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李鸿章的战略思想

时间:2010-4-10 专题:李鸿章
李鸿章在对外斗争中大多主张妥协,因为他认为当时中国国力还不够强,贸然开战结局只会更坏,所以用妥协换取发展的时间。

但是,即使一味妥协,列强会给发展的中国发展的时间么?

整个大清就没什么战略思想.

李鸿章是大清的臣子,也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因此他的立场是相信大清不会亡,而且还有通过洋务改良获得新的生机的.站在这个立场上,他主张避免与列强冲突以争取时间改良发展是很自然的.

公道地讲,李主张不要"擅开边衅"与妥协投降不是一码事,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甲午战争,这个没办法,是日本主动入侵朝鲜,清朝不得不应战.李并不反对开战,但他对战争的进程信心不足,这是因为他比那些为开战而兴奋的主战派更了解北洋水师的真正实力.事后主战派责任全归罪于他也没多大道理.

李访问过欧美,特别是在英国参观了本土舰队主力时深受震憾,叹息自己苦心经营北洋水师多年,今日才知小巫见大巫,认为大清今后万不可再擅开边畔.因此义和团运动兴起时他是坚持反对的,大清与八国开战他更是抗旨不遵.我们不能不承认,义和团具有相当盲目性,慈禧与八国开战主要是出于个人政治斗争考虑,没有历史的必然性,与甲午战争不是一码事,正是李所担心的"擅开边畔".张之洞和刘坤一等比较有头脑的重臣与李持同样看法,并一起搞"东南互保",显然是比慈禧更明智的做法.

所以比较清末的"妥协派"与"主战派",后者在未做准备的情况下盲目开战又不能收拾结果,对清朝的伤害更大些.

楼主说得对,列强不会因为大清妥协而多给时间.但问题是,大清主动出击与列强开战就能赢得更多时间了吗?恐怕只能是更没时间了.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欧洲列强间的矛盾也很复杂,大规模灭亡中国也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清朝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只不过是不珍惜机会改良罢了.

总之,李鸿章站在挽救大清的立场上主张避免"擅开边畔"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大清太腐朽无能,李即使能争取得时间也会被浪费掉,改变不了其覆灭的结局.但朝廷中的"主战派"的见识连李鸿章都不如.时代注定了李是悲剧人物,他只是但尽人力,而无力回天罢了.
李鸿章的思想是得过且过,谈不上战略。
话谁都会说,但不一定事谁都能做,那些主战派本来就是靠嘴巴吃饭的,从中法,甲午再到后来的八国之乱,所谓的主战派就是动嘴巴,没见什么人敢拍着胸脯去统兵为帅,反倒是那些主和的所谓“妥协派”担当了更多的责任,以及承担所有的指责和骂名。
李之所以保持克制,是因为他看清了列强更多是为了贸易上的经济利益,而非要亡我国,占我土,灭我种的战略考量。这也是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上,李是倾其所有,他也看清了倭寇对我华夏之地垂潋。这个在《走向共和》里,有个片段,他和鬼子六就有过这样的交流。但李只是政治家,不是拿破仑那样的天才,全才。
可以这样说是李鸿章懦弱的性格成就放纵了慈禧,才有了晚清极贫极弱的中国。李鸿章他把宰相位子和他的身家性命看得太重了,致使朝中大事事事依从慈禧的。我这样设想过,如果左宗棠或曾国藩多活几年其中一人又能入朝拜相的话,晚清的中国那会是什么样子呢?是李鸿章的性格成就了慈禧和晚清极贫极弱的中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