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代女皇武则天?

时间:2010-4-26 专题: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皇帝,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武则天。可是
千百年来,人们对她的评价尽管有赞叹,可总离不开贬责。但以愚之见,那些贬责很多都是无中生有,强加之罪。
人们总说武则天是个热衷与权利的女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是个野心勃勃的阴谋
家,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武则天14岁入宫,正值青春年华,美丽聪慧,却得不到太宗的宠爱,屈膝当了10多年才人,太宗死后,又被遣送到感业寺当了5年的尼姑,她怎
能不感叹上天的不公?所幸的是,在当才人时她认识了李治,并使这个未来的帝皇对
她死心踏地,在登基后把她从感业寺接了出来,立为昭仪。
武则天这样聪慧的女人在等了李治多年后,怎甘心只当个昭仪?十几年的宫廷生活,让她深知后宫的残酷,为了自保,更为了满足她压抑在心底十几年的欲望,她必须取得皇后的位置。李治是个多情而又懦弱的男人,他对比他大几岁的武则天几乎是
言听计从。从感业寺出来仅一年,她就挤走了王皇后,并由此开始了她的权力生涯。
李治不但懦弱,而且根本不善于治国。当他发现武则天的才干和魄力后,几乎把
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她,武则天也乐在其中---没有几个人会对权力说不!尤其是武则天这种有才能的女人,在那种封建的时代,更会捉住一切机会。
李治死后,武则天的“靠山”倒了,那些之前对她暗怀不满,却畏于李治的默许而不敢公然反抗的臣子必然有所动静。武则天断然不会让权。这个被养大了胃口的的女人勇于挑战封建陋俗,自己称帝。这是武则天的前半生,不断挑战封建,不断巩固自己权力的时期。
称帝后,武则天精图励治,善用人才,把整个国家管理得仅仅有条,不愧为一个
英明的皇帝,。纵观历史,少有人比与其媲美。
然而人们在评价她时,总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而把目光放在其他地方,比如说她
专制的管治和淫乱的私生活。须知,武则天再怎么厉害,仍是个女人。在女人被极端压抑的年代,她的称帝实属大逆不道,不管她把国家管理得如何,她仍是许多人的眼中钉。于是,她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以图国家的安定,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至于她的私生活,其实是小问题,只是许多人不能容忍一个女人居然也有“三妻四妾”而故意污蔑。武则天也是个人,并且是个大胆的女人,她为什么不能拥有对情感对性的欲望?也许正是她的身分使她觉得心灵空虚,在国事之余,不得不把精力转向,只是调剂罢了,再说,她的男宠也不多吧?只有薛怀义和张易之兄弟等几个而已,比起历代帝皇的三千粉黛根本算不了什么。从另一方面来说,她养男宠也是在昭告世人她的皇威,显示自己的权力和男人一样。
总之,武则天是个英勇有为的帝皇,一个敢做敢当的女人,是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
一道风景线。也许有人会质疑我,因为武则天曾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关于这一点,我实在找不到什么来替她辩护,我只能说也许宫廷里的残酷生存竞争逼得她不得不如此,必经没有哪个女人恨自己的女儿。再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谁没有缺点呢?

对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皇帝,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武则天。可是
千百年来,人们对她的评价尽管有赞叹,可总离不开贬责。但以愚之见,那些贬责很多都是无中生有,强加之罪。
人们总说武则天是个热衷与权利的女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是个野心勃勃的阴谋
家,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武则天14岁入宫,正值青春年华,美丽聪慧,却得不到太宗的宠爱,屈膝当了10多年才人,太宗死后,又被遣送到感业寺当了5年的尼姑,她怎
能不感叹上天的不公?所幸的是,在当才人时她认识了李治,并使这个未来的帝皇对
她死心踏地,在登基后把她从感业寺接了出来,立为昭仪。
武则天这样聪慧的女人在等了李治多年后,怎甘心只当个昭仪?十几年的宫廷生活,让她深知后宫的残酷,为了自保,更为了满足她压抑在心底十几年的欲望,她必须取得皇后的位置。李治是个多情而又懦弱的男人,他对比他大几岁的武则天几乎是
言听计从。从感业寺出来仅一年,她就挤走了王皇后,并由此开始了她的权力生涯。
李治不但懦弱,而且根本不善于治国。当他发现武则天的才干和魄力后,几乎把
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她,武则天也乐在其中---没有几个人会对权力说不!尤其是武则天这种有才能的女人,在那种封建的时代,更会捉住一切机会。
李治死后,武则天的“靠山”倒了,那些之前对她暗怀不满,却畏于李治的默许而不敢公然反抗的臣子必然有所动静。武则天断然不会让权。这个被养大了胃口的的女人勇于挑战封建陋俗,自己称帝。这是武则天的前半生,不断挑战封建,不断巩固自己权力的时期。
称帝后,武则天精图励治,善用人才,把整个国家管理得仅仅有条,不愧为一个
英明的皇帝,。纵观历史,少有人比与其媲美。
然而人们在评价她时,总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而把目光放在其他地方,比如说她
专制的管治和淫乱的私生活。须知,武则天再怎么厉害,仍是个女人。在女人被极端压抑的年代,她的称帝实属大逆不道,不管她把国家管理得如何,她仍是许多人的眼中钉。于是,她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以图国家的安定,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至于她的私生活,其实是小问题,只是许多人不能容忍一个女人居然也有“三妻四妾”而故意污蔑。武则天也是个人,并且是个大胆的女人,她为什么不能拥有对情感对性的欲望?也许正是她的身分使她觉得心灵空虚,在国事之余,不得不把精力转向,只是调剂罢了,再说,她的男宠也不多吧?只有薛怀义和张易之兄弟等几个而已,比起历代帝皇的三千粉黛根本算不了什么。从另一方面来说,她养男宠也是在昭告世人她的皇威,显示自己的权力和男人一样。
总之,武则天是个英勇有为的帝皇,一个敢做敢当的女人,是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
一道风景线。也许有人会质疑我,因为武则天曾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关于这一点,我实在找不到什么来替她辩护,我只能说也许宫廷里的残酷生存竞争逼得她不得不如此,必经没有哪个女人恨自己的女儿。再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谁没有缺点呢?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武则天的简单评价,哪位看倌对她有更深刻的看法,可以拿出来交流交流哦!
1.武则天其人
名曌,并州文水(山西文水)人,另说四川广元、陕西长安人。父亲是木材商,隋朝时候当过小军官,参加李渊军,贞观年间为工部尚书。武则天14岁入宫,为太宗的妃子“美人”,太宗死后按惯例削发为尼,居感业寺。高宗见之复召入宫时26岁(比高宗长3岁),拜昭仪。
武则天得宠于高宗,皇后王氏无子,肖良娣与之争宠,武后掐死亲生女以诬王后,废为庶人。欲立武为后时,老臣长孙元忌、褚遂良反对;许敬宗说:“田舍子多获十斛麦,尚欲更故妇,况天子邪”;李勣耍滑头支持:“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乃决。
立为皇后之后,武则天即逐步控制最高权力。罢黜反对她的褚遂良,逼长孙无忌自杀。高宗曾想废武后,但已被武后所控制,人称宫中“二圣”,并有取高宗而代之的迹象。高宗想用立太子方式断其野心,想禅位给有主见的太子弘,武后将太子毒死。立次子贤为太子,有才干,因注《后汉书》惹怒母后(后汉多外戚干权,注书以影射),给武后写《黄瓜台诗》:种瓜黄台下,瓜熟籽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想规功母后保住太子位,结果仍然被废。立三子李显以后,高宗立李显子重润为皇太孙,以断武后野心。683年高宗崩,李显即位,为中宗,武后以太后身份听政。第二年废中宗,赐死重润,立年龄较小的第四子李旦为帝,为睿宗。越小越方便控制,仍以母后身份听政。
为打上个人印迹,为当皇帝作准备,还屡改官制、官名,改尚书省为文昌台,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宰相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引起唐朝诸王和大臣不满,徐敬业在扬州,琅琊王李中在博州(聊城)、越王李贞在豫州(河南汝南)起兵反武则天,被镇压。接着僧法明献《太云经》四卷,说武后是弥勒转世,应代唐作天子;睿宗等6万人上表请改国号。公元690年,67岁的武后改国号为周(武氏自称周文王之后,与姬姓同源),自立为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后称帝除个人才能外,社会原因是唐代北方受游牧人风气的影响大,礼法约束不严,妇女地位较高,《颜氏家训•治家》说“邺下风俗,专以妇人持门户”,即此表现。陈寅恪则认为,武后是在(坚守在故地的)山东贵族的支持下上台的,打破了关陇集团的“关中本位政策”,并且把李武两家通过政治联姻合为一体,相成了“李氏为名、武家为实”的政权形式,继而取代了李家,自己做了皇帝。
2.武则天的政治作为
破格用人。扩大科考名额,殿试,亲自录取称“天子门生”;置武举,选武官;自举,即可以自荐为官等等。武则天时能臣很多,如宰相狄仁杰、姚崇、宋璟、张九龄,边将唐休璟、郭元振。并且能纳谏,重用耿直忠臣。能抑制小人权臣,同族武三思、武承嗣为相权重,李昭德谏其威胁皇室,武则天便罢了武承嗣的相位。
同时她使用一批小人佞臣,如内宠僧怀义、张昌宗,张易之(即荷花六郎、面首),但不给实权,武则天始终控制之。用小人当耳目,不是昏庸是实际需要,皇帝需要听各种渠道的事情,包括谣言、诬陷,这种事情正人君子不干也干不了,只有小人愿干。控制利用失败,被小人左右的才是昏君。
严刑滥杀。对不称职的官员轻则罢,重则杀,尤其对新选拔到朝廷的官员极为严厉,《资治通鉴》说“是时官爵易得而法纳严竣,故人竞为趋进而多陷形戮”。用酷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请君入瓮杀索元礼,又流放了周兴),编《罗织经》,讲构人罪恶之法,使被告无法辩解。设酷刑,三酷吏各杀数千人,主要是官吏。当时每有新官员进宫,宫女们便说“死鬼又来了”!但对滥杀一事要具体考察,该杀杀千人亦该,不该杀杀一个也是滥杀,是性质不是数量。对武则天称帝的评价不应该以“篡唐”、女人当皇帝为由否定之,应该看当时的社会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武周在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之间,应该说没有倒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