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陈友谅和朱元璋历史

时间:2010-3-20 专题:朱元璋
于武汉的陈友谅墓陈友谅,一说湖北沔阳人(今湖北仙桃),一说是湖南湘乡金薮乡属南村人,汉族。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家世业渔。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陈友谅趁机袭杀倪文俊,并其部众,自称宣慰使,随后改称平章,掌握天完实权。此后两年继续进行反元战争,攻取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
大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陈友谅穷奢极欲,不恤民力,又不善于抓住战机,也是他失败的原因。张定边等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理为帝,改元德寿。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
陈友谅阵亡之后,其部下将其葬于武汉蛇山之麓。现今谅墓凄凉,墓前三楚雄风的牌坊,字迹已显模糊,墓冢荒芜,周围垃圾遍地。当年一代枭雄,今亦荒凉如斯!元代末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天下。谅战死鄱阳湖后,其子陈理便遣散家属。明永乐年间,友谅子孙中有部分人辗转逃来邑南太浮山下黑沙溪附近的锅底堰住下。改为崔、涂、刘、郭4姓,并且将饭锅打成4块,名执其一,以便后据此认定亲人。

黑沙溪一带所序《刘氏族谱》称:我刘氏祖祠,原建在雷水岗下,祠中祖先神龛上,有两块祖宗牌,一块是刘氏祖先神位牌,另一块上书“陈留忠祖考妣神位。”又称:祖辈传留的布制墨谱,载有“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抗衡争天下,友谅在江西战败后,其子孙散布各处,我祖陈留忠系友谅子孙,于明永乐二年逃来黑沙溪”等语。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
星子县城南方20余里的鄱阳湖西岸,有一处村庄叫扬澜,湖对岸是都昌县左蠡地界。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这一带的湖区,展开了一场恶战,双方投入兵力达80万人。
这一带的老人们,每当茶余饭后,总爱谈及这段故事。他们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18年,死人无数,湖里的鱼多得随便一棍都可打着好几条……
其实,朱、陈的鄱阳湖决战,前后只不过经历了一个多月,就决定了胜负。它从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8月29日开始,到10月上旬就结束了。虽然此战役没有18年,但这场水战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与舰船之多,战斗程度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水战史上都是空前的,并为后来历代军事家所重视。
元朝末年,社会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打垮了元军主力后,起义军在中国南方群雄割据,各霸一方,为取得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战。游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领导的队伍与渔民之子陈友谅的队伍,就是其中两支举足轻重的起义军。陈友谅控制着长江中游,朱元璋的势力则在苏南皖南赣中南一带。朱元璋欲想称霸中国,陈友谅便是他问鼎的主要障碍。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争夺中国南部的战略决战。
经过一系列小规模接触的前哨战后,1363年春,陈友谅从九江率60万大军向朱元璋控制的南昌发起围攻。朱元璋闻讯,被迫率20万水军从南京千里回兵救援。八月底,双方在鄱阳湖上展开了惨烈的、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
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天,战场在南鄱阳湖的康山附近,双方各有胜负;第二阶段共31天,为两军对峙阶段;最后是湖口决战,陈友谅兵败身死,全军覆没。
陈军人多势众,战舰如云,其巨型战舰高数丈,分三层,速度快,外包铁皮,但机动性不强。朱军人少,战船也小,但小舰有机动灵活的优势,且朱军士气高昂。
8月29日,两军在康山水域(今余干县境内)接触,第一场战斗开始。陈友谅巨舰相连,楼船高十余丈,舰队成阵,展开达数十里,气势逼人。朱元璋针对敌我双方的形势,利用陈军“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的弱点,决定用火攻。
第二天,朱元璋大将徐达率舰向陈军猛攻,击败陈军前锋。紧接着朱军乘风发射火炮,陈军死伤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小。恰恰在这时徐达座舰被对方火炮击中,陈军乘势反攻,陈猛将张定边向朱元璋座舰直冲过来。朱舰掉头就逃,慌乱中战舰在沙滩上搁浅,眼看朱元璋就要成为俘虏了,正在这紧急关头,朱将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朱军随之冒死来救,朱元璋这才侥幸脱险。此时天色已黑,双方收兵。
第三天朱亲自率舰队进攻,由于陈军战舰高大,朱军船小,朱军失利,右翼开始后撤,朱元璋虽连斩十余名队长也不能阻止败退。下午三点,东北风起,朱军就乘风放火,陈战舰相连行动不便,陷入火阵。一时鄱阳湖上烟焰张天,火光烧红了天和水,朱军转败为攻,全线出击,陈军损失惨重。第四天双方再战。24小时不分胜负。第五天,陈军击碎朱元璋座舰,朱逃移它舰,陈士气为之一振,但至下午,陈军支持不住,开始败退,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离扬澜仅数里);朱军则进军湖东岸左蠡,切断陈军退路。
两军在渚溪左蠡相持其间,由于陈军曾围攻南昌两个多月,出师太久,士兵疲惫,军心动摇,朱元璋又不断诱降,陈两员大将投敌。陈友谅恼羞成怒,他缺乏政治头脑,靠杀俘虏出气。朱元璋则送还战俘,为战俘治伤,并祭奠陈阵亡将士,以此收买人心。这样,陈军士气更加低落,31天后的10月3日,陈军粮草殆尽,率军冒死突围,但左冲右突,均被事先作好准备的朱军击退。陈无法,率部向湖口方向逃跑,朱军又用火舟火筏攻击,血战十余小时,陈军仍无法逃脱。不久陈友谅被箭射死。庞大的舰队随之覆没,朱元璋取得了彻底的胜利。鄱阳湖之战奠定了他统一中国的基础。
后来,民间传说朱元璋之所以在水战的第一阶段,也是决定性的阶段取胜,都怪陈友谅没有选择好战场,千万不该选在康山附近,致使自己兵败身死。“猪(朱)见糠(康),喜洋洋。”难怪在康山之战中,朱元璋几次化险为夷,士兵愈战愈勇,全在于这座康(糠)山。
600多年过去了,鄱阳湖之战已成历史,但在那名叫扬澜的小土岗上,还有一座花岗石砌成的数米高的石台,传说那是朱元璋指挥大军围攻陈友谅的点将台。在离渚溪数十里的吴城(属永修县)镇外,也有一座临水古亭,传说是朱陈大战时,陈友谅妻子登临观战的“望夫亭”。其实此亭本名望湖亭,始建于晋朝。朱陈大战后,民间艺人们转辗传说,将“望湖亭”说成了“望夫亭”。

鄱阳大战,陈友谅身亡,朱元璋发出了胜利的欢呼;“友谅亡,天下不足定也”[53]。何以如此?因“自元人失驭,群雄蜂起,逐鹿之夫,所在都有”,然而,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等“皆阖门坐大,非有图天下之志也。独陈友谅以骁鸷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游,地险而兵强,才剽而势盛”[54]。朱元璋在刘基的启发下,终于认识到众多政治军事集团中能与自已匹敌抗衡的只有陈友谅,如不灭其于始初,将来则必败于其手,于是他采纳刘基的意见:“首规伪汉,后取伪吴,成算在胸,次第不爽”[55]。步骤确定了,首先就不择手段,想方设法瓦解陈军,联合其他武装集团,甚至不惜勾结元军,孤立陈军,集中兵力以武力打击陈军。陈友谅屡战屡败,最后只有孤注一掷。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得到的也只能是彻底失败的惨局。
陈友谅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迷信于武力,
“矜其强大,日寻于长矛大镞之间”[56]朱元璋在总结鄱阳大战时就说到这一问题:“汝不闻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陈友谅兵虽众,人各一心,上下猜疑。矢引用兵连年,数败无功,不能养威俟时。今日适劳于东,明日又驰于西,失众心也”。朱元璋接着评论说:“夫师贵时动,动则威,我以时动之师,威不振之虏,将士一心,人百其勇,如鸷鸟搏击,巢卵俱覆,此所以为吾破也”[57]。陈友谅只是一个擅长厮杀的勇将,而不是一个像朱元璋那样精通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懂得配合战争进行相应的政治斗争,正如孙正容先生所指出:“从个人器度及政治谋略,上结统治阶层之合作,下取人民大众之支持,旁争兵敌之归附,则陈氏固不能望元璋之项背”[58]。

陈友谅忽略在自已所占领地区内发展经济,建立必要的战略基地,给战争以雄厚的物质基础,他不恤内安民,而急于求成,疲惫于战场,过多地消耗了自己的实力,这就注定了陈氏败亡的命运。
朱元璋礼贤下士,延揽人才,团结一批地主级阶知识分子,群策群力。他每到一地,笼络人心,如占金陵后,立即“召官吏父老人民谕之曰:‘元失其政,所在纷扰,兵戈并起,生民涂炭,汝等处危城之中,朝夕惴惴,不能自保,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汝宜各安职业,毋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居官慎勿贪暴,以殃吾民’。民皆大悦”[59]。朱元璋安定后方,巩固根据地,甚至减免赋税,以收民心。吴王元年正月下令:“且太平,应天诸郡,吾创业地,供亿最劳”,“于是令免太平府租赋二年。应天、镇江、宁国、广德租赋各一年”。因此出现了三月陈友谅守将邓义亨率众投降之事,使朱元璋平定了湖南全境。
而“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61],他妄自尊大,刚愎自用,不能纳言,将士均不敢进谏。到了后期,由于举措失当,人心丧失,为他效命疆场的将领纷纷叛离归降朱氏,到头来成了孤家寡人。在对朱元璋的战争中,他不懂用兵之道,采取了完全错误的作战方针,“昧强弱之势,失先后之著,据形胜之地,不能进取襄、邓,以窥中原,昧观衅之法,漫焉轻步龙江,已取覆败”,待到朱元璋“有安丰之后,金陵空虚,则又老师洪都而不为扼擣之计”
[62],陈友谅的失策是明显的,朱元璋在险胜之后,他曾评论此事:“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我之出,京城空虚,顺流而下,捣我建康,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不亡何待”[63]!实践反复证明,那些有勇无谋的主帅,只能把军队引上毁灭之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了解陈友谅的莫过于他的敌手朱元璋。至正二十四年(136
4年)三月,也就是在陈友谅败亡后半年,陈友谅的儿子投降朱元璋,朝见时朱氏不无感慨地给众臣分析了陈友谅失败的原因:“陈氏之败,非无勇将健卒,由其上下骄矜,法令纵驰,不能坚忍,恃众寡谋,故至于此”,“举措一失,逐致土崩”[64]。这个分析确是精当透彻切中要害。权术、智谋这一切正是朱元璋比陈友谅高明得多的方面。
朱胜陈败,明兴汉亡,是陈友谅和朱元璋斗争的当然结果。陈友谅是失败者,朱元璋是胜利者,但陈友谅在推翻元王朝斗争中所做出的贡献应给以肯定,在评述元末农民战争时,也应给予他一定的历史地位


主要是用人不当


朱元璋起兵时陈友谅已经很强大了,拥有很多大战船,而朱元璋运用各种战术在鄱阳湖之战中彻底打垮陈友谅,杀死了陈友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