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成吉思汗收复40多个国家,哪怎么管理?

时间:2010-4-18 专题:成吉思汗

1995年12月31日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这个结论是依据“人类文明史上第二个1000年(1000~1999年)中,何人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的标准而产生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40多年时间里连续发动一系列西征战争,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将东方和西方连为一体。。“千年第一人”当之无愧。

政治机构
元朝蒙古官僚和仆从中央机构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机构
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是由中央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
军事机构
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元朝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建置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祐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泰定(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各行省设立经过和辖境
①陕西行省——中统元年,立秦蜀行省(也称陕西四川行省、陕蜀行省等),治京兆(今陕西西安),其后两次移治兴元(今陕西汉中);至元八年罢,以京兆诸路直隶中书省。次年,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以京兆为其分地,置王相府治之。十七年,忙哥剌死,罢王相府,复立陕西四川行省于京兆;十八年,分设四川行省,于是只称陕西行省。辖境包括今陕西及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
②甘肃行省——中统二年,立西夏中兴行省,治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至元三年罢,改置宣慰司,隶中书省。八年,复立;十年,又罢。十八年,再立。次年,分设行省于甘州(今甘肃张掖),称甘州行省,二十二年罢。二十三年,徙西夏中兴行省治甘州,改称甘肃行省。辖境包括今甘肃省、宁夏自治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③辽阳行省——至元元年,置行省于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称北京行省;二年罢,改置宣慰司,隶中书省。六年,又置行省于东京(后改辽阳,今属辽宁省),称东京行省,后徙治北京。十五年,又改为宣慰司。二十三年,以东北诸王所部杂处,宣慰司位轻,不足镇抚,再立东京行省,同年罢。二十四年,因乃颜叛乱,复置辽阳行省,以控制东北州县。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④河南江北行省——至元五年,因攻宋战争需要,立河南行省。十年,分立荆湖、淮西两行枢密院负责攻宋,罢行省,河南路仍直隶于中书省。二十八年,立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今河南开封),并割江淮行省所领江北州郡隶之。辖境包括今河南省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长江以北地区。
⑤四川行省——至元八年,罢陕西四川行省,另立四川行省于成都;十年罢,分置东、西川行枢密院。十五年,罢二行院,复立行省,次年复罢。十八年,从陕西四川行省中分出,又于成都置行省。其后一度再合于陕西行省,二十三年又分两省。二十五年徙四川行省治所于重庆,二十七年复还治成都。辖境包括今四川省大部及湖南、陕西部分地区。
⑥云南行省——至元十年灭大理国,置治中庆(今云南昆明)。辖境包括今云南省全境,四川、广西部分地区,以及泰国、缅甸北部一些地方。⑦湖广行省——至元十一年,初置荆湖行省于鄂州(今湖北武昌)。次年,元军取荆湖南路地,立行省于江陵以治之,称荆南行省。十四年,移治潭州(今湖南长沙),称潭州行省或湖南行省。同年,鄂州行省并入潭州,并以新得广西地属之,故又称湖广行省。十八年,徙治鄂州。辖境包括今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之大部及湖北部分地区。
⑧江浙行省——至元十三年元灭南宋,置江淮行省于扬州,统两淮、两浙地,又称淮东行省、扬州行省。二十一年,徙省治于杭州,称江浙行省。二十三年,还治扬州,复称江淮行省。二十六年,再次徙治杭州。二十八年,以江北州县隶河南行省,改称江浙行省。大德三年(1299),罢福建行省,以其地属江浙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区。
⑨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置,治隆兴(今江西南昌),又称隆兴行省。十五年,并入新置的福建行省(治泉州)。同年,又立行省于赣州,次年,仍还治隆兴。后因减省江南冗官,江西、福建两省曾经几次分合。大德三年福建地并入江浙,江西单为一省。辖境包括今江西省大部及广东省。
⑩岭北行省——大德十一年置和林行省,治和林。皇庆元年(1312),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和林改名和宁,仍为省治。辖境包括蒙古国全境、中国内蒙古、新疆一部分和今俄罗斯联邦境内西伯利亚地区。
此外,元朝还于高丽置征东行省,但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得自辟官属,高丽国原有的政权机构和制度均不改变,财赋亦不入都省,与元朝国内诸行省性质不同。除上述统治各大地区的行省外,元朝还设过几种专主大征伐的行省。一为征宋时所设,只称“行中书省”,不系地名;一为用兵外国时所设,系所征国名,如日本行省、交趾行省(安南行省)、缅中行省(征缅行省)、占城行省等。还有一种是授权某省负责征伐某国军事,将省名与所征国名合称,如荆湖占城行省。这些都是临时性的建置,事毕即罢。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元朝政府为镇压和抗拒农民军,先后于中书省辖境内的济宁(今山东巨野)、彰德(今河南安阳)、冀宁(今山西太原)、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同等地置中书分省。又先后设立淮南江北行省(至正十二年设于扬州)、福建行省(至正十六年设于福州,后分省泉州、建宁)、山东行省(至正十七年)、广西行省(至正二十三年)和福建江西行省(至正二十六年)。农民起义军也仿元制立行省为地方行政机构,如天完政权之江南行省、汴梁行省、陇蜀行省、江西行省,宋政权之江南行省、益都行省,以及朱元璋所置江西行省、湖广行省、江淮行省、江浙行省等。
元代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明灭元后,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一般简称省。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代。
[编辑本段]民族政策
在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当蒙古族占领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族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产生了全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了国家稳定和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权,采用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元朝在民族文化上采用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外国文化,甚至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
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主要指蒙古族。
色目人继蒙古人之后名列第二等,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部族,也属于色目人,如汪古部等。
汉人为第三等,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
南人为第四等,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由于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元代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欧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时因滥发纸币而造成通货膨胀)。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前面芳芳mm答得不错。不过,她说的只是元朝的管理机制,而元朝的势力范围不出传统意义上中国的疆域,管理上并不比别的朝代更为复杂。

其实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国疆域远远超过这个范围。成吉思汗本人一生灭国四十,他的儿孙辈乘父汗之余威,征服的领土甚至更大,蒙古帝国全盛时期领土达到3300万平方公里,涵盖今天蒙古、中国、俄国、东欧、中亚等地。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统治范围,地域上辽阔到皇命很难快速下达和监督,人种复杂到难以理解和控制,利益纠缠得无法协调和统筹。因此,楼主的担心不无道理。

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管理难题,蒙古人其实并没有想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成吉思汗采用的是原始的分封制度,将庞大的帝国划分为四部分,分封给自己的四个嫡子,其中长子建立了钦察汗国,次子建立了察合台汗国,三子建立了窝阔台汗国,而老四拖雷留在身边继承蒙古本部的领土。这四部分理论上都是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但汗国管理自己的事务,但承担共同拱卫帝国的义务,并且承认蒙古帝国唯一的大汗的君主地位。这有点类似近现代的联邦制,既维护帝国的统一,大汗又不必亲历亲为地处理遥远的各汗国复杂的内部事务。

但这个办法实际上并没有维持住帝国的统一。因为成吉思汗并没有明确蒙古本部一定要是大汗的继承人,四大汗王谁当老大需要召开库里尔台大会临时选举解决,这个风险就太大了,造成日后打架和分家不可避免。成吉思汗死后,拖雷高风亮节地拥戴了三哥,第一关算是渡过去了。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继任也算顺利,但可惜没活几天。再选大汗继承人就出了问题,钦察系的拔都拥立拖雷系,于是大汗位由老三家窝阔台系转入老四拖雷系。这样就有了后面的蒙哥汗和忽必列汗。其实这也是众望所归,毕竟成吉思汗当年是把最核心的蒙古本部地盘留给了最喜欢的小儿子,以蒙古本部统治世界名正言顺。但毕竟有人不服气,到忽必烈继承汗位时,汗国们就已经各自为政了,窝阔台汗国气得脱离中央,而忽必烈为感谢拔都的拥立而允许钦察汗国相对独立。

此时,忽必烈控制的地区成为大元帝国,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后转化为金帐汗国)及伊儿汗国(忽必列之弟旭烈兀新征服中东建立的汗国)则并称为四大汗国,理论上四大汗国是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承认忽必烈大汗地位,但实际上各行其事,到忽必烈死后干脆彻底成为独立国家而不听命于大元中央了。

大蒙古帝国的分裂,一方面是因为我前述的继承制度的不合理与不明确,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帝国大到无法统一在一起了。初期还有点凝聚力,但时间一长,几大汗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生存环境及自我认同感,独立就是难以阻挡的趋势了。

四大汗国中,窝阔台汗国第一个完蛋,被元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瓜分(这算蒙古帝国内部重新划分势力),而而伊儿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则逐渐分裂,终被帖木儿所灭(帖木儿帝国勉强算是蒙古帝国的分支吧),而金帐汗国分裂后终被俄罗斯所灭。几乎与相同时,大元帝国也被明朝推翻。

所以,蒙古帝国对管理打下的庞大地盘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分封制为帝国的分裂与日后覆灭埋下了伏笔。大蒙古帝国整个消亡过程中,大元与四大汗国间基本上没有相互支援,而是自生自灭。那个时代,太大的帝国无法管理,换个别的办法恐怕也未必好得了哪去。合久必分,这是自然规律。

附图为1335年的亚洲,此时窝阔台汗国已瓜分,它原来占据元与察合台汗国中间的那部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