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多尔衮一生的荣辱成就 后人的评判

时间:2010-3-21 专题:多尔衮

多尔衮
(1612-1650)
多尔衮,姓爱新觉罗氏,隶满洲正白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万历四十年生于建州赫图阿拉城。
多尔衮自幼聪敏过人,练就了一身骑射本领。他容貌与父亲努尔哈赤相似,又是主掌后宫的大妃所生,因此很受太祖疼爱。可是,在他不满十四的时候,父汗努尔哈赤就去世了,母亲又被迫陪驾殉葬,少年时期便遭此不幸,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沉痛的打击。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下去,这段痛入骨髓的遭遇,反而成为他奋发图强的动力。在此后的军旅生活中,他作战勇猛,谋略超群,功勋显赫,志向高远,成为清朝开国史中重要的人物之一。
天聪三年,皇太极兴兵伐明,多尔衮随皇太极破龙井关,入长城,又与莽古尔泰攻下汉儿庄,赶往通州方向,直逼京都,并在蓟州地方击败从山海关赶来增援的明军。多尔衮几仗打下来,便已声威大震,虽然年纪不大,却被后金将士公认为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帅才。
多尔衮统军是位帅才,在谏言献策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天聪五年皇太极听到因司法不公而引发民怨的反映,便命诸贝勒就此参议时政。多尔衮简言上奏,定罪判刑之事,关系重大,主管臣等必须悉心详议,不可苟且塞责。皇太极认为多尔衮话虽不多,却切中要害。当年七月,便任命他掌管吏部,时年十九岁。天聪七年六月,皇太极就明朝、察哈尔和朝鲜三方,先去征讨哪部的问题,向诸贝勒大臣征求意见。多尔衮谏言道,现在正是整顿兵马的大好时机,等到庄稼熟了的时候,便可切入明边,在北京附近攻下几处城寨,为久驻之地,不愁京都不破。皇太极对多尔衮的意见颇为赞赏,并给予采纳,说多尔衮的举谏皆合朕壹。
多尔衮在拥立皇太极上尊号称皇帝这样重大的国事上,也有他独特的贡献。天聪九年,皇太极趁察哈尔林丹汗败逃青海之机,命多尔衮、岳托、萨哈廉和豪格等率兵万余,嘱其以武力相震慑,以德政相感化,招服林丹汗之子额哲。多尔衮等谨尊汗命,对额哲母子好生抚慰,额哲深为感动,不但真心归顺了后金,还把元代传国玉玺交了出来。正好验证了古训,得玉玺者,得天下。多尔衮等诸贝勒大臣,便以蒙古臣服,又得玉玺的名义上表皇太极登临皇位。于是,皇太极于天聪十年四月十二日正式称帝,改元崇德,国号大清。四月二十三日举行晋封仪式,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清王。
崇德元年十二月,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再次出征朝鲜。他们从宽甸入长山口,攻下昌州,攻克江华岛,大败敌援军,朝鲜王妃和她的两个儿子被俘。朝鲜国王李倧见大势已去,又为多尔衮对他的嫔妃以下臣等都能以礼相待的仁义之举大为感动,便率文武百官降清称臣。
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领左翼入边伐明。他从董家口进入明地,到通州河西与岳托所率右翼军会合。清军压境,明廷朝野大为震惊,急调山西总督卢象升督军迎战。多尔衮等避开北京,直抵涿州,然后兵分八路,骚掠山西南破保定,大败卢象升。遂趋临清,渡运河,克济南。再回军扰略天津、迁安,由青山口获胜而归。此役共破城四十余座,降六城,俘获人口二十五万余众,财物不计其数,多尔衮因功,被皇太极赐马五匹、白银两万两。
多尔衮也有被处罚的时候。崇德五年,皇太极率诸王大臣围困锦州,多尔衮却擅自将大营向后撤离三十里,皇太极派济尔哈朗代为责问,他说时因为原驻地草都被马吃光了,所以移营别处去放马。皇太极很生气,便将他将为郡王,罚一万两白银,削夺两牛录部众。
多尔衮是位熟知政治斗争事务之人,处分对他而言,只是个教训而已,他不会过于在意。经过两年的战争考验,攻松山,激战洪承畴,塔山阻击战,生擒王希贤,最后迫使祖大寿投降,论功,多尔衮又于崇德七年恢复了亲王位。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暴然而逝。因生前未立皇储,又无遗诏,诸贝勒似乎都有了争夺皇位的机会。其中,豪格和多尔衮的条件明显优于他人,所以竞争最为激烈,几乎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子承父位,顺理成章;而多尔衮更有一肚子苦水要借机倾吐。当年,努尔哈赤去世,母亲阿巴亥,身为大妃却被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等人逼迫殉葬了,目的就是阻止他继承汗位。如今皇太极已死,又来跟他争位,他不准备再让。但是,经过多方观察和仔细分析,如若稳操胜券,就要大动干戈,这样一来,势必引发内乱,不如退而求其次,不坐皇位但要掌握皇权。于是,他便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大位,由他和济尔哈朗临朝辅政。此议竟被诸王大臣所接受,多尔衮从此便以首辅摄政王的身份独掌了清初的朝政大权,成为不是皇帝而掌握帝权的摄政王。
多尔衮掌权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摄政地位,便开始排斥异己,独揽其政。顺治元年正月,多尔衮以拒收朝鲜馈赠为由,告诫济尔哈朗及诸大臣,禁止因和交而接受外国馈赠。济尔哈朗知道这是在警告自己不要擅权,他便主动谕示诸大臣,凡事都要先通过多尔衮,排位也要把他列在前面。同年四月,肃亲王豪格因被固山额真何洛会等揭发,便对多尔衮独断专行大有怨言,说了一些不满的话,而被多尔衮免去了他的爵位。虽然在半年以后又对豪格复了职,但对他这位政敌却始终没有放过。事情过了四年,多尔衮就找因由幽禁了豪格,使其最后冤死狱中。不久,济尔哈朗也被多尔衮借故罢去了辅政头衔,带兵到湖广平息清动乱去了。
多尔衮确实想当皇帝,而且他也有这个能力,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当,这对于稳定刚刚建立不久、尚未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的政治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多尔衮的一大历史贡献,否则,清史就要重写。
顺治元年四月,世祖福临在笃恭殿授多尔衮奉命大将军印,并赐御用旌旗罗盖,以壮大声威,率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及孔有德等向山海关进发。因为得知闯王李自成已经攻陷北京,明帝崇祯也在煤山自缢而亡,明平西伯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又已归降大清,趁此大好时机,多尔衮发兵而进,攻击对象已经由明军变成大顺农民军。
当清军行至距山海关只有十里的地方,吴三桂通报了农民的动向,多尔衮命令诸王反击,大败农民军刘忠敏所部于一片石。然后,率部入关,吴三桂出迎。多尔衮又命吴三桂为前锋,与列出长蛇阵于北山的农民军交战,他亲率清军咬住长蛇阵尾,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在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夹击下,李自成溃败而逃。多尔衮深表吴三桂献关作战之功,军前秉承先制,进吴三桂为平西王。
清军入关后,便以排山倒海之势杀向京都。五月抵达通州,李自成率残部西逃,多尔衮命诸王和吴三桂率部急追。五月,多尔衮整军进入北京,明朝归降官吏全城军民迎至朝阳门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顺治元年十月初一,福临在北京定鼎登基,多尔衮被晋封为叔父摄政王。
顺治进京以后,多尔衮辅佐幼帝平定中原,治理天下,勋劳显赫,备受尊崇。他入朝的时候,如同皇上一般,满朝文武皆跪。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边外,坠马受伤。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死后被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后被讦告,削去爵位,平毁墓葬。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弘历皇帝下诏才为其平反昭雪,恢复了睿亲王封号,配享太庙,重修了墓寝。其爵位世袭罔,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兄阿济格,母弟多铎。排行十四。少年时期编辑本段

在努尔哈赤晚年纷繁复杂的储位之争中,皇太极与原居侧福晋之位的阿巴亥,曾联手诬告大福晋富察氏与太子代善私通等罪,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皇太极争位的主要对手代善被废太子之位,另一个对手莽古尔泰遭到了惨重打击;大福晋富察氏被努尔哈赤休弃,阿巴亥晋升为努尔哈赤的第三个大福晋,其子多尔衮三兄弟地位急遽上升,分别以14岁、8岁、6岁幼龄跻身八和硕额真之列。多尔衮9岁时,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晋贝勒。

努尔哈赤病故时,多尔衮兄弟已辖正白、镶白二旗和十五牛录,实力超过了三大贝勒,成为皇太极、代善之外惟一可能问鼎的力量。甚至有说遗诏虽列多人候选,努尔哈赤临终口谕则是传位多尔衮,暂由代善辅政。然在关键时刻,代善突然戏剧性地宣布:立皇太极为汗(事后得知,代善是被他的两个儿子岳托、萨哈连说服,接受了皇太极的交换条件)。尘埃落定,皇太极所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率诸贝勒赶赴阿巴亥所居之处逼她自尽殉葬。阿巴亥身为后金国母,年富力强、精明机敏,知晓皇太极、努尔哈赤乃至后金军国的核心隐秘,有她在,多尔衮的发展不堪设想。她只有死,多尔衮因此丧失继承大统的能力和可能。
年幼的多尔衮既失父又丧母,且降居为受管辖、支配的一般贝勒行列。年长20岁的皇太极则恪守对阿巴亥“恩养”多尔衮兄弟的保证。他扶多尔衮作了镶白旗旗主,将两白旗纳入自己的保护和控制之下。但此后,他军功卓著。天聪二年(1628),从淑勒汗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大捷,俘众万余,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封固山贝勒。三年,从皇太极自龙井关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围攻北京,败山海关援兵于蓟州。次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五年,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参加大凌河城之战,率先冲击,勇胜明总兵祖大寿部。遂与贝勒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六年,与贝勒济尔哈朗在归化城西南黄河岸俘蒙古部众千余。七年,皇太极问进军方向,力主以征明为先,奏言乘机入明边、围北京,被采纳。次年,纵掠山西等地。九年,与贝勒岳托、萨哈璘、豪格等统兵万余招抚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回军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斩6000余人,俘获甚众。清崇德元年(1636),晋封和硕睿亲王。为配合武英郡王阿济格进关攻明,受命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继从皇太极进兵朝鲜,二年,同肃亲王豪格进克江华岛,迫国王李倧请降。三年,监筑辽阳、都尔鼻城,治盛京至辽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分兵八道,乘虚略山西及保定地区,击败明总督卢象昇部。继破济南,略天津等地,凡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俘掠人口25万余。五年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以筑城屯田、围城打援之策,进围锦州,败明军于宁远、杏山、松山间。六年,以私遣甲兵归家罪,降为郡王,被罚银万两。后两次围锦州。七年二月,参加松山决战,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统八总兵13万人,俘洪承畴。三月,迫前锋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城降,获松锦大捷。进克塔山,歼明军7000余人,再破杏山。师还复亲王爵。至皇太极去世时,和多铎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共有65个牛录(一牛录为300人),占八旗全部210个牛录的31%,足够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汗位。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共40个牛录)并自掌有正蓝旗。多尔衮利用豪格的软弱使其不能继位,又畏于两黄旗的实力(礼亲王代善一人独掌两个红旗,共计51个牛录;郑亲王尔哈朗领导的镶蓝旗33个牛录、正蓝旗21个牛录),不敢自己继位,转而扶持皇太极九子福临入承大统。当时福临年仅六岁,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实际掌权。

摄政时期编辑本段

顺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将军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东威元堡诱降前往乞师的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约10万(一说6万)。五月占领北京,确定迁都于此,十月一日,福临在北京宣布登基。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将抚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京。致书南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劝其削藩称臣。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旋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合击大顺军于陕西。二年初,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总统,率准塔、谭泰等代豪格征山东。三月,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晋封皇叔父摄政王。六月以剃发令激起江南各地民众的反抗,相继派兵镇压。闰六月,命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攻四川大西农民军。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征闽、浙。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师征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等。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等率师征湖广。十一月,部将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颁行全国。七月,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五年,命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同何洛会征讨降而复叛的原明将领、江西总兵金声桓。调户部侍郎额色率兵协助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镇压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命吴三桂镇守汉中。为排斥异己,迫豪格致死。初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间养马及收藏军器。命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征湖广大顺军将领李过、高一功部。十一月,晋封皇父摄政王。六年,两次率师亲征降而复叛的大同总兵姜瓖,克浑源。多尔衮爱好打猎,出狩场面壮大,光是猎鹰就有一千多只。府第“翚飞鸟革,虎踞龙皤,不惟凌空挂斗,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顺治七年七月下令加派白银二百五十万两,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种种侈华措施使年幼的顺治皇帝心生不满。多尔衮因为在和明朝历时两年的松锦之战中劳累过度,元气大伤,得了三种病症:第一种是怔忡之症,第二种是中风前兆,第三种是咯血症。入关后更是“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十一月十三日,多尔衮“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等猎于边外”。十二月九日(12月31日),多尔衮因狩猎坠马,膝盖受伤,涂以凉膏,竟不治死于喀喇城。十七日,多尔衮的灵车运回京城。顺治帝与诸王大臣身着丧服到东直门五里以外迎候。从东直门到玉河桥,凡是灵车经过的地方,都有跪着哭丧的官员。公主福晋以下的命妇,则身着丧服聚集在睿王府大门内跪哭。灵车到达东直门外,顺治帝亲执玉爵为灵车敬酒,奠祭摄政王。这天夜里,满朝文武又都受命到睿王府中去守灵。二十五日,顺治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简称“义皇帝”。多尔衮生前无子,以其弟豫亲王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为过继子。

死亡之后编辑本段

保守派的济尔哈朗等人,利用顺治帝要亲掌大权的迫切心情,也开始了一连串的活动。他们首先命大学士刚林等到摄政王府收回了象征权力的印符、赏功册,接着就开始削减多尔衮的军事实力。摄政时期,多尔衮将清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交给了自己的亲信、同母兄弟英亲王阿济格与辅政叔德豫亲王多铎。他们是多尔衮推行其政策的重要军事支柱。当时多铎已先多尔衮一年病死,对济尔哈朗等人威胁最大的,就只有阿济格。阿济格是一个妄自尊大的莽夫,摄政时期,自恃有战功,曾向多尔衮提出封自己为"叔王"的要求,但被拒绝。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又想扩充自己的势力与诸王抗衡。他以多尔衮生前曾说过"不满养子多尔博,而想让阿济格之子人自己亲辖乙正白旗"为由,企图吞并正白旗。阿济格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遭到正白旗多尔衮旧部的反对。两白旗大臣对性情狂躁的阿济格心存疑惧,为防止被阿济格强行吞并,决定投靠顺治帝福临一方。多尔衮灵车至京时,福临亲迎,阿济格父子左右居首而坐,济尔哈朗等以阿济格身带佩刀、“举动叵测”等罪名,将阿济格削爵幽禁,没收所属13佐领归福临;以前取自多铎的7佐领拨给亲王多尼(多铎子);家产人口牲畜入官。阿济格人财两空,身系牢狱。他一惯特立独行,不是那种可以在禁锢与屈辱中苟活的性格。入狱后性情益发狂暴,他先是在牢中私藏刀具,与仆人密谋挖地道潜逃;接着堆集衣物,欲烧监房;他还拆房摔瓦,表示抗议。诸王群起上奏,称阿济格悖乱已极,不可再留。福临于顺治八年(1651)十月赐阿济格自尽。他们之间的矛盾,被寻找机会铲除阿济格的济尔哈朗等人看在眼里。于是他们联名上疏,告阿济格对摄政王不敬,轻而易举地给他定了罪,剥夺了他手中的军权,将他逮捕、削爵、幽禁、抄家,并将其诸子皆黜除宗室,赏给仇家为奴。顺治八年正月十二日,福临亲政。于是多尔衮原来的亲信一看形势有所变化,有些就投到济尔哈朗的门下。此时,原多尔衮与多铎分别统辖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已成无头大雁,阿济格又成了阶下囚,济尔哈朗等人认为时机已成熟,二月十五日,曾作为多尔衮贴身侍卫的苏克萨哈、詹岱两人首先揭发说,摄政王生前私备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等禁物置于棺内;又计划率两白旗移驻永平,谋篡大位。接着,郑亲王济尔哈朗率诸王、贝勒、大臣共同上疏,列举多尔衮一系列重罪,主要有:

一,太宗文皇帝宾天时,诸王大臣同心扶立皇上,并无拥戴多尔衮之议,惟独其弟多铎劝进;

二,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郑亲王干预朝政,而以其弟多铎为辅政叔王;

三,背弃誓言,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

四,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挟制皇上;

五,逼死肃亲王,纳娶其妃;

六,批阅奏章,都用皇父摄政王名义;

七,违背情理,把生母入于太庙。

追黜多尔衮是顺治帝亲政后处理的第一件大事,他所采取的措施与他对多尔衮的敌视态度直接相关。他本来就痛恨多尔衮的独断专行,见奏折中提到逼死豪格一事就更为恼火。豪格是皇帝的大哥,又是开国元勋,只因反对多尔衮就被罗织罪名整死,这在顺治帝看来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因此,他不顾一个月前曾亲自为多尔衮追封过"义皇帝"的尊称,断然下令将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斩其头骨,又接连处罚其党羽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描述了令人心悸的鞭尸枭首场面:“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也化为尘土。”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才恢复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下令为他修复坟茔。

普遍评价编辑本段

豪格曾评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嗜色与嗜杀,是早期满清贵族的特色。民间野史有“太后下嫁”一说,即多尔衮按照满人入关前的妻寡嫂的风俗娶了永福宫庄妃,即顺治母孝庄皇太后,同时孝庄皇太后也为了稳住多尔衮,避免其权势野心膨胀危及福临的皇位。此一观点在近代史学界里虽有人正面认同,但更多学者认为此乃当时汉人为抹黑满清而造的谣言。

多尔衮是满人能统一中国的重要功臣之一,但一般认为他有“六大弊政”:剃发、易服、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清廷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暴著称,终有清一朝,满汉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根除,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仍是在高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多尔衮谋勇兼备,能重用汉族谋臣和将吏。统兵驭将,赏罚分明。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尤其能掌握时机,一举挥军入关。但入关前后所犯下的群体屠杀、野蛮掠夺、强奸妇女等罪行,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灾难。


因为他太有智谋了,所以得到了无上权力;又是因为他太有智谋了,竟然在死后被鞭尸掘墓。多尔衮的智慧,既成就了他,又葬送了他,他的一生谈的上什么功功过过,只是对一个睿智者的惋惜于对一个野心家的痛恨罢。

多尔衮两次争夺清最高统治者失败,但是他却在清对明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赫赫战功,他确实是清朝统一的中流砥柱。后他也是清开国的亲王,及以后清少有的几个铁帽子王之一,子孙享有世袭亲王的权利。但他一生无子孙,这种待遇也就没有了。由于没有子嗣他是非常喜欢顺治的,把顺治看作自己的亲儿子。死后百天后,地位陡降,这大家该知道的。但后来乾隆却为他平反,说明清统治者对其贡献还是很清楚的。

多尔衮童年更是不易,幼年失去了受父王宠爱的母亲(给父亲陪葬),在政治斗争之中失去依靠。纪连海老师正说清24臣中提到,他是很有希望的,却失去了。最后只是个“义皇帝”,对他不公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