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学习中国建筑历史的意义

时间:2010-4-2 专题:李春
学习中国建筑历史的意义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木构为核心的体系。从构件、单体和建筑群体的三个层面对中国木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其存在历时悠久的必然性,发掘中国木构建筑的合理性,给现代建筑以新的启示
当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古代木结构建造史,画上句号的时候,中国传统建造艺术仿佛也走向了终结。近代的建筑师理论家争论不息的话题,涌现出来的也不过是一个个大屋顶的伪传统的建筑。任凭如何激烈的争论与批判,也未见传统精华和当代技术完美结合的中国当代建筑的传世之作。不知道这样坚持下去还有什么样的发现。

纵观西方的建筑史,包括巴洛克,都是希腊建筑基础之上的模仿,发展,创造,反复得过程,这一段始终没有脱离开西方建筑的石头传统,说是传统的延续,是建造技法的延续,风格的延续,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美学观念的延续都不足为过,但是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科学技术,社会制度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始,随着新材料的出现,新建筑仿佛和过去失去了任何联系。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如果我们对过去昂然挺立,我们会有把握的说,那些[风格]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当代的风格正在形成,这就是革命”。

我一直认为,这就是转折,如同希腊建筑的出现一样,是千年不遇的开始,是机遇,一但放走很难在遇的机遇,是扭转人类建筑精神的开始,正是这样的革命,才有了当代建筑的百花齐放。可是中国在人类建筑历史上卓越的建筑传统就这样放置一边,大多背负着历史责任感的设计师都不由得让人们叹息扼腕。梁思成也在其著作中声明“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征,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正因为这样才使中国当代建筑师们的历史感如此的强烈,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历史包袱。“艺术创作不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句话像疫苗一样,种在了每个中国建筑师的心理。

可传统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延续,至今也未曾显现。中国的木构造传统因为新材料的取代,传统已经失掉了大半,在新建筑中再也没有人为“墙倒屋不塌”而骄傲并努力着,当然分无形的传统还在,自然,风水,中国独具的造园思想...,但是把这些都找来穿插进新中国建筑的设计以延续传统,为否有为了传统而传统之嫌。

当西方建筑师在研究当代哲学家的哲思,在实践数字建筑,将社会学,城市学等等多领域学科与建筑艺术结合与尝试的同时,我们还在前人的传统中打转么?西方的建筑理论和实践,拿来,为我所用,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么?一位教授曾经表达过这样的一种意思,“让一个土生的中国设计师去设计西欧样式,他肯定是设计不出来的,反而他在这样的中国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设计出来的东西本身就是东方的,是中国的”。这样的意思虽然有些偏激,但是破除唯恐传统断代幽魂的一位药剂。仅此吧。

古建筑中的建筑传统到底还要让[中国的新建筑]的出现,等到何时呢?
李春与赵州桥

李春是隋朝一位普通工匠,安济桥(又称赵州桥)的设计监造者。

闻名中外的安济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石桥。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仍巍然屹立,雄姿焕发。大桥全长五○·八二米,桥两端宽九·六米,中部宽九米,主拱券净跨度长达三七·四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孔石拱桥。

安济桥建于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赵州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但是受到洨河的阻隔,特别是到了雨季,交通常常中断,当地人们决定在洨河上建造一座大桥,使南北交通畅通无阻。这个建桥的重任落在工匠李春身上。

李春在设计大桥的时候,一改传统的多孔形式,毅然采取单孔长跨石拱型式,在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三十七米多。采用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把我国古代的建桥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拱的形式上,李春采用了扁弧形,没有采用常见的半圆拱。并和工匠们创造性地改用平拱形式,把桥造成扁弧形,使石拱高度(拱矢)降到七·二三米,拱高和跨度大约是一和五的比例。这样,桥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行人往来,而且在建筑上还具有用料省、施工快以及增加桥身强度和稳定性等优点。

古代洨河每逢夏秋汛季,水势很大。为增加泄洪能力,李春独具匠心,在大拱券两肩上各设两个小拱。这种大拱上加小拱的布局(近代称为"敞肩型")有下列优点:一是节省石料,减轻桥身自重(据计算,四个小拱可以节省石料二百六十立方米左右,减轻桥身自重七百吨);二是增加洪汛季节的过水面积(四个小拱可以增加过水面积大约百分之一六·五);三是均衡对称,造型优美,体现了建筑和艺术的完美统一;四是符合结构力学的理论。安济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工程技术上的一项伟大成就,而且也是世界敞肩拱桥的先驱。它比欧洲十九世纪中叶兴建的同类拱桥早了一千二百多年。

安济桥不仅设计精巧,而且建造技术也很高明。首先,桥址选择合理,桥基稳固牢靠。李春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经过周密勘查,选定洨河边一片密实的粗砂层作为大石桥的天然地基,上面覆压五层石料,砌成桥台,拱石就砌在桥台上面。根据现代验算,密实粗砂层每平方厘米能够承受四·五到六·六公斤的压力,而赵州桥对地面的压力是每平方厘米五到六公斤。因为大桥建筑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尽管地基很浅,构造也很简单,仍然能够承受住大桥载荷。据测量,自建桥到现在,大桥桥基仅下沉了五厘米。这说明桥址选择是非常符合科学原理!其次,安济桥砌置方法新颖,施工、修理方便,就地取才。第三,赵州桥结构紧凑,措施周密。为了加强各道拱券间的横向联系,防止两侧拱石向外倾倒,李春采用了多种措施,使整个大桥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充分表现了古代桥工的无穷智慧。

大桥建成后,舟楫在下面航行,人马车舆在上面通过,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风雨洪水的侵蚀、八级以上强烈地震的袭击以及一千三百多年使用的考验,到现在仍安然无恙,巍然模跨在洨河上。

可以说,安济桥也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精品。整个大桥形式协调,雄伟状丽,奇巧多姿,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桥的望柱、栏板上的图案,雕刻细腻,刀法苍劲有力,布局灵活多变,龙腾兽跃,欲飞若动,形象逼真,堪称隋唐时期雕刻艺术的佳作。

安济桥在中国桥梁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它证明了大跨度石拱桥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它的"敞肩"型式为以后的桥梁建设开创了新的风格。直到安济桥建成一百多年以后,唐朝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中书令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和简略提到:"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我们才得以知道,安济桥是普通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我们已无法查考李春的生平。但是,象李春这样杰出的建筑家对我国桥梁工程技术的巨大贡献将永载祖国的史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