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金太阳考案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历史答案四至六单元

时间:2010-4-12 专题:黄宗羲
金太阳考案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历史答案四至六单元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阐讲】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这种社会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当时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人,一大批有识之士被网罗在诸侯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也使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导致了民族大迁徙,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逐渐被打破,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2、分析秦用“法”、西汉先用“道”后用“儒”的原因。说明其反映了什么历史原理。
秦用“法”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秦曾用法家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法家韩非的思想对秦始皇影响深远。从现实来看,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倍受推崇。
汉先用“道”的原因:
主观上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经济贫困,景象残破。后用“儒”的原因: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主义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反映的历史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韩非思想、董仲舒学就、黄宗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各自思想主张对时代所产生的影响。
(1)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实现国家的统一以发展封建经济。他们不仅需要巩固对奴隶制的胜利,严刑镇压人民反抗,也需要建立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实行法治以及主张严刑镇压人民的反抗的主张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上述要求和社会现实,顺应了历史向统一发展的趋势。
(2)秦以法治国,排斥儒学,结果“法治”过度而亡。汉初批判地继承发展了秦治国的思想,一方面“削藩”解决王国问题,一方面休养生息,推行“仁政”,加强了集权,繁荣了经济。封建制至西汉基本稳定,激进的法家思想已不适应巩固封建制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适应西汉统治者的建议集权统治巩固封建制的需要,提出了新儒家思想,主张“大一统。”
(3)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明朝统治者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宦官专权,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日益腐朽,渐趋衰落。同时,明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这些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也必然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这就出现了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反封建和要求民主的思想。
(4)影响:韩非思想集中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主张,有利于封建制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后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治国的主导思想;而且建立起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一直沿袭两千多年。董仲舒的主张适应西汉统治的需要,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后期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是对维系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的正统思想——孔孟之道提出了挑战,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5.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对理学如何评价?
(1)同: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2)异:前者认为“理”是通过“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而后者认为“心即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不用学习只要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理”。
(3)评价:局限性: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6、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
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晋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他把神仙信仰与儒家思想捏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和入世的关系。
7.明清之际,黄宗羲曾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如何看待这一主张。
后人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思想是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领域中产生的新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
同意第一种观点的理由
(1)从思想主张本身看:黄宗羲从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角度对封建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并且将君主专制置于人民的对立面,提出由公众判断天下是非。这些都是前人未曾明确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
(2)从社会、经济根源看:明清之际,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并且日益走向腐朽没落;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严重限制和束缚了进步思想、学术的发展;同时,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得到缓慢发展。这说明历史发展已经提出了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课题。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恰恰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并成为这一潮流的产物。
(3)从影响看: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对后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形成,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也说明了他这一思想与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一致性。
同意第二种观点的理由
(1)从思想主张本身看,黄宗羲虽然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因此,他的这一思想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思想是一致的,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
(2)从社会、经济根源看:明清之际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并且日益走向腐朽没落,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严重限制和阻碍了进步思想、学术的发展。这激起了黄宗羲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和斗争。但这与他以前的进步知识分子改造时弊的政治抱负一脉相承。同时,当时的商品经济虽然得到空前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因而其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并未具备新的经济基础。
(3)从影响看: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虽经后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挖掘、发挥,并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绝不能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从而任意拔高。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考点阐讲】
1.关于约率和密率
刘徽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值为(=3.14)。祖冲之认为前人的结果不够精密,继续往下推求。
在《隋书》卷十六中记载着祖冲之的新结果:“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这段文字包括下面三个结果:
3.1415926<正数<3.1415927   密率:   约率:
所谓“正数”就是圆周率的准确值,但由于它是无理数,不能用有限或循环小数完整地表示出来。祖冲之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明确记载,可是他用“盈朒二限”来限定“正数”大小的范围,无疑是非常先进的思想。其中“正数”和“密率”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结果,并且保持了长达一千年的世界纪录。密率在外国直到十六、七世纪,才由德国的渥托(v.otto,1550?—1605)、荷兰的安图尼兹(a.anthonisz,1527—1607)和日本的关孝和(?—1708)分别求得。因此祖冲之的结果很受国际重视,日本著名数学史家三上义夫(1875—1950)曾建议把“密率”叫做“祖率”。
2.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原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3.古代政治与天文学发展的关系。
封建统治者重视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原因有二:一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统治者推动天文观测和历法修订,“观象授时”的精确度满足了农业社会的需要。二是受古代哲学“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用特殊的天象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进行观测和研究,并取得一些显著的成绩。但是历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在重视天文研究的同时,往往对天文观测和研究进行严格的限制,以确保自己的“天子”的地位,禁止民间私习天文,因此,严重制约了天文学的发展。
4.中国的四大发明、外传及其评价。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这些凝聚着古代中国人民无穷智慧的发明和发现,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传播到欧洲后,与其内在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结合起来,西欧各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形态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飞跃。西欧的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从而奠定了它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火车头。
5.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2)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6.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原因是什么?
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对此有各种解释:固守农耕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成熟的市场,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扼杀创新发明的动机等。近代科学技术其实是与近代工业化相互鼓荡的结果,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
6.各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情况及其成因。
(1)秦代官狱文书最多,小篆书写缓慢,于是产生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成为艺术,一是士人群体思想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他们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书法表达出来,于是形成不拘一格的行书和草书。二是当时纸张比较普及,但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都是抄出来的,抄书讲究字要写得好,这也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形成。
(3)唐代,由于兴科举,科举中字的好坏也是一个标准颜真卿的字作为规范化的书法适应了科举考试的要求。那时既有张旭、怀素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并且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4)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政府养了很多文官,士大夫生活无忧,尽管国家积贫积弱,但诗词、书法、绘画大有发展。出现了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5)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终上所述,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士人的生活环境、制度的要求、社会风气都有很大的关联。
7.唐诗的繁荣
(1)唐代诗繁荣的原因:一是,大唐帝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开放和多元的文化;二是,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及科举制度的确立;三是,社会环境的变动,太平盛世的安乐给初唐和盛唐的诗人带来诗歌的灵感;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的唐朝也造就了一批伟大的诗人。四是,民族交往和融合、中外交往频繁。五是,诗体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2)唐诗的特点:唐诗题材丰富,流派众多,体制完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高度的成熟。
(3)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流派:第一阶段:初唐时期,其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辞藻。武则天时期,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其后陈子昂提出的诗歌改革,更为以后唐的发展和繁荣打好了基础。
第二阶段:盛唐时期,这期间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主要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欣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得到英雄气概等。盛唐诗歌: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正是他们,把唐诗推上了一个巅峰。李白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安史之乱后,杜甫写出《北征》、“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人民的伟大诗篇,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雄浑激壮,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第三阶段:中唐时期,一派以韩愈、孟郊、贾岛为代表,继承并发扬李白豪放和杜甫沉雄的传统,开创了奇险生新的风格。另一派以白居易、元缜为主,他们平易通俗的语言继承杜甫的新题乐府传统而加以发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代表了当时现实主义的流派。另外还有以柳宗元和刘禹锡,刘在当时有诗豪之称,其诗雄浑苍迈,尤多感慨讽刺之诗,七绝为当时之最。柳宗元以五古山水诗为最。
第四阶段:晚唐时期,当时唐朝国势衰微动乱,诗有深沉的感伤情调,向着华艳纤巧的方向发展。这时出现了大量咏史诗人,杜牧、许浑是其代表。另一派以李商隐为代表,他在艺术上继承了杜甫的七律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浓艳色彩,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从而达到了唐诗的新高峰。
8.明清小说
1.社会背景: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②传统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提供了通俗文学样式;③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④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⑤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⑥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