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唐太宗李世民不修长城的原因

时间:2010-3-26 专题: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不修长城的原因
说具体一点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不修长城?长城自打诞生起至唐王朝建立的一千多年里,相继贯穿修建的有春秋战国、秦、汉、北朝、隋等朝代,这其中仅隋杨坚父子统治的38年里就曾大规模修建过5次之多。为什么唯独到了唐朝却嘎然而止不修建了呢?主要原因何在?很有探讨之必要。大家知道李唐王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以后,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为政清廉,轻徭薄赋,团结各族人民,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但由于当时李唐王朝立国不久,尚处在外夷包围之中,北有东突厥,西北有高昌、西突厥,西有吐谷浑、吐蕃,东北有契丹、奚、高丽等。如何妥善地处理好李唐王朝与周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始终困惑着唐太宗。在他继位第三年东吐厥首领颉利拥众犯边,唐太宗本着“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者,下也”(答李卫公问答)的原则,以“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资治通鉴)为理由,一口拒绝了群臣劳民伤财在中大漠边缘修一道长城的请求。后来他冷静地总结隋炀帝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不能善待胡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资治通鉴),“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比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贞观政要)他表明自己决不能步其后尘。在与对外政治、外交经济交往及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唐太宗创造性地总结出一种全新的“华夷一体”的安边理念,即在政治和外交上坚决屏弃历代封建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偏见,不是武断的修一道长城将华夷隔绝开来,而是广泛竭诚地团结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唐太宗采取了茶马互市、联姻和亲、结盟纳降、因俗而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可从李白描写长安城“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的诗句中,推及到当时不修长城的大唐帝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之盛况。其实,“华夷一体”的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李唐王朝自身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但高祖之母独孤氏、太宗之母窦氏是胡人,朝中的大臣将领也不乏出身周边民族者。在君臣的思想认识方面,并无鲜明的华夷之分。高祖就曾主张,处理民族问题要有“天下一家”、“胡越一家”(资治通鉴)的大家气度,唐太宗提出的“华夷一体”安边理念正式继承和发展光大了这一主张,由此几乎影响了整个唐代,成为其制定国内外重大政策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又表示:“我在,天下四夷有不安安之,不乐乐之,如骥尾受苍蝇,可使日千里也。”(新唐书)唐太宗在安边问题上突破了传统思路,不拘泥于以长城限定南北的旧有模式,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不修长城,胜修长城,表现了一代“天可汗”所具有的“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风范,可圈可点可钦可佩可歌可颂!正是:君王有道三边静,何劳万里筑长城。
参考资料:http://www.thegreatwall.com.cn/phpbbs/index.php?id=72463&forumid=1
主要是修不起,长城自东汉以来就没怎么整修过。晋朝统治者只顾享乐和内斗,无暇边防;以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更不会大规模进行这样的烧钱工程,且北方不久也陷入分裂状态;‘隋朝时间太短且要兴兵对付东北的高句丽。而且唐初是要主动出击攻打北方的突厥,长城这样的防御性工程尚不能提到议事日程。
其实从历史到今天对于长城的看法一直褒贬不一长城向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也的确发挥了相当的防御能力,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却发现,长城跟我们开了许多玩笑,秦朝始皇帝以全国之力修筑了宏伟长城,但是秦朝仅二世就土崩瓦解,不是输给了长城外的匈奴人而是输给了内患,开端于陈胜吴广两个农民工的暴动,之后便是刘邦项羽的大军破城。明王朝也不是毁于关外的草原枭雄,而是败在又一个农民工李自成的手下,之后吴三桂放满清入关。当年日寇突破山海关进军我华北,正是我国共内战正酣之时,国力日衰,才有了日寇的可趁之机。所以,长城的防御功能是消极的,而往往是祸起萧墙之内,中华腐败衰弱之时,长城挡不住外敌的入侵,而中华强盛之时,我们实际上又不需要长城的保护,不战而屈人之兵。长城不过是一座伟大摆设,仅靠长城来防御外敌,就像一场英雄梦而已,想太宗皇帝如此雄才大略之主怎会看不透这个问题所在其二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由此可见,防天下不如治天下,只有自己的强大才是永不可摧的万里长城太宗太申明此道
他都被尊称为“天可汗”了,四方也都服于他了,修筑长城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何必呢?所以就不用修长城啦!
采取柔和的民族融合政策,恩威并施。形成人心长城。
唐初内地因战乱凋零,东突厥乘机屡屡越过长城线劫掠。公元617年李渊起兵之初,曾被迫向东突厥称臣,后在长安受其精骑威胁还一度想烧毁都城南迁。李世民力阻此等怯懦避敌之举,627年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夺位后,马上向朝臣宣布,突厥利在掳掠,专靠防守不能阻止,须将其消灭。太宗在位23年间,唐朝不修长城,一改过去在边塞分兵防守之策而转取攻势。太宗利用漠北分裂,首先直捣东突厥腹心以擒贼先擒王,再移兵各个击破其余各部。此后唐军又挺进天山南北,击溃和收降西突厥各部,华夏军旗再度飘扬在大汉开拓过的广阔西域。唐初对北战事是为保护农耕经济区免受侵掠,采取积极出击手段虽耗费一些财力人力,却使内地发展获得良好环境,出现了古代繁盛的“贞观之治”,可谓安全战略的最优选择。在对待过去有过攻伐关系的游牧民族时,本家族便掺有胡人血统的李世民很注意恩威并施,军事打击与安抚并重,还任用了一些少数民族将领。他与不能自强而盲目追求“以夷制夷”的统治者不同,提出“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以自身富强吸引力促使周边归附,并以文化优势教化。果然,百万人口的长安城引来无数求封赏、谈商贸、讲经求学的外族首领和胡商,展现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大国形象。正确的战略战术确立与实施,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保障。在人类使用冷兵器和马匹交战的时代,想采取攻势就必须建立强大骑兵。唐初百废待兴,官营牧场只剩母马3000匹,李世民对北方暂取韬晦缓兵之计时,努力发展马政。他登天子之位后,天天率身边宿卫和御林军在显德殿前练习骑射,皇家禁苑也成为马场。唐初40年间,官马繁殖到70万匹,史称“秦汉以来,唐马最盛。

参考资料:http://news.sohu.com/20070118/n247684916.shtml
到底是什么啊我有急用啊真是的类
唐朝强大有李绩镇守北方还要长城干什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