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曹操死在洛阳为什么不葬在洛阳?

时间:2010-4-27 专题:曹操

说曹操,质疑曹操墓,不必搞得剑拔弩张。

“赴宴的路上看见一个烤白薯摊,摊主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在凛冽的寒风中绽放一张笑脸,没有丝毫苦难写在脸上……隔着车窗我似乎闻见了烤白薯的香味,顾不上待会儿的盛宴,先买一块尝鲜。我下车与摊主聊天,让她找几个热乎的,她费力地打开烤炉,从两层篦子中挑出几块烫手的放在秤上,开玩笑地说:‘这是曹操墓旁挖的,甜得很。’我乐了,这两天曹操墓不仅妇孺皆知,还能调侃。一个河南农村来的妇女,文化不高,生存道理却明白不少。我们优秀而苦难的民族啊,造就了多少这样坚韧不拔的百姓,境地无论顺逆,全然一副平和心态。”

2010年1月19日,马未都先生在博客《烤红薯》中这样写道。其实,关乎曹操墓,质疑者与坚守者的论战,说到底,不外乎就是人文战科学、关公战秦琼这档子事儿,诸方何不学学站在北京的大街上卖烤红薯的河南村妇呢。曹操的异化、曹操的疑冢,虽系文人“加工”,本系民间“种植”。

民间已然“调侃”,文人何必再皱着眉头苦思冥想呢?河南村妇让马先生一“乐”,不知能否让马先生乃至潘伟斌们就此顿悟,就此在“拈花一笑”后有了“拈红薯一笑”?

回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谯”第二次出现,是“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说的是曹操他爹,与曹操关系不大。接下来,就是公元196年“长安乱,天子东迁……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移师开封)。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辕(少林寺北辕关)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9个“洛”字,一连出现3个,已经用去5个;“洛”字再次出现,在二十四五年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出师关中、攻伐蜀国,“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关羽),未至,晃(徐晃)攻羽,破之,羽走,仁(曹仁)围解。王军摩陂(曹操挺军至河南郏县)。(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在此,9个“洛”字一连出现4次,全部用完。同时,在196年“许”字第一次出现,是“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在曹操的一生中,洛阳是他政治生命的起点(20岁就任“洛阳北部尉”),也是他政治生命的终点(66岁“王崩于洛阳”)。但是,在曹操一生,特别是戎马30多年平定天下的进程中,洛阳只不过是他人生之旅的一个“客栈”——洛阳在他心中近乎是可有可无的,不然在曹操自建安二年至建安二十三年20多年的事业巅峰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怎会不着一个“洛”字?

尽管曹操死在洛阳,但洛阳毕竟只是他的“客栈”。

曹操不会葬身洛阳“客栈”。

去年年底,当曹操墓突然出现时,人们在质疑的同时,对千百年来的“曹操疑冢”念叨得更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传统影响下的一种自觉与不自觉地对曹操疑冢说的守护乃至保卫,是新时代的“关公战秦琼”。


刘备死在白帝城,还藏在成都呢。古代帝王生前都为自己选好了帝陵
生前疑心就重,死后怕被人盗墓。

曹操生平杀人无数,树敌过多,而且干过盗墓的勾当,他怕死后尸体被仇人掘出,于是就造了许多假的坟墓为了掩人耳目他自然不会葬在洛阳


首先纠正一点,曹操的时候,东汉名义的都城还在许都,没在洛阳;

其次,曹操时期真正的政治中心是邺城,后来成为他为魏公魏王时的封地。曹操晚年基本上都呆在邺城,许都那边则是汉献帝和拥汉派居多,曹操晚年很少去,基本都是二荀在中间传话。

第三,关于邺城,其地望有两个。曹操时代的邺城在今天河北临漳,安阳和临漳是紧挨着的,换句话说,安阳境内的一部分在当时属于邺城的城郊,这样曹操葬在现在的安阳就很正常了。这个邺城在历史上称为北城,其后曹丕称帝,还将其作为陪都之一。五胡十六国时还做过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国的国都。

而另一个邺城则就是在安阳,历史上称为南城。这是在南北朝的东魏时期建造的,比北城要大,从此安阳也成为邺城的一部分。

说这个是为了说明,曹操时代的安阳境内还不属于邺城的城内,应该属于城郊,在那里安葬是很正常的。古代皇帝都喜欢在都城或政治中心的城郊安葬的。

另外曹操当时毕竟不是皇帝,而是诸侯王,诸侯王葬在自己的封地内而不葬在东汉的首都貌似才合理吧。
古人有落叶归根的习俗,人死后一般都要回故乡安葬,曹操死在洛阳为什么不葬在洛阳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