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关于孙中山的论文

时间:2010-5-20 专题:孙中山
建设中国现代化的最早蓝图——孙中山经济建设思想浅谈

李孟星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建设政治修明,民主富强的国家而不懈奋斗,期望中国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1921年,孙中山总结三十年之革命经验,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结合国情,制定了建设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份宏伟规划《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实业计划》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集中地体现了孙中山关于全面发展中国国民经济,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制订了宏伟的方案。

《实业计划》共分六大计划,是一个包含了港口、铁路、公路、航运、城市、水利、工业、农业、林业、矿业等方面建设的计划,这六个计划规模都非常宠大,各项计划相互联系,以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使海洋与大陆连成一体。是一个以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相统一为目标,交通为经济建设之动脉,具有世界眼光的全面规划。孙中山所阐述的建国思想,建设原则和计划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振兴实业,交通先行

1、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

孙中山认为振兴国家的唯一出路是发展实业,但经济建设既要全局发展又要抓住重点。而发展交通,铺设铁路是第一位的,可以带动全局发展。他指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而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铁路常为国家兴盛之先驱,人民幸福之源泉也。”孙中山不仅重视铁路在经济上的意义,还指出它对加强全国各地区、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作用,认为“铁路能使人民交换日密,祛除省见,消弥一切地方观念之相嫉妒与反对,使不复阻碍吾人之共同进步”。把铁路伸向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把西南诸省和沿海相连,对于发展边疆经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建设,开展国际合作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早在1912年孙中山就草拟了一份修筑全国铁路的计划,拟在10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规划的全国铁路网总长度达10万英里(16万公里)。精心描绘了铁路建设的远景:建造贯穿全国的铁路系统,即以北方大港和东方大港为起点建设西北铁路系统,建设东北铁路系统,以南方大港为起点建设西南铁路系统;还有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等,使得全国各地皆能四通八达。再加上公路、河流、海港等就如同人的血脉流通全身。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以达货畅其流、物尽其用。

2、大力发展海港建设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规划建设31个港口,其中商港16个包括世界级港口3个,二等港4个,三等港9个,另外渔业港15个。孙中山对16商港的区位条件的优劣作了详细的调查、考察和分析。他计划在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建造一个世界级大港,可比肩荷兰的鹿特丹港和美国的纽约港。

孙中山规划的北方大港“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中国该部必需之港”选址于“大沽口、秦皇岛两地之中途,青河、滦河两口之间。”美国驻北京公使馆曾派专门技师到北方大港选址之处测量。证实“该处为渤海沿岸最深处,此地确为直隶沿海最适宜于建筑一世界港之地。”当年孙中山规划的北方大港之处,现已建成年吞吐量达数千万吨的京唐港,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国际开放港口。京唐港将和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塘沽新港、黄骅港等组成新北方大港港口群。

孙中山拟定的东方大港有两个方案,甲方案选址于杭州湾北岸的乍浦岬与澉浦岬之间;乙方案是改造上海的黄浦江港。目前国家规划综合了孙中山的甲、乙两方案,形成了以上海洋山港为龙头,以舟山港、宁波港为南翼,以苏州港、南通港为北翼的新东方大港港口群,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港。

孙中山拟定的南方大港则选定“改良广州港为一世界港”。孙中山还十分重视我国大陆西南端的钦州港。“钦州位于东京湾(北部湾)之顶。”西南地区川、渝、云、贵、桂五省、市、区“择此港以出于海,则比经广州可减四百英里。”现国家正大力规划建设钦州港及其两侧的北海港和防城港,使之成为西南五省、市、区连接东南亚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3、高度重视规划、整治、开发、建设长江流域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对整治、开发、建设长江流域画出了第一张蓝图。他认为长江是内河交通的主动脉,因此是整治开发、建设的重点。

(1)长江下游以建设东方大港,发展上海为重心。疏浚长江水道,形成江海联运。

(2)规划、建设武汉、九江、南京、镇江等沿江中心城市河港及海运码头。

(3)建设三峡大坝,以利发电、通航和防洪。

此外,孙中山还对长江流域河道治理提出既防患,又通航,兴利除害的综合目标。如对曲折最多的荆江河段曲流突出部分裁弯取直。在汉水上游设水闸蓄水等,而今的荆江工程和丹江口水库等都已实现了孙中山当年的计划。

4、《实业计划》与扬州建设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对规划建设扬州作了多处精辟论述。

(1)规划修建江北沿江铁路“吕四港———南京线。”其走向为自吕四港起西行至泰州、扬州、六合、南京,全长约二百英里。2004年宁启铁路已建成通车。

(2)疏浚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孙中山提出大运河“在扬州入江之处,吾意当使运河经扬州城东,以代詹君经城西入江之计划。”1958年修建的京杭大运河经扬州城东湾头至六圩入江的新航道,正是实现了孙中山的构想。

(3)整治长江水道,开凿瓜洲成新水道,阔一英里有余。填塞南岸旧道、建设镇江新市区。

(4)建设扬州港及滨江新市区。孙中山认为,扬州的区位优势是“盖以黄河流域全部,欲以水路与江通”的唯一长江口岸,“故江北此一市,当然超越江南之市也。镇江、扬州之间须建船坞,以便内地船舶;又当加最新设备,以便内地船只与航洋船之间,盘运货物之用。”“江北沿岸之地,亦当由国家收用,以再建一都市”。“街市须令宽阔,以适合现代之要求,其临江街道及其附近,应预定为工商业所用,此区后面,即为住宅,各种新式公共营造,均应具备。”

(5)建设扬州———镇江长江大桥,过江隧道及火车轮渡。孙中山主张要建设多种形式过江通道。工商业发达之后,“需建桥梁于江上,且凿地道于江下,以便两岸货物来往。”2005年润扬长江大桥已建成通车,在扬州城东南,建设扬州———镇江第二过江通道、公路———铁路两用桥,已提上议事日程。

二、发展工矿业是致富良策

孙中山把为工业、交通运输业提供动力与原材料的矿业视为“实业之母”和“工业之根”,他说“如无矿业,则机器无从成立,如无机器则近代工业之足以转移人类经济状况者,亦无发达。总而言之,矿业者为物质文明与经济进步之极大主因也”。在矿业中,他特别强调钢铁工业,他认为,钢铁工业“为一切实业之体质,也凡观一国之实业发达与否,观其钢铁生产多少可也。”“今日之钢铁世界,欲立国于地球之上,非讲求制造不可。”对于已建立的河北、山西、湖北、辽宁等地的钢铁工业要继续发展,并在铁矿储量较丰富的海南、四川、云南诸省拟开办工厂,以期钢铁工业布局更加合理。此外对于煤矿、铜矿、石油及其它特种矿也有许多筹划及论述。现在我国钢铁、煤炭年产量均已列世界首位。

三、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富强治国的根本

早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培养人才,全面发展中国的工农商业的主张。“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本也。”他认为“人能尽其才”在于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地能尽其利”在于设立农政机关,兴办农业学校,制造农业机器,使用农业机械,应用科学。关于“物能尽其用”,他主张发展科学、开展研究、生产使用各种机器,开矿治河、易收成效,纺纱织布,有以裕民。至于“货能畅其流”,他主张商品流通的各种道路要畅通,在国内不设关卡,不阻碍货物流通,保护商业,多办铁路轮船,增加运输便利,扩大载运量。他总结说“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财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这四项原则,不仅是富强治国之根本,也找出了清王朝腐朽落后的病根,正是人不能尽其才,地不能尽其利,物不能尽其用,货不能畅其流。他认为,按照他的建议,认真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只要经过二十年奋斗,就可以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改变成一个“驾欧洲而上之”的富强国家。

四、抓住机遇,实行开放,是振兴实业的有效途径

孙中山深感,“要想实业发达,非用门户开放主义不可。”对于如何利用外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原则:

1、利用外资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国家主权。他说“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一事也。”“惟止可利用其资本人才,而主权万不可授之于外。”“将治外法权收回,中国有主权,则无论何国之债皆可借,即外人之投资亦所不禁。”

2、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外国订立条约合同,外国资本家必须“遵正当之途”,不得侵犯中国主权。

3、利用外资采用“纯粹商业性质之办法”,不向外国政府借款以求“摆脱外交上之一切纠葛”。

4、利用外资要把握有利时机。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制造军品的机器设备闲置,急于寻求投资出路。这是中国吸收外资,引进外国技术设备进行建设的“天与之机”,应该牢牢抓住。

5、利用外资发展本国实业必须具有相关知识。孙中山认为,利用外资办实业要具有实业建设的各方面知识,同时,还必须熟悉国际市场和各国经济技术情况,才能“泛应曲当,驰骋于世界经济之场”,不致吃亏上当。他强调利用外资,必须掌握主动权,并把具备相关知识作为取得主动权的先决条件,认为“吾欲操此发展之权,则非有此知识不可”。

孙中山的这些重要主张和远见卓识,在我国大规模引进、利用外资的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重视的宝贵财富。

五、加快发展,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

二十世纪初,孙中山进一步指出,中国正在高涨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将能够创造有利条件,大大加速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他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所散布的那种中国只能“循序渐进”的庸俗进化论观点。他指出,在政治上进行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在工业和科技方面采用世界最新成果,在“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即或胜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也。”“彼时我国在地球上不特要在列强中占一席,驾乎列强之上,亦意中事。”

孙中山满怀信心地表达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有可能比西方更快的强烈信念。孙中山关于在经济建设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在当时虽然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它对于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奋斗的中国人民,有着很大的启发、鼓舞作用。毛泽东高度评价孙中山的这一先进思想,指出“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位设计师。他在二十世纪初绘制的宏伟蓝图,已经和正在变为现实。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正在世界上崛起,一代伟人超越时代的真知卓见,将永远给我们以激励和启迪!


上面回答的不是孙中山的论文吧

孙中山对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和封建租佃关系的不合理性是有所注意的。他认为近代部分人致富是由于工业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地价上升:“工业革命之后,资本膨胀,而地价亦因而大增而地主有承先人之遗业,不耕不织,无思无维,...

www.wsdxs.cn/html/shehui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