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为什么孙中山要辞临时大总统

时间:2010-3-30 专题:孙中山

长大了才知道,历史上很多事情往往不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简单。就譬如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这件事来说罢,小时候读史读到这里,真的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好端端的开国元勋会放弃自己已经处在顶峰的权力,并将其束手交给其政敌(虽然当时孙和袁并无分歧,但从二次革命战争之后两人便再无友谊和合作可言,再加上两人的政治观念南辕北辙,所以事后将他们两看成政敌也未尝不可),这一点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虽然历史教科书上将其归因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为何也是作为“大资产阶级代表”蒋介石却没有这种软弱性而将江山拱手交出?很明显,事情并非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那么简单。

这个疑点一直困扰着我。不过,最近看了一点清末民初的书,略明白了一点,孙将大位让给袁,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缘故,从外在上来看,其时民国虽然创立,但却只占领了南方的半片天下,在袁世凯率北洋军复出之后压力很大,从内在上来看,孙中山是中国第一批受到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的大政治家,其思想与以前历朝历代的封建皇朝帝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了解到这些,对孙中山将“大位”交给袁也就能够理解一点了。据我看,孙之所以能将总统之位给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民国的军事力量在当时并不占优势。众所周之,袁世凯是靠着小站练兵发迹的,他的手下有着一大批中国装备最先进,武器最精良,素质最高的军队——北洋军势力。这个军队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也是当时最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相对比下,民国的军事力量革命军严格的来说只是“有组织的造反者”,而并非一支经过长期军事训练和纪律培养的正规化军队,他们虽然可以击溃腐朽的满清八旗军和绿营,但要和北洋军打却毫不占便宜。事实上袁世凯复出之后挥军南下,攻占了不少地方,给民国带来了较大的军事压力,民国虽未言败,但也难以言胜,中原大地鹿死谁手,最后实在尚未可知。

第二:袁世凯给孙中山一个相当诱惑的结果。既然双方军事实力不相上下,那么很可能就将造成长年的拉锯战和消耗战,心中急于在中华大地上实现共和的孙,黄自然不乐意看到这一点。而正好在这时候,袁世凯向他们抛出了一个诱惑的苹果:只要孙中山将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让与他,那么他可以立即逼清帝退位,而且信仰共和!也就是说,只要孙一人不再恋栈权位,那么革命党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愿望就可以立刻实现---不独孙,黄,当时大部分人都是这么看的。不用战争则可达成全国一统,实现共和的梦想,这个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第三:在当时孙并不完全排斥袁的政治理念。民国的开国之父孙中山又岂是一个蠢蛋?袁世凯为人如何,他大略也心中有数。他知道袁世凯是一个惯于耍弄独裁手腕的统治者,而且几乎也预料到袁上台之后会大权独揽,成为一个近似于皇帝的“终身大总统”。但一来他根据当时的形式判断,人心已经完全背离专制政治,袁绝不可能称帝。(这一点是他算错了,错的缘故并非在于他低估了袁,而是在于他高估了袁)二来他也准备了一些方法来钳制袁世凯,比如临时约法,比如内阁,比如要袁到南京就职等等条件,当然他也大约预料到这些东西可能未必钳制得住这个一代枭雄。但问题是在孙的预期中,最坏的情况下也不过于袁成为一个大权独揽的"终身大总统",而这种情况是他可以接受,甚至是认为并不坏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孙中山那时候已经意识到中国民智未开,骤然全盘民主共和化,容易会造成人心散漫分离,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铁腕政权将国民的意志统一起来,而且这个政权还能够获得外国的承认和友好,这样十几年后,待民国的根基稳定,再来慢慢的将国家向完全民主共和那方面引导。而袁恰好就是这么一个人选。孙中山那时候就曾今说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保持现状,我不如袁世凯,向前更新,袁世凯不如我,我现在暂且去一心发展中国的工商业,让袁世凯经营中国十年,十年之后,倘若国民再要我出来服役,那时候为时未晚。有这段话可以看出,孙中山这时候是以一种乐观的心境来面对未来的,在他心目中,袁世凯已经成为一个近似于革命同志似的朋友,这也怪不得他,谁让清帝退位是这位袁大头做下的呢,自己筹划了十年的推翻满清的目标,袁世凯一抬手就做到了,所以孙中山将他引为半个革命同道,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后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如前说述,孙中山,黄兴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受到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的大政治家,所以他们很大程度上被西方的那些成功的民主革命事件和大政治家所影响。孙之所以会将权力交给袁,很明显的是受了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的影响,早在清代五大臣出洋考察的时候,福建巡抚徐继畬就在他的《瀛环志略》写了一篇令中国政治家惊讶的文字:“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身为一个革命先驱,孙中山从不讳言自己对华盛顿的仰慕,而且也曾说过自己想效法他功成身退,毫不恋栈权力,做一个“中国的华盛顿”。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天真的一面。须知中国可不比外国,权力的更替哪有那么简单!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清政府为了扑灭革命,授权袁世凯总理政务、并负责统兵镇压南方革命。在掌握清政府的大权之后,袁世凯认识到清政府已经朽不可知,因此,他一方面以军事优势向南京革命政府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秘密派出代表与南方革命政府进行谈判,要求以逼迫清朝皇帝退位为条件,换取共和国总体的职位。
袁世凯既是汉人,又是北洋新军的首领,他愿意服从共和,使得南京临时政府的一些革命党人欢欣鼓舞。他们幼稚地认为:南方革命政府的首要革命目标就是推翻满清王朝,袁世凯反正,即可达到革命目的。于是,在袁世凯的威逼与欺骗之下,南方革命政府与袁世凯的代表达成协议,以袁世凯服从共和、逼迫清帝退位为条件,革命政府推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因为当时的派系太多,需要考虑平衡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将政权拱手让出,是关系辛亥革命成败的重大事
件。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袁世凯采用又拉又打的两面派手段、帝国主义国家对
袁世凯的大力支持,这三者是“让位”的重要原因。应该说,“让位”在当时特
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归咎于孙中山个人的失策是不公允的。
谁也没有料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4月1日刚刚诞生,任临时大总统
才3个月的孙中山却被解除了职务,把政权交给了袁世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
、共和国的创始人孙中山让位于清王朝旧臣、帝国主义走狗袁世凯,这是关系辛
亥革命成败的重大事件。

因为他想要南北统一,而袁世凯的条件就是他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当时整个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是:袁世凯身为清庭鹰犬,手握北洋军重兵,背靠帝国主义列强的财政支持,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皆势雄力厚,武昌失守不久,便派兵南下攻占汉阳,在英国领事策划下,与独立各省代表谈判,以“拥袁当政”为条件达成停战协议,然后通电南京,以派兵镇压要挟临时政府;

当时武昌起义的成功,虽为黄兴等革命党人组织策划,却只是对武汉守军的一次策反,南方各省的独立之举更是一时的革命影响所致,并无明确的革命目标,即便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也因缺少统一指挥的军事力量,加之财政窘迫和革命阵营混杂的立宪派、旧官僚的内讧捣乱,其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势单力薄,无法与袁世凯相抗衡。

在此情势之下,假如孙中山硬着头皮抗袁,在南京一隅坚守临时大总统职位,维持民主共和新政,那也是以卵击石暂延时日,必遭袁军弹压,不仅可能导致革命政权崩溃坍塌、革命阵营土崩瓦解的不良后果,而且可能造成清庭傀儡长存、共和制度消失的可悲结局。正是伟哉孙中山,站在国情大势之高度,从民主革命之大局出发,利用袁世凯伪装“赞成共和”的姿态,以革命者的博大胸怀辞让大总统职位,先迫使袁签下谈判之约,实践逼清帝退位,继之又迫使袁在议会公开接受《临时约法》,不得不在表面上履行共和政制;唯其如此,才用一个“让位于袁”换取彻底推翻封建帝制和共和大潮有进无退的巨大成功,不仅为继续革命保存了革命党的有生力量,而且为民主共和思潮广泛深入民心开辟了道路。

袁世凯逼的……

一开始就阴谋篡权,骗骗孙中山,辅导了辛亥革命。

但其实,是意图复辟,借助革命党人之手,推翻清王朝罢了。


为了民主和共和,实现中国建立民主的国家。

孙中山为实现全国统一,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实乃天人


其实很简单,当时辛亥革命虽然比较顺利,但是孙中山并没有实际军队,他靠的还是封建旧势力的倒戈,这样子到了后期,袁世凯成为实际大清朝的管家,又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孙自己也很清楚,依照现在的实力是斗不过他们的,所以只好委屈求全,先把大清这个腐败政权搞垮,再来想办法怎么去都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你们没发现,提出要反帝国的思想是在新三民主义出现的吗,所以这是不得已的办法,还有就是帝国主义也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只是换一个傀儡,总比没有这个傀儡要好啊,所以后期的军事都在变为为政治交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