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孝庄与多尔衮之间有儿女情吗

时间:2010-4-10 专题:多尔衮
  
今天北京和天津之间光秃秃的平原要拜多尔衮所赐,当他入关之初为京津之间频繁的民乱烦恼时,很有兴趣地读了柳寅?brvbar;的建议,认为原因在於两地之间茂密的森林给了叛乱份子很好的藏身之地时,他下令将这片森林在三天之内砍光,以用来保卫京城安全的防范措施。清朝後来只在运河沿岸植一些树。可见多尔衮这个人决心要做一件事,是不会拖拖拉拉的。那么如果他真下了决心称帝的话,会不会磨磨蹭蹭呢?去驻兵永平也太麻烦了吧,什么叫宫廷政变,就是在宫廷,否则李世民为何在玄武门埋伏,康熙为何要笼络吴六奇,雍正为何要拉拢隆科多,慈禧也要到北京后才发动辛酉政变,多尔衮掌握重兵,京城宫廷宿卫在他控制之下,何必分散兵力到几百里外的永平?
太后出身于科尔沁蒙古贵族,史称孝庄太后。最早是孝庄的姑姑嫁给了皇太极,但久未生子,于是她举荐了自己的侄女孝庄也嫁给皇太极。孝庄在一段时间里,也没有生儿子。于是孝庄的亲姐姐也嫁给了皇太极。这样一来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有姑侄三人嫁给了皇太极,这倒不是怕皇太极没有儿子,而是想通过生下有博尔济吉特血统的接班人,巩固蒙古科尔沁部同满族皇室的关系。皇天不负有心人,孝庄于崇德初年终于生下儿子,这就是福临。其实在三个博尔济吉特后妃中,皇太极最喜欢的是孝庄的姐姐,但她姐姐在崇德六年病死了,而皇太极也于崇德八年病逝,福临继位为皇帝。母以子贵,孝庄由妃而册立为后。在清初历史上,孝庄历经三朝,两辅幼帝,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从利用矛盾,在诸多有资格当皇帝的人中把福临推上皇位,到擒杀鳌拜,支持康熙亲政,她都起了重要作用,稳定了清初的政局。

孝庄比多尔衮少两岁,皇太极死时才三十二岁。除了五花八门的传说外,一般认为孝庄下嫁是事实的主要有这三点根据:(一)张煌言《建夷宫词》中有这样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春官指礼部,太后而曰“婚”,自然是改嫁了。(二)多尔衮为顺治叔父,清廷先称为“皇叔父”,后则迳称“皇父”。(三)孝庄病重时,遗命不与已故丈夫太宗皇太极合葬,别营陵墓于关内,她的理由是太宗奉安已久,不可为她惊动。后人认为这是她不自安于太宗陵墓的缘故。

孟森对这三点都予驳正:(一)张煌言是明遗臣而坚持抗清,写诗时人在南方,依据又是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难保不借此以渲染新朝的丑秽,故不能据此孤证作完论。(二)古代已有尚父、仲父之称,都是对功臣的尊称。多尔衮功高,所以皇父也是尊称,非父亲之父。(三)清代皇后与皇帝分葬,不止孝庄一人,如孝惠之与顺治,而且当时已有另一皇后孝端(孝庄的姑姑)与太宗合葬,自更难再合葬。

然而持相反意见的也有理由:(一)这时清人已入主中国,议论皇家私秘是要掉脑袋的,民间为什么敢有这种传说?(二)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和古代称功臣为尚父(音“府”)、仲父不同。《清圣祖实录》记孝庄临死前对她孙子康熙说:“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这里的皇父虽指顺治,但说明皇父即父亲之意。她的灵柩浮厝于“暂安奉殿”近四十年。多尔衮逝世之初,一度尊称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后来忽又废黜斥责,乾隆时又追尊了。这些都是很特殊的。胡适就感到“皇父”之称是一关键,并说:“下嫁之传说已无证据可察,而‘皇父’之称自是史实。”(三)清代帝后分葬,虽有先例,但皇后陵墓都在陵园“风水墙”内,后来孝庄安葬的却在“风水墙”外。(四)满洲旧俗,娶兄嫂、姑母、侄女甚至继母的很多,并非是见不得人的丑事,顺治祖父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其中一个。孝庄扶幼主在入关初期,汉化未深,从风俗上看也有此可能,只是后来在汉族文化的压力下又讳言了。

四川师范学院藏有《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一书,后有刘文兴跋文,说他父亲在宣统初年,于内阁中曾见太后下嫁诏书,遂以闻于朝廷,这应当是最有力的证据。可惜这诏书未曾流传,刘文兴跋文也就成了一面之辞,因而至今仍感确证不足,孝庄下嫁一事终成疑案。
康熙缘何未葬孝庄文皇后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共产生了219位称帝而有年号的皇帝,其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与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历来受到史家的偏爱,民间的推崇。进入清朝后,又产生了一位自汉文帝以来最为开明有道的君主,他就是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康熙帝的文治武功是史家文人久用不衰的素材。他冲龄践祚,擒鳌拜,撤三藩,统一台湾,扶持达赖、班禅整治西藏,北抗俄帝国之入侵,西平噶尔丹之叛乱,南改苗地的土司坐庄,东收士子文人百姓之心;又在当政的六十一年里,疏河道,通漕河,轻赋,恤商,对满人的圈地给予中止,对连疆之地则鼓励垦荒,扶官场正气,惩治贪官,改革吏治……这些都基于他的唯是是从、躬行实践的开明思想,而奠定他的这些治国思想基础的重要人物,便是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

富振华先生说,康熙一生极为敬重孝庄祖母,但有一事却令人大惑不解,就是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但康熙一直没有下葬他的祖母,且未建陵,这实在有违中华民族的习俗,孝庄太皇太后直至雍正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方才下葬,此中道理何在? 

原来,孝庄太皇太后是太宗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她另有一姐是“关睢宫宸妃”,在皇太极正式建元后,即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皇八子,便以诞生太子为例,举行大赦。可皇八子旋即夭殇,半年后,崇德三年正月,孝庄生皇九子,便是顺治皇帝福临。

皇太极崩而福临能即位,确实是孝庄的功绩。在一段时间内,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大权在握,且又首先入关,“一片石”大败李自成而占领北京,他可以称帝但没有称帝,后辈子侄中豪格亦想称帝,被多尔衮诛杀。究其原因,是有孝庄在其中周旋。多尔衮与太宗有多重关系,一方面是兄弟,但有杀母之仇,一方面太宗对他又有养育之恩,恩怨纠结,以致许多事情不可思议,孝庄在此时的作用便极为重要。由于孝庄的插手,六岁的儿子福临顺利地当了皇帝,形成了清朝父位子承的皇位继承制度,而孝庄却为皇太极福临父子背上了“太后下嫁”的丑名。“太后下嫁”其实是子虚乌有之事,但康熙虽贵为皇上,却无法破此谣言,终不能堵好事者之口。

康熙得以为帝,亦是孝庄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一再申明利害,方使顺治皇帝吸取自身的教训而定下了将已出过痘的玄烨为继位者。康熙八岁登基,而辅政大臣多自以为是,于是太皇太后便成了小皇帝的最大支持者。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使康熙明白了自己的权力,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孝庄在康熙四年对汤若望凌迟处死的开释,及对中国使用西洋历法的支持,都开启了康熙一生喜研科学唯是是从的文化政策,终于使康熙从一个八岁丧父九岁丧母的儿童,成长为圣明君主。可以说孝庄一生为清初三位皇帝服务,尽心尽责,披肝沥胆,用尽了聪明才智。所以,康熙孝顺祖母之举,不独自有帝皇以来所未有,即平常百姓家亦为罕见。孝庄崩后,他必欲于宫中独行三年,到了二十八年岁末已将近两年,三年之丧以二十七个月计,也将届满,而赵执信、洪升竟因“非时演剧”被予斥逐,这个处分过于苛刻,与康熙的个性不符,给人的感觉,康熙除了纯孝之外,还对祖母怀有一份非常浓重的歉疚,而渴思有所弥补。

其实这歉疚就是康熙不可告人的隐痛,即孝庄太皇太后不独无负于太宗,且当为太宗感激于泉下,恪于世俗礼法,却又不能与太宗同穴。孝庄太皇太后所负的不白之冤,康熙知其故而不能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权力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贵贱,独独对祖母的奇冤无法昭雪,康熙的隐痛百倍于常人是可以理解的。

后来,康熙将慈宁宫之东新建的五间宫殿拆运到孝陵近地修建暂安奉殿,就是因为这几间宫殿是太皇太后在世时所喜欢的。可就是把故宫全部拆去,也无法平抚康熙的隐痛,这便是康熙一生未能下葬祖母的原因。
“太后下嫁”是清宫八大疑案之一。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的播出,又吸引了人们的议论,特把有关说法略作梳理,看看这些“论据”是否有些道理。

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

皇太极死时,庄妃才32岁,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继位。一个是三十出头的寡妇,一个是只知玩耍的顽童。在当时,执掌朝中军政大权的实际是睿亲王多尔衮。他手握重兵,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也搬到睿王府内使用,以代统天下,小皇帝随时有被废掉的危险。人们认为,孝庄为了保住儿皇帝顺治的天子宝座,而委身于小叔子多尔衮。

论据二:弟娶其嫂的满族旧俗

旧时满洲有这样一种风俗:父亲死了,儿子娶其庶母;兄长死了,弟弟娶其嫂子。由此,在清朝初期,兄弟之间、叔侄之间的妻妾互娶也就成了见怪不怪的事。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思量,盛年寡居的孝庄与壮年英武的小叔子多尔衮的结合,也就没有什么
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

纵观清朝三百年,尤以清初最为混乱,疑案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清宫三大案了,它们分别是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即位。而在这三大案中又以太后下嫁争议最多。


一种说法清太宗皇太极晏驾后,谁来继承王位成为了当时最为敏感的问题,满清贵族内部的斗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以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和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互不相让,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危险,就在这时,当时还是妃子的孝庄文皇后找到了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作为条件之一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同意了孝庄文皇后的意见。但有人认为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就是由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她的嫂子孝庄文皇后尤其注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孝庄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刻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使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地继承了皇位。

此后,多尔衮率兵打进北京,并控制了当时的军政大权,他已经不满足于偷偷摸摸,开始公开出入后宫禁地,而当时满族的习俗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妾,因此对多尔衮的所作所为满洲贵族并不在意。而当时汉族的知识分子虽有在朝为官者但都人人自危。所以多尔衮和皇后的感情发展可以说完全没有阻碍。

当时朝中有一位重臣叫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早年就追随太宗,深得顺治皇帝与太后的信任,皇后下嫁就是由他首先提出来的。有人说他是受了太后的指使,有人说他是应多尔衮之请,还有人说他是为了取悦当权派,总之,是范文程首先提出让太后与多尔衮夫妻团圆。

但也有野史称,是前明降臣钱谦益向多尔衮提出此动意的。多尔衮与小皇帝顺治一直关系不好,这对摄政王多尔衮来说一直骨鲠在喉。而此时多尔衮元妃去世,多尔衮郁郁寡欢。钱谦益就此向多尔衮说,"无非再娶,以慰悼亡"。就此即请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使传言变现实,实至名归,另外这样也正好控制顺治。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支持,而福临也碍于多尔衮的权势勉强同意。就这样,太后正式下嫁多尔衮为妻。而因此,孝庄死后,康熙等后代子孙因其丢了爱新觉罗家的脸面,将她葬在了清东陵陵区外。

还有一说是,摄政王王多尔衮在逼死政敌豪格后,娶了豪格的福晋,来自科尔沁蒙古草原的博尔济吉特氏。但是民间却以讹传讹,传说当今皇太后,同样来自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下嫁多尔衮,文人们还写成文章,编造了种种传说,生动描绘了皇太后和摄政王的亲事。

其实,"太后下嫁"之说,首先起因于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怪异的称呼使人们引起了各种的猜测。大家认为,皇帝之母降贵屈尊下嫁,才使多尔衮有了这种尊称。而也有人称当时顺治是为了孝顺,考虑到母亲的孤苦及与多尔衮多年的情谊,和多尔衮对自己拥立帝位的恩情,在大臣的提议下议请多尔衮与母亲结合。父死子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的婚俗,在当时满洲风俗来说十分正常。但不管怎样,"太后下嫁"的故事,折射出了顺治帝和孝庄皇后这对孤儿寡母当时尴尬险恶的政治处境。而明张煌言作诗"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倒是实有其事。

对"太后下嫁"的故事,虽然野史中记载很多,但在清史稿中并没有提到。从事实来看,孝庄皇后死后,清王朝又延续了二百多年。这期间,大清诸朝对她尊崇备至,极尽歌功颂德之事,在陵寝祭祀方面也把其放在首位,如真有太后下嫁之事,清皇朝为何能自取其辱呢?当然也有一说:据说到了乾隆时期,纪晓岚在整理清宫档案时,觉得这一事件有辱皇家尊严,因此奏请皇帝批准,从档案中删去这一部分内容,从此,再没有人提起这件事。不过,皇后下嫁的故事却广为流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