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应当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曾国藩?

时间:2010-5-14 专题:曾国藩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争议甚大的历史人物。但这正说明其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令人争议的重大作用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以为,要认明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首先要认明曾国藩所处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历史任务是什么?为了实现其历史任务,历史提供的条件又是什么?总之,不能拿一把超时空的尺子来衡量一个具体时代的具体个人。要看其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充当什么角色,于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才能确定其人的历史地位。

我按照曾国藩走上历史舞台进行活动分析其几个重大的历史活动及其作用:

一镇压太平天国之功过:首先要公正地评价太平天国。而对太平天国,首先,要洗去涂饰的民主铅华,诸如洪秀全发动起义的‘经济平等’、‘政治平等’、‘民族平等’思想,《天朝田亩制度》的‘耕者有其田’的实质,‘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政策,乡官制度的‘民主萌芽’等等。其要害在于似乎农民可以自己解放自己。其次,要指出农民战争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坏。充分肯定太平天国的‘破坏’作用,逐杀清朝官吏,掠夺地主富豪,扫荡佛寺文庙,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大破坏,松动了板结的封建秩序。但是,农民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权,从而真正解放自己。第三,要说明后期天京政权是个腐败的封建王朝。杨韦内讧,后起诸王自相残杀,剩下一个天王一味迷信,朝政紊乱,贿赂公行,圣库制度已经破坏,诸王均拥有巨资,奢侈糜烂。社会残破,民不聊生。最后,自然会得出太平天国没有前途的结论。推翻清廷的目标,自北伐失败后,领导集团即不再提起,偏安一隅为形势所不容许,从而只剩下被平息的唯一出路。两个封建政权旷日持久的对峙,不仅使广大群众饱尝战乱之苦,而且会造成殖民主义者觊觎的机会。’迅速恢复统一与和平,从而集中力量从事近代化建设,是历史的迫切要求。胜利的一方自然属于能够顺应世界潮流的那一方。容闳从天京转到曾国藩幕府,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历史的选择。太平天国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这要从理论和事实的结合上来说明。首先,从功绩方面看,我认为太平天国的功绩有三条。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曾国藩的核心幕僚赵烈文看到《资政新篇》后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其长处颇能变通用之,亦未可抹杀”。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太平夭国的这些功绩必须肯定,抹杀这些功绩是不对的。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但是,湘军攻破南京城,“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镇压农民军要不要如此残忍,这就有主帅的个人因素起作用。太平天国除了有上述功绩之外,也有它的过失: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却又建立起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专制的统治。第三,太平天国也没代表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第四,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综上所述:如果说,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都是封建政权,我认为消灭哪一个都是一样的!巩固哪一个也都是一样的。太平天国既然已经转化为封建政权,甚至还加上了神权统治,我们就不必因它源于农民,就予以特殊同情。镇压太平军的湘军士兵又何尝不是源于农民呢?所以只能看政权的性质。这样一个标榜空想的平均主义的封建主义加神权主义的专制腐败政权,如果统一了中国,难道能比腐败的清王朝好吗?谁好谁坏这要由历史来选择。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其历史功过是不言自明的。




中兴大清的官场楷模


历史上地主阶级最杰出的代表,是一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枭雄式人物。


贼子一个,清灭中国,他没复国之志还帮贼人当出头鸟。

碰到软的欺负欺负,碰到比他厉害的,马上就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