,要切实加强执法监察,对违法违规侵占基本农田和“以租代征”等形式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要严格监管农村房价,避免重走城市房价失控的覆辙。对于农民而言,要改变传统的散户居住习惯,采用统一规划、集体建房的形式,积极配合政府有关政策,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节约和保护耕地;要改变原有自筹自建的局面,从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善住宅环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房产商而言,开发农村房地产市场是必然趋势,要在遵守政策法规的条件下,有步骤进入农村房地产业,积极参与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适用的经济住宅。城市住宅建设面临很多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住宅的需求空间巨大,房产商适时进入将大有可为。

-----------------
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莫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有过几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的出发点都是尽量解除政策对农业的束缚,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政府不但完全减免了几千年来一直附着在土地上的税赋,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这些政策都与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也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都不能使我国农业稳步走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道路。农业发展的缓慢以及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也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对农业的关注,他们积极研究、探索,希望找出一条切实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黄金定律,他们的研究虽然对解决中国农业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但能够一揽子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黄金定律是永远找不到的。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情况、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的农业问题还是要在“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总体原则指导下,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甚至需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来解决。
我国的“三农”问题虽然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但问题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共性的。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我国涉及农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
这种经营方式使土地被人为地划分为经营权分别属于不同主体的小块。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一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主权,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及农业科技的落实、规模效益区的形成,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国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也有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经济形式,但其与我国的农户农业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国外的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经济形式是经过长期的发展自然形成的,而且国外的土地流转政策较为宽松。在这种条件下的农户经济,每一个农户土地是相对集中成片的,再加上土地的长期流转,每一农户占有土地数量较大,易于机械化耕作及农业科技的落实。我国的农户经济是从“包产到户”政策开始逐渐调整形成的结果,在土地分配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平均的观念,在分配时坚持好、差搭配的原则。这样就造成每户农户分到了好几块地。不论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地区,还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地区,每户农户的土地都由若干块更小的土地组成。这种土地分配的格局,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时期以其“还土地于农民”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逐渐从一个概念变成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这种土地使用权高度分散的模式也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桎悎。
2.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科技应用率低
我国的农业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作为农业从业人员的农民对农业本身的影响仅限于种植品种的选择、少量农药及化肥的使用,至于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基本上只能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实验室、试验田、面积有限的农业示范区里或政府官员的讲话、报告中才能找到。特别是分田到户以后,集体农业时代的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因各方面的原因已基本上瘫痪,本该服务于田间、地头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大批的改行、失业,农业科技成了远离农村、土地及农民的高高居于研究所或大专院校的“科学家”们的“专利”。至于为农业服务的灌溉及防范各种自然灾害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随着分田到户而停止,而且由于丧失了维护机构及维护资金的来源,原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也在逐渐丧失其使用价值。
3.从事农业生产的优秀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村人口多,耕地数量少是造成我国农村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因而分离农村剩余劳动力便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手段,为此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事实证明,这些政策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每年有大批的农村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市。这一政策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但也因此给农村带来了新的问题。农村人口走进城市大致有三种渠道:⑴通过考学或参军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大学毕业的农村青年一般不会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是选择在城市或工业发达的乡镇就业,这部分人最终会完全脱离农业,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从军队转业或复原的农村兵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被分配到城镇就业,这部分人也最终完全融入城镇。⑵通过投资进入城市或脱离农业。一部分有经营头脑和资金实力的农村人,通过在城市或大或小的投资进入城市,脱离农业,成为城市中的企业家或小业主。也有一部分就地脱离农业,成为非农业经营者。⑶通过其它渠道,走进城市,成为真正性质上的农民工。这部分人当中的一部分优秀者和幸运者,最终会被城市完全接受,成为新城市人,而其中绝大部分最终会因为年龄的增大或身体问题回归农村,还原为农业从业者。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进城大潮中,最优秀的劳动力都走进了城市,而那些老弱病残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即使最终会有一部分进城的农民会返回农村,也是当其青春和体力即将耗尽的时候。靠这样一支农业从业人员队伍,农业勉强维持现有状况已经很难了,更不要说农业的发展了。
4.农业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了农民面对市场的机会,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除天灾之外的另一种风险,那就是市场风险。大部份的农民以其农副产品的初始形态面对市场,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附加值,即使顺利完成交易,农民的实际利益也是及其有限的。加上市场的风险,即丰收时,农副产品价格低;农副产品价格高的时候,又往往是歉收的时候。在这样一种市场状况下,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项目发展及其迅速,但是不管这些企业最初的产权结构如后,最后大都融入到了城市工业中去了,为其提供廉价原料的农民永远都不可能分享其在后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附加值。
5.现代农业成了事实上的盆景农业、贵族农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农业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农业真正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块软肋,其发展状况极不乐观。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表面上看起来与城市已没有差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城市。但仔细分析这几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我们会发现,构成其经济主体的仍然是工业,这些发达地区充分利用了其在交通、人力资源以及其它相关的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排头兵。但他们的这种发展并不能代表中国农村的发展,他们的经验并不能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这是许多客观条件之下的必然结果。而且事实上,这些地区基本上已经没有的农业,这些地方的乡村也逐渐被迅速崛起的城市群所取代。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也逐渐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萌发。为了迎合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各种形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纷纷出现,这些农业示范区往往投资巨大、气势恢宏,有时甚至一个大门就投资几百万元,场面的确排场。而事实证明,这些投资巨大的贵族农业最终都成为了盆景农业,成为了各级官员政绩的载体,对我国的实际的农业发展有害而无利,而且就其项目本身来说,投资之后往往都是入不敷出,其实际效果仅是给各级领导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作用与公园猴山上的一只猴子没有多大区别。
6.耕地流失、退化现象严重
耕地的流失与退化也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耕地的流失主要原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城市扩张占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每一个城市,不论其大小,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于是围绕在城市周边的耕地便不断地被城市无情地吞噬着。城市周边的土地过去一般都是为城市配套供应农副产品及蔬菜的,这些耕地土地肥沃,配套设施完备,是耕地中的上品。但就是这些耕地中的上品现在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了,都被种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大厦。
⑵工业占用
工业的高度发展也需要大批的土地,各种规模的工业园、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大批耕地同时被形态各异的厂房、车间等淹没。
⑶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占用
除城市及工业的发展用地外,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耕地占用问题也相当严重。特别是近几年,高速公路的巨额利润及其对各级官员的政绩承载量,极大地刺激着各级官员及投资商对高速公路的投资热情。在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形成的同时,耕地大批量流失着。
⑷耕地抛荒
在一些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许多都是举家迁走的。这些人离开农村后,他们所拥有的耕地中有一部分被他人承包或临时租种,还有许多质量不是太好的耕地便被丢弃抛荒。
上面所列的是造成我国农村耕地流失的几个主要原因。除耕地流失外,耕地质量的退化也是农村土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践证明,现有的土地政策在使农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就很难再有所突破了,于是农民对土地的热情不再象过去那样高涨了,对土地的投入热情也逐渐降低,原有的农业配套设施逐渐老化,新的投入基本没有,加上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占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质量在不断降低。
7.农村的生活质量差
我国的大部分农村现在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农村的生活质量依然很差,甚至是很糟糕。大部分的农村连最起码的医疗卫生条件都不具备,更不要说文化娱乐设施及其它公益设施了。在这种条件之下,农村的生活的确是枯燥而乏味的,于是许多在农村小有成就的能人便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他们的离开不仅带走了自己的智慧,同时也带走了自己长期积累的资金。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那些渴望现代生活的农村青年也纷纷离开了生养自己的故乡,走进了城市建设者的队伍。于是老弱病残便成了构成农村劳动力的主体。
8.国家对农政策的变异
党和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十分重视的,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是专家、学者们长期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说切实把握了农村问题的实质,如果能够全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会对我国农村和农业问题的解决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然而,事情往往不能如人所愿,国家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也一样,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往往产生许多变异,同时也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本届政府不但果断地取消了几千年来都附着在土地上的各种赋税,甚至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进行补贴。这一政策的实施的确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可谁能想到这一政策还能带来生产资料市场的波动,商家却对此很敏感。他们认为此政策将会大大刺激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于是纷纷提高产品价格。最终农民从政府方面得来的补贴以及政府为农民减免的赋税统统跑到了商家的腰包。农民耕种土地的实际效益依然不明显。再如,党和政府为了保证农民的子女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减免了农村学生的学杂费用。刚得到这个消息,每一位农民都欣喜若狂,可不久许多地方的人们便发现,过去村里面的小学以及乡里的中学突然都不见了。许多地方政府因无力承担减免学杂费用给政府财政带来的新的负担,纷纷解散了基层学校。这样许多农民的子女便无法就近上学,需要到很远的中心小学和中学读书,读小学的孩子甚至需要家长陪读,农民为子女读书付出的代价更大了,失学现象更加严重了。
上面所列的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要切实解决我国农业落后、农村条件差、农民生活质量低的问题,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来。
当然,解决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不是一个人或一部份人的关注,三农问题就能解决,需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因为三农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农村问题了,它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下一步的发展。

--------------

农村房地产市场亟待加强管理
搜狐房产house.sohu.com新华网 
 
 近年来,我们在审计中发现,农村房地产市场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违章建筑多,建筑行业混乱。在一些乡村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东批西建、占用耕地建房、城镇居民违规占用村集体土地建房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建筑工程无正规的规划设计图纸,无施工合同,施工队靠“招兵买马”临时拼凑而成,承建者不具有施工主体资格。二是违法出售房地产。一些农民买卖房屋不签订书面合同,成交后不办理房屋过户手续;一些农民违规向城镇民工出售坐落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一些村组变相出卖集体土地。三是违规出售房屋。一些农民与承租人口头议定租赁事项,不办理房屋租赁登记手续;一些村组或农户以“房屋维修费”、“房屋折旧费”、“入股红利”、“承包利润”等名义收取租金,收取租金后不开具正式票据。

 农村房地产市场的混乱状况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首先,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建筑工程质量低劣,极易发生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事故。其次,使民间纠纷事件增多。建房、守房、出租房屋不订立书面合同,不办理有关手续,极易引发纠纷,一旦诉讼到法院,因法律手续不完备,民事行为就会被确认为无效,最终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第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村房屋所处的特殊位置,把承租房屋变成制假、贩假、赌博、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窝点。

 针对上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建设、土地、审计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农村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的宣传,公开审批登记手续,公开收费标准,使农民知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农村建筑队伍的管理,实行持证承建,制定施工制度;加强对农村房地产市场各个环节的监控,坚决查处违法买卖房地产、违法承揽工程、违章建筑、违规出租房屋的行为,使农村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国建设报)

--------------------
市场分析&gt;&gt;房地产行业&gt;&gt;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和走势预测免费月度报告下载:2008年10月房地产行业月度报告(免费下载) 

主题词:房地产市场现状走势

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和走势预测  2008-11-29
中国投资咨询网

总体来看,目前全国市场呈现量价齐跌的形态。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调整,今年以来下行速度加快,下滑幅度加大,房地产价格也随之开始回落。从区域上看,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最先开始调整,接着长三角、华北、中西部也开始调整。

通过分区域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深度调整。其中珠三角地区:全国房价“重灾区”,今年以来,房价已下跌20-40%;长三角地区:今年以来,成交量巨量萎缩,第三季度出现价格拐点;环渤海地区:各城市分化,北京下跌空间较大,沈阳波澜不惊。中部地区成交量明显下降,房价开始小幅下跌,武汉形势比较严峻。西部地区成交量下降20-40%,房价比较稳定,下跌空间不大。

低迷市场中,依然有四类楼盘实现热销。归纳如下:第一类,打折力度较大的知名企业的大盘,比如恒大、万科、富力等。第二类,超小户型单身公寓。第三类,近郊经济型房源。第四类,综合类特色产品,比如万达开发的综合性商业项目。
......

(太多,如需要,自查一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有过几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的出发点都是尽量解除政策对农业的束缚,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政府不但完全减免了几千年来一直附着在土地上的税赋,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这些政策都与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也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都不能使我国农业稳步走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道路。农业发展的缓慢以及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也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对农业的关注,他们积极研究、探索,希望找出一条切实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黄金定律,他们的研究虽然对解决中国农业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但能够一揽子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黄金定律是永远找不到的。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情况、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的农业问题还是要在“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总体原则指导下,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甚至需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来解决。
我国的“三农”问题虽然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但问题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共性的。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我国涉及农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
这种经营方式使土地被人为地划分为经营权分别属于不同主体的小块。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一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主权,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及农业科技的落实、规模效益区的形成,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国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也有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经济形式,但其与我国的农户农业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国外的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经济形式是经过长期的发展自然形成的,而且国外的土地流转政策较为宽松。在这种条件下的农户经济,每一个农户土地是相对集中成片的,再加上土地的长期流转,每一农户占有土地数量较大,易于机械化耕作及农业科技的落实。我国的农户经济是从“包产到户”政策开始逐渐调整形成的结果,在土地分配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平均的观念,在分配时坚持好、差搭配的原则。这样就造成每户农户分到了好几块地。不论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地区,还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地区,每户农户的土地都由若干块更小的土地组成。这种土地分配的格局,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时期以其“还土地于农民”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逐渐从一个概念变成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这种土地使用权高度分散的模式也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桎悎。
2.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科技应用率低
我国的农业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作为农业从业人员的农民对农业本身的影响仅限于种植品种的选择、少量农药及化肥的使用,至于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基本上只能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实验室、试验田、面积有限的农业示范区里或政府官员的讲话、报告中才能找到。特别是分田到户以后,集体农业时代的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因各方面的原因已基本上瘫痪,本该服务于田间、地头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大批的改行、失业,农业科技成了远离农村、土地及农民的高高居于研究所或大专院校的“科学家”们的“专利”。至于为农业服务的灌溉及防范各种自然灾害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随着分田到户而停止,而且由于丧失了维护机构及维护资金的来源,原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也在逐渐丧失其使用价值。
3.从事农业生产的优秀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村人口多,耕地数量少是造成我国农村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因而分离农村剩余劳动力便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手段,为此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事实证明,这些政策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每年有大批的农村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市。这一政策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但也因此给农村带来了新的问题。农村人口走进城市大致有三种渠道:⑴通过考学或参军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大学毕业的农村青年一般不会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是选择在城市或工业发达的乡镇就业,这部分人最终会完全脱离农业,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从军队转业或复原的农村兵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被分配到城镇就业,这部分人也最终完全融入城镇。⑵通过投资进入城市或脱离农业。一部分有经营头脑和资金实力的农村人,通过在城市或大或小的投资进入城市,脱离农业,成为城市中的企业家或小业主。也有一部分就地脱离农业,成为非农业经营者。⑶通过其它渠道,走进城市,成为真正性质上的农民工。这部分人当中的一部分优秀者和幸运者,最终会被城市完全接受,成为新城市人,而其中绝大部分最终会因为年龄的增大或身体问题回归农村,还原为农业从业者。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进城大潮中,最优秀的劳动力都走进了城市,而那些老弱病残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即使最终会有一部分进城的农民会返回农村,也是当其青春和体力即将耗尽的时候。靠这样一支农业从业人员队伍,农业勉强维持现有状况已经很难了,更不要说农业的发展了。
4.农业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了农民面对市场的机会,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除天灾之外的另一种风险,那就是市场风险。大部份的农民以其农副产品的初始形态面对市场,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附加值,即使顺利完成交易,农民的实际利益也是及其有限的。加上市场的风险,即丰收时,农副产品价格低;农副产品价格高的时候,又往往是歉收的时候。在这样一种市场状况下,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项目发展及其迅速,但是不管这些企业最初的产权结构如后,最后大都融入到了城市工业中去了,为其提供廉价原料的农民永远都不可能分享其在后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附加值。
5.现代农业成了事实上的盆景农业、贵族农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农业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农业真正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块软肋,其发展状况极不乐观。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表面上看起来与城市已没有差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城市。但仔细分析这几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我们会发现,构成其经济主体的仍然是工业,这些发达地区充分利用了其在交通、人力资源以及其它相关的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排头兵。但他们的这种发展并不能代表中国农村的发展,他们的经验并不能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这是许多客观条件之下的必然结果。而且事实上,这些地区基本上已经没有的农业,这些地方的乡村也逐渐被迅速崛起的城市群所取代。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也逐渐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萌发。为了迎合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各种形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纷纷出现,这些农业示范区往往投资巨大、气势恢宏,有时甚至一个大门就投资几百万元,场面的确排场。而事实证明,这些投资巨大的贵族农业最终都成为了盆景农业,成为了各级官员政绩的载体,对我国的实际的农业发展有害而无利,而且就其项目本身来说,投资之后往往都是入不敷出,其实际效果仅是给各级领导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作用与公园猴山上的一只猴子没有多大区别。
6.耕地流失、退化现象严重
耕地的流失与退化也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耕地的流失主要原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城市扩张占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每一个城市,不论其大小,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于是围绕在城市周边的耕地便不断地被城市无情地吞噬着。城市周边的土地过去一般都是为城市配套供应农副产品及蔬菜的,这些耕地土地肥沃,配套设施完备,是耕地中的上品。但就是这些耕地中的上品现在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了,都被种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大厦。
⑵工业占用
工业的高度发展也需要大批的土地,各种规模的工业园、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大批耕地同时被形态各异的厂房、车间等淹没。
⑶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占用
除城市及工业的发展用地外,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耕地占用问题也相当严重。特别是近几年,高速公路的巨额利润及其对各级官员的政绩承载量,极大地刺激着各级官员及投资商对高速公路的投资热情。在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形成的同时,耕地大批量流失着。
⑷耕地抛荒
在一些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许多都是举家迁走的。这些人离开农村后,他们所拥有的耕地中有一部分被他人承包或临时租种,还有许多质量不是太好的耕地便被丢弃抛荒。
上面所列的是造成我国农村耕地流失的几个主要原因。除耕地流失外,耕地质量的退化也是农村土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践证明,现有的土地政策在使农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就很难再有所突破了,于是农民对土地的热情不再象过去那样高涨了,对土地的投入热情也逐渐降低,原有的农业配套设施逐渐老化,新的投入基本没有,加上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占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质量在不断降低。
7.农村的生活质量差
我国的大部分农村现在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农村的生活质量依然很差,甚至是很糟糕。大部分的农村连最起码的医疗卫生条件都不具备,更不要说文化娱乐设施及其它公益设施了。在这种条件之下,农村的生活的确是枯燥而乏味的,于是许多在农村小有成就的能人便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他们的离开不仅带走了自己的智慧,同时也带走了自己长期积累的资金。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那些渴望现代生活的农村青年也纷纷离开了生养自己的故乡,走进了城市建设者的队伍。于是老弱病残便成了构成农村劳动力的主体。
8.国家对农政策的变异
党和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十分重视的,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是专家、学者们长期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说切实把握了农村问题的实质,如果能够全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会对我国农村和农业问题的解决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然而,事情往往不能如人所愿,国家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也一样,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往往产生许多变异,同时也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本届政府不但果断地取消了几千年来都附着在土地上的各种赋税,甚至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进行补贴。这一政策的实施的确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可谁能想到这一政策还能带来生产资料市场的波动,商家却对此很敏感。他们认为此政策将会大大刺激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于是纷纷提高产品价格。最终农民从政府方面得来的补贴以及政府为农民减免的赋税统统跑到了商家的腰包。农民耕种土地的实际效益依然不明显。再如,党和政府为了保证农民的子女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减免了农村学生的学杂费用。刚得到这个消息,每一位农民都欣喜若狂,可不久许多地方的人们便发现,过去村里面的小学以及乡里的中学突然都不见了。许多地方政府因无力承担减免学杂费用给政府财政带来的新的负担,纷纷解散了基层学校。这样许多农民的子女便无法就近上学,需要到很远的中心小学和中学读书,读小学的孩子甚至需要家长陪读,农民为子女读书付出的代价更大了,失学现象更加严重了。
上面所列的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要切实解决我国农业落后、农村条件差、农民生活质量低的问题,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来。
当然,解决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不是一个人或一部份人的关注,三农问题就能解决,需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因为三农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农村问题了,它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下一步的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