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唐僧(玄奘)不是西天取经第一人吗?

时间:2010-5-21 专题:唐玄奘
唐僧(玄奘)不是西天取经第一人吗?
新华网呼和浩特1016日电(记者马义、丁铭)一部《西游记》,使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可您知道吗?还有比唐僧更早的西天取经人,他就是燕僧昙无竭。说来也巧,记者是今秋在辽河流域采访中偶然了解到这一线索的。当时记者与辽宁省朝阳市文化局局长孟昭凯在新建的沿河广场参观,不经意间看到了几位尼姑,于是便好奇地问孟局长:“怎么,朝阳还有寺庙?”孟局长回答:“有,有好几座。其中还有东北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庙呢。”




 


孟局长所说的东北第一座寺庙叫龙翔佛寺,坐落在朝阳市城东的凤凰山上。据《晋书》和《十六国春秋》等史书记载,这座寺庙是前燕王慕容曾于公元345年4月在龙山上建造的,龙山就是现在的朝阳城东的凤凰山。据孟昭凯介绍,朝阳市过去叫龙城。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420年),鲜卑慕容氏和汉人冯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王朝,都建都于此,前后达百年之久。当时,龙城不仅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高僧云集、塔寺林立的佛家圣地,出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高僧大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去西天取经的昙无竭。

佛教早在西汉就传入我国,南北朝时盛行于大江南北。唐代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很好的证明。
 世人都知道唐玄奘西天取经,是因为《西游记》的普及,但是还有比唐僧更早的西天取经人,他就是燕僧昙无竭。
  据《高僧传》记载,昙无竭十来岁就出家到寺庙里当沙弥修炼苦行,遵守戒律,念诵佛经,盛唱三宝,受到法师和众僧的器重。他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山西有僧人法显等躬践佛国,从古印度取回真经,于是立下誓言,决心亲赴西天取经。
南朝宋永出元年(公元420年),也就是北燕冯跋太平十二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和尚僧猛、昙朗等25人,携带供养佛、菩萨的幡盖和法器、食钵等物,从燕都龙城出发,向西天行进。这一时间,比唐僧取经早200多年。
还有比唐僧更早的西天取经人,他就是燕僧昙无竭。
据《高僧传》记载,昙无竭十来岁就出家到寺庙里当沙弥修炼苦行,遵守戒律,念诵佛经,盛唱三宝,受到法师和众僧的器重。他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山西有僧人法显等躬践佛国,从古印度取回真经,于是立下誓言,决心亲赴西天取经。
南朝宋永出元年(公元420年),也就是北燕冯跋太平十二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和尚僧猛、昙朗等25人,携带供养佛、菩萨的幡盖和法器、食钵等物,从燕都龙城出发,向西天行进。这一时间,比唐僧取经早200多年。
昙无竭一行先到鲜卑吐谷浑人建立的河南国(今青海省青海湖一带),再出海西郡(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穿过今新疆吐鲁番东。又从高昌郡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向西行,途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沙勒国(今新疆库什一带),攀登葱岭(今新疆西端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等山脉),翻越雪山。
越过葱岭、雪山,便走出现在的中国国境,到达宾国(今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东部一带)。他们在该国停留一年多时间,学习当地语言、文字,礼拜佛祖释迦牟尼圣迹和化缘用的食钵等遗物,求得梵文《观世音受记经》一部。再往西行,进入月氏国(今新疆伊犁以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礼拜佛肉髻古(即佛头骨)。后来到北印度(今巴基斯坦一带)檀特山南石榴寺,停留三个月,度过炎热的夏季。昙无竭在此寺诵经坐禅,精勤不倦,学业大有长进,遂受大戒(即具足戒,戒行圆满具足),并在天竺(古印度名)禅师门下当上了大和尚。
昙无竭在印度各地礼拜佛陀圣迹,寻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数年后,从南天竺搭乘商船,漂印度洋,过南海,一行人安全抵达广州。回国后,昙无竭住在江南弘扬佛法,直至去世。死于何时何地史书未载,已无考证。昙无竭将在西天寻求的梵文《观世音受记经》译成汉文后,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后收录于《大藏经》中,为古今世人所传诵。昙无竭将在西天取经游历与见闻写成《历国传记》,欲传后世,可惜此书早已失传。孟局长说,昙无竭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功绩虽然比不上法显和玄奘,但他是我国东北地区去西天取经的第一人,也是历史上关外去印度取经唯一的一位高憎。他为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而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称颂。
还有比唐僧更早的西天取经人,他就是燕僧昙无竭。
据《高僧传》记载,昙无竭十来岁就出家到寺庙里当沙弥修炼苦行,遵守戒律,念诵佛经,盛唱三宝,受到法师和众僧的器重。他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山西有僧人法显等躬践佛国,从古印度取回真经,于是立下誓言,决心亲赴西天取经。
南朝宋永出元年(公元420年),也就是北燕冯跋太平十二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和尚僧猛、昙朗等25人,携带供养佛、菩萨的幡盖和法器、食钵等物,从燕都龙城出发,向西天行进。这一时间,比唐僧取经早200多年。
昙无竭一行先到鲜卑吐谷浑人建立的河南国(今青海省青海湖一带),再出海西郡(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穿过今新疆吐鲁番东。又从高昌郡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向西行,途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沙勒国(今新疆库什一带),攀登葱岭(今新疆西端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等山脉),翻越雪山。
越过葱岭、雪山,便走出现在的中国国境,到达宾国(今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东部一带)。他们在该国停留一年多时间,学习当地语言、文字,礼拜佛祖释迦牟尼圣迹和化缘用的食钵等遗物,求得梵文《观世音受记经》一部。再往西行,进入月氏国(今新疆伊犁以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礼拜佛肉髻古(即佛头骨)。后来到北印度(今巴基斯坦一带)檀特山南石榴寺,停留三个月,度过炎热的夏季。昙无竭在此寺诵经坐禅,精勤不倦,学业大有长进,遂受大戒(即具足戒,戒行圆满具足),并在天竺(古印度名)禅师门下当上了大和尚。
昙无竭在印度各地礼拜佛陀圣迹,寻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数年后,从南天竺搭乘商船,漂印度洋,过南海,一行人安全抵达广州。回国后,昙无竭住在江南弘扬佛法,直至去世。死于何时何地史书未载,已无考证。昙无竭将在西天寻求的梵文《观世音受记经》译成汉文后,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后收录于《大藏经》中,为古今世人所传诵。昙无竭将在西天取经游历与见闻写成《历国传记》,欲传后世,可惜此书早已失传。孟局长说,昙无竭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功绩虽然比不上法显和玄奘,但他是我国东北地区去西天取经的第一人,也是历史上关外去印度取经唯一的一位高憎。他为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而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称颂。
[编辑本段]取经背景
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一个壮举,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伟大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取经的事情呢?玄奘取经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的结果、贡献又是什么?
央视版《西游记》中的形象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兴盛起来。兴盛的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只能根据当时对梵文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译经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语,所以翻译的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经有人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行动。因为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到隋唐时期就难以阅读了,更别说梵文的佛经了。这就使隋唐时期一些从事佛经翻译的人很困惑。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还是如此,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正文共5119字个字,但是大家能讲得很清楚吗?都讲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对佛经的翻译、理解的历史。因为不懂,就产生了歧义,有了歧义,就产生了争论,有了争论就产生了派别,所以到隋唐时期佛教里产生了很多派别。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为对经典理解上的歧义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歧义这么多,怎么办?一些有大志的僧侣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况,看看佛经还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没有的经书又是怎么讲的。唐初的玄奘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经完全是因为想探索佛教、佛教经典里的本原的情况。取经的原因就是为了把佛经里讲的问题搞清楚,看更多的经书。
刚才说了,去西天求法的人从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国时代的一位高僧。三国以后,两晋南北朝,也就是从3世纪到8世纪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经。这里边最著名的是东晋中叶的一个僧人叫法显,他的佛学修养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础也很好。法显西行求法,经过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后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法显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经书,之后带了很多经书回国。去的时候走的陆路,回国走的是水路。从印度到了狮子国,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然后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浪,经过辗转漂流,到了苏门答腊,再坐船漂到了现在的中国广州,之后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经到了现在的山东青岛了。他一算时间,从斯里兰卡开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带回来的东西多少,他的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从此,到西天取经成为了对佛教无限忠诚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行为。
据学者统计,从公元3世纪到4世纪,一共有7个和尚从陆路去取经,到了5世纪,有61个人到西天取经,6世纪有14个人,7世纪有56个人,8世纪有32个人。从3世纪到8世纪不断的有高僧离开中土,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经。史书上记载的这170个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数人都牺牲了。佛教徒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坚定的,显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侣的追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他决定去西天取经,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称得上真理,但是对于教徒信徒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就是真理。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从3世纪西天取经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唐代时佛经更加难读,玄奘的一个徒弟慧立在一本书里说,众人对于佛经是“先贤之所不觉,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说,南北朝时的先贤没有解决的问题,到现在更成了今天学者共有的广泛的疑难,佛教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玄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历程,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他深入学习各宗的经论,学得越深,了解越广,怀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长安后,他就决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时长安有个从天竺来的僧人,向他介绍了印度佛教的情况,特别提到了那烂陀寺,这是个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是个寺庙,但实际上是佛学最高学府。经过这个印度僧侣的介绍,玄奘更下定决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烂陀寺。玄奘求经显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卓越贡献
创立学说

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
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大唐西域记
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门徒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
窥基
窥基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他释《瑜伽》有《略纂》,解《杂集》有《述记》,弘五姓说有《法华玄赞》,详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经论都有《疏》、《记》,发扬师说,建立了“慈恩”一宗。
普光
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圆测
圆测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
法宝
法宝撰《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被视为别系。
此外还有: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