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地理大发现的国际影响

时间:2010-4-30 专题:郑和下西洋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地理大发现的国际影响
一、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一是为了寻找下落
不明的朱允文,二是为了显示天朝国威,三是
为了友好通商。而西方地理大发现则是为了寻
找黄金和殖民,开拓更大的市场。
二、规模不同。郑和下西洋每次船队都有船在
60多艘以上,随从人员两万多人,而西方地理
大发现只有几艘船,百余人

前面对郑和下西洋与西欧地理大发现进行了各方面得比较,但我们也应注意二者之间的不可比性,也就是罗荣渠先生曾分析过的是否中国和西欧的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将罗先生的分析摘录如下:“有这样一种看法,似乎当15、16世纪之际,中国和西欧的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是后来发展速度和趋势之不同,西欧后来居上、跑到前面去了。这是一种单线发展的历史观,把中国历史削足适履纳入西方历史发展轨道。在我看,当时中国和西欧并不在同一轨道上前进,也就没有什么同一起跑线。哥伦布与达.伽马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尽管反方向航行,最后葡萄牙与西班牙的航海家终于会在南中同海上发生遭遇战。郑和航行不管向哪个方向,恐怕永远也难与哥伦布和达.伽马相碰撞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大转变是一个巨大的转轨,许多内外条件的凑合使西欧相对而言较易实现这一转轨,而中国则较难或很难实现这种自我转换。15、16世纪时亚洲也没有开始陆沉。中国一直到18世自仍按自己l000年前规定的轨道向前发展,只是这时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己开始出现,威胁着清王朝的发展,而清王朝对这个世界经济体仍拒之门外,还躲在天朝体制的硬壳中傲然自得,并任凭巨大膨胀的人口封闭在本土之内加剧内部危机。以古老的小农地区经济体为基础的远东‘天朝’帝国被以新的世界经济体为基础的远西世界帝国彻底打败——这就是从15世纪到19世纪东西方发展的历史趋向。只有这个大失败才成为激发中国转变发展趋向、走向现代世界的真正开端。
郑和作为世界公认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作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永远值得世人纪念的。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政府为纪念这个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及其为人类文明交流所作的巨大贡献,决定在全国开展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此次开展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社会发展。

一、郑和及其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任务与概况

(一)郑和其人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那时,元朝已被推翻,可是云南仍处在元朝所封的梁王的统治之下。就在郑和出生的那一年,明朝收复四川,明升(当时割据四川的夏国国主)投降,云南的政治局势即刻紧张起来。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郑和一家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其生活困难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以博友德、蓝玉、沐英为首领,开始进入云南。次年,明军平定了云南。正在这一年,郑和的父亲病故,这时他才十二岁。由于地方上新经战争,创伤未复;加上它的家庭又遭大变,生活更加艰难困苦。在这种境况下,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

在封建统治下,宦官是被人鄙视的。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时,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8月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6月攻破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他一心想要巩固自己的皇位,接连削废了五个藩王。面临削藩威胁的燕王朱棣,靠自己拥有的一支强大军队,以“靖难”为名,兴师南下,渡淮河、跨长江,双方经过激烈交战。朱棣攻取了南京,王宫起火,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在“靖难之役”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因此,朱棣登上皇位(明成祖)以后对郑和愈加信任。永乐二年(1404年)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郑和的原祖是从西域来到云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过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长大了也能出海远航。后来他替燕王效力,航海的愿望却一直埋在心中。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识而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因此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领船队去完成这一光荣又艰巨的任务。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比世界上所有航海家的航海活动都早。可以说郑和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

(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1、宋元以来我国海外交通的发展为郑和航海奠定了基础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壮举,发生在世界变革“序幕”尚未到来的十五世纪上半叶,发生在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它与宋以前我国海外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宋元以来我国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如果说,唐以前的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那么入宋以后,特别是到南宋,就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交通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史上的新局面。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形成的。
第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达,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物质前提。唐中叶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由于战争的破坏,萧条至极。而南方经济,由于相对安定,却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经过“五代十国”到北宋,尤其是在宋室南渡以后,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成为全国的经济命脉。

 第二,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造船工艺的进步,尤其是罗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技术保证。指南针的应用,使船行速度加快,而且较前安全,这就大大推动了我国海外交通的发展。宋船性能比唐舶大有改进,宋船在当时处于世界船只的前列。

 第三,陆海交通比重发生了变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外交通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南宋中西陆路交通几乎完全断绝,海路交通空前发达,市舶收入已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元朝政府先后在泉州、广州、温州、杭州、庆元(宁波)、上海、澉浦等七个港口设置市舶提举司,管理海外贸易。由于海陆交通比重的变化,宋元时期,中国通过南洋地区、印度洋直达阿拉伯地区的海路已经畅通,商船往来频繁。东西海路的畅通,正是后来郑和航海到阿拉伯世界以至东非的基础。

2、明初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明成祖时期和平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

 经过明初三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人民的辛勤劳动,明初社会由洪武初年的荒凉面貌逐步恢复和发展,到永乐时代已达极盛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以国内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没有这种物质条件,那样大规模下西洋是不可想象的。

 明洪武时期对外的总原则是:“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明成祖在外交上积极推行对外开放的睦邻友好政策。除了坚持“厚往薄来”的精神外,永乐一朝是积极推行“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的。其目的是不仅要将中华民族文明远播于海外,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所谓“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国,导以礼义”,加强与海外各国的文化联系。
明成祖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控制了全国政权,安定了民心,稳定了内部。但在国外仍不安宁。洪武末年以来,因流逋、海盗对海路的阻塞,各国朝贡不至,中外联系减弱,明朝在海外诸国中的威望降低。明政权的更换,海外诸国还不了解,需要遣使诏谕。所以明成祖在基本上稳定了内部以后,便开始了他的外交活动。永乐初期频繁的外交活动和东南洋各国的朝贡,加强了我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为郑和下西洋铺平了道路。

(三)郑和出使的目的和任务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随行舰船和人数惊人,据资料统计,船队每次均由200多艘巨大的“宝船”组成,人数约二万七八千人。这样一个庞大使团所耗之巨当可想见,再加上大量交换物品和赐品,则郑和使团的每一次下西洋都耗费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历史早已证明了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侵占掠夺为目的,那这样一个劳民伤财、虚空国库的举动为什么可以持续近三十年,明王朝或者更准确地说明成祖朱棣到底是因何原因要这样做,它的价值何在呢?在不为战事的情况下,这样大规模的连续多次远洋船事,在中国史上只有一次,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及原因,这向来是史家争论不休的焦点,至今尚难定论。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期大力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之间友好关系的产物。明朝初期,尤其是永乐大帝朱棣执政时期,明朝政府对海外诸国所奉行的方针政策,决定了郑和下西洋的性质。郑和下西洋的任务和目的,归根结底,主要也是为贯彻实行明初的对外政策。郑和的七下西洋,与在他前后的其他使者下西洋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他率领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强大船队。郑和船队的出使,旨在用事实向西洋诸国显示中国的富强,宣布即使在倭寇未靖西北尚存强敌之际,朱棣治下的中国依然非常强大,有能力派出一支“多赍金币”和“不服则以武慑之”的船队,敦促各国朝贡。“耀武异域,示中国富强”以使西洋诸国来朝进贡实是郑和下西洋最明显的动机和最可了解的目的。

(四)郑和下西洋概况

1、郑和初次奉使,是在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此行历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及旧港等国家和地区,于永乐五年九月二日(1407年10月2日)还朝。
2、第二次奉使,是在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经历之地较前次大为增多,计有占城、爪哇、满剌加、暹罗、渤泥、苏门答腊、锡兰山、小葛兰、柯枝、古里、加异勒等国。回国日期是在永乐七年夏末。
3、第三次奉使是在永乐七年九月。此次所历国家,据《明实录》载:“……太监郑和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把里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其还京日期则为“永乐九年六月乙巳(即十六日)。”
4、第四次奉使,据《明实录》称:“永乐十年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急兰丹、加异勒、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诸国王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惟《天妃灵应之记碑》载为永乐十一年。可知前述十年十一月,乃奉使日期,出国之期则在次年。
5、第五次奉使之期,据《明史》记载,“在(永乐)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
6、第六次下西洋的日期,据一些学者认为应在永乐十九年春,于永乐二十八年八月返回。所经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占城、满剌加、苏门答腊、暹罗、锡兰、溜山、小葛兰、加异勒、柯枝、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剌撒、阿丹、木骨都束、竹步、天方。
7、第七次出使的时间是宣德六年十二月(1932年1月),于宣德八年七月返回。此次下西洋主要访问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苏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不幸的是,在归途中郑和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逝世。

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成就及其影响

 郑和下西洋主要为贯彻执行明初对外的方针政策,致力于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在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的友好关系,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与西方早期殖民者在亚、非、美洲疯狂进行掠夺和厮杀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1、圆满地完成了明王朝所赋予的使命
郑和肩负的使命,是承担了明朝与西洋诸国通好的外交使命。明初的政治,是建立在经过17年全国规模的内政之后,由明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这就是,在国内推行予民“休养生息”、全力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在国外实行和平外交、确保国际环境的安定,以利于国内治国方针的实现。经四年“靖难之役”的剧烈战争而夺得帝位的朱棣,面对社会生产遭到的破坏,内外臣民离心的局面,仍持乃父的内外政策,力争迅速安定社会,巩固自己。郑和的奉命出使,就是在明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指导思想下,为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进行活动的。
2、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
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为解决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亚非国家区域间的和平局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郑和下西洋以前,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尤其是南洋群岛一带众多小国,随着彼此势力的消长,以及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相互间常起冲突,不时发生纠纷。郑和来到南洋以后,凭借强大的武装力量,通过崇扬佛教或传播伊斯兰教,敷宣教化,扶助弱小民族,抑止强暴,来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缓解因为宗教信仰等问题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促成了各国间和平局势的建立。
在永乐、宣德两朝,经过郑和使团全体成员不懈的努力,亚非海外远国相继以种种方式,表达了仰慕中华的诚意,对提高明成祖和明宣宗的威望,对巩固明王朝的皇权统治,促进国内政局的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郑和下西洋对当时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出使西洋而大规模建造海船的过程,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使明朝的造船业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也创造了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郑和下西洋以大量的中国丝织品和瓷器,换取海外各国的土特产品,在客观上为扩大这些手工业品的生产开辟了道路。郑和下西洋扩大了这些国家对中国手工业品的更大需求,从而开拓了中国手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刺激了国内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物品的交流。
4、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
亚非各国,尤其是南洋国家,物产丰富,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自汉唐以迄宋元,中国与亚非诸国间的航海贸易已很发达,南洋诸岛诸国更是中外商旅的荟萃之地。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大规模并且是有计划地发展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贸易,更把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郑和使团与亚非各国进行贸易,既符合各国人民迫切要求与中国发展贸易的愿望,又能与之公平交易,保持信誉,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宝船一到,倾国轰动,纷纷前往交易。此种盛况,前后持续达二、三十年。
5、文教的传播与中国人民海外知识的增长
在十五世纪初期,中国是世界上文明程度较高,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郑和在亚非各国进行访问时,努力宣传文教,向亚非国家敷宣中国的教化,以提高文化的程度,改变其落后的习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文化教育,为改变海外国家落后的“夷习”,促进其社会的安定,作出了贡献,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
郑和使团在海洋上活动了近三十年,既使亚非各国人民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又使中国人民在认识亚非国家方面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对于海外的地理知识。郑和船队中的航海人员,在途径亚非诸国时,不断地观察天象,测量星辰高度,既能利用星辰定向,度量远近,又大大开阔了眼界,突破了仅限于本国范围内观察的界限,增长了科学知识。郑和下西洋使人们观察天象的范围空前的扩大了,增长了人们的天文知识,纠正了在天文方面一些传统的错误见解,有助于人们解放思想,不为传统观念所囿,努力去探索新知。
6、建立亚非交通网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稳定东南亚局势,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打通南洋通道。经过几次下西洋后,这一目的圆满完成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在亚、非洲之间开辟和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海上国际交通网。

(二)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郑和下西洋在国内的影响

 随着郑和船队航海范围逐渐扩大,就在南洋、印度洋沿岸,开拓了愈来愈多的海外市场。海外贸易的激增,货源供不应求,反过来又刺激了国内官私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当时,中国的青花瓷器、绫绢、纱罗、锦缎、文绮、袭衣、布匹、铜铁用具、铜钱、烧珠、漆器、麝香、樟脑、干鲜果品等等,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业,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织业,以芜湖为中心的漂染业等等,都有了较快的发展,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郑和下西洋在加强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方面,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除了第一次下西洋是在九月回到国内,其余六次均是在七月返回。很可能是因为第一次下西洋,经验不足,发生了被风吹至台湾,“越数旬”归国之事,结果预定应七月返回,因在台湾耽误了数旬,回到国内便延迟到九月了。郑和使团在台湾停驻数旬之久,必同当地居民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传播了大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秉公处理使团成员同当地居民交往中产生的若干事务性问题,这就大大扩大了明朝政府在台湾的影响,增加了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密切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感情。
郑和在国内有许多遗迹和遗物,数百年间,始终为人们所纪念,成为人们缅怀和宣扬郑和下西洋光辉事业业绩的场所和信物。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于海外,它的历史影响,就必然是这样,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树立起一座丰碑。

2、郑和下西洋在国外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为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为发展中国与亚非诸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郑和使团在亚非各国访问时,给当地人民作了大量的好事,如给人们医疗疾病,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让人们学会建筑城市和掘井取水的本领,教给文化和文明生活的知识等等。东南亚有些国家,甚至由于受到郑和的影响,形成了新的风俗习惯。如泰国的水浴、爪哇国的“禁食”的风俗习惯都是受郑和的影响后才有的。郑和下西洋实行和平外交方针,以睦邻为宗旨,给各国人民带来福音,这再好不过地说明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的意义,确实是值得亚非国家人民永久纪念,值得炎黄子孙“盛称和以夸示外藩的”。

 3、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开发南洋的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打通了由中国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为华侨开发南洋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郑和使团努力在南洋诸国敷宣中国的教化,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收到显著的效果,显示出这是大有潜力可挖、大有发展前途的地区,就更吸引了大批的中国移民到南洋去。在十五至十七世际之际,南洋华侨的增多,分布范围之广,是历代所不能相比的。在郑和下西洋之后的二、三百年间,由于“郑和等航海招致之”,愈来愈多的华侨献身于开发南洋的各项事业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当地人民融合、同化,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水平,对南洋各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郑和精神的当代意义

 郑和下西洋不单在当时影响中国及南洋的政治、社会及经济,其影响深远至今,其为人类进步事业所提供的有益的东西,是值得我们继承并应予以发扬光大的。我国政府确定了“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作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庆祝活动的主题,其宗旨就是要弘扬郑和精神。那么,怎样概括郑和精神呢?

(一)什么是郑和精神

郑和作为一位世界伟大的航海家,为什么六百年来仍然受到全球各界人士的尊重和敬仰?除了他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所表现出的惊天动地的业绩外,很重要的一条是他作为东方男子伟大的人格力量和所体现出的郑和精神。
1、对外交流中的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精神
郑和下西洋,到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没有侵略行为,而是友好交往、文化交流、除暴安良,创立“海上丝绸之路”。使各国感到中国可以信赖,是可靠的朋友和邻邦。中国的道德观不同于西方,主张世界大同,平等待人。郑和始终贯彻“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在经济利益方面,一直坚持“厚往薄来”,向他国让利;他所代表的中华海洋文化,以和平友好,互通有无,共享人类物质文化成果为深刻内涵。因此,要肯定郑和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更要弘扬这种精神,努力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环境作出贡献。
2、面对未知、科学航海、发展造船、征服海洋、探险敬业的精神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34岁,第七次下西洋已是62岁了。那时的航海各方面条件和环境之差、之恶劣,是可想而知的,而他坚持了28年。每次出航前,组织修造船舶,把明代造船技术工艺和规模推向世界的顶峰。出海后,率领庞大的舰队,探险走过广阔的大洋和复杂的沿岸海区,绘制了人类第一部精密的“航海图”;他以科学的编组,利用多种通信手段,克服种种困难,灵活地指挥舰队的各项海上活动;他使用当时的各种定位方法,包括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保证了舰队安全航行,达到预定目的,等等。他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从多方面创新发展了科学航海与古船文明,为中华和世界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3、热爱中华、面向世界、崇尚开放、传播文明、造福人类、共同繁荣的精神
郑和舟师所访问的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中国人民的美好印象,当地人民长期怀念郑和所代表和传播的中华传统文化。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自豪的历史伟业,特别值得全球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学习继承发扬。

(二)郑和精神的当代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六百年后仍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强劲的激励和无尽的沉思。

1、继续“和平之旅”,传承中华美德
一四○五年即中国明朝永乐三年,郑和奉命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首次出航西洋,此后二十八年间郑和先后七次远航,航迹遍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创造的壮举,更是一次和平之旅,其和平主题也是六百年后的今天,中华儿女乃至全球人士学习之典范。
当年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时没有任何抢掠他人、他国财物行为,始终奉行厚往薄来,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这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所在。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范例,我们弘扬郑和的外交业绩是为了反对霸权主义,发扬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中国优良外交方针。
2、发展“海洋经济”,开启强国之路
六百年前,郑和出使西洋开拓了海外官方贸易,而如今世界经济已进入大力开发海洋资源、拓展海洋产业的时代,人们更深切意识到海洋经济的无限魅力。郑和不畏艰险的航海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努力进取的动力源泉,中国在太平洋东岸拥有广阔的海岸线,海洋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命脉,因此要进一步培育民族海洋意识,保护海洋资源。中国是海洋大国、也是航运大国,尽管近年来中国海洋经济不断发展、对国民经济贡献日渐突出,但民众对航海知识还比较淡薄。通过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推进民众了解航海与海洋,从而形成全社会支持航海与海洋事业的氛围。
3、弘扬“中华文化”,凝结民族之魂
六百年前,明政府派遣郑和出使西洋的任务是宣扬国威和开拓海外官方贸易,而与此同时,在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也被一路“播撒”。六百年后的今天,炎黄子孙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作为凝结民族之魂的“中华文化”也一直萦绕在全球华人心间。今天我们应借庆祝郑和首航,发扬郑和精神,振奋华人在国际社会里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寻根溯源,再创东西方文化等交流的新高峰。

(三)学习和发扬郑和精神

 郑和的一生是感染力与震撼力的有机融合,他的强大影响力辐射四边,其硬汉与强人精神,其受世人称颂的文韬武略,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深受世界各地有识之士的肯定与认同。郑和精神是历史长河中的巨帆,是经天纬地的丰碑,是磨不掉的文化印记,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扎根历史,直指未来,贮藏着永不贬值的文明瑰宝。郑和精神是一种强力粘合剂,历史悠久、薪火相传的郑和精神是一种凝聚力的纽带,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日益繁荣昌盛,始终成为凝结人心的强大力量。21世纪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学习和发扬郑和精神,对中国来说,应借鉴历史的经验,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平崛起中把中国推向繁荣富强。

 第一,学习和弘扬郑和精神,应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需要相适应。从郑和下西洋至今的六百年里,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亲眼目睹并记忆犹新的是最近几十年的变化。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新格局逐渐形成,由过去的“两霸相争”变成“一超多强”。在解决国际事务过程中,不时有强权意志表现出来,如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一意孤行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告诉我们,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国际话语权,才能免受屈辱。由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最终还要取决于国际社会的和平协商和友好合作。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我们树立了和平友好、公正合理处理国际事务的典范。

 第二,学习和弘扬郑和精神,应与国际贸易新趋势的需要相适应。如果说明代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还是“朝贡贸易”的话,那么今天的形式则已完全不同,全球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总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贸易总量在不断上升,现已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当年,郑和船队的贸易首先开始于南洋,继而扩展到南亚、西亚等地。六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同东盟国家的贸易正呈现出新局面,2004年11月上旬在广西南宁举行的首届中国—东盟国际贸易博览会上,人们看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同年11月下旬在老挝万象举行的第十届东盟首脑会议则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人们纷纷看好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是“十加三”,但很明显,不久印度将加入,会变为“十加四”,甚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加入的迹象。

 第三,学习和弘扬郑和精神,应与世界文化交流新形势的需要相适应。随着全球化潮流的日益迅猛和信息革命的突飞猛进,世界文化交流呈现出崭新的形式与特点。当年,各国人民的交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但高山大海也无法泯灭人们开展文化交流的强烈愿望。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正说明了这一点。郑和与他的同行者所到之处,看到了各种民族文化,接触到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各种信仰的人民。这就告诉我们,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生存形式;各个民族都有生存的权利,各种民族文化都具有同样的存在理由,因此,世界文化必然是多样共存、相互交融的;信仰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教的或者是非宗教的,不同信仰之间必须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如果六百年前能够做好这一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