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评价一下历史上的白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时间:2010-3-30 专题:白起将军
评价一下历史上的白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

十四年,被封为左更,出兵攻韩、魏,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被封为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

二十八年,攻楚。占领鄢、邓等五座城池。

二十九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焚毁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

同年,白起受封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武安城在武安县西南五十里。战国时赵邑,即赵奢救阏与之战处。)随后又乘势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二郡。

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魏将芒卯败逃,掳获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这也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

四十七年,败杀赵括,赵军皆降。白起道:“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坑杀降卒四十五万。

四十八年,白起得病卧床,于是未能出征。

四十九年正月,王陵所率秦军败绩。当时白起病愈,但他拒绝出征。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8年),由于与范睢有隙,称病不起,也由此得罪了秦王,十一月,白起被逼自刎。

二评价

白起善用兵,征战沙场达三十七年,攻取七十余城,歼敌过百万,未尝败绩,仅用万余人便攻克楚的都城。尤其是几次恶战让赵韩力量大减,后来始终无力抵御秦兵东近。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用兵灵活。伊阙之战避实就需,各个击破;鄢郢之战改用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而长平之战则佯败,断敌粮道,分割,最后围歼。

白起喜欢追击战,数次长途奔袭。与孙子兵法中的“穷寇勿追”迥然有别。

白起喜欢杀人,胜与攻城,这大概和孙子相同,孙子云:“上兵伐谋,......其下攻城。”白起也信仰这个理论,所以每战必屠杀一番,前后数十年歼敌超过一百六十万。有效的打击了敌方的有生力量。后世称其为战魔。----后世多称赞其巧妙用兵,而讥评其杀戮无度。却少有人从当时的战局角度着想的。

白起很有战略眼光,也很有大局观。尤其是后来称病时候关于不可攻赵的言论,深入探讨了当时的局势。所以白起才能成为战国名将之首。

三杀人者的悲哀

白起是个杀人者。

他却同样不能抵挡嫉妒和诋毁。

所以范睢担心他功高,于是白起没能灭赵。秦王又操之过急而误解他,于是,他死。

《孟子·离娄》云:“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说明了战国时期的混乱。
杀人者并不是只有他。

但他杀降卒,于是在后世便有了罪。

他善战,却不聪明,所以便会发牢骚。在秦王不听他的局势分析而派兵攻赵失败后,他在背后说:‘不听臣计,今果如何。‘

只是发发牢骚也就罢了,因为此时赢谡(秦王)也打算重新起用他了,可他却不给面子。“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意思是,我知道这次出征绝对没有胜算,但是能免罪;虽然不出征本身是无罪的,可是却要被刑罚......我宁愿受重刑而死,也不想成为无功之将。

白起很不给面子,秦王也恼了。

于是白起的官位没了。还被赶去边疆。

偏偏他真的病了,一时不能走。

结果前线失利,秦王便迁怒与他。

于是他只有死。

善始者未必能善终,但白起还是名将,千胜名将。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

十四年,被封为左更,出兵攻韩、魏,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被封为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

二十八年,攻楚。占领鄢、邓等五座城池。

二十九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焚毁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

同年,白起受封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武安城在武安县西南五十里。战国时赵邑,即赵奢救阏与之战处。)随后又乘势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二郡。

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魏将芒卯败逃,掳获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这也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

四十七年,败杀赵括,赵军皆降。白起道:“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坑杀降卒四十五万。

四十八年,白起得病卧床,于是未能出征。

四十九年正月,王陵所率秦军败绩。当时白起病愈,但他拒绝出征。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8年),由于与范睢有隙,称病不起,也由此得罪了秦王,十一月,白起被逼自刎。

二评价

白起善用兵,征战沙场达三十七年,攻取七十余城,歼敌过百万,未尝败绩,仅用万余人便攻克楚的都城。尤其是几次恶战让赵韩力量大减,后来始终无力抵御秦兵东近。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用兵灵活。伊阙之战避实就需,各个击破;鄢郢之战改用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而长平之战则佯败,断敌粮道,分割,最后围歼。

白起喜欢追击战,数次长途奔袭。与孙子兵法中的“穷寇勿追”迥然有别。

白起喜欢杀人,胜与攻城,这大概和孙子相同,孙子云:“上兵伐谋,......其下攻城。”白起也信仰这个理论,所以每战必屠杀一番,前后数十年歼敌超过一百六十万。有效的打击了敌方的有生力量。后世称其为战魔。----后世多称赞其巧妙用兵,而讥评其杀戮无度。却少有人从当时的战局角度着想的。

白起很有战略眼光,也很有大局观。尤其是后来称病时候关于不可攻赵的言论,深入探讨了当时的局势。所以白起才能成为战国名将之首。

三杀人者的悲哀

白起是个杀人者。

他却同样不能抵挡嫉妒和诋毁。

所以范睢担心他功高,于是白起没能灭赵。秦王又操之过急而误解他,于是,他死。

《孟子·离娄》云:“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说明了战国时期的混乱。
杀人者并不是只有他。

但他杀降卒,于是在后世便有了罪。

他善战,却不聪明,所以便会发牢骚。在秦王不听他的局势分析而派兵攻赵失败后,他在背后说:‘不听臣计,今果如何。‘

只是发发牢骚也就罢了,因为此时赢谡(秦王)也打算重新起用他了,可他却不给面子。“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意思是,我知道这次出征绝对没有胜算,但是能免罪;虽然不出征本身是无罪的,可是却要被刑罚......我宁愿受重刑而死,也不想成为无功之将。

白起很不给面子,秦王也恼了。

于是白起的官位没了。还被赶去边疆。

偏偏他真的病了,一时不能走。

结果前线失利,秦王便迁怒与他。

于是他只有死。

善始者未必能善终,但白起还是名将,千胜名将。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

十四年,被封为左更,出兵攻韩、魏,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被封为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

二十八年,攻楚。占领鄢、邓等五座城池。

二十九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焚毁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

同年,白起受封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武安城在武安县西南五十里。战国时赵邑,即赵奢救阏与之战处。)随后又乘势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二郡。

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魏将芒卯败逃,掳获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这也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

四十七年,败杀赵括,赵军皆降。白起道:“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坑杀降卒四十五万。

四十八年,白起得病卧床,于是未能出征。

四十九年正月,王陵所率秦军败绩。当时白起病愈,但他拒绝出征。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8年),由于与范睢有隙,称病不起,也由此得罪了秦王,十一月,白起被逼自刎。

二评价

白起善用兵,征战沙场达三十七年,攻取七十余城,歼敌过百万,未尝败绩,仅用万余人便攻克楚的都城。尤其是几次恶战让赵韩力量大减,后来始终无力抵御秦兵东近。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用兵灵活。伊阙之战避实就需,各个击破;鄢郢之战改用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而长平之战则佯败,断敌粮道,分割,最后围歼。

白起喜欢追击战,数次长途奔袭。与孙子兵法中的“穷寇勿追”迥然有别。

白起喜欢杀人,胜与攻城,这大概和孙子相同,孙子云:“上兵伐谋,......其下攻城。”白起也信仰这个理论,所以每战必屠杀一番,前后数十年歼敌超过一百六十万。有效的打击了敌方的有生力量。后世称其为战魔。----后世多称赞其巧妙用兵,而讥评其杀戮无度。却少有人从当时的战局角度着想的。

白起很有战略眼光,也很有大局观。尤其是后来称病时候关于不可攻赵的言论,深入探讨了当时的局势。所以白起才能成为战国名将之首。

三杀人者的悲哀

白起是个杀人者。

他却同样不能抵挡嫉妒和诋毁。

所以范睢担心他功高,于是白起没能灭赵。秦王又操之过急而误解他,于是,他死。

《孟子·离娄》云:“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说明了战国时期的混乱。
杀人者并不是只有他。

但他杀降卒,于是在后世便有了罪。

他善战,却不聪明,所以便会发牢骚。在秦王不听他的局势分析而派兵攻赵失败后,他在背后说:‘不听臣计,今果如何。‘

只是发发牢骚也就罢了,因为此时赢谡(秦王)也打算重新起用他了,可他却不给面子。“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意思是,我知道这次出征绝对没有胜算,但是能免罪;虽然不出征本身是无罪的,可是却要被刑罚......我宁愿受重刑而死,也不想成为无功之将。

白起很不给面子,秦王也恼了。

于是白起的官位没了。还被赶去边疆。

偏偏他真的病了,一时不能走。

结果前线失利,秦王便迁怒与他。

于是他只有死。

善始者未必能善终,但白起还是名将,千胜名将。
再读历史上的白起 
战国后期,秦昭襄王在国舅穰侯运筹帷幄和白起等武将的东攻北掠下,秦王朝日益强大,一统天下的皱型初具形成。白起作为昭襄王时期的功臣尤为显赫,从公元前293年到公元前258年的35年之间,白起独立或与人合作攻占韩、魏、赵三国大小城池90多座,俘虏斩杀将卒近90万人,可以说,白起为秦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白起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寂。公元前255年被罢官流放途中,秦王赐剑自裁,被分封为武安君的白起在今长安境内含冤自杀。白起落得如此的下场,是帝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惯用的杀功臣、株名将的伎俩,还是白起确实有谋反震主罪有应得呢?
  两场完全不同的战争使白起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白起认为完全有必要进行的战略性战争,却没有彻底进行,为自己种下了死亡的种子。
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重新作出了攻夺韩国上党的战略决策,应当说,这次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也是符合秦王朝逐渐向中原扩张,作大作强的必然条件。韩国是秦王朝第一邻国,也是秦王朝进入中原的第一道屏风,吞并韩国就是实现统一大业的必争要地。就在吞并战旗开得胜连得两城,包括三军总帅的白起准备出战大干的当口,秦昭襄王在相国范雎的建议下,“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停止了进攻韩国的决定,并割去已经占领的韩国一城,赵国六城,把整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搁置起来。
那么,范雎到底出于什么目的说服秦昭襄王停止了征战,并以割地的形式否定了整个战略目标?这又为何导致白起对抗秦王呢?
从史书记载的零散字句中,我们不难发现范雎说服秦王停战,确实有聚财、揽权、公报私仇三个目的,而且这三个目的是决定他个人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处理好这三个问题,就等于为个人今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完全可以成就他理想的丰功伟业。
首先,他聚财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脱贫的问题。
一贫如洗、刚刚入仕为秦相国的范雎,就把奢侈靡丽,显示权贵作为第一要务,大加建设豪宅,聚聘侍从,短时间内就成为秦国第一府邸。须贾在拜会范睢时所看到的是:“于是范雎盛帷帐,侍者甚众,见之。”这就说明范雎的府邸之豪华,侍从之多是魏国臣相须贾所不能想象的。这样富丽堂皇,人数众多的服侍机构,需要大量的金钱来完成和日常支配,仅靠他为数不多的俸禄来维持,可能远远不够,因此如何发家致富,满足日益膨胀的开支需要,就成了他首要的问题,千方百计聚财就成了他第一个目的。
朝廷做出攻夺上党战略决策后,不断被掠夺的韩、赵惧怕秦国的进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采取了用金钱疏通的办法,以缓解战事的紧迫。“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这种突如其来的横财正好满足了他的需求,为他实现更大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其次,他揽权的目的是为了如何继续确保在上层社会的问题。
范雎在社会低下层的生活过怕了,走上上层社会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追求,加上他在秦以前有过“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肋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这样刻骨铭心的奇耻大辱,对于刚走上上层社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范雎来说,能否继续保持下去,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运筹帷幄的问题。而劝说秦昭襄王改变主意,停止战事,割地求和,一方面是为了印证自己在秦王心里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说服不成功,他会考虑以后的何去何从;另一方面如果说服成功,秦王改变了主意,调整了政策,他就会震动朝野,左右帝王,自然地稳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范雎加盟秦王朝仅仅是偶然的机会,当然也少不了他对秦王朝政治的透彻分析,虽然能取得相位,成为帝王身边重要的文臣,但他在秦王朝的政治资历和威望,远远赶不上像魏冉、白起这些功高显赫的土生土长实权人物。范雎一上台就操纵秦昭襄王废除太后,贬黜魏冉这些皇亲国戚级的重量级人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直接说范雎这样做是:“若雎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扼其吭而夺之耳。”表面上他这样做是为秦王挽回了统治,理顺了朝纲,但实际上,他是为自己谋取了相位,赢得了秦王的信赖。在《史记》中,范雎的上台就很不光彩,他是将自己职位建立在别人被贬撤之上,是实实在在踏着别人肩膀上去的人。随着他职业生涯的完善规划,新的政敌不断的显露,尤其是被穰侯提拔的白起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有实力的抗争者。“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这种大势所趋的民意心声,使白起毫无准备地成了范雎的眼中钉、肉中刺。


 
作者:124.119.131.* 2008-8-1713:14回复此发言  

--------------------------------------------------------------------------------

2再读历史上的白起 
再次,他要求调整攻掠方案是为了实现公报私仇的目的。
其实,司马光说的一点都没有错,范雎加盟秦国集团,不一定出于忠心,利用秦国强大的军队攻打魏国,报多年前的奇耻大辱也许是他最根本的愿望。因此说,攻不攻韩、赵,占领不占领军事要地对他来说没有比报仇更重要,再加上韩、赵送来的大批金银和从根本上可以挤兑政敌白起,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范雎当然选择了一招险棋,在重压下成功的说服秦王放弃了攻伐韩国上党的重要战略。
割地求和对于其他战将来说也许仅仅是战略调整的问题,但是,对于白起来说,这样的割地求和意味着否定自己政治观点,抑制个人功绩的实质性问题,白起非常生气。自己辛辛苦苦,提着脑袋,披星戴月,占领下来的城池却陡然中消失,被还回了人家,让谁都无法接受。在白起看来,日益强大的秦国根本没有必要停战修整,更不要说割地求和了,乘胜追击,是完成不断扩张、统一六国既定的目标。由于范雎中饱私囊,操纵秦王调整战略意图,白起把所有怨恨和不满集中在了朝廷,同样记恨范雎,公然做出了对抗朝廷的事情,在战事非常重要时刻,竟然错误的三次请病假既不出战,也不上朝。
白起认为不能实施的战争,而奋不顾身,甚至采取了罢战的措施极力反对,加快了自己死亡的速度。
在取消进攻韩国上党战役的同时,秦昭襄王和范雎做出了长途跋涉去攻赵国邯郸的军事命令,在长达八九个月的围攻中,秦军死伤多数,损伤惨重。秦昭襄王为了取得决定性胜利,两次下令白起出战,但白起均已染病在床而拒绝进行邯郸之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白起是陕西眉县人,纯纯正正的秦人,而且一直在秦王朝任职做事。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学识怎样,但肯定的告诉后人,他善于用兵打仗,确实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料。白起从一开始就是秦王朝的一个不算小的军政要员左庶长,相当于现在的地委书记兼军分区的司令员身份,成长成为武安侯这个三军司令员的。从他的资历来说,白起是秦王朝一手培养、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完全是秦王朝的忠实战将。那么他又为什么在进攻赵邯郸的战争过程中,持反对意见,并请病假而不出战呢?
我们不能说白起没有一点病,一个常年征战在外,风寒露宿的老人,腰酸背痛,腿抽筋是有的,但不致于卧床不起而请病假。请病假不出战的真正原因一是:赵国的邯郸不是目前秦国首先发动战争的战略要地。白起的分析是“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二是:没有必要为了个人私欲劳众伤财。实施打击邯郸的战争实质上与美国在伊拉克打击恐怖组织的情况一样,在秦王朝,名义上打击邯郸是实现统一六国的正常战略,但实质上是为了给范雎报私仇。史书上,秦昭襄王就有两次明确表态为范雎报仇的记载,“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雎必报其仇……”“昭王乃遗赵王书曰:‘王之弟在秦,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
虽然白起对战争的看法是正确的,但他采取的补救措施是错误的,尤其是以个人有病的理由,在战争整体失利,战士伤亡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再一次以有病而拒绝王命。他的错误是不应该把对范雎的个人仇恨记在国家这个大利益上,更不应该在国家最需要自己的时候目无王法,两次以有病的理由,违抗王命,不去理会国家整体命运,他不死,谁去死呀!从古到今,最高统治者始终关心和研究的就是社会稳定、政令的畅通、元老的忠心不二。即使没有范雎对白起的诋毁,秦王也不会真正地宰相肚里能撑船,三番五次地被一个重臣来藐视自己的权威而不消一顾,况且白起犯了一个致命的硬伤,那就是他的功劳过于显赫,功劳薄上那些惊人的数据深深地刺痛了秦昭襄王的心。如果在长平一战,大获全胜,凯旋归来后,自动地交出帅印,申请退休而告老还乡,也不至于让范雎从中作梗,秦王也不会下定决心铲除。
纵观史料,像白起这样身经百战,功绩显赫,不主动让权的功臣该死,在帝王的心里,像白起这样不执行军事命令的人,根本就没有活的希望。
白起是秦昭王时的国尉,精于用兵,屡战获胜,夺取韩、赵、魏、楚大片领土,攻克楚都郢,被封为武安君。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他采取迂回、运动的战略战术,大败赵军,坑杀俘虏四十余万人,举世震惊。后遭秦相范睢嫉妒,遂称病不起,并与秦王意见相左,屡违王命,先被贬为士卒,后被秦王赐剑自杀。

  白起率领秦军多年征战,彻底改变了六国军事力量与秦国抗衡的局面,为秦国最终的统一奠定了军事基础。然而白起却是以杀人恶魔而著称于史,盖缘于其杀人过多:

  秦昭王十四年(前293年),白起被封为左更,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在伊阙交战,斩敌二十四万人;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拔取华阳,使芒卯败逃,并且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其中把赵国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大败赵军,赵士兵四十万人向白起投降。白起用欺骗伎俩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此战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男壮丁几被杀绝,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奇怪的是,司马迁在给白起作传时,却对他怀着极大的同情心,甚至对他不惜笔墨进行人性化描写。例如,在叙述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降卒时,却带上一笔“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放生区区二百四十个“小者”与坑杀四十万士兵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惜字如金的司马迁却多拿出十一个字来对这一微小细节加以说明,应该说是有用意的;再如,秦王派遣使者赐白起剑,令他自杀。白起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这段临终独白说明白起并不是嗜杀成性,而是对杀人有着极大的负罪感的。

  有人将白起大肆杀戮归因于其战略战术的运用: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战必求歼,并把白起誉为歼灭战的开山鼻祖。这其实是后人的附会,有些抬举白起了。只要翻开秦史,我们就会很容易地看到一笔笔的杀人数字:秦献公廿一年与晋战,斩首六万;秦孝公八年与魏战,斩首七千;惠文王八年与魏战,斩首四万八千,宣后七年与韩、赵战,斩首八万;十一年败韩岸门,斩首万;十三年击楚丹阳,斩首八万;武王四年拔韩宜阳,斩首八万;昭襄王六年伐楚,斩首二万;七年复伐楚,斩二万;十四年攻韩、魏,斩二十四万;廿七年,击赵,斩三万;三十三年破魏将暴鸢,斩四万;三十三年又伐魏,斩四万;三十四年破魏将芒卯,斩十三万,沉河二万;四十三年攻韩,斩五万;四十七年破赵长平,斩杀坑卒四十五万;五十一年攻韩,斩四万,攻赵,斩九万......由此可见,毙杀敌国士卒是秦军的共性,非白起所独有,只不过是他做的比较出色而已。

  其实,不惜一切手段大量毙杀敌国兵士,主要是由于军功爵制度施行的结果。在战国时期的国家中,大多都实行军功爵制,而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又最彻底、最严厉、最直接。秦国的“军功爵”制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宗室贵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凭血缘关系,即依靠“属籍”就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不论人们的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只要立有军功,就可享受爵禄。军功成为赏赐爵禄的唯一的条件:对于宗室贵族而言,军功是他们保住现有爵禄的唯一手段;对于普通秦人来说,军功则是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迅速脱贫奔小康的唯一途径。而秦军功爵制又将军功直接与斩获敌军的首级直接挂钩:军功爵位设定二十级,“斩一首者爵一级”,秦国的战士凡能斩敌一首的,就可以按规定获得爵位一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斩杀的敌首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这样,秦国就把战场作为了秦人的科举考场,而斩获敌首则是进士及第了。于是一场疯狂的杀人比赛开始了,秦人有时为了争夺一个敌军首级甚至不惜自相残杀。

  军功爵的获取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商君书?境内》记载:“其战也,五人束薄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五人为一个战斗小组,一伍之中,一人战死,其余四人即获罪。如果有二、三或四人战死,其它人的罪名一定会更重。将功折罪的惟一办法是杀敌。一人战死,须杀敌一人,二人战死,须杀敌二人。由此可见,“斩一首者爵一级”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斩杀敌人首级的数量必须超过己方战士伤亡的数目。如果己方战士的伤亡甚于敌方,非但不能论功行赏,反而要以律论罪。如果己方战士的伤亡人数与敌人的死亡相等,则功罪相当,不赏不罚。必须是己方斩杀敌人的数目超过己方的死亡人数,并在其中扣除了己方死亡人数后,才能依“斩一首者爵一级”的法规论功行赏。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秦人为什么那么酷爱敌军的首级了。我们返回来再看长平之战,此战秦军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扣除坑杀的四十万,秦军实际上在战场上毙杀赵军只有五万人。而即使是在秦赵两军相持阶段,秦军的伤亡人数肯定也是较为相当的,以至于在决战前夕,秦王亲自跑到前线,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以补充兵员。根据白起后来自己说的长平之战“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来推断,秦军死伤人数相当的可观。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白起打赢了这么大规模的重大战役,却没有象以前一样加官进爵,他的职位仍然是武安君。

  “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秦人同情、怀念白起,或许是由于他是率领秦军脱贫奔小康的带头人。司马迁写秦,从来都是写秦王的残暴,而对秦将却少有指责,大概是由于他深知秦是一部杀人机器,而秦将领只不过是这部机器上的刀片而已,刀片是低值易耗品,不合用就扔掉了。司马迁同情白起,盖因白起最后的命运,与司马迁自身的遭遇和感受有契合而已。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李牧、廉颇、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孙武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至于英雄,那历来都是送给后世儒家王道所推崇之人。由于白起杀敌太多,也被这些“仁义道义”的文人排除在外。所以后人往往把他称作是杀人魔王,甚至有的史学家认为,白起根本就不配称作是一个名将。但是我们都知道,实际上白起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真正为战争生的“战神”!
战国名将中,魏国吴起、庞涓,齐国孙膑,燕国乐毅,无不是先拜师修习,成为兵家名士后,前往心仪的国家“拜将”,希望得到英明君主的赏识——这是战国良好的双向选择人才的氛围,所谓“百家争鸣,择优而适”。而这些“名将”大多在退隐或失势后著书立说,要把自己的兵家理论与实践流传后世。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则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兵家学习,是纯粹的“行伍出身”,从小兵开始,在杀戮与拼杀中凭借战功名留后世。
秦赵在战国中最血性好战,尤其是秦国,彻底执行商鞅建立的军功制度,以人头论功劳。所以大将都是在战争中诞生,即便是世家子弟,没有功劳,仍是老兵一个,不可封爵。在这种的环境下,才诞生了白起之类从基层将领一步一步凭战功走向辉煌的一代战神!
武安君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杀神传奇】
秦国,原本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韩赵魏(韩赵魏又称三晋)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参见陉城之战)。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韩都新郑,上党必须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郑)。郡守冯亭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于是派人报告赵国。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为此计议。平阳君说:“还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平原君则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会对我们有利。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四十六年,秦攻下韩国缑氏、蔺两地。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与秦斥候兵相遇,发生冲突,秦斥候兵斩赵裨将(裨将,武职)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都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上将军,王龅为尉裨将。白起名声太大,未免赵军有所防备,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白起与人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名校尉。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王亲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昭王与范雎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处死。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于是自杀。白起死时,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
善始者未必善终,白起功高遭忌,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
【赫赫战绩】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长平古战场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
【作战特点】
白起的作战特点有三个:
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白起主要战绩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
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
攻魏于华阳斩首13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卒2万。
攻韩于陉城斩首5万。
【谷口村】
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再述白起】
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是他带兵来战吓的望风而栗。《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上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此将军!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战绩创造了中国兵法的最高实战典范------战神------武安君白起!
白起一生领兵作仗无数,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攻六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奇迹是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各种历史资料表明的确一次也没败过)并且经常以少胜多。既是高超的战术家又是高明的战略家。其指挥的战争的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后世鲜有能比者!何谓战国,就是战争,政治等国家大事都发生在春季和秋季!白起在冬天奇袭魏国河内,开创冬战先例,在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运用步兵大规模攻城战。白起指挥长平之战,全歼赵军。杀赵军四十余万(又说共六十余万,坑杀降卒四十余万),长平之战既是中国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是中国大规模地围歼战法先例。
长平之战是一场两国的生死大战,当时的战争规模,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在战国时代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秦赵两国调集的兵力,从史书上来看加起来应该有100万左右,在当时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这是相当相当可怕的一个统计数字,100多万。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谁都输不起,包括强秦也输不起。实际上这就是战国晚期的时候,决定是由谁来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而在这场战争当中,白起再一次扮演了男主角。
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下,白起打的是歼灭战,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一直奉行这一条,是当时最有效率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在战国人口不多,恢复缓慢的时期,人力资源要比国土资源更加宝贵。在当时那个年代,每年的都要爆发战争,所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大家都在争斗,如果说在一场战争当中,你俘虏了大量的士兵,好,战争到此结束,而你把他们放了,他回到他的国家以后,下一次战争他们仍然是战士,战争永远都会进行,战争会一场接着一场地打下去。长平之战若不杀降,这四十五万赵军回头又是一支大军,秦军等于白打。白起为国家计——杀!
长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乃至外交史的一次壮举,只不过完成这次壮举的是为后世儒家文史所鄙视的奉行法家治国(依法治国)的秦国!
白起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至于英雄,那历来都是送给后世儒家王道所推崇之人。由于白起杀敌太多,也被这些“仁义道义”的文人排除在外。所以后人往往把他称作是杀人魔王,甚至有的史学家认为,白起根本就不配称作是一个名将。但是我们都知道,实际上白起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真正为战争生的“战神”!
战国名将中,魏国吴起、庞涓,齐国孙膑,燕国乐毅,无不是先拜师修习,成为兵家名士后,前往心仪的国家“拜将”,希望得到英明君主的赏识——这是战国良好的双向选择人才的氛围,所谓“百家争鸣,择优而适”。而这些“名将”大多在退隐或失势后著书立说,要把自己的兵家理论与实践流传后世。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则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兵家学习,是纯粹的“行伍出身”,从小兵开始,在杀戮与拼杀中凭借战功名留后世。
秦赵在战国中最血性好战,尤其是秦国,彻底执行商鞅建立的军功制度,以人头论功劳。所以大将都是在战争中诞生,即便是世家子弟,没有功劳,仍是老兵一个,不可封爵。在这种的环境下,才诞生了白起之类从基层将领一步一步凭战功走向辉煌的一代战神!
武安君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杀神传奇】
秦国,原本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韩赵魏(韩赵魏又称三晋)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参见陉城之战)。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韩都新郑,上党必须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郑)。郡守冯亭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于是派人报告赵国。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为此计议。平阳君说:“还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平原君则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会对我们有利。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四十六年,秦攻下韩国缑氏、蔺两地。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与秦斥候兵相遇,发生冲突,秦斥候兵斩赵裨将(裨将,武职)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都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上将军,王龅为尉裨将。白起名声太大,未免赵军有所防备,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白起与人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名校尉。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王亲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昭王与范雎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处死。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于是自杀。白起死时,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
善始者未必善终,白起功高遭忌,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
【赫赫战绩】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长平古战场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
【作战特点】
白起的作战特点有三个:
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白起主要战绩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
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
攻魏于华阳斩首13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卒2万。
攻韩于陉城斩首5万。
【谷口村】
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再述白起】
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是他带兵来战吓的望风而栗。《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上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此将军!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战绩创造了中国兵法的最高实战典范------战神------武安君白起!
白起一生领兵作仗无数,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攻六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奇迹是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各种历史资料表明的确一次也没败过)并且经常以少胜多。既是高超的战术家又是高明的战略家。其指挥的战争的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后世鲜有能比者!何谓战国,就是战争,政治等国家大事都发生在春季和秋季!白起在冬天奇袭魏国河内,开创冬战先例,在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运用步兵大规模攻城战。白起指挥长平之战,全歼赵军。杀赵军四十余万(又说共六十余万,坑杀降卒四十余万),长平之战既是中国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是中国大规模地围歼战法先例。
长平之战是一场两国的生死大战,当时的战争规模,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在战国时代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秦赵两国调集的兵力,从史书上来看加起来应该有100万左右,在当时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这是相当相当可怕的一个统计数字,100多万。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谁都输不起,包括强秦也输不起。实际上这就是战国晚期的时候,决定是由谁来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而在这场战争当中,白起再一次扮演了男主角。
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下,白起打的是歼灭战,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一直奉行这一条,是当时最有效率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在战国人口不多,恢复缓慢的时期,人力资源要比国土资源更加宝贵。在当时那个年代,每年的都要爆发战争,所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大家都在争斗,如果说在一场战争当中,你俘虏了大量的士兵,好,战争到此结束,而你把他们放了,他回到他的国家以后,下一次战争他们仍然是战士,战争永远都会进行,战争会一场接着一场地打下去。长平之战若不杀降,这四十五万赵军回头又是一支大军,秦军等于白打。白起为国家计——杀!
长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乃至外交史的一次壮举,只不过完成这次壮举的是为后世儒家文史所鄙视的奉行法家治国(依法治国)的秦国!
白起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至于英雄,那历来都是送给后世儒家王道所推崇之人。由于白起杀敌太多,也被这些“仁义道义”的文人排除在外。所以后人往往把他称作是杀人魔王,甚至有的史学家认为,白起根本就不配称作是一个名将。但是我们都知道,实际上白起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真正为战争生的“战神”!
战国名将中,魏国吴起、庞涓,齐国孙膑,燕国乐毅,无不是先拜师修习,成为兵家名士后,前往心仪的国家“拜将”,希望得到英明君主的赏识——这是战国良好的双向选择人才的氛围,所谓“百家争鸣,择优而适”。而这些“名将”大多在退隐或失势后著书立说,要把自己的兵家理论与实践流传后世。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则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兵家学习,是纯粹的“行伍出身”,从小兵开始,在杀戮与拼杀中凭借战功名留后世。
秦赵在战国中最血性好战,尤其是秦国,彻底执行商鞅建立的军功制度,以人头论功劳。所以大将都是在战争中诞生,即便是世家子弟,没有功劳,仍是老兵一个,不可封爵。在这种的环境下,才诞生了白起之类从基层将领一步一步凭战功走向辉煌的一代战神!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