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活的时间最长的是孙思邈吧

时间:2010-5-9 专题:孙思邈
彭祖是中国文化中长寿的象征,是亘古以来中国独一无二的人瑞。据史料记载,彭祖姓名铿,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殷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有七百六十岁了,看上去却还是年轻人的模样,彭祖活了八百多岁。
我国古代的寿星中,享年逾百岁,甚至几百岁的老老寿星不少:
黄帝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现在地球上的中国人,无论生活在什麼国度,都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子孙、龙的传人。

彭祖
彭祖是中国传说中寿命最长的老寿星,相传他活了800多岁后,仙化而去。彭祖名筏铿,历尧、舜、禹、夏、商、周多代,以讲究营养、善於烹调著称於世。他做的饭菜,色香味形俱佳,强身健体延年,不但世人喜欢,连上帝都喜欢得不得了。

吴普
汉朝吴普(三国时医家),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为名医华佗之弟子。精於医术,且专长於本草学及养生。吴普向华佗学练“五禽之戏”,坚持锻炼,年九十余而尚牙齿完坚、耳目聪明,活了200多岁。吴普且辑有本草书《吴普本草》,原书早佚,为后代某些本草及其他著作引用。近现代尚有人辑出铅印本。另又编集《华佗方》,一作《华佗药方》,已佚。
慧昭
我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刘慧昭,著名高僧,公元526年生,816年卒,是我国最长寿的人,活了290岁。
陈俊
世界历史纪录最长寿者,唐朝陈俊,享年444岁。翻阅福建省永泰县志,有一个惊人发现,世界历史上最长寿者,居然是在福建省永泰县汤泉村(今永泰县梧桐镇汤埕村)。翻开民国版县志杂录,栏下赫然写著:陈俊,生於唐僖宗中和辛丑年间,卒於元泰定甲子。这是有历史纪录在案可查的,至今发现的,最长寿的老寿星。

孙思邈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兼营养学家,享年101岁,百岁时还精力充沛,著书立说,写成了不朽经典《千金翼方》。
孙思邈之所以能享如此高龄,除了他本人知医识药外,讲究饮食科学是主要原因。他尤其注重饮食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作用,并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写有“食治”专篇,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应把食物的治疗保健作用放在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首位。用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安身之本,必资於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这便是孙思邈的长寿秘方。由此可见,要想长寿,绝不是吃饱喝足即能达到目的。什麼样的身体应吃什麼样的饮食,哪些食物可防治哪些疾病,这是有讲究的。当你把这些讲究都烂熟於心并用它指导你的饮食生活时,长寿也就在向你招手了。
贾铬
元朝时一代名医,享年106岁,明朝初年还健在。他的长寿秘诀,是十分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和饮食的保健作用。
朱元璋得到贾铭真传后,十分注意饮食保健,活到古稀之年,成为历代皇帝中比较长寿的帝王之一。
冷谦
明朝养生学家冷谦,享年150岁。一生注重养生,所著《修龄要旨》一类书,提出“十六宜”,第一就是“发宜常梳”。明代学者焦竑“焦氏类林”写道:冬至子夜时,梳头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为“神仙梳头法”。清朝慈禧太后。每日叫太监梳头,年过七旬,仍青丝满头。
李清云

世界最长寿的人——李清云!活了256岁
我国的一位老中医,李清云先生,就活了256岁,而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
李清云出生於1677年,死於1933年,在世256年岁,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煮水当茶饮。
汤云山
汤云山,我国清代乾隆50年,湖南江夏汤云山寿星活了141岁。乾隆御赐“再阅古稀”匾额,同时在“乾清官”行“千叟宴”,席间乾隆与纪晓岚就141岁寿星为题对句,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谢启祚
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大的举人——98岁才中举的谢启祚,享年120岁。
清代,广东省有个名叫谢启祚的读书人,自少年时代起就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从科举走上仕途。然而,天不遂人愿,他参加了许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但是,他对科举考试十分执著,比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所叙述的范进还要痴迷,坚持继续参加考试。到了98岁高龄的时候,才时来运转。那年,他参加省城乡试,终於考中了举人。
谢启祚后来还就真做了许多年的官。直到120岁才去世。他一生娶过三个老婆,两个小老婆,有13个儿子,12个女儿,29个孙子,38个曾孙,2个玄孙。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科举场上混过去的,应该算是科举史上的一个奇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