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曹操当年怎么上的碣石山

时间:2010-4-10 专题:曹操

“碣石道”一詞,見於《隋書·煬帝紀》。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春正月,隋煬帝親自統兵出征高麗,遣二十四軍分道並出,其中“右第一軍可黏蟬道,第二軍可含資道,第三軍可渾彌道,第四軍可臨屯道,第五軍可候城道,第六軍可提奚道,第七軍可蹋頓道,第八軍可肅慎道,第九軍可碣石道,第十軍可東暆道,第十一軍可帶方道,第十二軍可襄平道”。在《隋書·地理誌》中僅北平郡統縣盧龍一條記“有碣石”,此中“第九軍”所“可”的“碣石道”,當為通往隋朝時盧龍縣境內的碣石山(即今昌黎縣城北的碣石山)或穿越碣石山的通道。

碣石道早在隋朝以前就有了。當年秦始皇、漢武帝巡幸碣石山,走的無疑是這條通道,只不過當時沒有這樣稱謂,或雖有之而史書尚未如此記載罷了。曹操東伐烏桓,去程沒有走碣石道,回程卻由此而歸。司馬懿在曹操東征烏桓31年後,即公元238年,率領大軍奔赴遼東征伐公孫淵,走的就是碣石道。《晉書·宣帝紀》明確載有:“景初二年,帥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發自京都。車駕送出西明門。詔弟孚、子師送過溫,賜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農以下皆往會焉。見父老故舊,宴飲累日。帝嘆息,悵然有感,為歌曰:‘天地開辟,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裏,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遂進師,經孤竹,越碣石,次於遼水。”《晉書》的記載說明,“碣石道”為由西向東,經過孤竹國舊地(今盧龍一帶),穿越碣石山,去遼河流域之路。無疑,北魏文稱帝東巡平州走的也是這條道路;北齊文宣帝親征契丹,歸來走的也是這條道路。在隋朝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也是如此。後來,碣石道一直沿用下來,成為內地通往東北地區的重要交通途徑。明朝時,碣石道為北京至山海關的主要通道;清朝時,碣石道為北京與盛京(今沈陽)這“兩京”之間的禦道的重要路段。直至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北京至山海關之間的鐵路完全修通,碣石道才漸漸冷落,交通中心轉移到碣石山前的鐵路一線(除有鐵路外,沿線辟有與鐵路相伴的公路)。

碣石道穿越的是碣石山的北部,在由兔耳山(海拔571米,在撫寧縣境)、平臺山(海拔501米,在撫寧縣境)、東城子(海拔489.4米,在盧龍縣境)等山峰構成的一道天然屏障,與城山(海拔241.2米,在撫寧縣境)、黑峰山(海拔238米,在撫寧縣境)、截山嶺(海拔188.8米,在盧龍、撫寧交界處)等山嶺之間,為一條長長的峽谷。其地西通盧龍,東連撫寧,系交通要隘。如今,那一帶為102國道的重要路段,為北京至秦皇島的電氣化鐵路的穿越之地。

碣石道為古代邊塞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軍事意義,為由內地進軍東北地區的必經之路。這也是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魏武帝、晉宣帝、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以至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蒞臨碣石山的原因之一。他們或以碣石山為巡幸目標,或發兵東北路經此處,或班師順路登高觀海覽勝抒懷,等等。倘若碣石山不地當衝要,就很可能不會有一些帝王專程光臨,更不會有這麽多帝王在這裏相繼留下遊蹤。由內地去東北地區,不光有碣石道這一條通途,還有盧龍道。盧龍道是順古代的盧龍塞(在今潘家口一帶),穿越燕山的山脊,由山地前往。比較起來,當然是碣石道易行多了。碣石道除碣石山一帶有較窄的峽谷外,多為平川之地。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多走碣石道,極少走盧龍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五月,曹操率領大軍“至無終”,準備出擊烏桓,沒有走碣石道,而是上徐無山(古山名,在今河北省遵化市一帶),“出盧龍,塹山堙谷五百裏”(《水經註·遼水》),經白檀(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省灤平縣東北),歷平剛(古縣名,為西漢時右北平郡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平泉縣與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交界一帶),“涉鮮卑庭,東指柳城”,在白狼山(古山名,今名白鹿山,在今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部)與烏桓交戰,一舉斬殺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大獲全勝。這裏說的“出盧龍,塹山堙谷五百裏”,指的就是盧龍道,大概是因曹操經由此道出兵殺死了蹋頓,後來此道又被稱為“蹋頓道”。隋煬帝於大業八年春正月遣二十四軍分道出征高麗時,右第七軍出的就是“蹋頓道”。曹操當年出征時為何不走碣石道,而走盧龍道呢?這是因為,在那一年夏天“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臯”(曹操《步出夏門行·艷》),“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三國誌·魏書·田疇傳》)。也就是說,是夏連降暴雨,江河漲溢,沿海各河道洪水泛濫,極難行軍,乃至“秋七月”依然是“大水,傍海道不通”,其“雲行雨步”之況,已經“超越”了“九江之臯”(南方的沼澤地帶)。當時,被“請為鄉導”的無終隱士田疇指出:“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而擒也。”(《三國誌·魏書·田疇傳》)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不得不聽從田疇的勸告,引軍上徐無山,出盧龍塞,走“道絕不通”的塞外,塹山堙谷五百余裏,順山地而行,直撲蹋頓的大本營。待兩個月後,曹操於“九月”間“引兵自柳城還”(《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時,沿海地區不僅已無烏桓的部隊“遮守蹊要”,道路也不那麽“濘滯不通”,大軍班師主任要取碣石道而歸了。去之不易,回之順心,“登高必賦”的曹操在秋九月時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俯瞰氣象萬千的滄海風光,怎麽會不引吭高歌呢!

那麽,曹操路過碣石山時,是由哪裏下的碣石道,又是由哪裏登上的碣石山絕頂呢?這也是一個很有意趣的問題。毫無疑問,想從歷史記載之中找到答案是很難的,必須到實地考察,從而作出比較切合實際狀況的推測。現在,我們來看一看碣石山的整個地質構造。碣石山的山體主要由質地堅硬的花崗巖構成。這些巖石,為中生代燕山造山運動時形成的深成侵入巖,原在離地表很深的部位,後來隨著地殼的褶皺運動,頂掉被風化剝蝕的表層巖石,露出地表。與此同時,有些部位的巖層發生破碎和折斷,從而形成了今日碣石山奇險的形貌。碣石山主峰仙臺頂的前後兩坡極不對稱,其前坡(南坡)短而陡,後坡(北坡)長而緩。前坡的上坡為大體呈西南至東北走向,長達1000余米,壁面高達200米左右的懸崖峭壁,峭壁的壁面角度在七八十度之間,似直上直下,如刀劈斧切一般;古人形容其為“萬仞絕壁,形如甕鼓,黧沫濺溜,神媧難煉,鬼斧莫鑿”。其峭壁根本不能登攀,只有順壁面之間交錯的石縫攀援而上。仙臺頂的後坡的坡面比較平整,坡體呈長方形,南北長達1500多米,東西寬約500米有余,海拔在500米以上,坡上有頂嶺,曰“石鍋嶺”,海拔577米。後坡往北與鷹不落(海拔435米)等山峰顛連,西北角為大棒槌山的峰頂(海拔560米左右),頂下不遠即“小碣石”天橋柱;其東西兩側為坡嶺,下坡的坡度較小,東北和西北各有一條山溝通向山下的河谷之地,一名“長峪谷”,一名“馬蓮峪”。長峪谷為仙臺頂後坡東側主要的河谷名稱,其上有溝兩條,南溝名“鐵匠溝”,北溝名“冰淩峪”,兩溝均為長峪谷直通仙臺頂後坡的山谷。此外,長峪谷的南端還直通仙臺頂東部的緩坡歡喜嶺。長峪谷向東北方向一直伸延到仙臺頂東北偏北3公裏外的長峪山村(為碣石山深處的一個片村,包括散落在一條長達三四裏地的河谷裏的十幾個自然村),長峪山村經後明山村(也為碣石山深處散落在河谷地裏的一個片村,位於撫寧縣境)東拐直達昌黎至撫寧公路線上的較大村鎮——馬家峪。馬家峪北偏東距離撫寧縣城不到10公裏。馬蓮峪長約3公裏,直通仙臺頂西偏北3公裏外的西山場村(即“葡萄溝”所在地),西山場村西南2公裏處即碣石山西部的支脈——鳳凰山(海拔204米)口,出山口不遠即昌(黎)盧(龍)公路上的十八裏碑,西北去盧龍城約30公裏。筆者在參加地名普查工作時,曾到這兩個山谷作過勘察。長峪谷確實是溝長谷深,坡度較緩,山谷中也比較寬敞,只是布滿亂石,不便行走;不然的話,略加修整,汽車可順溝谷駛往山頂。據當地人介紹,在八九十年長峪谷中還不是這個樣子,那時溝內的沙土平平展展,中間有一條長年流水的溪流,人們在夏季常趕著牛群到仙臺頂後坡上的果老院一帶放牧。這條山谷之所以變成如今這個樣子,是因幾十年來,溝兩旁坡嶺上的山林和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山巖裸露,被山洪衝下,遍布溝中。當地人還介紹,古時候常有人由這裏順山谷策馬馳往仙臺頂,清朝末年還有人上去過。馬蓮峪的情況與長峪谷差不多,也因谷中衝入一些亂石變得坎坷難行了。據此,筆者推測這兩條山谷就是曹操當年上、下仙臺頂之路。1790多年前一個深秋時節,曹操一行人班師東來,在撫寧縣城一帶下碣石道,由馬家峪進通往碣石山主峰的河谷,順長峪谷策馬直驅歡喜嶺,由東坡上碣石山主峰頂峰,立足碣石峰首指點江山,盡覽碣石山下寬闊深遠的滄海桑田風光和山島對峙之景,吟詩抒懷,高談闊論,躊躇滿誌,開懷暢笑;之後,到長而寬的後坡上稍事休憩,或安營紮寨住上一夜,然後順馬蓮峪下山,到西山場一帶或就道南出鳳凰山口,或轉往東行數裏攀上大棒槌山,觀賞“小碣石”天橋柱的奇特風光,再返身出鳳凰山口,順山麓向西北去盧龍縣城一帶歸入碣石道,繼續西返。這是筆者的試想,未必不就是當年的真實情景。從實地勘測看,這是很有可能,也是完全可能出現過的情景。當然,其他帝王是如何登臨的碣石山,尚有待進一步考察,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一般都不會由南坡登山。這是因為,一來前坡實在陡險,難上也難下;二來從前坡登山騎不得馬,必須步行,而帝王們是不會冒這個險的,也不會付出這樣的辛苦的。再者,由後坡下碣石山的主峰,由“大碣石”(指仙臺頂)去“小碣石”(指天橋柱)就很方便了,不必由碣石山南麓繞道而行。當然,由仙臺頂的前坡也不是不能上去,需要繞行仙臺頂兩旁的溝谷,其東的溝谷名“黑鷹峪”,谷中峭壁林立,草木叢生,溪流潺潺,有“削壁流泉”等瀑布飛瀉,景色異常壯美。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这哥们说的对,曹操那时候称王,除掉了后患,得到了天下,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无人能敌。但后来天下被分为了三国,魏,蜀,吴,曹操陷入啦僵局
步行的啊。其他工具没法使用啊。
只记得,官渡之战后的曹操已经是一方的霸主了,在征乌桓时郭嘉死了,痛惜之余登上了山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