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曹操和周瑜都不笨,但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被当作诸葛亮的铺垫?到底是该信名著还是相信历史。

时间:2010-3-29 专题:曹操

肯定是相信历史了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一本文学作品有相当多的虚构和改编文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这个与作者本身有关.小说本身就是作者理想中的主观臆造,他可以对一个人进行丑化,也可以赞扬,至于对于曹操的评论很多,评论得最好的是百家讲坛的易中天教授,你有时间可以看看。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多数都会把曹操与刘备做个比较。并且绝大多数读者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认为曹操是一大枭雄。其实,在他那个时代,需要的就是曹操这样的人才。
曹操足智多谋,城府极深,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记得袁绍谋士许攸夜见曹操,前来投靠,曹操跣迎先拜。可当许攸五问曹操“今军粮尚有几何”时,曹操都没有将实情告之。弄得最后许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大喝“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如此”。其实,仔细想想,曹操这种谨慎也是必要的,虽然许攸是一名谋士,但是在那个战火分飞的年代难保他不是前来诈降。故宁可多疑一点,也不可因为一时大意而让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基业毁于一旦。
记得曹操曾经说过“天下假如没有我,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此话一点不假,在曹操的一生中,只有袁术称帝,不过没多久就被曹操灭了,他自己也更没有称过帝,真正的三足鼎立是在曹操死后才出现的。刘备虽为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在人面前表现出大仁大义,不肯称帝,其实在他心中无时无刻不想这件事。两个儿子,一个叫封一个叫禅,不就可以看出来了吗?正是因为他们畏惧曹操,又有袁术的前车之鉴,才不感真正称帝封王。
曹操满腹经纶,传世名篇数不胜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诸如此类慷慨激昂的惊世绝句层出不穷。此乃张飞,吕步等武夫;诸葛,周瑜等文臣,刘备,孙权等“君主”所不能的。曹操的才华在汉末可以算是技压群雄了。
诚然曹操一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让人不寒而栗,不过谁又可以否认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做不对呢。天下的战火分飞,让曹操懂得残酷;彼此的尔谕我诈,更让他学会算计。就是在这样的锤炼中,曹操——这个乱世英雄横空出世,并且凭借着自己的文韬武略,名震中国。
很多人对我说,曹操是残暴的,这与中国的“仁”背道而驰,而刘备才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可是我要说,在那个年代,“仁”是不可能的,而曹操那样也并不是残暴。虽然在官渡之战中,借粮官之头来震住因为缺粮而几乎要暴动的士兵,可是这也是迫不得已罢了。他这样做无非是不想自己输得一败涂地。毕竟袁绍败了,他的几十万大军还可以收编,但是曹操败了,其军队必定会被残暴的袁绍诛杀的。
曹操,一个名留史册的人,却在中国的“仁”与“正统”的思想下成了奸贼,多么让人痛心啊!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志演义》,更而想到戏台上那一位花脸的奸臣……其实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位英雄”(见《而已集》)。的确,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在一个宦官家庭,少有大志,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并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豪强割据势力袁绍、袁术、吕布等,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他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退回北方,同蜀、吴成鼎足之势。曹操还在北方屯田并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曹操用人唯贤,打破了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才,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他还是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篇激昂慷慨、悲壮苍凉,深受后人喜爱。
在曹操死后的几百年里,他的形象总的来说是不错的。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称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直至宋代之前,曹操的形象仍然是比较高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在这几百年里,虽然也出现了贬低曹操的种种评价,但倒也不是主流的评价。可以说直至唐代末年,曹操无论是在封建统治阶层还是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基本上属于一个正面人物。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就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理学家朱熹对曹操进行攻击:“只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贼”(《资治通鉴纲目》)。陆游诗中也有“帮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句子。再到后来又逐渐出现了丑化曹操的剧目,这一点在元代的杂剧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元代民间艺人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对于曹操的丑化,则更加说明曹操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被大大贬低。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引起的。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当时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做自己的民族英雄来怀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残暴的统治者而仇恨,加上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类似的劣迹,因此,曹操也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

《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部小说,带有作者很重的尊刘抑曹的思想。历史的的最真实面也不可能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所有的书都是人写的。人都不是完美的,书怎么可能完美了。只是某些史书的可信度高一点。所以我们应该相信有可信度的历史而非名著。


《三国演义》小说中蜀汉是正统,诸葛亮是主角,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赤壁之战头功是周瑜,舌战群儒和草船借箭都不是事实,最后关羽也没有在华容道一切全是虚构的,所以要相信历史。
还是要相信历史!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曹操刘备尚且如此,后世的凡夫俗子哪见过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既不是曹操的正统,又不是刘备的道统,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周瑜这么高其他集团的人物又何以自处?所以他们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脸上抹点泥。其他的不说,他们想周瑜年纪轻轻就这么成功,一定是骄傲自满得很,少年得志又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轻气盛了。虽然历史上的周瑜当大事时也不算年轻了,而且他是最谦逊有礼貌的,但在三国志平话中,他就已经是骄傲自满的代表了,因为在凡夫俗子眼里,这样优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骄傲才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轻气盛这一条他也是很难反干净的。因为周瑜咄咄逼人的谋略风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他谦让服人的个性真的很矛盾。有时也觉得史书上的周瑜有点……完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加上年轻气盛这一条,看上去更生动更有灵气,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但那样他已经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贬低和歪曲当然是演义了。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死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于是只能对不起周瑜了。再说如前所述,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而周瑜这么优秀功劳又这么大,把他的功劳夺过点也够诸葛亮形象美一阵的。另外周瑜这么这么完美好最让人嫉妒了,现在也让你尝尝嫉妒别人时的难受!而且被你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于是余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却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这还不算,居然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既生瑜,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死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但这毕竟是小说,里面的周瑜与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一手法嘛,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周瑜虽变成了另一个人,但他毒中还是有点美的,这是原来的周瑜坯子太好,虽歪曲丑化得不成样子,但他美的本质还是抹煞不了的。而且,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周瑜可比诸葛亮大七岁,当时诸葛亮不过是为刘备来向东吴求救的,一个堂堂英俊帅气的东吴名将,怎么可能会嫉妒一个毫无作为、初出茅庐的后辈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