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的是哪一次历史改革反映了那种历史结果

时间:2010-4-3 专题: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的是哪一次历史改革反映了那种历史结果
改革汉化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第四: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形拓跋改为姓元。
第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
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当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
[编辑本段]历史功绩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这其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北魏的前身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该民族自东汉以来,经常与汉人接触,不仅占据匈奴故地,而且据有东起辽东,西至陇西大遍土地,由于拓跋氏的掘起,统一了北方,建立了由少数民族为主人的北魏政权。那么,为何统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权要实行汉化过程呢?这还得从其鲜卑族历史起源和历史背景说起。
鲜卑起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1980年7月,我国考古学家在内蒙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大兴安岭北部内麓,发现了鲜卑拓跋氏原始居住的石室,由此证明鲜卑起源于此。最初拓跋部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自拓跋圭后的强大,原始社会解体,步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又由于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奴隶制没有充分得到发展的情况下,很快就过渡到封建社会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依据”。拓跋氏本系游牧为生,由北向南推进中,接触到汉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从游牧业转向农业的同时,亦必然弃逐水草而居转向汉人的定居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于是乎,为进一步改变落后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在孝文帝时代掀起汉化运动的高潮,亦就成顺理成章之事了。
北魏的汉化运动主要倡导实施者为孝文帝,他登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在统一的北方大胆的实行汉化运动,其主要的内容有迁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六方面进行汉化改革。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和意义,自拓跋圭定都平阳以来,这里一直是北魏的首都,但是平阳地位偏北,很难控制整个北方,加之北方柔然的骚扰,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很不利,再者常年发生自然灾害,水旱疾病肆虐,公元487年,皇帝下诏言道|:“春旱至今,野无青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卖儿卖女,流浪逃亡者甚多,可谓民不聊生也!加之北方均为少数民族贵族居多,保守势力强大,不迁都不改革将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于是乎孝文帝于公元493年借口南伐迁都至洛阳。孝文帝在对任城王元澄说道:“国家兴自北土,从居于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由此可见孝文帝的宏图大志之心。
再次进行官制的改革,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是一项惩制官吏腐败的良好措施,另外,取消王宫贵族世袭所设假爵位。
在孝文帝实施汉化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莫过于禁止胡语胡服的宣导民从说汉语,穿汉服了!
作为一国之君的为了强国富民,他带头讲汉语,穿汉服,这可从孝文帝对胞弟咸阳王禧谈到汉化重要记载中可见一斑,“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穷,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吾……。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于是定于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令,制定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的制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说汉语,才能更好学习汉人的经典著作。
在改制胡服方面,孝文帝改制汉人的衣冠,经能工巧匠六年完成,无论男女均需改为穿汉装。一次,孝文帝至邺城考察,他看见一位妇女在车上没有穿汉服,他责令返,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才犹少,帝曰:任城欲令著乎?”可见孝文帝对于禁胡服,穿汉装之重视程度。
孝文帝在改鲜卑姓氏和通婚方面实施了重大举措,孝文帝率先将拓跋姓氏改为元姓,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过程。公元496年,孝文帝改帝室拓跋氏为元氏,北魏太祖以来的作大著姓,皆改为汉姓;在通婚方面,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同姓内部通婚的陋俗,并且孝文帝自己带头积极倡导和推行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他自己即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女,以充后宫,又以陇西李冲之女为夫人,孝文帝众多兄弟和一些鲜卑贵族亦娶汉家女为妻为妾,这样通过异族间的通婚关系,进一步融合了鲜卑族与汉民间的关系,也使鲜卑贵族和汉人名望士族紧密的结合起来了,不仅消除了双方存在的民族予盾,而且使二者血统达到融合,支持北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
孝文帝在上述汉化改革的基础上对刑法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斩刑之前的男女皆除衣裸体之法,北魏刑律制订上承汉晋,并且由国君亲自制定律令,据《魏书.李冲传》所载:“及义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也由此可见孝文帝重视礼法制度的程度,呕心沥血,潜心汉化用力之勤也。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另外,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也是在孝文帝时期,五台山的佛教的以兴盛。
[编辑本段]迁都洛阳
北魏自从北魏太武帝死去后,北魏皇帝不再实行太武帝那样以武力强国和节俭强国的政策,政治开始日渐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孝文帝拓跋宏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嫡系第四子孙(拓跋焘——拓跋晃——拓跋浚——拓跋弘——拓跋宏),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编辑本段]改革汉化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第四: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形拓跋改为姓元。
第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编辑本段]历史事件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7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肖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孝文帝改姓氏
鲜卑族姓汉族姓
拓跋元
拔拔长孙
丘穆陵穆
步六孤陆
贺赖贺
独孤刘
尉迟尉
纥嵇嵇
贺楼楼
勿忸于于
[编辑本段]三长制
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各地宗族坞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实行宗主督护之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也将成为国家的编户﹐因而必将与豪强地主争夺户口和劳动力。李冲提出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后﹐在朝廷中引起激烈争论。坚持宗主利益的中书令郑羲和秘书令高佑是反对派代表。他们对主持辩论的冯太后说﹐三长制看来很好﹐实际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郑羲﹑高佑意见的大有人在。李冲和太尉元丕据理力争﹐指出实行此制对公私都有利。最后﹐冯太后从加强中央集权出发﹐认为实行三长制既可使征收租调有根据和准则。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隐匿户口﹐三长制终于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施。
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在实行的过程中﹐三长还是从大族豪强中产生﹐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但较之宗主督护制﹐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编辑本段]后妃子女
废后冯清,废黜后到瑶光寺出家为尼。幽皇后冯润,冯清之姊,初,
从严格意义上说,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宏碁的渠道变革并不完全相同。魏孝文帝改革起源于政治腐败和北方人民的反抗,而宏碁渠道变革虽然也是源于大陆市场的表现不尽人意,但却是在发生在一个来自中国人的品牌,象成吉思汗般横扫欧洲、在国际笔记本电脑市场出尽风头之后开始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估,当初魏孝文帝的改革成功和如今宏碁的渠道变革确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个身处乱世的王朝,如果毫无变革地延续上百年,在成堆的内忧外患面前必将亡国。魏孝文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在即位之初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之后,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个将自己置身于世界最大电子消费市场,在国内品牌如联想、方正、同方及国际品牌戴尔、惠普、ibm的夹击下拼杀了十余年的华人企业,同样需要一场行之有效的变革。

先看看宏碁的变迁:

魏孝文帝拓跋宏实施改革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危机,但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锐意汉化的孝文帝选择了一个在中原文化中十分吉利的数字:即位22年之后,北魏迁都到中原汉文化集中地洛阳。

宏碁于1993年在中国内地成立第一家公司,到2005年已经是第12个年头,按照中国的传统算法12年为一轮,宏碁也在这个时刻,作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调整——中国公司总部迁址上海。

总部迁址消息一经确认,舆论哗然。加之宏碁重点市场历来在海外,一些人纷纷猜测:在大陆市场排名前十之外的宏碁,是否已经准备逐渐放弃中国内地市场,将自己更擅长的欧洲和美洲市场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事实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其更具竞争优势。宏碁更是这样如此:

“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人民广场是这城市的繁华中心,而acer中国的新总部直接面对人民广场,正处于这个中心”。由于上海特殊的战略地位,各厂商纷纷在此布下重兵。2004年戴尔将其中国设计中心、销售中心和采购中心落户上海长宁区多媒体产业园,联想更是在前几年就将笔记本事业部设在了上海。“已将2006年定为‘中国年’”,兰奇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东进的决心,迁都上海恰恰正是宏碁将在中国大陆发力的表现。

除此之外,此次搬迁还源于宏碁全国架构的调整。集合了信息、运筹、财务、物流等功能的上海运营中心实际上已经成为继北京之后的新总部。宏碁内部人员透露:“北京原本就没有很多机构,只是行政、财务以及一些销售和售后的部门。”经过调整之后,上海运营中心将集生产与物流两大功能于一身,配合生产与销售的信息管理部门肯定会随之迁往上海。北京继续保留行政与财务职能部门显然不符合宏碁这次调整秉承的“简单、专注、高效”的目标,总部搬迁也是理所当然。

hp上海pc工厂继续增资;即使dellceo来访问,首站也多选上海;联想的数次重大pc新品发布都在上海……似乎,北京对于pc厂商的吸引力正在渐渐失去。北京为什么会对宏碁失去吸引力?是一个简单的个案,还会是一个令人郁闷的信号的发起?最后还是谦虚的北京人自己开始检讨了:那么多的跨国企业选择把家安在上海,北京到底怎么了?在上海鲜活的竞争力面前,北京的投资环境和人才竞争力是不是该善加改进,急起直追了?

让再来看看宏碁渠道的变化:

九月,被国际媒体称为“现代成吉思汗”的宏碁,宣布全面复制横扫欧洲的渠道模式,建立“新经销模式”:即在国内选择两到三家全国大分销商,各地省级经销商通过全国大分销商拿货,严格区分分销与代理。就此,宏碁渠道第二次变革开始,这也是招来骂声最多的。

形同魏孝文帝改革一般,针对这次变革,坊间谣言四起、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对于英迈与神州数码这两家旗下已经在打理很多大品牌电脑的“大爷”级总代理来说,会有多大的精力为宏碁打理业务?值得商榷。

第二:此前宏碁搞渠道扁平化的时候,其十几个分公司直接给103家大小分销商供货。现在改成从分销商那里拿货,渠道商难免再次洗牌,而出局的则必按照惯例将手中的存货出清,现有的宏碁产品的销售将受到一次猛烈冲击。

那么,在国际化进程中,交过无数学费的全球第四大pc生产商真的会如此考虑不周吗?其实早在去年9月14日总代签约仪式上,宏碁就已经拨出了弦外之音:

虽然“100%分销”依靠两个大分销商,但在宏碁“新经销模式”的三个重点(最低的营运成本、最优化产品管理、最优化渠道管理)中,宏碁把“物流”和“金流”交给他们,而“把市场开发和销售交给经销商”。也就是说:市场的推广工作其实并不需要两位“大爷”操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调整,早先传出的宏碁撤减的100多家区域总代中的70多家已经并入英迈的分销体系中,第四季度余下的30多家区域总代也并了过去,事实胜于雄辩,“现有的宏碁产品的销售将受到一次猛烈冲击”已经无从谈起了。

笔者观察到:宏碁的变革已经在最短时间内为其带来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去年第四季度,宏碁笔记本电脑销售突破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500%,台式机、液晶显示器等重点产品也有令人满意的业绩增长。在市场拉动上更是动作频频,2006年1月,宏碁于北京抢先发布全球首款碁于intel双核心的技术产品,引发继2005年10月在上海召开全球记者会之后的又一波眼球风暴。宏碁的双核心技术产品是第一家能够量产的并推向市场的,这一举措,充分证明了宏碁在产品研发上的强劲实力。

综上所述,魏孝文帝之所以改革是因为他聪慧机敏、看到了内忧外患;宏碁三十多年的奋斗史,同样证明它具有洞悉危险和自检省的能力。对于社会上这么多善意的批评,相信宏碁的新领导人,一定会有心胸来接纳吧。那就让也送给宏碁几句温暖的话吧:

一个企业,不思进取,就会面临灭顶之灾,一个企业,只有创造辉煌的业绩,换句话说:只有赚钱,才是对员工、对股东、对社会的最好交代;作为企业内部的员工,切不可有杀鸡取卵的想法,作为一个旁观者、社会大众,看见一个中国人的品牌屹立于世界强手之林,难道不该为他高兴,为之欢欣呐喊吗?为什么只有西方可以有百年老店,而中国人的企业却没有呢?是因为的管理有问题吗?诚然,家族式企业的经营模式常常制约了中国人企业的发展,但是一个优秀的华人如施振荣先生,在承诺过六十岁退休后真的就激流勇退,没有让自己的三个儿女中的一个来接过权仗,而是将权力交给了有能力的外人,甚至还有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这份无私的胸怀难道不该令肃然起敬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常常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新联想和新宏碁携手,坐在世界it第一的宝座上,那时早就没有什么dell、hp了,就请让来做这个梦吧,也请善良的社会大众一起为他们取得的成绩叫好,为他们助威吧,加油,联想、加油,宏碁!加油,中国人!

让祝福他们,因为他们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政权姓名继任或在位皇帝关系任期受尊原因结果
秦朝秦昭襄王
嬴异人秦始皇
嬴政父

子前221年追尊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尊其父昭襄王为太上皇追尊
汉朝刘执嘉
(刘太公)汉高帝
刘邦父

子前201年-前197年
共4年有人告太公以“天无二日”,太公不能给皇帝朝拜,高帝因此特别尊其为太上皇前197年在栎阳宫去世
晋朝晋惠帝
司马衷司马伦侄孙

叔祖301年
共3月八王之乱起,赵王司马伦控制政府后更篡位自立,惠帝被尊为太上皇,时年43岁。司马伦为惠帝的叔祖父。同年,司马伦败死,惠帝复位
后凉后凉太祖
吕光后凉隐王
吕绍父

子399年
共数日后凉王吕光病重后,似为避免诸子争位,故先传位予嫡子吕绍,时年63岁传位后同年不久即去世,后来吕绍庶兄吕纂仍反,吕绍因此自杀
北魏北魏献文帝
拓跋弘北魏孝文帝
元宏
(拓跋宏)父

子471年-476年
共5年献文帝喜爱黄老、玄学思想,对富贵非常淡泊,因此禅位于太子拓跋宏,献文帝时年18岁传位当时拓跋宏只是5岁儿童,故政事仍决于献文帝。476年,冯太后为报复情夫被献文帝所杀之仇,派人暗杀献文帝
北齐北齐武成帝
高湛北齐后主
高纬父

子565年-568年
共3年臣属祖珽、和士开欲施恩于太子高纬母子以求长久富贵,遂以追求尊贵为由怂恿武成帝传位给太子,武成帝时年29岁传位当时太子高纬仍是9岁儿童,故政事仍决于武成帝,直到568年武成帝去世为止
北齐北齐后主
高纬北齐幼主
高恒父

子577年
共24日北周大举进攻,北齐灭亡在即,577年,后主传位予太子高恒,自任太上皇帝,时年21岁传位后20日,命幼主高恒再传位予任城王高湝,后主被尊为“无上皇”;诏书尚未送达高湝,4日后,高纬已被北周军所擒,北齐亡
北周北周宣帝
宇文赟北周静帝
宇文阐父

子579年-580年
共1年宣帝纵情声色,骄傲自矜,因此传位于太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时年21岁传位当时太子宇文阐尚是7岁儿童,因此大权仍在宣帝之手,但之后仍然荒淫无道,不理政事,于传位后次年去世
隋朝隋炀帝
杨广隋恭帝
杨侑祖

孙617年-618年
共4月隋末大乱,李渊入长安,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炀帝时年49岁因遍地变乱,道路阻隔,实际上炀帝很可能不知道他被尊为太上皇,所以在江都还是以皇帝身分号令;618年,被宇文化及所杀,
唐朝唐高祖
李渊唐太宗
李世民父

子626年-635年
共9年玄武门之变后,高祖失势,不得已传位,时年61岁传位之后即不接触政事,于635年去世
唐朝唐睿宗
李旦唐玄宗
李隆基父

子712年-716年
共4年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对立,睿宗本来也无心帝位,故传位,时年51岁一开始还掌握部分决策权力,713年,玄宗在政争中铲除太平公主势力后,睿宗之权完全释出,716年去世
唐朝唐玄宗
李隆基唐肃宗
李亨父

子756年-762年
共6年安史之乱,玄宗与皇室成员一同西逃,马嵬驿赐死杨贵妃后,玄宗逃向四川,太子李亨奔灵武(今宁夏灵武),并于该地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将已失人心的玄宗权力基础架空,玄宗时年72岁玄宗只能追认肃宗的即位,还都长安后,于762年去世
唐朝唐顺宗
李诵唐宪宗
李纯父

子805年-806年
共4月即位后积极改革时弊,惟因侵害宦官利益,不久又中风,因此被宦官所逼,让位于太子李纯,时年45岁传位后次年病逝,一说为宦官所杀
唐朝唐昭宗
李晔李裕父

子900年-901年
共2个月李晔从流亡华州(今陕西华县)返回长安后,个性大变,喜怒无常,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为求自保,故拥立太子李裕,李晔被幽禁并尊为太上皇,时年34岁901年,孙德昭等人杀刘季述、王仲先等,迎昭宗复位,李裕被改封为德王
宋朝宋徽宗
赵佶宋钦宗
赵桓

宋高宗
赵构父

子1125年-1135年
共10年1125年,金灭辽后南侵,徽宗为息金国之兵,下诏传位太子赵桓,被尊为教主道君皇帝,其时为十二月二十四日,已合阳历1126年,5日后再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徽宗时年44岁传位后一度后悔,金兵第一次南下时,避往江南,谣传将复辟,后回汴京;1127年金兵二度南下攻陷汴京,徽宗被金国废为庶人并掳往北方,是为靖康之变,不过徽宗还是继续被逃亡江南的另一子高宗赵构遥尊为太上皇直到去世为止
宋朝宋高宗
赵构宋孝宗
赵昚养父

养子1162年-1187年
共25年高宗一生波折起伏,身系宋朝皇室唯一血脉30余年,在位许久已厌倦政事,收养的皇子赵眘年纪已大,故传位,时年56岁高宗退位后,还是有一定的权力,加以继位的孝宗相当孝顺,高宗在世的期间二人关系和睦,1187年,高宗去世
宋朝宋孝宗
赵昚宋光宗
赵惇父

子1189年-1194年
共5年高宗去世后,孝宗亦倦于政事,故传位予太子赵惇,时年63岁即位的光宗与孝宗不和,一直不去探望孝宗,1194年,孝宗去世
宋朝宋光宗
赵惇宋宁宗
赵扩父

子1194年-1200年
共6年光宗与孝宗不和,又受到李皇后的影响,长期不去探望孝宗,一直到病重去世及丧礼都是这样,因此孝宗丧礼后不久,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赵汝愚及韩侂胄迎立光宗之子嘉王赵扩,并逼迫光宗退位,尊其为太上皇,光宗时年48岁1200年,光宗去世
西辽西辽帝
耶律直鲁古西辽帝
屈出律岳父

女婿1211年-1213年
共2年屈出律是乃蛮大阳汗之子,乃蛮为成吉思汗所灭,屈出律逃至西辽,西辽帝耶律直鲁古将公主嫁给他,但屈出律却叛直鲁古,发兵擒之,奉其为太上皇屈出律奉直鲁古为太上皇,直到直鲁古1213年去世
西夏西夏神宗
李遵顼西夏献宗
李德旺父

子1224年-1226年
共2年神宗自号上皇,传子李德旺,时年62岁1226年,神宗去世
明朝明英宗
朱祁镇明代宗
朱祁钰兄

弟1449年-1457年
共8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为瓦剌所俘,同年郕王朱祁钰即帝位,是为代宗(景帝),英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帝,时年23岁1450年,英宗为瓦剌送回,被代宗幽禁于南宫;1457年,代宗病重之际,被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拥护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清朝清高宗
爱新觉罗
弘历清仁宗
爱新觉罗
颙琰父

子1795年-1799年
共4年为了不超过祖父圣祖康熙帝在位61年的纪录故传位予太子颙琰,时年85岁传位后仍掌握实权,直到1799年去世
貌似有很多,我只列举中央王朝的,割据的不算,或者的时候被尊为太上皇的大概有22个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但这不过是有太上皇称号的开始;真正做了太上皇的,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位。
晋惠帝司马衷“永宁元年春正月乙丑,赵王伦篡帝位。丙寅,迁帝于金墉城,号曰太上皇”(晋书惠帝纪)。
后凉吕光:光疾甚,立其太子绍为天王,自号太上皇帝。(晋书吕光载记)根据晋书安帝纪,吕光在让位的当天就病死了,这个太上皇也就当了几个小时
北魏孝文帝他爹献文帝拓跋弘(20几岁的太上皇)
北齐高湛
北齐高纬
北周宣帝宇文贇,杨坚的女婿,30来岁就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
隋炀帝,天下大乱,逗留杨州,不能行使权力,被朝廷宣为太上皇
唐高袓,玄武门之变后退位成为太上皇
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在马崽坡激起兵变,退位成为太上皇
唐李诵:八月丁酉朔。庚子,诏:“……宜令皇太子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居兴庆宫,制称诰。”“元和元年正月丙寅朔,皇帝率百僚上太上皇尊号曰应乾圣寿。甲申,太上皇崩于兴庆宫之咸宁殿,享年四十六岁。”(旧唐书顺宗宪宗本纪)
唐李晔:十一月乙酉朔。庚寅,……迎皇太子监国,矫宣昭宗命称上皇。天复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昭宗反正,登长乐门楼,受朝贺。(旧唐书昭宗本纪)。李晔的“太上皇”当了一个多月就又复位,与司马衷的情况颇为类似。
宋徽宗,辽军迫近汴京时,惊慌退位成为太上皇
宋庆宗赵恒(他也是被赵构遥尊的,但尊号是“渊圣”皇帝,不是太上皇帝,姑且列入吧)
西夏李遵頊:“十六年,遵頊自号上皇,传位于其子德旺”(宋史夏国传)

西辽直鲁古:“仁宗次子直鲁古即位,改元天禧,在位三十四年。时秋出猪,乃蛮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而据其位。遂袭辽衣冠,尊直鲁古为太上皇,皇后为皇太后,朝夕问起居,以待终焉。直鲁古死,辽绝。”(辽史天祚本纪)
南宋高宗赵构
南宋孝宗赵眘
南宋光宗赵惇
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被朝廷宣为太上皇
乾隆,当了60年天子,为表达对圣祖的尊崇,主动退休成为太上皇只有他一个是自愿的而且退休后仍然大权独揽跟没退休差不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